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挑战与发展

全球化的挑战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国际关系
  • 经济发展
  • 文化交流
  • 政治经济学
  • 社会变革
  • 贸易
  • 跨国公司
  • 地缘政治
  • 发展中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结构性变化,即为「全球化」。
  但川普入主美国白宫后,掀起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从全球化的热门话题到如今反全球化的思维延烧,你对这名词认识多少?

  本书就「全球化」发展起源、全球治理角色发挥、各项子题研究以及台湾定位与思考等单元佐以深入浅出的导读,邀您一探究竟。
 
《文明的交响:跨文化理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形态的起源、演变及其内在逻辑,旨在揭示驱动人类社会前行的核心动力,并探讨在当前多元共存的全球格局下,如何超越文化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乃至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根基与多元起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文明”的内涵,将其视为特定地理、气候和技术条件下,人类为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而形成的一套复杂适应系统的总和。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业文明如何催生了最早的文字与官僚体系;古埃及的尼罗河神权社会如何确立了时间与永恒的观念;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艺术如何体现了早期社会工程学的智慧;以及中国早期宗法社会的形成,如何奠定了强调集体和谐与伦理秩序的基础。 重点分析了轴心时代(Axial Age)的意义。这一时期,从古希腊的理性思辨,到印度的佛教与耆那教,再到中国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以及中东的犹太教先知运动,人类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塑造了各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更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基本范式。我们特别关注了地中海文明在法律、民主和科学方法的奠基性贡献,并将其与东亚儒家圈在社会结构稳定性和技术应用上的独特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环境约束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知识论基础。 第二部分:碰撞、融合与张力:历史的动态过程 历史并非孤立演进的线性过程,而是持续不断的互动与重塑。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文明间交流的机制与后果。从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换,到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古典知识的保存与光大,再到大航海时代引发的“哥伦布交换”及其深远影响,展示了技术进步、商业驱动和信仰传播如何成为文明交融的催化剂。 深入剖析了殖民主义对全球文明格局的重塑。这种互动并非简单的学习或吸收,而是伴随着权力的倾轧和价值的颠覆。本书详细考察了西方现代性的崛起,它所携带的科学理性、工业生产力和民族国家构建模式,如何对非西方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知识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们也客观评估了这些冲击在带来现代化转型机遇的同时,所引发的文化失根感、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经济依附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分析了“间断性”的文化韧性。即使在强势文化的渗透下,许多本地文化依然通过“在地化”(Indigenization)或“混合性”(Hybridity)策略,保留了其核心的文化基因,并为后来的文化复兴积蓄了能量。 第三部分:当代世界的复杂性与文化冲突的深层动因 进入现代以来,全球化加速了文化间的接触密度,但并未必然导致和谐。本部分转向当代议题,探讨文化冲突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意识形态对立。 首先,探讨了“价值体系的不可通约性”。不同文明对“善”、“自由”、“公正”的根本定义存在差异。例如,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权利边界与东方集体主义强调的社会义务,在具体政策制定时常常产生摩擦。我们运用认知人类学的工具,分析了这些差异如何内嵌于日常语言和思维模式之中。 其次,审视了身份政治的兴起。在现代化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和传统共同体解体后,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求转向了基于种族、宗教或民族的历史叙事。这种叙事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部不公时,容易被转化为排他性的认同,从而加剧了内部的碎片化和外部的对抗性。 第三部分还关注了技术对文化认同的重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连接世界的同时,也为“信息茧房”的形成提供了温床,使得不同文化群体更容易在极端化的信息流中固化偏见,加剧了相互的不信任。 第四部分: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对话、共创与伦理重塑 本书的结论部分着眼于未来,提出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建设性路径。我们认为,真正的全球共存,并非要求所有文化趋同于一种“标准范式”,而是需要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共通的“最低道德公约”与“最高实践目标”。 探讨了“翻译的伦理”,即如何在跨文化对话中,既忠实于自身文明的深刻内涵,又能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框架来表达,避免傲慢与误读。强调了教育在培养“文化同理心”中的关键作用,这要求教育体系超越历史的民族中心主义叙事,教授学生理解“他者”经验的复杂性。 最后,提出“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这是一个超越国家和文化边界的协作空间,旨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传染病、贫富差距等全人类面临的生存性挑战。只有当不同文明将解决这些共同危机视为比维护文化纯粹性更为紧迫的使命时,文明间的张力才能转化为合作创新的驱动力。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更高层次秩序和更深层意义的共同追求。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框架,引导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严谨的分析,参与到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对话中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钦模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翁明贤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

李志强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蔡钖勋

  淡江大学日本政经研究所副教授

林  立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陈建甫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崔  琳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教授

黄富娟

  淡江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苑倚曼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教授

王高成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兼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卓忠宏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 教授
 

图书目录

主编序...1
导论...7

Chapter1 全球化发展:定义与争议
一 前言 ...18
二 什么是全球化 ...25
三 结论 ...36

Chapter2 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际
一 前言 ...42
二 全球治理的概念与理论 ...45
三 影响全球治理发展因素 ...51
四 全球治理的体现与问题 ...59
五 代结语:未来全球治理 ...64

Chapter3 经济全球化
一 前言 ...70
二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70
三 经济全球化的现象 ...71
四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75
五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78
六 纾缓贫富差距恶化的途径 ...87
七 结论 ...88

Chapter4 经济全球化:以日本经验为例
一 前言 ...92
二 日本第一 ...92
三 安倍经济学 ...95
四 入亚论 ...98
五 台日经济合作 ...101
六 结论 ...109

Chapter5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
一 台日经济合作 ...114
二 汉廷顿以「文明衡突论」反驳「历史终结论」 ...120
三 对「历史终结论」与「文明衡突论」的反思与批判..122
四\ 结论:「终结历史」的时机尚未到来,亦不知能否到来...130

Chapter6 科技发展与全球化
一 前言 ...134
二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资讯科技的发展趋势与盲点...136
三 生态环境科技的兴起:拯救地球大作战 ...146
四 医疗与生技产业的兴起:防疫大作战 ...155
五 结论 ...163

Chapter7 文化全球化
一 前言 ...168
二 文化全球化之定义 ...168
三 文化全球化之过程 ...178
四 文化全球化之现象与影响 ...185
五 结论 ...190

Chapter8 社会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多面向重构
一 前言 ...194
二 就业型态变迁与劳动市场弹性化 ...196
三 全球性社会不平等与贫穷 ...202
四 全球化诱发的经济型人类迁移 ...207
五 结论 ...216

Chapter9 环境全球化
一 地球生态圈、大气圈和水圈 ...220
二\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圈的影响以及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结果...226
三 回复生态系统平衡的国际集体行动 ...229
四\ 结论:永续发展与资源管理,国家和个人层级的努力 ...244

Chapter10 黯黑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与在地化抗争
一 前言 ...250
二 反全球化运动 ...254
三 反全球化案例:英国脱欧派(Brexit)的反扑 ...261
四 自由贸易的两难:厌恶 ECFA 却拥抱 TPP ...267
五 在地化抗争:台湾的反全球化运动 ...275
六 全球化会带来公平?! ...280
 

图书序言



  「国际化、资讯化及未来化」一向是淡江大学的发展主轴,国际研究学院以研究国际及两岸事务为主,自然更以国际化为本院研究及教学的核心目标,全院共有五所一系,约40位专任教师,为国内研究国际事务领域最广泛完整之学术单位。本院老师也在校内负责开设通识教育之「全球视野」学门共39门课,协助推动本校之国际化教育。

  2017年在学校支持与学院筹划下出版「全球视野」之教学专书,第一本拟定为全球化议题之探讨,请本院欧洲研究所卓忠宏教授负责主编,邀请本院担任该学门的教师负责各章的撰写。书中以近年来热门议论的全球化及相关议题为主轴,全书共分十章,除专论全球化争议与全球治理外,也特别分析全球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各层面的影响。本书定位为各大学通识课程「全球视野」或相关学门之教材专书,一来有利统整教师上课之内容;二来方便大学部学生上课之学习依据,并可当作参加国际关系研究所考试的准备材料。未来本院亦将适时循此模式出版相关学术专书,除作为淡大「全球视野」的基础教材,亦可推广作为台湾其他大学通识课程之参考书籍,培养青年学子对国际关系及两岸事务的了解与关心。
 

图书试读

「全球化」是什么?这是近年来的热门议题。「全球化」不单单是一种现象,也是持续互动的一种过程。它反映出现今国际社会交流的复杂网络体系。除侧重因经济导向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外,全球化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认同等面向似乎无所不在,持续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如全球化打破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观念,超越过去对地缘政治的界限。过去大家熟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建构起的国际关系已经被重新界定。然全球结构性的变化,经济上是否会扩大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窘境、加剧南北半球发展不均衡的鸿沟?面对经济的竞争,劳工的剥削、(移民及非法移民)人口流动、结构性失业等都成为国家社会面临的新难题。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展现或是对本土文化的侵蚀?以及全球化是否是造成环境伤害的原兇?

然而,全球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此种影响是好是坏?这就引起学术界正反两极的看法。因此,本校国际研究学院结合院内师资,由一位学者执笔负责一个全球化子题。有鑑于全球化是一个庞杂的课题,本书只集中讨论比较核心的议题。全书因此规划收录十篇专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分别探讨不同议题的全球化发展与挑战。本书架构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第一章)属于全球化争议解释,阐述全球化之定义与理论模式,以及解读全球化发展关心的课题;第二部份(第二章)为研究途径,论及全球性议题处理方式,探讨国家角色的转变以及全球治理模式分析;第三部份(第三~九章)则分别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及环境等面向探讨全球化对全球关连性所造成的现象及原因?分析产生何种问题与影响?并提出问题解决的途径;最后则思考如何以全球思维解决(台湾)在地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更是关于人的价值、社会的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我记得当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一些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这些“代价”,比如全球化可能带来的资源掠夺、劳工剥削、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它让我思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还是只有一部分人受益?它也可能关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它促使我思考,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还是更全面的人类福祉?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全球化,不再盲目乐观,而是更注重其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能够惠及所有人,并且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变化”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速度,一切都在加速,信息、资本、人员的流动都前所未有的快。我记得当年台湾经济起飞的速度,那种日新月异的感觉,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面貌就变了。书中可能就会详细描述这种加速的机制,比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打破信息壁垒,金融全球化如何促进资本的快速流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如何让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紧密。它让我看到,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固步自封是多么危险。书中也可能会探讨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些都促使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它让我意识到,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这本书让我明白,变化是永恒的主题,而全球化正是加速这种变化的强大引擎。

评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进了一场宏大的全球性对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全球化是如何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交流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关于流行音乐、电影、美食跨越国界的传播,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还记得小时候,港台流行文化是如何席卷大陆的,那些磁带、电视节目,承载了我们多少青春的记忆。而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这种文化交流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它让我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又能够开放包容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书中可能还会有关于跨国公司如何塑造消费习惯、全球化如何影响教育体系、甚至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讨论。这些都让我觉得,全球化远不止是经济层面的事情,它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触及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让我对“世界公民”这个概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塑造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那时候我们正经历着台湾经济的腾飞,也开始感受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冲击。书里描绘的那些关于产业升级、技术引进、对外贸易的论述,让我想起当年在课堂上老师们激昂的演讲,以及报纸上每天充斥的关于“韩国瑜”、“台商西进”之类的字眼。我记得那时候,大家对全球化充满期待,觉得只要跟着世界潮流走,台湾的经济就会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裕。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比如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更低的物价、更快的科技进步,我都深有体会。那时候,我们能买到来自日本的新鲜水果,能穿上来自欧美的时尚服饰,甚至能接触到那时候还很新潮的互联网技术。当然,书中可能也会提到一些挑战,比如产业空心化、劳工权益问题、文化冲击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当年讨论的热点。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回顾了台湾在全球化浪潮中走过的道路,也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时代的印记,唤醒了我许多尘封的记忆,也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它让我跳出了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从一个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来审视世界。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互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对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记得当年台湾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寻找自身定位的艰难。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全球化如何重塑国际力量格局,新兴经济体如何崛起,传统强国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它让我思考,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书中对于全球性问题的探讨,比如气候变化、贫困、疾病传播等,也让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国家的利益,更需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和承担全球责任的意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十字路口,看到了无数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了更深的感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