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争霸:世界7大海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

海权争霸:世界7大海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dmiral James Stavridis
图书标签:
  • 海权
  • 海洋史
  • 地缘政治
  • 战略
  • 海军
  • 世界历史
  • 国际关系
  • 列强
  • 海洋战略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明的摇篮、发展与冲突、贸易战争、殖民争霸、强权併吞、生态环境
  海洋是世上最大犯罪现场?最多不法之地?
  大海的一切,牵动着陆地上的人类,7大海洋的过去与未来如何影响世界?


  万海归宗,一切要从海说起!
  我们往往只关注陆地,却忽略更辽阔、影响人类命运的海洋大历史
  研究人类历史,不只是陆地,海洋史更不能缺席
  它左右了历史走向,是世界史的缩影!

  海洋的重要性,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蕴藏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渔产等重要资源的海洋,为各国所觊觎
  全球水道互相连通,也牵动着全球事务及地缘政治,新海上大战一触即发
  海权是人类史的推手,造就今日世界的样貌,也决定未来的命运

  继美国海军史学家 奥夫瑞‧萨耶‧马汉 之后,最具权威的海权论着──海军上将 詹姆斯‧史塔莱迪 以《海权争霸:世界7大海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带读者真正重新认识海洋的前世今生,过去与未来。

  詹姆斯‧史塔莱迪:「像地中海的西西里一样,台湾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我穿着美国海军制服倘佯在基隆港各处,脑海中想着这个岛的战略重要性:它像是南中国海的瓶塞,扼住韩国、日本、中国以及南方诸国之间的海上通道。」

  詹姆斯‧史塔莱迪航遍全球各大洋的海军上将,以独到眼光剖析各大海洋: 
  ‧一切海洋之母 ── 太平洋
  ‧殖民的摇篮 ── 大西洋
  ‧未来之海 ── 印度洋
  ‧海战发源地 ── 地中海
  ‧可能爆发冲突的海 ── 南中国海
  ‧停滞在过去的海 ── 加勒比海
  ‧愿景与凶险 ── 北冰洋

  当代最着名的海军将领,也是唯一做过北约盟军最高统帅的美国海军上将史塔莱迪,用他旅经全球各大海洋、身历其境的经验,写出有关海权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地理如何塑造国家命运,海军军力如何在一种实质意义上造就今天这个世界,并且决定明天的世界。

  观察地球和人类历史时,我们往往聚焦在占30%表面积的陆块,而轻忽占70%的海洋。事实上,海洋对过去及未来的世界都有关键性影响,范围含括经济、政治、军事、生态环保等,因战略地位及蕴涵重要资源,成为各国的权力竞技场,谁能制定海洋秩序、调度世界资源,便能成为强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至关重要。

  《海权争霸》是一本精彩的海军史,带领我们以新角度观察各大海上战役。史塔莱迪以锐利的眼光探讨特别是在北冰洋、东地中海与南中国海出现新海上大战的可能性。从海盗到污染,以宏观角度审视海洋面对的诸多挑战。

各界推荐 

  专文导读

  宋学文(国立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教授兼社会科学院院长)
  高世明(国立中山大学海洋事务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崇伦(联合报副总编辑、《全球了望》节目主持人)

  好评推荐
  王高成(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兼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宋燕辉(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挪威奥斯陆和平研究所全球研究员)
  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国际一致好评

  世上没有人比史塔莱迪将军更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对现今安全的冲击。他是一位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杰出的领导人与海员。── 约翰‧麦坎(Senator John McCain),美国参议员

  史塔莱迪将军有将近七年的海军战斗指挥官经验,并且担任过四年北约盟军最高统帅,对这个世界了若指掌。在《海权争霸》这本书里,他毫不藏私,用明白而锋锐的方式引导我们,帮助我们了解海的世界──在这动盪纷扰的世纪,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分析。── 罗伯‧盖茨(Robert M. Gates),美国国防部长(2008-2011)

  史塔莱迪将军在美国海军服役近四十年,素以地缘政治重要思想家着称。他将几十年海上经验与地缘政治思考合而为一,写成《海权争霸》这本书,为任何真正思考21世纪世界新挑战的人必备。── 比尔‧麦拉文(Admiral Bill Mcraven),美国海军退役将军

  史塔莱迪将军曾经航遍全球各大洋,他将这些旅程精简浓缩,写成这本观察力敏锐的海上世界地缘政治佳作。他以海员的眼光观察这个动盪的海上世界,是一次值得我们一游的旅程。── 麦克‧穆兰(Admiral Mike Mullen),美国海军退役将军,曾任第17届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第28届海军军令部长

  非常精采,非常重要……史塔莱迪不仅充分描述了他的副标题──全球海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还达成更深奥、复杂、意义也更重大的目标:在一个大海权国海军的海上服役,可以同时扩展服役军官的战术、作业、战略与政策知识与技巧,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能提升这位军官对这类冲突层面各式各样相互关系的见解……这是一本所有海员、决策人士、特别是同时兼为海员与决策人士者必读的好书。──《美国海军研究所月刊》(Proceedings Magazine)

  史塔莱迪对海权史了若指掌(他是福雷契法学院院长,在塔夫茨大学教外交),但同样重要的是,他在海军服役时驾舰航行海上,以及身为北约盟军最高统帅的第一手经验……他生动描述了身为海军青年军官,驾舰通过巴拿马海崃,通过澳洲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托雷斯海崃的感觉,他对全球海洋的整体观念也因此增添了个人权威……这本书说明海洋过去与现在在人类文明扮演的角色,内容发人深省、文字浅显易读。──《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史塔莱迪在理论与个人经验之间做了最佳平衡;他博览丛书,对海军史了若指掌,同时也以数十年光阴亲历这些历史过程……《海权争霸》以敏锐眼光观察现代海洋的危险现实,但也不忘在全书每一篇章强调希望。而无论是危险还是希望,这本书提出令人信服的一个结论:在我们这个水世界,海洋仍是关键性的决胜战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美国海军退役上将史塔莱迪,总括数十年作战指挥官的经验知识,让我们了解海军例行功能……这是一本激励人心,让人奋起的书……它及时提醒我们,海洋或许看起来温驯──但那不过是表象罢了。──《发行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科技遗产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 卷首语: 当我们仰望星空,追问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终局时,总有一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以模糊的传说和难以理解的遗迹形式,向我们低语。本书并非探讨近现代的海洋霸权或地缘政治的角力,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邃的历史断层——那些在史书中只留下一抹微光、却可能掌握着足以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科技的失落文明。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黄金时代——史前文明的辉煌与断裂 第一章:跨越时间的考古学悖论 本书的起点,是对现有考古学框架的挑战。我们审视那些被主流科学界标记为“自然形成”或“工具简陋”的古代遗迹,试图从中发掘出不应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密工艺。从南美的蒂瓦纳科巨石结构,到埃及吉萨大金字塔内部的复杂几何学,我们探讨的不是这些文明的信仰体系,而是它们在工程学、材料学和天文学上展现出的惊人精确性。这些技术,似乎在冰河世纪末期或大洪水之后突然集体“消失”,留下了无法用当时生产力解释的证据链。我们深入分析了“水淹的城市”理论,探究是否存在一个比苏美尔更古老、技术更先进的全球性文明,它的崩溃是地球环境巨变的瞬间结果,而非缓慢的社会演化。 第二章:被遗忘的能量源流 本章聚焦于失落文明可能掌握的能源技术。不同于我们依赖化石燃料或核裂变的模式,我们搜集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记载——关于“不熄之灯”、能使金属永不锈蚀的合金,以及与地磁场或地下水系能量共振的装置。我们对比了印度吠陀文献中对“维摩那”(Vimana)的描述,并将其与古代炼金术文献中关于“生命之源”或“永恒之火”的描述进行交叉比对。探讨的重点是:如果一个文明能够稳定地利用地热、地磁或某种未知的谐振频率作为能源,其技术水平将远超我们目前对“古代”的想象。这些知识的断裂,是文明衰退的直接原因,还是被某种力量刻意抹除的结果? 第二部分:科技的投影——传说中的遗物与跨文化印证 第三章:星辰的蓝图:古代天文学的几何学 古代文明对天文学的理解常常被归结为神话或宗教仪式。然而,本书揭示了这些“神话”背后隐藏的精确坐标系统。我们研究了不同大洲的古代天文台选址,发现它们构成了某种跨越洋流和地理障碍的几何网络,指向的共同点是宇宙中某些特定的、周期性发生的现象。我们分析了玛雅的长日历系统和巴比伦的星图,质疑它们是否仅仅是观测结果,而更可能是基于某个已知的时间点(例如,某个特定的地质事件发生时)进行校准的“时间锚点”。这些知识的精确性,暗示了更高级的观测工具或计算能力。 第四章:材质之谜:难以复制的古代材料 本书深入探讨了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古代材料学。例如,罗马人建造的“火山灰混凝土”,其强度和耐久性超越了现代许多配方;或者某些文明中出现的、具有特定导电或导热性能的玻璃和晶体结构。我们考察了这些材料的可能成分和制备过程,提出了一种假设:这些文明可能发现了如何利用地球的自然元素进行“低能耗、高效率”的分子重组,而非我们今日依赖的高温高压工业流程。这些“活的材料”的秘密,正是其衰亡后难以重现的关键。 第三部分:文明的转折点——知识的隔离与未来的启示 第五章:全球灾难与知识的碎片化 这一部分将失落文明的衰亡归因于全球性的环境剧变,例如彗星撞击、火山爆发群或快速的海平面上升。灾难不仅摧毁了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知识的极端碎片化和地域性隔离。少数幸存者带着残缺的记忆和原理,将其融入各自的文化叙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我们分析了诺亚方舟、亚特兰蒂斯等全球性洪水叙事的共同结构,将其视为对那场“知识大灭绝”事件的集体无意识记忆。 第六章:未来图景:拾遗与重建的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沉湎于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如果失落文明的科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更深刻、更和谐的理解之上,那么现代科学的“进步”是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我们提出,重建的关键不在于寻找外星干预,而在于重新理解我们脚下的地球和我们自身意识的潜力。我们梳理了失落文明遗留下来的“设计哲学”——强调可持续性、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对能量的精妙利用——并将其视为引导人类文明走出当前困境的路线图。本书呼吁对历史进行一次彻底的、跨学科的重新审视,以期从那些早已消逝的声音中,听见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篇章。 结语: 历史不是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是一个充满回声的巨大洞穴。本书尝试点燃一束光,照亮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岔路口,去探寻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却可能掌握着人类真正未来的技术精髓。远古的回响,是给现代世界的一份最沉重的、也最富希望的遗产清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史塔莱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


  当代最着名的海军将领,也是唯一担任过北约盟军最高统帅的美国海军上将,在美国海军服役近四十年,曾经航遍全球各大洋,素以地缘政治重要思想家着称。曾担任驱逐舰舰长,指挥航空母舰战斗群执行战斗任务,并以四星上将官阶在海军服役七年,成为第一位获选出任北约盟军全球作战最高统帅的海军军官,任职将近四年。从海军退役后,2013年获选为塔夫茨大学福雷契法学与外交学院院长。也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与《大西洋週刊》撰写有关全球安全问题的文章。

译者简介

谭天


  曾任《联合报》编译主任、《自由时报》副总编辑等职。现旅居加拿大专事译作。译有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科技与商务领域等一百多本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宋学文
推荐序二 让台湾成为真正的海洋国家/高世明
推荐序三 陆权与海权对抗,故事持续中/郭崇伦
 
前言 万海归宗
第一章 太平洋:一切海洋之母
第二章 大西洋:殖民的摇篮
第三章 印度洋:未来之海
第四章 地中海:海战发源地
第五章 南中国海:可能爆发冲突的海
第六章 加勒比海:停滞在过去的海
第七章 北冰洋:愿景与凶险
第八章 不法之海:海上的犯行
第九章 美国与海洋:二十一世纪的海军战略
谢启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

宋学文(国立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教授兼社会科学院院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的资源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利用海洋、保护海洋、认识海洋是沿海国家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强化粮食、交通与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作法。

  史塔莱迪上将将其投身海军军官生涯近四十年寒暑的亲身体验,其精华浓缩于此书中;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七大海洋(包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南中国海、加勒比海及北冰洋)如何成为人类史的推手,如何在当前地缘政治进程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当中又以太平洋与南中国海与台湾最切身相关。

  太平洋为海洋之母,为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太平洋地区共有十八个国家,这些国家虽小,但资源丰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环太平洋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济发展上有世界三大经济强国:美国、中国与日本皆在此地区。经济学家们预测,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将由传统的欧洲、北美东部转向环太平洋地区。

  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又称南海,是一座半闭锁海(semi-enclosed sea),位于东南亚的陆缘,总面积大约有八十万平方公里。南海航道已成为东亚国家如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海运之主要路径,许多船只从印度洋穿越麻六甲海崃后,通过南沙群岛,北走台湾海崃至上述国家,或穿过巴士海崃经太平洋至美洲大陆,这条航道每年约有十万艘船舶通过,全球每年约有高达五兆美元海运贸易必须通过南海水域。南海油轮航量是苏伊士运河的三倍,更是巴拿马运河的五倍,占全球总共二五%的原油运量。南海因战略地位重要,且拥有许多丰富的天然资源与石油等矿产,近年来各国纷纷在此区域内填海造陆,或进行占驻,更进一步引发区域的紧张。

  在此水域之中,共有四个岛群,其中东沙群岛目前由台湾所管辖;西沙群岛自一九七四年一月以来由中国大陆所占领;中沙群岛终年由海水所覆盖;南沙群岛则有六个国家分别主张全部或部分主权,因此南沙群岛的情形特别复杂。除了中、越两国对两个群岛的主权争议之外,汶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对南沙群岛及部分岛屿、岛礁和浅沙有主权要求或具实质管辖权力。依据二○○九年的一项报导,南海地区计有岛礁一百九十二个,在五十三个岛礁拥有主权争议者计中华民国(太平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占岛十一个)、越南(占岛二十八个)、菲律宾(占岛十个)、马来西亚(占岛四个)及汶莱(宣称对南通礁拥有主权)等,分别主张全部或部分的南海岛屿主权。现驻兵力以越南两千余人最多,中共近六百人居次,菲律宾一百余。台湾海岸巡防署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指挥部,总兵力约一百一十人,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原面积最大的岛,并拥有南沙群岛仅有的天然淡水,这些因素使得此岛成为南沙群岛中最具战略价值的岛屿。

  尽管南海长期以来即有各岛礁主权归属之争议,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二十世纪末,亚太各国并未因这些岛礁之主权争议而引发大规模之军事冲突,其主要原因为对此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及东协十国在二○○○年代前大都致力于区域之经贸发展及合作,而较少在这些有争议的岛礁上进行严肃的外交谈判或重大的军事举措。但这些并不表示此南海的战略重要性或岛礁争议之政治敏感性不被重视,而是相关各国採取相对保守或「收敛」的政策使然。

  自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亚太地区的经贸日益重要,南海的战略地位也跟着提升,包括中国与南海诸国对南海主权之主张或认知的差异日增并逐渐造成南海区域的张力愈来愈大。中国崛起后在南海採取较强硬之外交政策与军事措施的确与菲律宾、越南有了较大的紧张关系;南海主权争议所呈现的面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及汶莱等六国在南海主权相关的申索国之南海岛礁之主权争议问题,但其本质却是美-中竞合在全球争霸之国际权力分配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亚太区域和平、稳定及安全之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印度国力之兴起,及日本与澳洲对南海之重视,由美、日、印、澳所强调之印太战略,未来必将对南海要求越来越大的发言权。二○一七年十一月亚洲行的行程中,美国总统川普一改华府惯例,以「印太」取代「亚太」用语,而「印太战略」隐含着制衡中国的用意。目前,美国坚持南海之「自由航行权」及维持南海海事系统之开放,已明显表示美国视南海海域为公海,并希望南海争议可以透过「多边机制」来解决,而此精神也将反映在印太战略上;而中国虽强调中国会尊重国际法,但中国也多次强调南海主权问题需在尊重历史和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双边磋商。中国坚持中国历史上在南海主权,特别是九段线主张立场,且强调透过区域内国家之协商或双边协议来处理南海争议。南海主权争议的本质并非一个有关南海岛礁主权争议的单纯法律问题,而更是一个有关亚太区域权力平衡,乃至全球权力分配的问题,或中、美两强在亚太甚至全球争夺霸权的问题。

  除了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史塔莱迪上将于本书中提到了海权制衡陆权的重要性。随着亚太地区之政经地位日益重要,及日渐茁壮的中国,美国为了要维持其在世界之领导权,已将其全球战略布局之重心逐渐移向印太地区。综观近年来美中关系在亚太区域的发展,清楚可以见到美、中之间因权力或国家利益考量而出现「既竞又合」的现象。在中国崛起下,亚太区域经贸、政治与安全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包括各国对中国经贸市场或互赖需求之日增,但在另一方面印太地区各国又期待美国提供其区域安全的保障。美国总统川普在上任之后对中国展开一系列之经贸制裁措施,至二○一八年三月中美贸易大战拉开序幕,美、中两强在经贸上之冲突与对立更加白热化,美、中贸易的冲突其实正反映了美、中两强在国际体系上霸权之竞争。在此同时,中国在南海群岛之主权争议与资源开发立场上日趋强硬,亦使亚太区域之安全问题更具张力;再加上菲律宾及越南皆在南海主权争议上,对中国终将採取更强硬立场,而进一步致使区域安全及稳定受到挑战,这些因素又致使美国在亚太的涉入更形重要且益为深入。未来十年内,美、中两强之竞合,将在太平洋与印度洋区域碰撞出全球权力结构性之转化,而亚太各国包括台湾将面临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挑战与契机。台湾宜利用此区域权力结构重整之际,更积极开拓印太地区的经贸、文化及区域性组织之参与,使台湾能为印太区域之和平、稳定及繁荣有更多的贡献。

推荐序二

让台湾成为真正的海洋国家

高世明(国立中山大学海洋事务研究所助理教授)


  海洋,在今日陆地与岛屿可说都已经被特定国家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已是全球各国关切之重点领域。然而,海洋与陆地最大的不同在于,海水是流动的,没有任何国家或个人可以阻止海水从这个区域流至另一个区域。因此,虽然我们在区分上会把海洋分为几大洋区,但事实上不论从海权或海洋法之角度观之,海洋就只有一个。以目前被称为「海洋宪章」(A Constitution for the Oceans)的一九八二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原始的概念即是「一个海洋,一部宪章」,事实上与作者在前言所说的「万海归宗」是不谋而合的。

  本书系作者从其过去在海军的历练出发,分别针对不同洋区或海域中过去在海权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作者过去所经历之事务或是遭遇到的问题,逐一加以介绍。譬如,介绍太平洋区时当然不忘介绍珍珠港过去被日军偷袭之历史;介绍大西洋时一定要介绍维京人时期在海上之扩张,对海权历史有兴趣之读者提供了对照之资料呈现。此外,作者在文中也针对美国海军各船舰在海上航行时之各项运作进行介绍,包括海上加油、整补、甚至作者不小心驾驶船舰撞击码头等经验,这些经验要不是曾在海军服役过,大概都没有机会可以亲身经历。因此,本书对各洋区海权发展之历史、海军运作等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其内容中有许多值得留意之处,亦值得细细再三品味。

  本人过去亦是志愿役海军士官退役,曾在我国成功级舰服务三年,也很幸运地参与了中华民国第一次跨越太平洋至中美洲友邦进行访问之敦睦舰队,对海军之运作及各项作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该次敦睦支队出访时,途中经过换日线、巴拿马运河、赤道等极具纪念性的地方,船上都会依据过去的传统举办各种庆祝或祈福仪式,让航行能更加顺利。同时,在海上也是隔几天就得进行一次海上加油或整补的工作,虽然忙碌也不轻松,但都是难忘的回忆。因此,对于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各项海军作为,本人都有着深刻的体认,也能证明作者所言不假,毕竟这些事本人也都经历过。海军是国家海权力量的延伸,只有当国家重视海权的情况下,其所属海军舰队才会强大,也才有能力巡弋在各大洋区。虽然中华民国海军没有办法像美国海军那样的强大,但是在东亚地区却仅次于中国及日本等国,亦有跨洋敦睦的能力,实力仍不容小觑。

  然而,我国海军在维护我国在海上权益之作为,与美国海军存在着不小的落差。事实上,我国在岛屿主权与海域主张上,与周边国家一直存在着争议。譬如在东海,我国与日本及中国在钓鱼台列屿主权及海域管辖权(包括大陆礁层上之石油天然气及渔权等)一直存在争议;我国在东部海域与日本与那国岛间存在海域划界争议。在南海部分,我国一向主张享有南海诸岛之主权及U型线内海域之管辖权,也因此与南海周边国家(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汶莱及中国)产生争议;我国也与菲律宾在专属经济海域划界上产生争议,广大兴二十八号之发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我国在周边海域上并不是「太平盛世」,反而是「多事之秋」。在周边国家想谋取我国相关海权时,政府自然要据理力争,海军力量的展现事实上就是政府维护国家海权的第一考量。

  以美国的作法而言,如同作者在书上所说,只要在某个海域涉及到美国的利益时,第一时间美国海军就会驰赴该地确保该国权利。然而,令人洩气的是,我国海军在使用上却一直受限于「用兵即是动武」之迷思,在考量「两岸关系微妙」、「台日关系微妙」及「台菲关系微妙」的情况下,我国虽然有四艘基隆级驱逐舰及为数不少之飞弹巡防舰,但在面对上述海域争议时却鲜少看到如美国海军一样被布署在争议区域,反而都是派遣本质上应属「执法警察」身分之海巡署船舰至争议海域。

  事实上,海军外交之理论一再告诉我们,「用兵不等于动武」,只有在海上军舰舰长对舰长,才有在谈判桌上外交官对外交官的机会。如果「用兵等于动武」,那美国海军每分每秒都有军舰在各大洋区巡弋,岂不就是天天在打仗?英国与冰岛的「鳕鱼战争」及加拿大与西班牙的「大比目鱼战争」,两造当事方都是出动海军军舰在海上对峙,最后不只没有引发军事冲突,反而都是透过外交与司法途径和平解决,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这种派「警察」或「警车」对抗他国「军人」与「坦克车」以维护国家主权之作法,不仅与海军外交之理论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作者在文中所提美国海军之作为大相迳庭。

  对我国而言,海洋不应像过去再被视为是「他国入侵我国的天然屏障」,反而应被当成是「他国入侵我国的康庄大道」,对自许为海洋国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国家生存之重要命脉」。在确保我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他国侵害,以及我国能利用海洋维持生存命脉之目标上,海军都是责无旁贷。诚挚推荐本书给大家,更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国也能像美国海军一样,善用海军维护国家海权,让我国真正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海洋国家!

推荐序三

陆权与海权对抗,故事持续中

郭崇伦(联合报副总编辑、《全球了望》节目主持人)


  海军出身的史塔莱迪,是首位海军将领出任北约最高指挥官,他在这本《海权争霸》中,以自身当过舰长、美军南部司令等经历,谈到了他所到过的七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南中国海、加勒比海、北冰洋)。

  由于美国在二次大战后,于七海所向无敌,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然有某种傲慢的气息,一个小故事最能说明:

  他曾多次穿越苏伊士运河,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当时只有三十八岁,是经验青嫩的舰长,指挥一艘排水九千吨、官兵三百人的美国海军驱逐舰。

  当时要过苏伊士运河是有陋习的,他不甩前埃及海军军官担任的「专业领港员」的要索小费,决定省下一百美元的香菸钱,而以「非常珍贵」、绣有驱逐舰名号的棒球帽,加上热诚的握手,作为替代礼物。

  这当然让领港员很不爽,史塔莱迪怀疑领港员有心使坏,决定靠自己的领航官与海图,结果反而避免了搁浅的命运,他的反省是:「如果我们当时搁浅,我大概会以海军中校官阶退休,过一种非常不一样的人生」

  但是我却对这则小故事,有不同的想法,当时埃及总统纳瑟不惜与英法联军开战,也要争取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领港员再腐化,也是再行使主权的象征,所有双向的商船与军舰,都必须在大苦湖停泊错身,其中的深浅海图,更是不足为他人所知的国防秘密,无论怎么说,都轮不到由一个美军海军中尉领航官指挥通行。

  对照此刻,正是美军两艘神盾级飞弹驱逐舰通过台湾海崃之际,这虽不是首次,过去行之有年,但这次是由美方与我方公开宣布,有特殊政治含义。

  美国与我国断交已近四十年,中共一直要求台美军事合作的质与量都要逐步减少,美方为了争取中共的战略合作,一直配合,直到一九九五年台海危机,当时美军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巡弋台海,以行动表达对台湾的安全保障。

  但这也正是中共解放军近年来建军的目标──以实力排除美方的军事干预,除了研发东风-21 D型陆基飞弹「航母杀手」,俄制「基洛级」攻击潜舰的引进,甚至这些年开始建造航母,以吓阻美国介入,美国也不愿刺激中国大陆,这几年也较少听闻美国航母行经台海。

  然而这并不代表美国怕了中共,撤回对台承诺,中共今年一再军机与军舰绕岛巡航,企图政治恫吓民进党政府,引发美方强烈反应,这两艘军舰是美国航母雷根号的护卫船舰,特地脱队,由台海北上,自东部南下,也来绕岛巡航。

  美军不是只有这次对中共解放军示威,最频繁的是在南中国海的自由航行行动。

  与许多人认知不同的是,史塔莱迪强调,美国从来没有弃守南中国海,在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考虑到南中国海正是日本提供后勤支援的海上公路,美军把南中国海列为关键性战略目标,战争后期,盟军採取跳岛战略,步步进逼,最终取得胜利。

  越战期间,美国以菲律宾群岛为「迎风立足点」,在苏比克湾兴建巨型海军与空中作战设施,还有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空军基地,都是为了在整个冷战期间都能在南中国海享有主控权。

  现在则是中国,它在南中国海水域建了几个人工岛,当作「三千英亩的航空母舰」使用(美国十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只有七英亩),中国还在人工岛上建立机场、雷达与飞弹系统。

  美国第七舰队于是越来越频繁的在大陆人工岛的十二海浬内出没,执行自由航行行动的任务,即以实际军事行动来藐视大陆所宣称的领海,只不过为了公平起见,也要到其他南海主权主张国的「领海」去逛逛,这包括了我国的太平岛,虽然太平岛是南海最大的自然岛,有权享有十二海浬的主权,但是美国不管。

  作为协防时期拜访过台湾的舰长,史塔莱迪对基隆与高雄印象极好,「两个港都以醇酒、美女以及俱乐部消费便宜闻名」,但这不只是水手们爱停靠的港口而已,「就像地中海的西西里一样,台湾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像是南中国海的瓶塞,扼住韩国、日本、中国以及南方诸国之间的海上通道。马汉在世,一定主张在台湾插旗,建一个加煤站。」

  南中国海虽然现在冲突的热点,史塔莱迪特别指出,但是二十一世纪的重心在印度洋,近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制为印太司令部,反映了美国开始强调印太战略,事实上这是迟来的觉醒。

  印度洋虽说比太平洋或大西洋都小,但它占有全球几近四分之一的水域,特别是红海与阿拉伯湾等几个战略要冲的水域,全球五○%的海运与货柜、七○%的石油经由这里进出,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十字路口。

  尤其是拥有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近四十个国家滨临印度洋,而主要的穆斯林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伊朗、沙乌地阿拉伯、埃及以及波斯湾诸国都位于印度洋近岸,全球超过九成的伊斯兰教人口生活在印度洋的怀抱。

  印度洋更是不断处于高度军事紧张的地区,包括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世仇、中国与印度的对峙,更重要的是,印度洋位于什叶与逊尼两大教派分界的特定地缘关系,让美国不得不介入。

  过去教派之争,并不重要,但自从巴勒维国王垮台,伊朗成为神权统治,敌视美国,发展核武,波斯湾入口的荷穆兹海崃,沦入伊朗的控制下,美军也从这一刻起,敌我分明的不再称它为「波斯湾」,而改称它为「阿拉伯湾」。

  目前随着川普上台,完全倒向逊尼派的沙乌地与联合大公国,撕毁欧巴马签订的伊朗核协议,更让德黑兰与华盛顿的冤仇更加深结,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从拉拢印度对抗中国的狭隘视野,拉开来看「印太战略」。

  要控制印度洋,美国其实有现成的导师,早在十九世纪,印度洋就已经成为一个英国湖,英国人的认知是清楚的:想控制印度就必须控制海道。英国一方面透过残酷殖民手段取得所需的海军基地,一方面与近岸诸国统治者建立复杂诡谲的联盟与商贸协议。

  诚如史塔莱迪在最后一章〈美国与海洋:二十一世纪的海军战略〉中所建议的,美国现在正仿效英国当时的策略,但不幸的是,美国发现在印度洋上,出现了新竞争者──中国,北京除了经由一带一路,与沿岸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等国建立起联盟关系,更在这些国家的要冲建立起军民两用的港口,形成美军所谓的「一串珍珠」,完全照着英国的历史教本在走。

  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曾说:「谁能统治东欧,谁就能控有腹地;谁能统治腹地,谁就能控有世界之岛;谁能统治世界之岛,谁就能控有世界」,史塔莱迪所心仪的海权论作者马汉,就建议海权可以反过来制衡陆权,阻止陆权大国支配全球。

  许多分析家曾经以此分析美苏的冷战:苏联拥有地缘政治上的内陆优势,与苏联对抗的美国则是一个海洋国,拥有大海洋与地理位置的天然屏障,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透过北约)与陆权盟国密切结合,使苏联无法完成支配「世界之岛」的终极目标。

  苏联虽然瓦解,但中国大陆取而代之,陆权与海权的对抗,重新开始进入延长赛。

前言

万海归宗


  莎士比亚在他的不朽名剧《暴风雨》中,有「人生在世谁不逐梦,短暂一生不过是黄粱一梦」这样一句感叹人生的话。《暴风雨》以浊浪滔天的海上风暴为开场,莎翁这句警世名言也像那憷目惊心的海象一样不时缠绕我心,令我感慨万千。我投身海军近四十年,若将四顾尽皆汪洋、举目不见陆地的日子总加起来,也有近十一年。一望无垠的海洋就这样蹉跎了我超过十年的岁月,也让我编织了无尽的梦。在那段行船海上的日子,每当面对海洋,总让我想到眼前景象,与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渔民、商旅、海盗、领港员,以及形形色色、搭乘大大小小船只出海的人所见,岂非一样?就一种方式而言,海是一种永恆。凝视它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或一辈子,总能让我们有人世苦短、苍海一粟之叹。

  除了告诫人们不要高估自己小小人生之旅的重要性之外,莎翁这句话还让我们想到人类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就本质而言,我们每个人大体上都是水组成的。婴儿在出生时,身体约七○%是水。奇妙的是,地表大约同等比例(略多于七○%)的面积也为水覆盖。地球与我们的身体大体上是一片水世界。在海上讨过生活的人在面对海洋时,凭本能想必都有那种蒙大海召唤的感受。

  我直到如今仍经常梦见行船海上,所以决定写一本有关海洋的书,回应这些梦也是部分原因。我的卧床尽管现在已经稳稳摆在陆地,但每在昏昏入梦之间,船上引擎的低鸣声仍常萦绕耳边,浪打船身、摇摆不定的感觉也犹然历历。梦中的我常在天光初亮、前方彩云朵朵,船正破浪向前时起身前往舰桥。我永远不知梦将带我前往何方,但梦醒总在靠岸时,离船上岸也总为我留下一抹遗憾。在梦里,靠岸永远是件难事,总觉得船一离开深水,就有迅速搁浅或撞上暗礁之险。就在船将靠岸而未靠岸之际,我会醒转,恼恨不能在海上多待片刻。

  曾经主宰全球海洋多年的英国海军,深明全球水道相互连结的特性。英国人会告诉你「万海归宗」。第一次听到这四个字,是我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Annapolis)美国海军官校读二年级时。当时担任航海教官的是一位顽固的英国海军少校。他或许只有三十五、六岁,但似乎老得不成样,而且粗犷之至。这位海上老人精通六分仪,是会走路的航海天文历与潮汐表,但他真正教给我的,是全球海洋互通声气──鑑于各大陆块间流水始终畅通的事实,这似乎不言而喻──却又各行其是的道理。他不厌其详地与我们一一讨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与北冰洋等大洋,以及地中海、南中国海与加勒比海等大洋分支水系。这位英国少校可以与我们谈印度洋与太平洋间的一个特定海崃,谈海崃的水在冬天的颜色,谈它为什么重要,一谈一个小时。我从他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不仅是驾驶一艘驱逐舰的科技与艺术,还学到海洋学、航海史、全球战略,学到为什么我们会像对待机帆船的尾栏一样,在这种扩展帝国主义的利器上撒上干盐。若以我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官校的青少年时代为起点,丢一条铅锤线,这线会划过我几近四十寒暑的海军军官生涯,最后以这本书的篇幅为终点。

  我的职涯早期大多时间在海上度过。我走遍各大海洋,验证那位英国教官教的东西,改善我自己的船舰控制与航行技巧,学习在海上领导男女官兵。之后对国际系统的了解与认知与日俱增──我在福雷契法学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拿到博士学位,还在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教外交,成为一个坐办公桌的海军上将──我也越来越了解海洋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两千年来有这么多国家级大企业深受海权影响,而且直到今天情况依旧,岂是偶然。万海归宗,这话确实不假。特别就一种地缘政治实体而言,情况尤其如此。而且海洋还会继续对全球事务的发展走势展现巨大影响力──从南中国海的剑拔弩张,到加勒比海的古柯硷走私,到非洲外海的海盗猖獗,到格-冰-英海道(格陵兰-冰岛-英国间的北大西洋海域)的新冷战重启都是如此。或许一些观察家对地缘政治并无兴趣,但在诡谲多变的二十一世纪,地缘政治会像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样,影响我们的政策与我们的选择。海洋也将深深左右着人类作为的方方面面。

  一旦来到海上──无论是随军舰进行九个月战斗巡弋任务,或是搭乘「嘉年华」(Carnival)邮轮出海玩乐一星期,或只是早出晚归、扬帆来到不见陆地的海上──我们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海在我们身下抖擞战慄,无阻狂风彷彿利刃般长啸划空,我们全无遮拦的船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海豚嬉戏船边,往往数小时不散──那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就一种原始意义而言,我们每次出海都是「远隔重洋」,不再能见到陆地。你上了船,不论船大船小,来到甲板上,缓缓举目四望,见到眼前只是海与天。你停下来思考人生旅程:眼前这一望无垠的海,与当年亚历山大大帝驶入东地中海时,与拿破崙惨遭放逐南大西洋途中,与郝赛(Halsey)将军率领快速航母特遣队进入西太平洋讨战时,所见的无边海景岂非无异?从这一点来说,你虽远隔重洋,与世隔绝,但也踏进海的世界,与千百年来航行海上数不清的男男女女结下因缘。

  我希望能透过这本书阐明有关海洋的两个重要讯息:一名海员的个人经验,海洋的地缘政治及其如何不断影响陆地上的事。唯能了解海员的个别与亲身体验,将独特的海上文化融入海洋如何带动国际系统的大问题,我们才能全面探讨海洋的价值与挑战。就这个意义而言,在人类千百年集体航海史的任何时间点与地缘点,大多数海员都可以写这本书。在这个世纪的现在写这本书,不过是想面对人类经验的两条枝蔓──海员的海上人生,以及海洋对地球这个水世界的战略冲击──摄影留念罢了。

  我们就开始吧。
 

图书试读

第五章 南中国海:可能爆发冲突的海
 
一九五○年代,影响南中国海的另一场重大冲突是海上冲突,冲突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另一方是据有台湾岛的中华民国。台湾地扼南中国海北方入口,千百年来一直是大国征服、殖民的对象。也叫做福尔摩沙的台湾曾经屡遭外敌入侵(包括荷兰、西班牙与中国),最近一次是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年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直到二次大战结束为止。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在血腥内战战败之后,从中国大陆撤守台湾,前后数十年以「真正」代表中国的政府自居。自二次大战结束起,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甚至还控有联合国安理会席次,直到一九七一年才为中共取代。
 
美国在整个冷战期间一直与台湾站在一边,直到今天仍然继续为台湾提供大量政治与军事支援。但到七○年代末期,美国发现中国的全球性政策出现一种影响南中国海事务的变化──中国将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从美国转为苏联。中国开始在外交上帮助美国,台湾海崃的紧张情势明显趋缓。就这样,令人悲伤的是,几十年来一直在台湾进进出出的美国海军不再往访台湾了。
 
台湾有两个海员们最爱的港,一是基隆,一是高雄。两个港都以醇酒、美女以及俱乐部消费便宜闻名──而美国那些勇勐的水兵,在一个月或更久的海上任务结束上岸以后,最需要的也正是这些。我还记得在最后几次台湾度假行程中,我们造访位于台湾岛北端、繁华的商港基隆。那是一个温暖的热带城市,雨水很多。我以巡逻官的身分带着几名孔武有力的士官上岸,负责把一些喝多了的水兵抓回舰上受惩。那一切像极了音乐片《南太平洋》中的情景。那天晚上我们抓了一堆醉汉,忙得不亦乐乎。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二天,我在基隆游览时发现它在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其间扮演的角色。当年英军与积弱的清廷作战,曾经三次攻打基隆都以失败收场。驻守基隆的中国水师提督死战不退,还抓了几名英军处决,直到十九世纪结束,英军始终无法进城。历史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扫过这个岛──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当然还有中国大陆人与日本人,以及最后进驻的国民党中国军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震慑人心,光是“海权争霸”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叱咤风云的海上帝国。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如何被卷入大国的海权博弈中感到好奇,书中提到的“世界7大海洋”和“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我尤其想知道,在这些宏大的地缘政治叙事中,像台湾这样的岛屿,是如何扮演它的角色的?它的地理位置究竟赋予了它怎样的战略意义?是曾经被视为重要的补给站?还是关键的战略咽喉?亦或是大国争夺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过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来揭示台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海权强国所影响和利用的轨迹。比如,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海上力量东来之时,台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在近代,日本、美国等势力进入太平洋后,台湾的战略地位又如何演变?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宏观的理论,更能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我能够透过这些案例,理解台湾与海权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海权争霸”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那些波澜壮阔的海战史诗,以及推动历史进程的强大海军力量。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过去几个世纪里,那些曾经主导世界海洋的强权,是如何凭借其海军力量,构建和维护其全球秩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东亚海域,特别是包含台湾在内的区域,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这些海权帝国扩张和巩固势力的前沿?还是它们之间进行力量碰撞和较量的战场?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讲述具体的战役、海军战略的演变,以及重要海军将领的故事,来展现海权争霸的宏大图景。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台湾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细节,比如台湾的港口是否曾被用作海军舰队的停泊点或补给基地?台湾的岛屿地形是否影响了海战的策略?这些细节的呈现,将能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台湾与世界海权格局的互动。

评分

“海权争霸:世界7大海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光听这个书名,就让人觉得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列强战略布局”部分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会谈论历史事件,更会分析背后的战略思维和长远规划。对于台湾而言,其周边的海洋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是塑造其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过去,各大海洋强国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是如何在台湾周边进行战略部署的。例如,它们是否将台湾视为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某个海域的关键节点?又或者,它们是否利用台湾的地理位置,来控制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我期待书中能通过提供详尽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战略分析,甚至是退役官员的回忆录,来揭示这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战略博弈。这对于理解台湾自身的战略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简介,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对“地缘政治”的关注。台湾的位置,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地缘政治的活教材。我想象书中会详细描述,东亚的地理格局,比如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以及周边的陆地大国,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区域的海权博弈。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战略布局与角力”,这让我联想到过去不同国家为了控制海上贸易路线、争夺资源、以及维护自身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手段。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复杂的棋局中,台湾是如何被纳入考量的。它是否曾被视为潜在的军事基地?或者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收集点?又或者是大国之间进行海上力量展示和威慑的舞台?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资料,比如通过解读历史地图、军事部署图,以及相关决策者的言论,来还原当时的战略考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台湾自身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了一种关于力量的消长和兴衰。我很好奇,在“世界7大海洋”的历史长河中,台湾作为其中一部分区域的岛屿,它的命运是如何与这些海洋强权缠绕在一起的。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海权帝国,是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对台湾的影响又是什么?是它们带来了新的贸易机会和文化交流?还是加剧了区域的冲突和不稳定?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全球列强战略布局与角力”的描述,这让我想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周边的战略态势是如何随着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变化的。比如,在某一时期,它可能是某个帝国的核心利益区域,而在另一时期,它又可能成为大国之间制衡和博弈的筹码。我希望能通过书中对这些历史变迁的细致描绘,来理解台湾在世界海洋历史中的独特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