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

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南海战略
  • 美中关系
  • 战略竞争
  • 龙鹰竞海
  • 柔性平衡
  • 国际关系
  • 海洋安全
  • 中国崛起
  • 美国战略
  • 地区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海争端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为复杂敏感的安全热点,由于涉及的国家与议题面向繁复,长期以来未能获得有效解决。当地情势的发展,不仅牵动亚太地缘格局,亦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及利益息息相关。2009年后,随着美国积极重返亚太并加强参与争端事务,其与中国间的对立逐渐提升,海域形势亦转趋纷扰不安。

  本书回顾了南海争端的形成脉络与各声索国主张,并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柔性平衡理论」,探讨美中两大强权近年在当地的竞逐趋向,说明处于战略竞合结构中的两国,如何在避免触发正面冲突的前提下,透过各种隐晦迂回的策略相互抗衡,并据以前瞻南海争端的前景。
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09年至2014年间,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所展开的复杂战略博弈。这一时期正值全球权力结构深刻转型,中国崛起步伐加快,而美国则致力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南海遂成为双方地缘政治角力最为敏感和激烈的焦点区域之一。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是引入并系统阐述“柔性平衡”(Flexible Balancing)视角,用以理解和解释特定历史阶段下,区域国家和域外大国如何在动态、非线性的竞争环境中进行战略选择、风险管理与力量投射。 第一部分: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石——南海的战略价值重估 第一章:南海的地理政治宿命 本章首先对南海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进行细致梳理,超越传统的能源和航运通道叙事,深入探讨其在现代军事部署、信息战节点以及关键海上生命线(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控制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南海问题如何迅速从地方性争端升级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前哨站”。 第二章:从“接触”到“竞争”的范式转变(2009-2011) 本章考察了奥巴马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在“接触”政策的表层之下,美国对中国在南海的活动,特别是“九段线”主张的日益强硬,感到了结构性的不安。重点分析了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会议上对南海航行自由的明确表态,这一行动标志着美国开始更积极地介入南海治理的意图。同时,解析了中国如何利用其经济体量和外交耐性,在初期阶段稳步推进其南海立场。 第三章:柔性平衡理论的构建与应用 本书的核心理论贡献在于提出“柔性平衡”模型。区别于传统的“硬性平衡”(Hard Balancing,即直接军事对抗或结盟)和“软性规避”(Soft Hedging),柔性平衡描述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战略选择过程。它允许区域行为体(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在保持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依赖性的同时,通过经济合作、双边外交甚至“诉诸国际法”等非军事手段,在不同议题上寻求与中国进行有限的、目标明确的互动。本章详细界定了柔性平衡的构成要素:战略模糊性、议题分化、以及动态的成本效益评估。 第二部分:冲突与试探——南海的实地博弈(2011-2014) 第四章:美军的“再平衡”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 本章聚焦于军事领域的动态升级。美国自2011年起启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其在南海的体现是增加海军巡航频率、升级与菲律宾等国的联合军演,以及在关岛部署先进侦察平台。作为回应,中国加速了其区域拒止能力的建设,特别是反舰弹道导弹(ASBM)和先进潜艇力量的发展。本书通过对比双方在南海军事部署和演习的频率、规模及技术水平,论证了“安全困境”在这一时期的急剧恶化。 第五章:海事摩擦的法律化与外交化 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是本阶段的关键转折点。本章详细分析了菲律宾如何利用国际法框架,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对中国的主张进行挑战。这正是柔性平衡战略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通过强化国际法叙事,菲律宾试图将中美竞争转化为一个基于规则的治理问题,从而间接获得美国的道义和法律支持,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书中对比了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不同反应模式。 第六章:经济杠杆与区域治理权力的争夺 战略竞争并不仅限于军事和法律层面,经济影响力成为新的战场。本章探讨了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倡议”(BRI的前身)的早期构想,试图将南海周边国家锁定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轨道上。与此同时,美国则试图通过提升与区域伙伴的贸易协定谈判、提供替代性基础设施融资方案等方式,削弱中国的经济吸引力。这种经济上的“拉锯战”,直接影响了区域国家在安全问题上采取何种平衡姿态。 第三部分:区域国家的战略调适与未来预判 第七章:东盟的内部裂痕与集体行动困境 本章深入分析了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分裂性影响。面对中美两大力量的压力,东盟内部对于如何共同应对中国的主张存在显著分歧,尤其是在柬埔寨和老挝等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中,对“一致对华”的立场形成阻力。本书认为,正是这种内部的非一致性,为中美双方提供了分而治之的战略空间,也使得东盟的柔性平衡策略更倾向于个体化的风险对冲,而非统一的集体防御。 第八章:柔性平衡的成本与风险评估 一个关键的议题是,柔性平衡策略的有效性与风险并存。对于越南、菲律宾等国而言,过度依赖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导致自身在经济上受制于人;而过度向中国示好,则可能立即引发与美国的摩擦。本书通过模型分析,评估了2009-2014年间,区域国家在不同战略选择路径上所承担的潜在“机会成本”和“安全成本”。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2014年后的启示) 本书总结了2009年至2014年间中美在南海竞争的特征:竞争的结构性大于暂时性、军事准备与外交姿态并重、以及区域国家强烈的战略自主性(即柔性平衡)的体现。这一时期的动态博弈为后续(如2014年后的人工岛礁建设高峰期)的南海局势奠定了基础。柔性平衡理论揭示了在权力不对称的格局中,中等强国和弱小国家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是能够通过精巧的战略计算,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动态过程。本书的分析为理解当代大国竞争背景下,区域国家复杂的战略生存之道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凯铭


  学历: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博士
 
  现职:台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案助理教授
 
  经历:
  政治大学人文中心兼任助研究员
  中兴大学全球和平暨战略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员
  台中科技大学「国际视野与民主法治」教学社群召集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五节 研究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柔性平衡理论的发展与内涵探讨
第一节 柔性平衡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柔性平衡理论的内涵探讨
第三节 柔性平衡理论的执行策略型态
第四节 柔性平衡理论的发展意义与限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海争端背景与美中政策立场回顾
第一节 南海的地理形势与重要性
第二节 南海争端的形成背景
第三节 美国对南海问题立场的演变历程
第四节 中国对南海问题立场的演变历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年南海争端发展与美中战略考量
第一节 近年南海争端发展趋势
第二节 美国关切南海争端的战略动因
第三节 中国关切南海争端的战略动因
第四节 美中在南海战略互动中运用柔性平衡的动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中在南海争端中的竞逐:美国的柔性平衡
第一节 外部间接平衡策略的运用
第二节 内部间接平衡策略的运用
第三节 制度式策略的运用
第四节 弱化式策略的运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中在南海争端中的竞逐:中国的柔性平衡
第一节 外部间接平衡策略的运用
第二节 内部间接平衡策略的运用
第三节 制度式策略的运用
第四节 弱化式策略的运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 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第二节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作者所提出的“柔性平衡”这个概念,它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硬碰硬的分析模式。在2009-2014年这个关键的时间段,美中两国在南海的战略角逐无疑是那个时期国际关系中最受瞩目的议题之一。这段时间,中国的崛起势头强劲,其在南海的活动日益频繁,而美国也开始更加明确地将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并加强了与盟友的合作。 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分析了,在这种大背景下,美中两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和战术,来争夺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我对“柔性平衡”的理解抱有很大的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两国在军事对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通过外交、经济、法律等非军事手段来影响局势?例如,中国可能通过经济援助和投资来拉拢地区国家,而美国则可能通过强化与盟友的军事合作和提供安全承诺来制衡。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柔性”的策略融入到对两国战略竞逐的分析之中的,又如何从中提炼出“柔性平衡”的理论框架,这让我十分期待。对于身处同一区域的我们,理解这种更具弹性和多维度的竞争模式,对于把握未来地区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标题《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对“柔性平衡”的定义和应用是本书的核心亮点。毕竟,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尤其是在探讨大国竞争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实力平衡”、“均势”甚至“威慑”,而“柔性平衡”这个词汇相对比较新颖,也更具启发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更多元的策略,比如通过经济援助、技术转移、文化交流、国际法框架下的合作与对抗,甚至是信息战和舆论引导等非传统手段,来塑造和影响区域力量格局? 2009-2014年这段时期,恰逢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以及中国海军力量的快速发展,美国则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系列背景下的美中南海互动,必定充满了张力与变数。我想书中必然会详细分析,两国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调整其战略姿态,如何在地缘政治、海洋权益、国际法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交锋。更重要的是,“柔性平衡”的视角,是否能为我们理解这场大国博弈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军事分析的全新维度?它能否揭示出,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双方如何通过巧妙的外交手腕、经济杠杆以及法律武器,来逐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并试图构建或维持一种不稳定的地区秩序?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交汇区域的台湾人来说,理解这种“柔性”的博弈方式,或许更能帮助我们预判区域局势的走向,以及如何在这其中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确实引人注目,光是“龙鹰竞海”这四个字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中国龙和美国鹰在南海这片广阔海域的激烈角力。从这个标题来看,作者显然是想深入探讨2009到2014年间,美中两国在南海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而且特别强调了“柔性平衡”这个视角。这让我很好奇,究竟什么是“柔性平衡”?它与传统的军事威慑或强硬对抗有何不同?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注重外交、经济、法律等非军事手段的策略?又或者是一种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点的方法? 特别是在2009-2014这个时间段,正值中国崛起势头日益明显,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南海问题也在此期间逐渐升温,从最初的零星岛礁争议,到后来的大规模填海造陆、军事化部署,可谓波涛汹涌。作者选择这个时间窗口,想必是为了捕捉美中关系和南海局势变化的早期迹象和关键节点。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南海是我们重要的门户,也是攸关区域和平稳定的敏感地带,其间的风云变幻,我们感同身受。我很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美中两国是如何运用其国家力量,在军事、经济、外交、法律等多个层面展开博弈,而“柔性平衡”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会给地区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评分

《龙鹰竞海: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这个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关于南海的地缘政治分析,但“柔性平衡”这个词,又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一味强调军事实力比拼的分析,而是更侧重于策略层面的探讨。尤其是在2009-2014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海军实力迅速增长,并开始在南海展现出更强的存在感,而美国也正在调整其亚太战略,试图在地区维持其领导地位。在这个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博弈,肯定不仅仅是军舰在对峙,更可能包含了各种外交斡旋、经济合作与制裁、以及在国际法框架下的较量。 我尤其好奇,“柔性平衡”究竟是如何体现在美中两国在南海的战略行动中的。它是否意味着,在军事部署之外,双方也积极运用了经济影响力,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盟友体系之间的互动?又或者是在国际海洋法、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的不同解读与运用?而且,2009-2014年,正是南海一些岛礁争端开始变得愈发尖锐的时期,中国的填海造陆行动逐渐升级,美国则增加了在南海的巡航和军事演习。我想,作者必定会深入剖析,在这种日益紧张的局势下,两国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试图避免局势失控,并为此采取了哪些“柔性”的应对措施,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于我们台湾而言,南海的稳定至关重要,这种对“柔性平衡”的探讨,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区域安全动态。

评分

《龙鹰竞逐:柔性平衡观点下的美中南海战略竞逐(2009-2014)》这个书名,一听就觉得很有深度。它将“龙”与“鹰”的意象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与美国在南海的战略博弈,而“柔性平衡”的视角则更加引人深思。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解读“柔性平衡”的?是否意味着一种在军事实力之外,更加注重运用外交、经济、文化、法律等软实力来影响区域格局的策略?又或者是一种在硬实力对抗的同时,寻求一种不至于引发全面冲突的微妙平衡点? 2009-2014年,是南海局势加速变化的时期,也是美中关系进入复杂互动阶段的重要节点。我想,这本书必然会详细梳理这一时期两国在南海的行动轨迹,包括各自的战略目标、政策调整、以及具体的行动措施。特别是,“柔性平衡”的视角,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两国是如何在避免直接军事对抗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更为隐蔽和间接的方式,例如通过媒体宣传、智库研究、外交表态、以及地区国家之间的互动,来塑造对自身有利的地区秩序?对于我们台湾来说,南海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理解这种“柔性”的战略博弈,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更深刻的洞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地区局势的走向,并思考我们自身在该区域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