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断交史

中华民国断交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国史
  • 外交史
  • 断交
  • 国际关系
  • 政治
  • 档案
  • 史料
  • 冷战
  • 两岸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于维护国家尊严,决定自即日起终止与○○○○的外交关系……」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遭逢1949年建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被迫离开大陆落脚于台湾,并从此展开「中国代表权」的外交竞争。
 
  中华民国的邦交国数量持续探底,及至2018年终仅剩十七国,有人气急败坏,有人忧心忡忡。尽管国际关系本来就是诡谲多变、分分合合,但综观历史,要像中华民国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遭遇「被分手」的国家,恐怕还不太多。断交经验竟成了中华民国的一大特点:每个国家都能写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断交史可写。
 
  地动天摇、楼起楼塌,从1912年到2018年,中华民国的断交史历经了哪些演变?在外交雪崩之后,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呢?
 
  本书由「故事编辑部」企画、「法律白话文运动」团队集体书写,透过十篇文章,用说故事的口吻,从历史与法律的角度,剖析中华民国外交关系史上的曲折演变,并展望台湾主体性的未来方向。
 
 
【划线书摘】
 
  ‧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个未曾享有完整主权意义的地理名词,为何实质上早已取得与国家相仿的地位?
 
  ‧《开罗宣言》存在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那就是「共识」是最不可以信赖的事情。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代表权虽然确定了,「代表范围」却不包括台湾在内。
 
  ‧1959年国际奥委会建议台北政府将奥委会改名为「福尔摩沙(Formosa)/台湾(Taiwan)奥委会」以避开争议。
 
  ‧以「台澎金马独立关税领域」的名称参与WTO、「中华台北捕鱼实体」参与各种国际渔业组织。
 
  ‧从1970年年初邦交国数量巅峰的70国,过了短短三年多,中华民国邦交国数量已经骤减到剩下不到35个。
 
  ‧1972年以后随着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渐改善,陆续形成的三公报一法(台湾关系法)以及六项保证,就是目前奠定美、中、台三角关系的基石。
 
  ‧国家之外,国际法「主体」也延伸到关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族解放组织、原住民族、城市及个人的讨论。
 
  ‧所谓的「一个中国原则」,涉及到国际法中的「政府承认」议题。
 
  ‧「建交」和「承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A国可以承认B政府或国家,但不和B政府或国家建交。
 
  ‧在1945年后,实证已经说明不存在所谓「满足国家四要素、即成为国家」的想像,国家地位的建立有赖住民公开而正式的主张,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律白话文运动


  一群致力于散播法治种子的法律人,在新时代利用新媒体,试图透过各种议题引领人们关心法律,进而带领读者从法律思考各种议题,希望人们能思考我们的生活如何被法律改变,反思我们的生活应该如何改变法律。

  网站:plainlaw.me
  Facebook粉丝专页:法律白话文运动Plain Law Movement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动盪不安的民国38年/林韦聿
 
第二章:中华民国落脚台湾/杨贵智
——历史的转捩点
——两个中国的竞争
 
第三章: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争/林韦聿
——无国籍的人
 
第四章:奥会模式与「中华台北」/杨贵智
 
第五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美、中、台」关系/林韦聿
 
第六章:日本光华寮事件/王鼎棫
——「在台协会」们的诞生
 
第七章:这世界上的其他「非国家实体」/颜聚享
 
第八章:「台湾」的国际参与/李濬勋
 
第九章:邦交国对于台湾真的不可或缺吗?/蔡孟翰
——未来何去何从
 
第十章:展望台湾的未来之路/李濬勋、颜聚享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争
 
1945年6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翌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们一一在宪章上签字,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同年的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10日,联合国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当时代表中华民国参加第一届大会的是驻英大使顾维钧。原本中国代表权无庸置疑属于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宪章》第23条中,更直接明定「中华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然而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败逃台湾后,中国代表权开始产生争议。无论是在北京或台北的政府,双方都各自主张自己才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
 
长达二十二年的中国代表权之争
 
1950年年初,苏联代表马利克在安理会上提出了「排除国民党政府代表,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席次合法代表」的提案。经过投票表决后这项议案将交由特别会议讨论。在三天后的特别会议中,这项提案还是以6票反对,3票赞成,2票弃权被否决。
 
从这个「排除国民党政府代表,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开始,也拉开了在联合国中长达22年的中国代表权之争。同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印度及苏联再次分别提案接纳中国代表及驱逐国民党代表,但两个提案都未通过。
 
1950年11月,在澳洲及加拿大的提案下,联合国大会通过490号决议「谁应代表中国出席大会议题」,设置由七个国家所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审议谁应代表中国,并在隔年向大会提交报告。后来选出的七个国家分别是加拿大、厄瓜多尔、印度、波兰、伊拉克、墨西哥和菲律宾。不过一年后,特别委员会对于中国代表问题,未能做出任何建议。
 
联大也随即通过501号决议:「阅悉中国代表权谁属问题特别委员会之报告书」。因为委员会刻意的不作为,加上泰国基于第五届常会已经讨论过,而特别委员会已说明此议题现在无法解决,因此提案在联合国第六届大会上「不再讨论此议题」,并得到通过。而这也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在1950年代,不断用此模式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滥觞。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一直以来,我对“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熟悉又遥远。在台湾长大,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中华民国”是我们的国家,但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及国际上各种微妙的外交信号,却又常常让人感到一丝不安。读了《中华民国断交史》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理解,原来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位置,是如此来之不易,更是充满波折。书中详细地描绘了自成立以来,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认同、维护邦交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官们,在那个冷战的时代,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风雨飘摇中为国家争取生存空间,我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书中对几次关键性断交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外交的残酷性,以及在大国博弈下,小国的无奈与挣扎。每一次邦交的失去,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消失,更是国家认同、国际地位乃至人民生活的一次重击。我反复思考,如果当年某些决策稍有不同,今天的台湾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不只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让我更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也促使我更关注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未来走向。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国际处境是一个相当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书籍能够真正深入地探讨。但《中华民国断交史》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态度,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作者在研究中,大量的引用了原始档案和一手资料,使得书中呈现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解读那些复杂的外交决策。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失败”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或许有着当时不得不做的苦衷。书中对具体的外交谈判过程,以及各个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都有细致的描写。我读完之后,对国际政治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外交”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唇枪舌剑的辩论,更是战略、智慧、耐心和时机的综合较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民国”这个名称背后,所经历的无数次的挑战和妥协,也让我对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政治的读者,我对“断交”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中华民国断交史》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段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试图去挖掘每一次“断交”事件的成因,以及其长远的蝴蝶效应。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中华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分析,都做得相当到位,让人能够理解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邦交国”的定义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到台湾在国际社会上的参与度和能见度,有着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是多么地重要。每一次失去一个邦交国,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国际话语权和发展机会的流失。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关怀。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去思考,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如何为台湾争取更好的未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境遇。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刚拿到《中华民国断交史》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断交史”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有些沉重,总觉得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年代、条约和人名。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先入为主是错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将一个个鲜活的外交事件,串联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课本上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于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描写,比如谈判桌上的暗流涌动、幕后交易的蛛丝马迹,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常常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外交并非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游戏,它背后牵扯着无数人的命运和情感。读完之后,我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历史的感慨,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奉献的先辈们的敬意。

评分

**评价三:** 对于我这样的年龄来说,历史书常常显得有些疏离,仿佛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但《中华民国断交史》这本书,却意外地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作者用一种相当平实的语言,却把那些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博弈,讲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发现,原来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很多国际格局,都与这段“断交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几次重大断交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反应,以及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都有相当的篇幅。这让我开始思考,历史的进程,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台湾。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变动,对我们曾经的影响,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种国际地位的体现,关乎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尊严。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从备受瞩目到经历冷落,再到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体验,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份警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