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与启蒙

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与启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横跨内容到写作年代,与启蒙、宗教、城市息息相关
  同时对过去几十年美国中国研究的评述

  〈天道与治道〉探讨朱元璋建都南京后的宗教信仰及其影响。

  〈顾起元的南京记忆〉,描述明清南京的城市生活,并特别着墨于和甘熙两人对南京家乡里巷、院落、衙署和宅邸的暗处,不可测度的幽灵、鬼魅之事的耽溺、迷恋。

  〈白下琐言〉为明清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有趣的细节,也是建构南京历史和城市认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明清的统治阶层与宗教〉,反映了作者对明清思想文化史有意无意的去取和选择。

  〈清中叶以降开封演剧活动概述〉,道出明代开封的戏曲活动,竟然可以媲美晚明金陵,而并称南北歌舞之都。

  〈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的再评估〉、〈建立新事业〉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的延伸,分别处理了晚清的白话文发展和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启蒙运动的另一个被忽略的面向。

  附录〈社会史与文化史〉、〈从乡村到城市〉是关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讨论,是作者对过去几十年美国、中国研究的简单评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孝悌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委员会博士。曾任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现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着作有: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台北:联经,2008)、《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 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1998)。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天道与治道:明太祖统治意理中的神怪色彩
一、问题与资料
二、意理篇
三、典章制度篇
四、垂训后世
五、洪武的神祕经验
结论
 
第二章 顾起元的南京记忆
前言
历史传承
小结
 
第三章 白下琐言:19世纪的南京记事
一、历史视野下的白下琐言
二、家世背景
三、白下琐言与方志
四、回顾《客座赘语》
五、时代的变迁
 
第四章 明清的统治阶层与宗教:正统与异端之辨
一、明清的宗教论述
二、罢释道
三、遵古礼
结论
 
第五章 清中叶以降开封演剧活动概述
一、明清开封
二、干隆以降梆子戏的发展概要
三、演剧场合
四、俚俗的民众戏曲
结语
 
第六章 建立新事业:晚清的百科全书家
一、一个新的知识类型
二、百科全书家的身分
结论
 
第七章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再评估:从清末的白话文谈起
前言
一、清末白话文的发展
二、重新看胡适在中国近代白话运动史上的地位
 
附录一 社会史与文化史:西方视野与中国观点
附录二 从乡村到城市:社会史和文化史视野下的城市生活研究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天道与治道:明太祖统治意理中的神怪色彩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五四时期的「科学论述」,如何遮盖住明清时期的「宗教论述」,而影响到我们对明清统治阶层的宗教观的判读;我也简要地讨论到明清士大夫对超自然力量及民间信仰的态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继续针对相关议题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不过讨论的中心,将从士大夫对民间信仰、仪式的态度转到明朝中央政府,特别是皇帝本身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讨论的时段集中在明朝,而非明清两朝,并不意味这两个朝代的宗教取向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而主要是因为处理的方便和篇幅的限制。
 
我在这里用的几种主要资料,都是由明朝政府或士大夫编纂的典章和大政纪要。我的目的是要证明即使在具有强烈官方色彩或趋近正式官方文书的文献记载中,也可以发现大量类似笔记小说或稗官野史的神怪记叙。这种神怪的记叙出现在笔记小说中,也许可以轻易地解释成文人狂野、荒诞的想像,但当它们重复出现在记载国家典章制度和朝政大要的文献中时,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帝国统治意理的构成成分。
 
在以四书五经取士的明清两朝,这个问题的意义尤其突显。一般的说法认为:制度化地以四书五经取士,意味着程朱理学成为明清两朝的主导意识形态。如果从忠孝、伦常、经世济民的基本现世取向──所谓的「内圣外王」──来看,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透过五四「科学论述」的折射镜片,刻意地突显明清这一套统治意理的现世、人文和「理性」成分,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势必是一个片面、不完整的图像。本文的目的,就在说明在明朝统治意理中一个没有受到重视的面向──一套充满神祕、「非理性」色彩的天道思想。
 
明朝统治意理中的神怪色彩,当然有一大部分袭自盛行于汉代的「天人感应」哲学。在这一套哲学中,君主的施政和天道的奖惩密切结合在一起。董仲舒所谓「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故春秋之所讥,灾异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害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善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说法,固然是对孔子思想的极大扭曲,但这套灾异思想,却为天道与治道的相互流通、唿应作了最佳的注释。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