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法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2-「为什么会有殖民地?殖民政策如何影响当今全球权力布局?」:从地理、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综观大国如何崛起

向下扎根!法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2-「为什么会有殖民地?殖民政策如何影响当今全球权力布局?」:从地理、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综观大国如何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c Ferro
图书标签:
  • 法国教育
  • 公民思辨
  • 殖民主义
  • 全球权力
  • 历史
  • 地理
  • 社会学
  • 大国崛起
  • 教育
  • 思辨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扎根不停歇!法国最受欢迎的思辨读本_殖民主义篇※
▌大国是如何崛起的?▌
认识殖民行为、殖民历史及其后续影响最好的入门书
  ◎殖民是欧洲人发明的吗?
  ◎为什么欧洲在19、20世纪统御了大部分的世界?
  ◎启蒙运动及《人权宣言》发表后,为什么还会出现殖民这种行为?
  ◎殖民母国是如何看待殖民现象的?
  ◎我们可以推估出异族通婚的规模吗?
  ◎是谁点燃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本书採用问答形式讨论何谓殖民主义,使这个沉重的问题得以节奏轻快地呈现。内容依照主题分成八章,从解析历史上殖民地出现的成因,写到即使到了今日殖民主义仍方兴未艾,自强占土地的形式转变为强占市场的「新殖民主义」,如中国以「一带一路」渐进布局非洲经济体质低落国家,控制经济、交通乃至政治影响力。

  黄春木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历史科教师──专文导读
  林慈淑 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教学学会理事长/阿泼 转角国际专栏作者/钟淑敏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好评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本书特色:
  
1. 作者马克・费侯为世界知名年鑑学派历史学家,他以宏观的角度结合地理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带领读者综观新旧殖民主义的发展模式,以及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如何影响生成新的社会。
  2. 内容除了依照时间流,各章又利用(问答)小主题分成多个段落,像是关于英国殖民的目的、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法国对于非洲的觊觎、美国的帝国主义等等,读者可挑选感兴趣的段落,也可以尝试回答问题,探索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到达哪个阶段。
  3. 学习历史,不流于背诵。作者从答题中引导读者思考,进而锻鍊历史思维,亦有助于了解国际情势,拓展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费侯Marc Ferro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研究部主任,专门研究苏联与俄罗斯历史、殖民史以及二战史。同时,也是「影视史学」的先驱,对于影视史学这个做为推广大众历史通识之手法进行评论与分析。1948至1956年曾于阿尔及利亚任教。1985至2001年于德法公共电视台主持「平行历史」(Histoire parallèle)节目(德语版名称为「50年前的这星期」[Die Woche vor 50 Jahren])。

作品翻译成20多种语言,着有《历史的盲目:我们世界的另一个故事》(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世纪之谜︰末代沙皇家族惨案的真相》(La Verite Sur La Tragedie Des Romanov)、《1917俄国革命》(La Révolution de 1917)、《殖民史》Histoire des colonisations)等书。


译者简介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学法国文学博士。重要着作有《古法文武勋之歌〈昂密与昂密勒〉的语文学评注》、《中世纪法文音韵的源头与流变: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纪之文学文本为例》。译有米兰.昆德拉《玩笑》、《被背叛的遗嘱》、《帘幕》;安伯托.艾可《昨日之岛》、《艾可谈文学》、《倒退的年代》;《圣尼古拉的把戏与皮耶尔.巴特兰律师的笑闹剧》、《再见吾后》、《一代妖后》、《裸人》、《自由主义的未来之战》等书。

图书目录

※专文导读:
以「历史思考」培育公民素养的一个范例──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历史科教师)

◎前言
第1章 为什么会有殖民地?

.「殖民」的定义是什么?
.与十六世纪开始的那个殖民时代相比,十九世纪的第二个殖民时代有何特殊之处?
.殖民事业这种世界现象开始于十六世纪,那么在此之前是否也有「殖民地」和「殖民者」?
.这里介绍的历史开始于十六世纪,那时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葡萄牙人是这波探险行动中的先锋?
.这些航海探险旨在发现新的贸易通路,而不是殖民海外的土地……
.葡萄牙商人对印度的态度如何?
.葡萄牙是十六世纪世界最强的殖民国家吗?
.荷兰人与当地原住民接触的情况如何?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事业是如何开始的?
.西班牙人从一开始就用暴力吗?
.殖民者难道不是将福音传遍全世界吗?
.总共有多少非洲人沦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受害者?
.抵达美洲之后,奴隶的前途又如何呢?
.殖民的目的仅限于「黄金与基督教」这两项吗?
.法国在何时投身殖民的探险之旅?
.英国人的目标是什么?

第2章 殖民者的独立运动
.第一批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是由美国的殖民者所发起的?
.伦敦方面的反应如何?
.自治领是否等同殖民地?
.澳大利亚这个自治领的情况如何?
.拉丁美洲也受到殖民者独立运动的影响?
.殖民者独立运动对前殖民地的土着人口有何影响?
.这份悔意在澳大利亚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第3章 帝国主义的挑战
.殖民者独立运动之后,欧洲大国是否重新考虑其殖民政策?
.经济支配是否这就是这个新殖民时代的特征?
.「种族天生不平等」的理念正是殖民事业背后的支撑吗?
.欧洲人打算将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支配体系强加于何处?
.谁是执行这第二波殖民行动的征服者?
.阿尔及利亚是如何被征服的?
.但是在这段历史中,难道没有经济剥削的问题……
.摩洛哥的暴动是否像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暴动那样以屠杀的手段被镇压下来?
.利奥泰在摩洛哥的计画实现了吗?
.法国何时开始殖民非洲?
.其他欧洲大国在非洲的计画是什么?
.谁是塞西尔.罗德斯?
.所以欧洲列强认为在非洲应该尽量多佔土地?
.这么说来,俄罗斯也有志于实现帝国主义的霸权?
.刚才也提到了鄂图曼帝国?
.在远东地区则是中国引起列强的觊觎?
.十九世纪美国也实行帝国主义吗?对于一个获得解放的前殖民地而言,这是不是很矛盾?
.以下行动能不能算是帝国主义的行为呢?

第4章 在地化、西方化与兼容并蓄
.殖民者是否真被「污染」了?
.我们可以推估出异族通婚的规模吗?
.其他殖民地之在地化、异族婚媾、混血后代的情况又如何?
.法国殖民地呢?阿尔及利亚外来与在地并存的现象又如何?
.种族的隔离是否引发愤怒和误解?
.法国在印度支那是否採取同样的种族隔离政策?
.普遍看来,殖民地社会的西化现象到达何种程度?西方人真的设法要「教化」殖民地吗?
.工人的效能是欧洲人关注的主要问题吗?
.欧洲人也带来了医院、学校……
.殖民统治为女性的处境造成了什么后果?
.殖民地的被殖民者不但失去最初的自我认同,也没能成为「法国人」、「英国人」或是「葡萄牙人」?
.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将前苏联那些穆斯林共和国的苏维埃化和法国殖民地的西化相提并论吗?

第5章 辩护与谴责
.殖民母国是如何看待殖民现象的?
.朱勒.凡尔纳批评英国之作为的同时也捍卫殖民的原则?
.有哪些导演和哪些电影作品?
.好莱坞则以什么角度来看待英国的殖民事业?
.电影对殖民事业的推崇其实非常负面……
.新闻界扮演了什么角色?
.既然真相一直未被隐瞒,那么有没有人挺身表达愤慨?
.除了表态抗议,欧洲还有反对殖民统治的实际行动?
.社会主义运动对殖民行为的态度为何?
.他们不要求解放殖民地的人民吗?
.面对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运动,母国表现出何种态度?

第6章 解放斗争的起源
.所谓的「民间传说」是什么意思?
.在地的宗教(例如非洲)又扮演何种角色?
.将非洲团结起来的尝试,这也是对抗殖民的一股力量?
.刚才提到卫理公会的运动。宗教在这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伊斯兰教是否也是这些解放运动的一种推动力?
.印度教是否启发了解放运动?
.为什么在众多独立运动的领袖中,唯独甘地能对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越南独立同盟」在什么时候开始于法国殖民地进行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独立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例如,法国殖民地人民是否在德国击败法国的时候,以一种有人帮忙报仇的心态看待此事?
.有人认为德国人或日本人会让他们独立吗?
.在法属马格里布,独立运动的领袖是否採用了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教法说明官穆罕默德.亚明.侯赛尼之意见?

第7章 独立运动:战争或谈判
.二战后,北非马格里布、中东和亚洲的独立风潮最终取决于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战争结局?
.什么因素促使英国接受印度的独立?
.在印度支那,日本宣布该地独立的后果是什么?
.法国这头「大象」果真精疲力竭死了?
.法兰西帝国的堡垒已被打开一个缺口?
.阿尔及利亚于是陷入动盪时期?
.独立似乎不可避免?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去殖民化的过程比较和平吗?
.所以透过谈判获取独立是可行的?
.最后一批被解放的地区在哪里?

第8章 今日的影响
.殖民的历史已经是一段结束的历史吗?
.这些悲剧都要殖民主义负责任吗?
.殖民地的那段过去今天还剩下什么?
.刚才谈到了伊斯兰教的报复,这与殖民历史有什么关联?
.将来有一天世人能否平静的眼光看待殖民的历史?

参考书目
年表
致谢 

图书序言

※专文导读:
以「历史思考」培育公民素养的一个范例──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历史科教师)

突破分科框架

  受到长期分科教学的影响,许多学生倾向孤立、零碎地看待每一个科目,什么议题出现在什么教科书中,便就此认定这是专属于那一个科目的独家内容。不过,不同科目的教科书实际上是会处理到相同议题的,比较麻烦的是,受到长期分科研究的影响,相同议题的教材编写各行其是,少有对话,更难统整,有时彼此间的观点还出现了矛盾(矛盾的存在未必不合理),于是研读不同科目教科书的同一批学生便很困惑,甚至紧张。紧张什么呢?因为有标准答案的要求。所以,比较厉害的学生都懂得要在不同科目的答卷中如何「正确地」回答问题,决不会把A科目的答案写到B科目去。

  上述现象所牵涉的学术研究或课程教学问题(problems)很大,虽然一时之间不易处理,但觉察这些现象及问题,确属必要,而着手改善,做出实绩,即使犹如本书这样的精简篇幅,仍是深具价值的。

  本书作者马克.费侯(Marc Ferro, 1924-)是闻名于世的年鑑学派法国籍史家,他以历史学为根基,结合地理学和社会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欧洲殖民主义」,对于台湾而言,这是迫近的重要议题,因为近代日本实施「脱亚入欧」的改革后,就是以这套殖民主义侵占台湾。

  台湾的学生应该会很直觉地将本书归类于历史书,无视于「殖民主义」所涉及的人权、自由、族群关系、国际霸权等都属于「公民」议题,也不太会习惯地把地理因素融入历史教材中进行比对、分析及统整思考。费侯于本书中实地演示了这样的跨学科探究,在时、空脉络中赋予诸多「公民」议题具体且深入的分析,而非直接以自己当下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偏好,在「言论自由」大帽子下就相关「公民」议题恣意直言,甚至进行「酸」、「呛」、「黑」的表达。

设身处地的思考

  台湾目前堪称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但离民主境界还有一些距离,症结在于欠缺对话、欠缺信任,所以不同立场之间往往倾向以「否定」来相互对待,在「否定」之下,对方就不会是「同一国的」,而且八成(或全部)是「坏人」。
如何从自由走向民主呢?关键在于「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我们理解一个现象或处理一个问题时,应该尝试着想像、推论、分析「他/他们」做出这种行动的背景或动机是什么?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获得什么效益?付出什么代价?带来什么冲击?被影响的人如何反应?这个结果后来面临什么样的变迁?哪些观念、制度或科技因素导致变迁?「我/我们」该依据哪些原则或价值来评价这个变迁的过程及结果?如此评价及批判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社会的转型发展吗?
不用惊讶,其实这就是历史思考!历史思考优先是、而且一直都是「设身处地的思考」,这虽然不保证一定可以洞察真相,但缺少设身处地的思考,一定无法洞察真相。
费侯于本书中实地演示了这样的设身处地思考。相对于现在,他回顾十六世纪以来的发展,相对于法国,他环顾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的异同,相对于欧洲人,他凝视亚非殖民地人民的处境和奋斗,并且批判殖民主义并未远去,当今掠夺经济和侵占市场的「新」殖民行为其实一脉相承于十六世纪以来的发展。换言之,我们不要让「资本主义」或「全球化」给迷惑了,骨子里,很高的成分仍然是殖民主义。

「问题」是引发思考的良方

  本书是以一连串的问答形式层层探究「殖民主义」。这样的书写可以避开繁复细腻的分析,适合学生读者阅读,而「问题」(questions)呈现则提供简要的聚焦来探究「殖民主义」这等沉重复杂议题,尤其在阅读中,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引发思考,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以「为什么」(why)发问,而是以what、who、when、where、how进行质疑、追问。以why来发问,例如「为什么会出现殖民主义?」、「为什么法国人要向外殖民?」、「为什么越南人要反抗法国的殖民?」等,问题通常都很大、过于发散,可分析探究的面向太广,并不适合思考及讨论,但如果转变为what等形式的问题,例如「与十六世纪开始的那个殖民时代相比,十九世纪的第二个殖民时代有何特殊之处?」、「那么法国呢?它在何时投身殖民的探险之旅?」、「欧洲人打算将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支配体系强加于何处?」、「什么原因致使殖民地的抗议行为在某一时间点转变成解放运动?」等,问题就比较能够收敛、聚焦,有助于在问答之间开启对话,引发思考。本书的问答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学思示范。

探究殖民议题的意义

  当今世界该探究的议题很多,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相当繁重,特别挑「殖民主义」出来讨论,用意是什么?(请注意,上述发问与「为什么要探讨殖民主义?」的差别)
推敲费侯的想法,应该是「今日殖民主义仍方兴未艾」,这个现实的关切带领着他回顾殖民历史,重新发现殖民者、殖民母国、被殖民者、殖民地精英的细致差异和繁复关系,洞察不同殖民地演变的类型、机会与教训,探究现代化、西化、在地化之间的纠葛等,于是,亚非「前殖民地」独立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处境,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扩张、中国的壮大、伊斯兰主义的发展等,便有了比较清晰地理解与批判的视野。

  这样的殖民议题,以及如此探究的方式,对台湾有何意义呢?我们要同意费侯的用意及观点吗?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这样思考是否太耗时伤神了呀?还是我们继续直白地对呛比较痛快……

  身处微妙复杂地缘政治中的台湾,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以及公民教育呢? 

图书试读

浅谈殖民之
 
在这本书中,我们主要处理的是历史传统所理解的欧洲殖民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间于海外施行的殖民政策,而且至今大家对它依然记忆犹新的政策。我们将读到该政策如何产生新的社会(只有日本没有产生这种社会,而且这种社会未必今天全都留存下来)。
 
我们会将欧洲的殖民主义与俄罗斯帝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因为在后面这种情况中,殖民问题和国族问题可能相互影响或者是混淆。在帝国主义的时代中,宗主国在海外的统治可能不须透过移民者加以落实。这就是美国的情况,我们也会加以着墨。
 
所以我们这里介绍的历史开始于十六世纪?那时发生了什么事?
 
● 这个殖民事业的开端往往从十九世纪以后被称为「大发现」(「发现」一词仅对登陆不明地区的欧洲人而言方才为真)。实际上,欧洲这种殖民事业在十六世纪以前就开始了。早在一四七一年,葡萄牙的国王即併吞几内亚湾的圣多美普林西比,这就是殖民时代的第一个殖民地。
 
然后在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大规模的远征行动正式揭开序幕:为西班牙国王效劳的热那亚人克里斯多福.哥伦布(Christophe Colomb)于一四九二年「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e Gama)也在一四九八年「发现」了印度。在这两个事件中,远征行动的目的既是在于找出香料之路、攫取亚洲财富,同时也在于向当地的居民传播福音。殖民行动唿应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业以及宗教目的。黄金与基督……
 
因此葡萄牙人是这波探险行动中的先锋。为什么是他们?
 
● 葡萄牙与西班牙境内的小王国一样,都是在十二至十三世纪间征服穆斯林的「收复失地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的东边被强大的卡斯提尔(Castile)王国挡住去路,因此国王若昂一世(一三八五至一四三三年在位)决定该国未来必须转向海洋,并且着手将一个以农民和牧人为主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意人和航海者的国家。恩里克王子*将精力全部倾注在船舶和探险的事业上。国王本人则向摩洛哥海岸以及更远地区积极扩张。此外,指南针的发明、波特兰海图*(今日地图的雏型)的使用以及方向舵的完善都有助于航海事业的开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从地理、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综观大国如何崛起”这样的描述时,我立刻感觉到这是一本有分量、有深度、而且非常全面的书。在台湾,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关于地缘政治的分析,但往往侧重于当前的态势,而这本书似乎能够回溯到更深层的根源。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崛起,比如海岸线、资源禀赋、交通枢纽等等,这些都很容易理解。但历史,尤其是殖民历史,是如何在地理基础上进一步塑造权力格局,这就需要更细致的解读了。而社会学角度的加入,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分析维度,比如社会结构、人口流动、文化价值观等等,这些在殖民过程中是如何被改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因素联系起来,更清晰地理解大国崛起背后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并且这些过程是如何延续到今天的全球权力布局中的。

评分

《向下扎根!法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2》这个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公民思辨课”这四个字,感觉像是为当下许多社会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我在台湾,常常感觉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鱼龙混杂,要辨别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真的需要好好训练一下“思辨”的能力。这本书的第二集,更是直接切入“殖民地”和“全球权力布局”这样宏大且深刻的议题,这恰好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好奇,但又觉得难以找到一个清晰脉络去理解的领域。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国际冲突、贸易战、资源分配等等的报道,总感觉这些背后都有一层深层的历史原因,而殖民主义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这些复杂的关系,看清大国崛起的背后逻辑,我非常期待。尤其想到是从法国的教育视角切入,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法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大国,他们的教育体系如何处理这段历史,如何引导下一代理解和反思,这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不同于我们通常接触到的论述。

评分

“大国如何崛起”这个主题,在台湾的语境下,尤其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会关心的议题。我们身处亚洲,周边强邻环伺,理解大国崛起的逻辑,对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书中将殖民政策与当今全球权力布局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切入点非常独到。我常常在想,那些曾经的殖民帝国,它们如今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就奠基于过去的殖民积累?而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地区,为什么有些至今仍然发展缓慢,有些则正在奋起直追?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更系统、更宏观的分析框架,让我们看到殖民政策并非仅仅是历史遗留,而是至今仍在深刻塑造着全球力量平衡的动态机制。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地缘政治、资源控制、文化输出等这些大国崛起的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与殖民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读到一些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会有殖民地?殖民政策如何影响当今全球权力布局?”,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从地理、历史、社会学三个角度来切入,这个组合让我觉得非常扎实,也很有吸引力。我们从小接触的历史课本,往往是按照国家线性的去叙述,但“殖民”这个概念,它本身就是一种跨国、跨文化的互动,甚至是强迫性的关系。我总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如今的国际地位,或者某个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就必须回溯到殖民时代。比如,非洲一些国家至今依然存在的边界划分问题,很多都是殖民者随意划定的,这带来了多少冲突和不稳定?再比如,一些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经济的单一化,是不是也与殖民时期的发展模式有关?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厘清这些因果关系,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且“现在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评分

这本书“向下扎根!”的字眼,以及“公民思辨课”的标签,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书。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复杂的历史,是形成理性观点的基础。殖民主义,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痛苦的议题,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从法国的教育视角,以一种引导思考的方式来呈现,我真的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去理解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在殖民历史中的复杂角色和利益博弈。同时,我也很好奇,法国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在讨论这段历史时,既承认过去的错误,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化时代新的挑战和责任的。毕竟,理解殖民历史,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当代世界,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