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最初想写的只是少年时期家乡的生活经验及见闻。有此经验者少有记录的能力,有能力者则或不知此种记录之价值。读台大历史系时,曾注意到记录一年岁时节令的《荆楚岁时记》,加上台湾大学芮逸夫先生的民族志课程讨论到许多民族风情,使我有时想起家乡风习。
《山东文献》创刊初期由陶英惠、张玉法及我轮流编辑,来稿中记述乡土民风的文章,令我想起读私塾时唸的《庄稼杂字》,那本五言、押韵、推广农民识字的书。其时台海两岸尚未通邮,便请在加拿大教书的谢培智同学转信给家中,将该书抄录寄台。我将之在《山东文献》上刊出,并写了篇考释文字。此举引起了旅台山东老乡的注意,有多篇考证笺释文字寄来刊出。
我初中的时候从家中偷跑去当青年军,辗转华中、华南、台湾各地,忙于生活及求学治学,无暇想家。但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服务期间,眼睛曾两度患急性结膜炎,每次差不多两个月不能看书,只好听歌。蔡琴所唱的〈问白云〉中的「故乡望不见,知己常离分……千山你飘零,万水你曾游」,和着旧愁新怨的哀怨韵律触动了我的思乡情绪。夜里有时取出中国分省地图中的山东图看看,略消乡愁。
民国八十八年(一九九九)春,近史所同仁举行茶会欢送我及其他三位退休同仁,我写了篇〈退休茶话〉,略述生平,但重在来台湾后的求学、研究及学术活动。民国九十年(二○○一)五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人员在青年军官兵访问计画下,访问我数次,做成一万多字的记录,是有关我从小到青年从军,来台入台湾大学以前的生活回忆,但对少年农村生活说得不够详实,需要更仔细的描述,这就是首篇文字的来由。
后来收到蒋永敬、李云汉、乔兆坤、卢毅君诸兄的回忆之作,使我觉得也可以写写从军,辗转于军队及学校之间,从浙江经湘、粤、海南到台湾的生活,以及在台大读书、中央研究院作研究的经验。九十七年(二○○八)起在诸好友的催促下,完成后边一部份。感谢老友林淑慧小姐将这篇文字(本书第一至四章)打入电脑,以及小老弟吴政纬代为校对整理,不过还是我自己最能读懂。
张存武
中华民国一○七年(二○一八)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