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

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oward W. French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扩张主义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权力转移
  • 民族主义
  • 历史分析
  • 中国崛起
  • 战略分析
  • 东亚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内部和外部看中国
对中国崛起的意义之深刻研究

  从前有个国家,位居世界中心,其地位受到远近各方民族承认,在今天我们称这个国家为「中国」。我们在地图上指认的「中国」这个国家,其实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在其历史大部分的时间里,这块朝代嬗递统治的土地,不认为自己是个国家,也不会视其邻邦为国家。不论就地理形式或就其思想而言,它是个帝国,而且在大半时间里是没有边界的帝国。在过去两千年大部分时间里,历朝各代发展出不同形式的「朝贡体系」,将邻邦视为藩属国。从中国本身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常态是天下归于一统,也就是「普天之下」的观念。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虚伪的温和态度将其称霸天下的野心隐藏起来,在其他强国的协助和投资下茁壮起来。如今中国已撕掉这个外表,愈来愈坚持自己在全球大国的地位,借由建立海军、增强对南海等地区的领土主张,并在外交上霸凌周边小国,来宣示其独霸亚洲的计画。中国此一态度的基础,是几千年以来的「天下」概念,认为「天下」都在中华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当我们理解这种历史认同如何让中国继续以意识形态、哲学甚至法律的方式影响其当下的行动,便可知道,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变,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全球大国。

  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目前国际社会最关切的议题。早在现行国际体制建立以前,东亚早就已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不过,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到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国维系不了这种中华帝国的体系,本书第一章说明了中国要洗刷耻辱的企图心,特别是甲午战争结束后一落千丈的国际地位,而现在中日间的紧张与冲突,在两国历史上早已埋下种子。

  第二章将焦点转移到东南亚与中国的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南海强悍的主张,让菲律宾与越南在面对中国的压力,前者採取了法律救济,提出了「南海仲裁案」,后者则早与中国缠斗数千年。第三章叙述中国明朝国力鼎盛之际,在1405-1433年间派郑和进行的「七下西洋」,浩浩荡荡来到国际战略重要据点──麻六甲海崃,开启了中国可能的海权时代,但随着永乐皇帝辞世,中国的海权盛世不仅没打开,更被葡萄牙与西班牙急起直追,若中国继续增援庞大征服海洋的资金、兵源与船只,恐怕历史将会改写。而今天中国人仰望重新发现的郑和,主要是为了重建本身的荣誉感。

  第四章描写中越之间的长久历史和两国的恩怨情仇与纠葛。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越南并非华夏而是蛮夷,属于世界的边陲。然而,从越南人的角度来看,越南也属于世界的中心,越南征服占婆,便是模仿中国的「朝贡体系」。而二战时中共扶植越共,而后中越两国重蹈历史相互较劲,并大动干戈。

  第五章提及日本将钓鱼台列屿国有化的过程,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波折最大的事件。而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在靖国神社的议题上採取较小泉纯一郎更为谨慎的作为,中日试图改善彼此的关系。即使在某些议题上,中国看起来似乎有些让步,但这只是战术上的运用,中国回到过去盛世的年代,凌驾于日本之上的野心从未改变。

  第六章回到南海的主权声索,中国一方面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在南海大兴土木,破坏彼此关系,却又推出「一带一路」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诱因。中国这种「一放(经济)一收(军事)」,在二十一世纪前几年,有节奏地进行着,到了2014年,收与放同时出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占上风之际,同时施以更多的经济诱因,来弥补这些国家在心理上对中国强悍的不安,并以此劝诱其他国家臣服。从这种矛盾的心态可以看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彼此心态上的互补与竞争关系。

  冷战结束后,当中国开始採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美国乐见中国的改变,因为许多人认为当中国富起来后,中产阶级增加,势必会要求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朝西方民主的方向迈进。但事隔多年,当政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未屈服西方的政治潮流,反而演变成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当2018年习近平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翻国家主席任期限制,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惊觉到,这样的中国已成为东方的「巨灵」。

  长年以来,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加上实地採访报导,让读者了解中国崛起的背景因素,从历史脉络中找到答案。对于中国长期面对的重要对手东北亚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越南,作者点出中国在数百年来东亚权力竞争史上的角色,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名人推荐

  林廷辉|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
  范世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国际新闻」创办人
  (依姓氏笔画)

好评推荐

  「对中国崛起的意义之深刻历史与文化研究……令人着迷……令人信服。」──《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本非常及时的好书……易读又刺激……这本书提醒人们,中国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可追溯到几千年或几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而傅好文是一位优秀的导游。」──《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从内部和外部看中国。傅好文对中国有透彻的了解……他着重政治史,从而阐明中国与邻国之间的领土冲突。」──《纽约客》(The New Yorker)

  「一本对中国地缘政治野心根源的专家研究……关于过去对中国政治现状的无与伦比的影响,不可或缺的提醒……一本对于中国的权力及其世界地位的概念,最清晰、最有启发性的书籍……令人着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刺激……论述清晰……充满令人难忘的文句。」──《纽约书评杂志》(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生动又富启发性。」──欧大旭(Tash Aw),《卫报》(The Guardian)

  「令人印象深刻……精通……对于东亚复杂的问题以及世界这个关键地区潜在的冲突出色的导读。」──《纽约书籍杂志》(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傅好文说得很清楚,中国的民族优越意识超越历史意义……令人不寒而慄。」──多伦多《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很难想像还有比傅好文《中国扩张》更棒的指引……这本书是杰出的知识结晶,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富比世》(Forbes)

  「令人信服……流畅而有趣。」──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是对于文化和历史如何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愿景,截至目前为止阐释得最好的一本书……二十一世纪中国野心勃勃,及其坚决不被纳入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决心,十分明显。」──《亚洲书评杂志》(Asian Review of Books)

  「精彩……傅好文以广泛的学术研究与认真的记者本能……检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及其从西方毁灭性的羞辱时期再崛起,将会如何改变世界秩序。」──《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

  「对于中国长期方法的连续性,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傅好文精心陈述的中国历史,可以和当前的事件比对阅读。」——《日本时报》(Japan Times)

  「略显不同地……傅好文的学问和报导的细节,足以与他的散文的灵巧相提并论……这是一个有用的、必要的,有助于进行有根据的讨论之起点。」《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傅好文以一流记者的生动文字、优秀历史学者的学术研究,以及身为人类的伟大同情心,讨论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未来许多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伊安.布鲁玛(Ian Buruma),《零年:1945年,现代世界的梦想与梦碎之路》(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作者

  「《中国扩张》是我曾经读过的,讨论中国历史如何影响其当今的外交政策和邻国,最具说服力的书。这本精心写作的书对美国人和亚洲人该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提出宝贵的箴言。强烈建议决策者和一般公民都应该拜读。」──谢淑丽(Susan Shirk),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心(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主任

  「傅好文清晰地提出一个指南,让我们思考中国下一阶段的演进,以及需要注意的号积极迹象和危险信号。」──詹姆斯.法罗斯(James Fallows),《中国空降》(China Airborne)作者

  「傅好文在《中国扩张》这本佳作,针对中国在其不受挑战的的权威周围努力建立亚洲世界秩序,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观点。傅好文在书中生花妙笔详尽报导,令人不安,但它是非读不可的一本书。」──纳杨.昌达(Nayan Chanda),前任《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编辑

  「在《中国扩张》里,傅好文对于中国对日本和东南亚大片海洋的主张之深层根源进行了有趣而深刻的解读,其对控制极重要的全球贸易有深远的影响。傅好文明白,中国的历史权利的意识既有深刻的情感,也有粗暴的政治色彩,让北京可以假装与亚洲站在一起,同时又从旁盯着亚洲。」──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中国共产党不可说的秘密》(The Party: 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作者

  「这是一本针对我们或可称之为中国『打造记忆』进行精心研究而写就的好书。如果你想了解为何这个国家会如此行事,本书有相当详尽的解释。」──夏伟(Orville Schell),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Center on US-Relations, Asia Society)主任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模仿专业出版物的风格。 --- 《暗流涌动:二十世纪拉美都市文化的嬗变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社会史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作者: 维克多·门德斯 (Victor Mendes) 译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译者名]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Global Vista Press)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的拉美大陆,是现代性、殖民遗产与激进变革交织的熔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重构中,城市,作为现代化的前沿和矛盾的集中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暗流涌动》深入剖析了从1920年代到1980年代,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墨西哥城和哈瓦那等主要都市中心如何经历了剧烈的文化、社会和空间转型。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次对“城市经验”的细致入微的考古挖掘,旨在揭示底层民众、新兴中产阶级和知识精英如何在快速工业化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重塑其集体与个人身份。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拉美都市的现代化进程并非简单的西方移植,而是一种充满张力、地方化和抵抗的复杂过程。作者维克多·门德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学、城市地理学和文化研究功底,首次将“城市节奏学”(Urban Rhythmanalysis)引入对该地区的研究框架。他认为,理解拉美城市,必须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非正式”空间——贫民窟(Favelas/Villas Miserias)的日常实践、街头帮派的符号语言、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社交互动,以及新媒体(如早期广播和地下电影)如何渗透并重构了人们对“国家”与“自我”的认知。 第一部分:现代化的裂隙 (1920-1945) 本书首先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白银时代”及其后的经济危机对拉美城市结构造成的冲击。门德斯教授详细考察了“进步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分析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如何与根深蒂固的欧洲化精英文化相抗衡;在圣保罗,则探讨了咖啡经济的繁荣如何催生了一个以工厂和移民社区为基础的、充满异质性的工人阶级文化。 关键在于对“流散的身体”的考察。门德斯运用档案材料和口述历史,重建了来自欧洲和本国乡村的移民在适应城市化生活中的身份焦虑。他描绘了探戈、桑巴和墨西哥流浪乐队(Mariachi)等新兴艺术形式,如何在城市空间中成为抵抗同质化和表达边缘身份的有力工具。这一时期,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悖论的场所:既是进步的灯塔,也是社会不平等被放大和固化的显影板。 第二部分:威权与反抗的交响 (1946-1970) 二战后的政治气候急剧转向,庇隆主义(Peronism)、民族主义和冷战思维深刻地影响了拉美城市的面貌。本部分着重于“政治景观的军事化”。作者细致地比较了军政府在不同城市中推行的城市规划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试图通过控制公共空间来驯服异议。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地下文化”的深入挖掘。门德斯揭示了在严格审查制度下,文学、地下音乐场景(如巴西的Bossa Nova的政治隐喻、古巴的“黑色电影”的叙事转向)如何发展出精妙的、含蓄的抵抗语言。他通过对墨西哥城“文化宫”(Palacio de Bellas Artes)周边的知识分子聚会的研究,展示了精英阶层与底层反抗运动之间的复杂共谋与疏离。 第三部分:全球化前夜的破碎镜像 (1970-1989) 在军事独裁和随后的民主化过渡期,拉美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资本流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冲击。这一部分的核心议题是“边缘空间的崛起与合法性危机”。 门德斯对贫民窟(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生产进行了田野调查式的重构。他论证了在国家权力衰退的真空期,这些非正式社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替代性治理结构”和基于街头智慧的文化资本。例如,都市涂鸦艺术(Graffiti Art)不再仅仅是破坏行为,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对城市地图学和政治记忆的重新绘制。 本书结尾部分探讨了后独裁时代,数字技术和全球流行文化的初步渗透如何进一步解构了拉美身份认同的传统叙事。城市从一个单一的“国家剧场”,分裂成无数个相互竞争的、由消费和媒体塑造的“微观剧场”。 核心贡献与研究价值: 《暗流涌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越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门德斯巧妙地融合了福柯式的权力分析、本雅明对碎片化经验的捕捉,以及安德森对想象共同体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关于拉美城市作为一个动态、充满活力的文化主体的全面图景。 本书对于研究全球都市史、文化人类学、后殖民研究以及拉丁美洲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它挑战了将拉美城市视为“落后”或“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观点,确立了它们在二十世纪全球现代性叙事中作为主动创新者和抵抗中心的地位。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和宏大叙事的结合,本书为我们理解当代拉美社会的多重身份和持续的身份建构,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工具和丰富的历史佐证。 --- 关于作者: 维克多·门德斯是普林斯顿大学拉丁美洲研究系的荣誉教授,他的著作曾多次获得拉美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他曾在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保罗进行长达三十年的田野工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好文(Howard W. French)


  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1980年代初期,他曾担任《华盛顿邮报》自由记者报导非洲事务,1986年加入《纽约时报》,先后担任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区、西部暨中部非洲地区、日本及中国上海分社主任。驻外二十余年,工作暨旅行足迹遍及五大洲共一百多个国家。文章散见于《大西洋月刊》、《纽约书评杂志》、《纽约时报杂志》、《滚石杂志》等刊物。他的作品获奖无数,两度入围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两次荣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 of America)新闻奖,以及尤里西斯国际报导文学奖(Lettre Ulysses Award)等。着有《被掠夺的土地:非洲的悲剧与希望》(A Continent for the Taking: The Tragedy and Hope of Africa)、《消失的上海》(Disappearing Shanghai: Photographs and Poems of an Intimate Way of Life)、《中国的第二个大陆:百万中国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资新帝国》(China’s Second Continent: 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等。

译者简介

林添贵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译作逾一百本,包括《迅勐的力量:1949,毛泽东、杜鲁门与现代中国的诞生》、《躁动的帝国》、《历史的反叛》、《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宋美龄新传》、《毛泽东:真实的故事》、《大外交》(合译)、《大棋盘》、《被遗忘的盟友》、《棉花帝国》、《核爆边缘》、《南海:21世纪的亚洲火药库与中国称霸亚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马拉松》、《地理的复仇》以及卜睿哲的三本着作:《台湾的未来》、《一山二虎:中日关系的现状与亚太局势的未来》、《未知的海崃:两岸关系的未来》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林廷辉(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
导论
第一章 国耻
第二章 岛夷
第三章 世界的咽喉
第四章 安南
第五章 日落之地天子
第六章 主权声索
结论
致谢
註释
中国历代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导论(节录)

  从前有个国家,位居世界中心,其地位受到远近各方民族承认。在今天,我们称这个国家为「中国」。

  使用「国家」这个字词其实会骗人。今天我们在地图上立即指认「中国」的这个国家,其实存在时间并不久。在其历史大部分时间里,这块朝代嬗递统治的土地,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国家,更不用说它也不会视其邻邦为国家。不论是就地理形式或就其思想的相关性或适用性而言,它是个帝国,而且大半时间是没有边界的帝国──法国人会称之为影响范围(rayonnement)。有人会说,从来就没有过更普世的统治概念。务实地讲,对中国历代皇帝而言,世界大略可划分为两个广大、单纯的类别──文明和非文明──意即有些人接受他是统治者、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天朝价值的原则,另外一些人则不然──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化外之民。

  在过去两千年大部分时间里,从中国本身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常态就是天下归于一统,用中文来说,就是「天下」的观念。这个词不能拘泥字面来解释。从很早期开始,中国就意识到远方另有天地,包括其他伟大帝国(如罗马)的存在,但它与这些远方世界的接触很薄弱,因此在经济与政治意义上都不足为道。

  在中华帝国的地缘政治上,对中国而言,在天下──从这个脉络来看,有时可解释为「已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一片广袤、熟悉的地域,包括邻近的中亚、东南亚和东亚。在这些区域当中,中亚对华夏权力(Chinese power)近乎持续的挑战,而且经常是公然的威胁。中国历代的版图有大有小,大都视汉人与其西方或西北方民族(不论是突厥人、蒙古人、满洲人、西藏人或其他族裔)的势力均衡变化而异动。(中国曾经两度遭到来自这些文化的入侵者之统治,一是一二七一年至一三六八年的蒙古人元朝,另一则是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二年的满洲人清朝。)

  在地理上,我们往往把海洋视为障碍,有效地将国家、区域和各个大陆隔离开来,而在远古时代,更是几乎使它们彼此孤立。但是东亚海岸以温和衔接的月弯形,从朝鲜半岛向南延伸到麻六甲海崃,更典型地扮演起华夏文化和声威、华夏商务,乃至华夏权力的传送带,虽然只是偶尔才传送硬权力。至少从唐朝(六一八-九○七)开始,直到一九一二年中国结束王朝嬗递统治为止,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海洋区域的人民经常顺服中国,承认其中心地位,松散地追随其领导。

  华夏权力以这种方式运作,支撑起人类文明最了不起的一种国际制度──有时称为极其松懈的独特形式,而中国以这种另类间接的统治方式治理相当众多的人。这种描述未必恰当,因为中国与其东方邻国的关系就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包括接触与服从上的强度不同。然而,在这个十分有弹性的大中华和平(Pax Sinica)的根基下,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相当合理地保持一致性:接受我们的至尊地位,我们将赐予以政治正统地位发展贸易伙伴关系──以现代国际事务语言来说,提供某种范围的公共财(public goods)。这些公共财包括巡守海上公共领域、调停纠纷,准许接受中国近乎普世、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学习制度。在这个区域里的核心国家,如朝鲜、越南和日益交恶的日本,中华价值、中华文化、中华语文、中华哲学与中华宗教,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都被视为基本的参考架构,甚至是普世的标准。

  这里所谓的「制度」,即西方长久以来所谓的中国朝贡制度(但中国人从不这么认为)。这段期间可以上溯至汉朝(西元前二○六年-西元二二○年),中华帝国范围内的民族定期派出「使节」,向中国皇帝行礼仪上的臣服。中国朝廷则透过赏赐方式赋予贸易权利,代表极大的恩惠,以作为双边关系强大的润滑剂。中国人提到这种制度时,其语言文字往往充满委婉而自大的言词,经常把这类今天称为外交政策的工作说成是「理藩」。

  十九世纪有一段记载:「为了控制野蛮人,圣贤之君在他们来(入侵中国)时,要惩罚和抵制他们,在他们离去时,要有准备和戒备。如果被中国文明所吸引,他们会来朝贡,他们会受到礼遇,并维持松懈但不切断的关系,因此若出了岔错,其咎也在他们。」

  在这个制度下,中国皇帝透过赐封方式承认外国领袖的头衔。即使他们坐上宝座,驯服的进贡国新统治者仍需安于储君的头衔,静候天朝皇帝赐下册封诏书,以免冒犯礼仪。

  这件事有多么严重,西元前二世纪一则发生在越南的故事是最鲜明的例子。当地的土王妄自尊大地在自己国家自封为皇帝,汉文帝的反应极为快速、明确。他下诏指责越南君主。南越国王的回应只能说极尽谦卑之能事,承认「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来自中国的反弹可从两个层面来谈。再明白不过的是,这是在其本国内直接的声明,大汉皇帝不会纵容任何人与他并肩而立。除此之外,中国也发出这样的讯号:当觉得其中心角色或重大利益可能受到挑战,中国决心到世界任何地方去干预。我们看到,一九七九年,也就是距离上述事件逾两千年之后,中国发动侵越战争,仍是强调这个重点。

  事实上,中国在前述事件后几个世纪里,曾多次出兵攻打越南,直到今天仍影响中越的双边关系。但是,动用武力遂行意志不是好办法。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曾经写道:「任何霸权秩序都是一样,(朝贡制度)以军事力量做后盾,当制度运作良好时,当涉及政治、经济互惠的原则时,会允许长期的和平互动。」

  一般来说,朝贡制度使中国的贸易让利及不断接待来访外国使节团的费用,远远超过它和这些周边小型社会商务往来可能获得的收益。然而,这个说法忽略了此一制度对中国皇帝在国内的政治价值。邻邦统治者获得中国皇帝的承认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历代皇帝得到四方外国人定期遣使叩头,以示臣服其道德威望与权力,也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当其他人愿意恭顺地向皇帝跪拜,他便可向国内证明他具有无上的道德权力,套句老话,他具有天命。这个思维在中国帝制时期接近尾声时,与朝代初建的汉朝一样,一路世代相传。当英国在十八世纪末期臻至全球大国巅峰,派出使节团到中国,试图站在平等立场与大清建立关系,干隆皇帝破例允许英王乔治三世的特使到北京「朝觐」。经过九个月的海上航行终于抵达中国,英方赫然发觉,往北京的路上挂满大字旗帜,宣布这个欧洲人使节团是来向皇帝朝觐。没错,干隆皇廷昭告民众,爱尔兰裔的使节团长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是英王王室成员,远渡重洋来此「接受文明」。

  着名的哈佛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研究朝贡制度,他写道:「大部分朝代在内乱外患双重打击下灭亡。因此每个政府都承受极大的压力,要让其对外关系吻合这个理论,确立他们统治中国的权威。」

  这个思想的精髓甚至延续到当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当中。二○一五年北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王缉思写道:「打从『新中国』一九四九年建立以来,中国的外交及内政政策都服务相同的目标:维持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国内政治安定。」

  在今天,西方国家很少人理解,大家视为理所当然的「国际制度」其实是晚近的发明。它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就在中国受到其他国家压制,以及它所支持的秩序、与回过头来支持它相当长久一段历史的秩序开始被取代之时,才开始拼组起来。

  在现代世界诞生之际,中国正坠入其相对区域力量及影响力的最低点。中国长久以来的常态是,对它的价值与伦理、本身的文化,及本身无可置疑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地坚信具有持久的普世性。新的西方式全球普世性,却不是依据预设的世界自然阶层,以中国为顶峰,而是假设清晰界定的国家一律平等(至少在法理和理论上如此),其立足点是犹太-基督徒的理念和体制、选举民主普及化、公开贸易,而非经过管理的朝贡交易,甚至是快速出现的国际法体制。支持所有这些言之成理概念的当然是西方列强,到了二十世纪,就是美国的大国力量。

  长久以来中国本身运作成功的国际制度,以及几乎不受挑战、天经地义的文明标竿地位,必然要改变,转为它很难接受的大降级。然而,西方人却忽略了,在过渡到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的残酷环境的过程中,中国的国势却是空前的衰弱,以致对当今之世的常态产生不寻常、深刻的爱恨交织心理,而今中国国势日益强大,每过一年,这种感觉就日益明显。

图书试读

第三章 世界的咽喉(节录)
 
今天的中继港口城市如香港和新加坡(及享有自主地位的民主国家台湾),都必须格外小心。从中国兴起的力量来看,它们和谚语中「煤矿里的金丝雀」(编按:事先预警)并无殊异。与数百年前的南海国家一样,香港和新加坡都仗恃地理位置和与中国的文化关联而繁荣,但如今它们的不安全却和它们的财富一样明显。对香港来说,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它愈来愈陷入要维持经济活泼、政治上至少要能从中国半自主却十分艰苦的斗争。出乎人意料之外,自从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早已深植香港相对自由的国际主义,这些却反而强化港人在地认同的意识,而使得香港与中国内地产生巨大的差异。弔诡的是,与此同时,香港现在的命运和财富远比现代任何时期都更加与祖国紧密绑在一起。
 
无论是出于勇敢或愚蠢,香港的年轻人在这件事上可能别无选择,但他们仍努力试图实现其目标。由于他们的努力,香港或许将继续享有作为中国特殊中介人的角色──而不是麻六甲海崃历史上一般人熟悉的河边仓储中心的中介机构。香港将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金融、司法、设计和服务的中间人──同时为自己争取朝向更西式政治体制的稳定发展,也就是自由和直接选举,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和独立的司法。遗憾的是,当中国提出「一国两制」这个口号、号称愿意赋予香港有限度自主时,它心里想的可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中国面对此一挑战时的反应,纯粹是「天下」意识,先是不祥地警告,香港若不安定和失序,将对本地的繁荣构成威胁,同时也试图甜化经济大饼,希望能在香港人民赚钱第一的意识决定其政治态度时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二○一四年一波波要求选举制度改革的剧烈抗议,中国将香港股市和内地股市挂钩,揭示它将祭出共荣招数,展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其内容是兴建高速铁路,把香港和上海串联起来,并在珠江三角洲打造超级城市,将香港与邻近一些新兴城市,如深圳、东莞、珠海、佛山和广州,结合起来。这个超级大城市将有五千万人口,经济产值将占全国十分之一,面积足足有大伦敦的二十六倍。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我们常常谈论中国的经济崛起,谈论它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但往往忽略了驱动这一切的深层历史动能。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要填补这块我们可能不太自觉却又至关重要的认知空白。我好奇的是,书中将会如何解读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比如,康雍乾盛世的辉煌是否为后来的“沉睡”埋下了伏笔?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屈辱,又如何激起了民族主义的复兴渴望,并转化为今日“大国崛起”的强大驱动力?更进一步,书中是否会触及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与现代国家概念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历史观的延续,是否会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当今中国与邻国,特别是与台湾的关系?“强权之路”的涵义也值得玩味,它是被动的历史进程,还是主动的选择?书中又会如何剖析这种选择背后的思想根源与战略布局?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是理解它当下行为最根本的钥匙,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寻找这把钥匙的理想工具。

评分

这本书名《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震,尤其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历史的脉络和地缘政治的张力,往往是我们思考自身定位时绕不开的议题。这本书的标题承诺了一趟深入探究中国崛起背后深层动因的旅程,它不只是简单罗列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或军事成就,而是要回溯历史长河,看看那些决定性的事件、人物和思想,如何一点一滴地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外在姿态和内在逻辑。试想一下,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近代饱受屈辱的屈辱史,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着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模式。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被视为“扩张”的行为,在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出于安全考量、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还是有更深层的地缘战略野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为何会走上如今的“强权之路”,以及这条路又将通往何方。对于身处东亚地缘政治漩涡中心的台湾而言,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就如同理解一把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形成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确实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它似乎不是一本简单的时事评论,而是要挖掘更深层的历史根源,去解释为何中国会走上今天的“强权”之路。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界定“扩张”这个词?它是否包含经济上的影响力扩张,也包含地缘政治上的边界延伸,甚至是意识形态上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形塑”这个词,暗示了历史的塑造作用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那么,这本书会如何剖析那些被我们或许忽视,但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例如,是否会重提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以及它们对中国对外关系的长期影响?或者,近代中国如何从一个被动承受列强侵略的国家,一步步转变为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的力量?对于我们台湾人而言,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扩张”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强权”姿态,是理解两岸关系的关键。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从历史纵深出发的解读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以及它在我们所处的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读到《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这个书名,我不禁联想到历史上无数次帝国的兴衰更迭。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当代的中国,而是要将中国的崛起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框架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扩张”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理解和实践的。是统一还是征服?是文化辐射还是军事占领?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和后世的评价。书名中的“形塑”二字,也暗示了一种动态的、持续的互动过程。这意味着,历史并非静态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无数次的事件、思想、政策的相互作用,逐渐塑造了中国今天的面貌。那么,书中是否会解析中国古代的“羁縻制度”与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历史传承?又或者,中国历史上对“天命”的理解,如何转化为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对于台湾来说,我们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渊源深厚,但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扩张”以及它今天所展现出的“强权”姿态,对于我们认识双方关系,以及理解整个区域的未来走向,都至关重要。

评分

“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光是这句话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迫切感。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中国崛起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变量。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一种追根溯源的探讨,它要解构的不是中国当下的某个政策或某个事件,而是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强权”,其背后历史的逻辑链条。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被视为“扩张”的行为,进行怎样的历史解读?例如,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对外交流和影响,是否与今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某种历史渊源的联系?又或者,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的屈辱史,如何被转化为今日民族主义的强大驱动力,并以“强权”的方式得以展现?“形塑”二字,也让我联想到历史对一个民族性格、思维模式甚至是战略选择的长远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历史上的某些决策或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对外战略和行为模式?对于台湾而言,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扩张”脉络,以及这种脉络如何演变为今日的“强权”姿态,无疑是理解我们自身所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一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