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

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おかもとたかし
图书标签:
  • 朝鲜历史
  • 东亚国际关系
  • 独立自主
  • 日清竞争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民族主义
  • 朝鲜半岛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昨日的日清韩关系,犹如今日的中美台关系!
  
  中共是否欲以习近平为核心重建「朝贡体系」?
  美国驻军行动是否是把台湾视为其「保护国」?
  当年身处大国之间的小国朝鲜,就是现今台湾的一面镜子!
  
  「如何一面维持政体,一面调整与稳定各国之间的权力关系,自西元十七世纪起,此事不仅是朝鲜半岛的问题,也是维护东亚秩序与和平的历史课题。」——冈本隆司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韩《乙巳条约》签订,明定韩国为日本的「保护国」。对此,韩国的抵抗愈发激烈,日本的镇压力道也愈来愈强。日韩对立情势险峻,也是日本併吞韩国的开端。
  
  在那之前,长久处于日清之间,以及西方列强环伺之下,朝鲜(或韩国)的独立自主,最长不过十年光景,最短也仅持续五年。而这一段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究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自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下,朝鲜一直是明和清国(宗主国)的「属国」,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宗属关系」。而朝鲜跟日本则是以「交邻体制」展开互动。然自西元十六世纪始,由于白银奔流,世界各地开始合而为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变得日益关键,不仅成为东西方大国的关注焦点,也逐渐形成「朝贡体系」和「条约体制」互相冲突的东亚新秩序。面对此新秩序所导致的国际政治困境,朝鲜也产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识。
  
  时至清末,面对「条约体制」的冲击,清国为了展示朝鲜是它的「属国」,而展开各种「保护」与「干涉」的动作。对于此举,朝鲜不仅展开各项外交攻势,跟日本及西方大国谈判与缔约,同时也发生多次政变,力争「自主」。日清战争后,清朝势力退出朝鲜,从而失去牵制的力量,朝鲜虽宣称「独立」并建立「大韩帝国」,却仍沦为列强的角力战场,于日俄战争后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于《朝鲜的困境》一书,学者冈本隆司不仅对近代的日、清、韩三国关系与东亚新秩序进行了独特而细腻的分析,也道出了朝鲜从「属国」到「独立自主」,最后成为日本的「保护国」的一段艰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国家史,此书也让我们得以借鉴——处在中美大国之间的小国台湾,如何定位自身并思考未来。
跨越历史的文化碰撞:中日近代交流中的思潮涌动与身份构建 引言 在近代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东亚区域的互动复杂而深刻,尤其体现在思想、文化与国家认同的激烈碰撞之中。本书将视角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一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交织的敏感时期,深入探讨中国与日本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相互接触、学习、竞争,乃至冲突,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政治蓝图。本书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多维度的剖析方法,力求揭示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下,两国知识精英群体所经历的焦虑、探索与最终的抉择。 第一部分:启蒙的先声与传统的张力 近代东亚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产生的深刻反思。本书首先考察了中日两国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的最初反应。在中国,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的学习,与随后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爆发的“戊戌变法”中的制度和文化革新呼声,构成了思想界的两条主要脉络。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翻译文学和留学运动在传播西方观念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对“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核心概念的本土化解读过程。 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参照系。本书对比研究了福泽谕吉、西周等日本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他们如何高效地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组织结构融入到国家建构之中。重点在于,我们探讨了日本精英如何在国内建构一套既能吸收外来先进性,又能维护其传统“国体”的独特意识形态,这种“和魂汉才”的变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行动。 第二部分:知识的流动与观念的移植 近代东亚的思想交流是一张密集的网络,信息与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上海、东京、天津和横滨之间穿梭。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网络中的中介作用。 我们仔细梳理了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中国知识分子涌入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的情况。这些留学生带回的,不仅仅是新式的教育体系,更是一整套全新的政治哲学框架。例如,梁启超对日本“新学”的推崇,以及对国家主义的早期阐述,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的革命思潮。本书着重考察了翻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化学”、“物理”、“哲学”等基本概念的中文命名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方面构建并反输给中国的。 然而,这种学习并非无条件的接受。本书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的“过度学习”所产生的警惕与反思。以“非国民文学”的讨论为代表,知识界内部对于如何“取用”日本经验,避免重蹈日本军国主义覆辙的争论,揭示了思想移植背后的复杂纠葛和文化主体的能动性。 第三部分:文学的觉醒与国民精神的塑造 思想的变革最终需要通过文化和文学的载体来实现大众的普及与共鸣。本书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小说、戏剧和新式报刊在塑造“现代国民”身份中的作用。 在中国,从谴责小说到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文学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周作人等人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更是对新国民性——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个体的想象与塑造。我们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通过描绘都市生活、家庭伦理的剧变,来内化现代化的观念。 与此同时,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新思潮”运动等,虽然在形式上受到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影响,但其内容深处,依然与日本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对“大和民族”精神的强调相互呼应。本书对比了两国文学中对“个人主义”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中国,个人主义常常与反封建、反帝的集体目标相捆绑;而在日本,则更多地被置于国家整体效率和美学的框架下进行阐释。 第四部分:媒体、革命与地缘政治的隐喻 进入二十世纪初期,思想的论争和身份的构建,与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紧密结合。报纸、杂志成为思想交锋的主战场。本书分析了在辛亥革命前后,中日两国媒体如何互相报道、互相构建对方的形象。 日本媒体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从早期的同情到后来的警惕与干预,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心态的演变。而中国的进步刊物,则在批判日本侵略的同时,也利用日本的政治模式作为国内改革的“镜鉴”。这种辩证关系,不仅是外交上的博弈,更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在精神层面的较量。 结论: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最后总结道,近代中日两国的交流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集体焦虑与探索史。双方在相互影响、借鉴与对抗中,构建了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这些形象反过来又塑造了自身的政治行动。这种跨越国界的思想流动与文化重塑,并未终结于某一个明确的时刻,而是成为理解二十世纪东亚政治格局与文化心理连续性的关键基石。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精微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烁的、关于“独立自主”与“文化身份”的细微火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冈本隆司


  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专研中国近代史、东亚国际关系史。着有《近代中国与海关》、《在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清韩关系与东亚之命运》、《马建忠的中国近代》、《中国「反日」的源流》、《李鸿章——东亚的近代》、《近代中国史》、《袁世凯——左右近代中国的俗吏与强人》等。

译者简介

陈彦含


  英日双栖的书籍与字幕译者,淡江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学士,文藻外语大学多国语复译研究所英日组硕士。译有《大脑里的美食家:神经人类学家的美食踏查》。内容力有限公司特约译者。
 

图书目录

序_某首相之死
 
第一章_宗属关系
1 朝鲜王朝的对外关系
2 倭乱
3 胡乱
4 华夷变态
 
第二章_「属国自主」的形成
1 西力东渐
2 朝鲜缔结条约
3 一八八二年
 
第三章_「属国自主」的发展
1 朝鲜追求自主
2 清朝追求「属国」
3 保护朝鲜的趋势
 
第四章_独立自主
1 日清开战
2 「甲午更张」与俄馆播迁
3 大韩帝国
4 一九〇〇年
 
后记
参考文献
 
朝鲜王朝年表
 

图书序言



某首相之死


  说到青瓦台,就会想到韩国总统府,总统府南边紧邻景福宫,也就是朝鲜王朝故宫。此地为观光热门景点。宫殿正门的光化门于韩战烧毁,朴正熙执政期间重建门楼,目前正在修复,移回最初的位置。

  西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一日,距今约一百一十年前,时任首相金弘集在光化门外,遭聚集群众杀害,享年五十五岁。首相遇害相当严重,众多书籍皆有记载,然而目前却无任何专文探讨,仅把此事件当作该时期的一段插曲。

  回顾历史,首相遇害从古至今不胜枚举。日本人会感到奇怪,也许是因为日本过去鲜少发生此类事件。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曾发生原敬、犬养毅等人遇刺事件。若再加上内阁阁员或曾任首相的人物,数量又更多了。日本都已如此,更何况是当年政局不稳、历代政争不断的朝鲜王朝。由于此类事件在韩国史上屡见不鲜,因此金弘集之遇害未受重视,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金弘集并非突然遇刺,而是遭群众虐杀。金弘集也知道自己将被杀害,在表示「为了朝鲜人而遇害是天命」之后,从容赴死。笔者认为此事件之经过前所未闻。虽不敢断定史上绝无仅有,但也屈指可数。由此可窥见当时朝鲜政局的诡谲。

  日清战争(又称甲午战争)后,金弘集获日本支持,重新组阁,着手进行现代化政治改革。但政策其中一环是皇室与政府职权分离,国王和王妃不参政,引起皇室大力反弹。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日本人在景福宫杀害闵妃,授意金弘集收拾善后,此举使他完全失去朝鲜高宗的支持。

  此外,政府颁布断发令,要求人民剪除发髻,重视传统习俗的保守派本土士绅,也表达强烈反对。新年过后,杀害朝鲜国母的恶行激怒民众,反日情绪愈演愈烈,民众也对金弘集政府愈发不满。

  社会氛围一触即发,闵妃遇害后,高宗感到危机四伏,便与远离政治中心的亲俄派官员联手。他们随即逃出景福宫,前去俄国大使馆避难,组成新政府。新政府宣布金弘集旧政权的重要人士有罪,下令逮捕。

  于是,以政变推翻政权成为事实。朝鲜全国上下,不论官民皆反对金弘集,他在绝望之余,从容步上黄泉。

  金弘集的生涯

  由此看来,金弘集是因为支持日本侵略朝鲜,才害自己落得惨死下场。此种看法并无错误,但仅以此事断定事情全貌,也就忽略了当时朝鲜国内外政治情势的复杂诡谲。

  金弘集本籍庆州,号道园、以政学斋。西元一八六八年,金弘集二十七岁时文科及第入仕。说也奇怪,在这一年,朝鲜与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正巧因文书格式等问题而争执不下。此外,仅两年前,朝鲜才刚发生天主教镇压事件、法国舰队侵犯朝鲜,以及舍门将军号(General Sherman)事件。金弘集初入政坛,朝鲜便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乘着国际政治的怒涛航行,进入多事之秋。

  自此之后,仕途平稳的金弘集面临人生第一个转捩点。西元一八七六年,朝鲜与日本进行《江华条约》之谈判。  

  条约虽已签订,但贸易项目与税率等具体实施细项,朝鲜却与日本意见不合,因此继续交涉。西元一八八〇年,朝鲜指派金弘集为第二次修信使,前往日本。东亚政治情势在一八八〇年代开始变化,揭开其序幕者,就是金弘集。

  此时,清朝已在日本设立驻外使馆,第一任驻日公使为何如璋。金弘集前去位于东京芝区的清朝驻日使馆,拜访何如璋。他们不仅讨论朝鲜与日本的谈判,金弘集也向何如璋讨教,朝鲜今后应採取何种对外方针,他还获得何如璋属下黄遵宪所撰写的小册子《朝鲜策略》。《朝鲜策略》建议朝鲜与美国签订条约,并与清朝保持密切关系。此书为朝鲜与西方列强订定条约的契机,因此相当知名。

  金弘集此后被视为对外谈判专家,常被委以外交谈判重任。西元一八八一年,他出任经理总理机务衙门事,到了西元一八八二年,不仅历任户曹参判、工曹参判、机务处堂上,还被任命为与美国、英国、德国签订条约的议约副官,事实上已全权代表朝鲜。之后他与清朝的马建忠紧密合作,成功签署条约。

  西元一八八二年夏季,壬午军乱爆发,他在日本与清朝间来回奔走,遵照马建忠指示,处理陷入胶着的对日谈判,之后朝鲜与日本缔结《济物浦条约》。随后,他又立即被派往北京,参与善后决策。在这段时间,负责朝鲜政策的马建忠对他信赖有加,赞他「聪明又识时务」、「不愧是朝鲜的一号人物」。

  亲清?亲日?

  这么说来,比起日本,金弘集当初似乎反而与清朝较为亲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势力发动政变夺权。金弘集未参与甲申政变,但在隔年的外交谈判中,面对日本全权代表外务卿井上馨,却一步也不退让,让井上相当苦恼。
 
  回顾金弘集之经历,他绝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鲜的「亲日派」。反之,他倾向与清朝合作,对抗日本,并压制与日本结盟的国内势力。他的品格、见识与手腕,获得清朝高度赞扬。因此,应该将他归为亲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后期,朝鲜朝廷决定与清朝拉开距离,金弘集也被降职到闲差。自此约十年后,他被蒙上「亲日派」污名,遭到杀害。这些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日本在日清战争中战胜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为内阁之首。说穿了,就是他选择靠向另一边。虽说这么做也没错,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为何?

  首相惨死,外国的驻外使馆内还有一国宫廷与政府。此种不寻常的事态,究竟会带来何种后果?这已不是金弘集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朝鲜本国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东亚历史的进程,寻找问题的答案。

后记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十日,日俄战争爆发。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日韩议定书》签订。

  《日韩议定书》同意日军征用韩国国内的战略要地。清朝的领土满洲,则是日俄战争的战场。日军的目标是将朝鲜半岛全部收为己有。

  至此,朝鲜半岛的国际地位,演变为由日韩两国决定。双方仅能透过势力关系,为朝鲜的地位定调。韩国自主的命运,此时也大致底定。日俄战争由日本获胜,决定了韩国的未来。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月十六日,《朴资茅斯条约》颁布。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乙巳条约》(《第二次日韩协约》)签订。

  《乙巳条约》明定韩国为日本的保护国。韩国名符其实失去自主权。对此,韩国的抵抗愈发激烈,日本的镇压力道也愈来愈强。日韩对立情势险峻,也是併吞韩国的开端。

  朝鲜或韩国的独立自主,最长不过十年光景,最短也仅持续五年。朝鲜半岛整体的自主,自那时起,直到现在都未曾实现。上述的历史事实俨然存在。韩国过去倡导主体思想,现在仍疾唿自主外交,亦与此事有相当的渊源。

  西元十六世纪,由于白银奔流,世界各地开始合而为一,本书即自此世纪的东亚情势开始说起。因为以历史的出发点看来,朝鲜半岛此时的地缘政治相当重要。日本列岛与辽东、满洲地区崛起,使得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大幅上升。

  如何一面维持各个政体,一面调整与稳定各国之间的权力关系?自西元十七世纪起,此事不仅是朝鲜半岛的问题,也是维护东亚秩序与和平的历史课题。

  江户时代的日朝「交邻」关系与清韩「宗属」关系并存,这是其中一个答案;西元十九世纪后叶的「属国自主」,则是另一个答案。其中,清朝的角色不可或缺。综观历史,只要清朝势力仍旧存在,朝鲜就能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

  对此,笔者再度引用寇松在日清战争前夜的说法:

  朝鲜本质上为弱国。然而,此事实际上却是朝鲜独一无二的优势。朝鲜若拥有与其他国家结盟就能改变势力平衡的强大力量,最后一定会遭到併吞。为谋求自身利益,唆使朝鲜独立,实属愚蠢,意即朝鲜亲手签下死亡证书。朝鲜之力量,与襁褓中的婴儿无异。朝鲜仅能与日清俄三大邻国保持一定距离,相互牵制,才可介于三国之间,免遭武力侵犯。然而,三国中一旦两国开战,三国保全朝鲜领土的承诺,亦立即烟消云散,难以恢复。由国际保护朝鲜的权宜之计也曾提出。然而,俄国绝不可能多加保护朝鲜,仅是维持现状,俄国已相当后悔。至于清朝则认为朝鲜为自身属国,即便要求由国际保护,清朝也难以苟同。本人确信,朝鲜若想永续存在,必须与清朝维持关系。

  寇松的理论,大多基于当时英国人的利害关系,现在看来则是虚情假意的帝国主义言语。他赞扬朝鲜与清朝的宗属关系,否定朝鲜「独立」,由此可看出他的立场。然而,关于「属国自主」与其带来的势力均衡,寇松的说法则相当恳切。他甚至预料到未来的事态。

  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皆属「两国一旦开战」,这两场战争,果真使「保全朝鲜领土」以及「朝鲜国家永续存在」一事「烟消云散」。一连串事情经过,也否定了清朝的存在。

  导致此种状况的事件,首先是日清战争,接着则是俄国佔领满洲。清朝实力空虚,失去「相互牵制」的力量。如寇松在别处所述,朝鲜的「独立」仅是「未来纷扰的源头」,也是「幻想」。英国冷酷无情的外交手段,原本支持最有优势的清朝,最终则转向英日同盟。

  站在朝鲜立场,最了解「独立幻想」的人,非金弘集莫属。所以他才会支持清朝的朝鲜政策,还和日本合力推动「甲午更张」。他的方针竟与英国的远东政策不谋而合。这是因为他能够冷静判断情势,并拥有确切的信念。

  英国的做法不过不失,但金弘集的任务却以失败收场。最后,他无法实现志向,放弃一切,自己落下生涯的布幕。可说是悲剧一场。

  围绕着朝鲜半岛的权力关系,应如何调整与稳定?关于这项历史课题,许多无名民众与士兵,以及宰相与王妃,都被迫献出鲜血。不仅如此,直到西元二十世纪初叶的日俄战争,或是到现今的东亚国际政治为止,此事依然不变。时代更替,国家兴亡,兵力强弱也有变化,但问题的核心,却没有改变。

  朝鲜半岛依旧处在危机当中。我们在此见证,也对这项切身问题产生自觉,却仍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书叙述的历史,恐怕不是久远以前的故事。历史虽不能重来,但我们却能探索过去的各种选项与可能,作为未来指引的参考。这项现代日本人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答案必定就在其中某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朝鲜的困境」,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那个时期朝鲜半岛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而「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则勾勒出了朝鲜人民为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对于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议题,从来都不是陌生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朝鲜人民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书中对于「独立自主」的追求,是否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的外交博弈,还是也深入到经济、文化,乃至民族认同的方方面面?例如,朝鲜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东西方思潮的冲击下,重新思考国家出路?普通民众又是如何在战火与压迫中,维系自己的家园和传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朝鲜民族的命运。

评分

「朝鲜的困境」,这个词组在我脑海中反复回响。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考验。在日清两个强邻的夹缝中,朝鲜要如何维持自己的主体性,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日清」这两个力量是如何刻画的。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其侵略性与野心,在那个时期已经显露无疑。而清朝,虽然国力衰退,但其对朝鲜的宗主国情结,又会如何体现?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外部势力对朝鲜内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造成的具体影响?例如,日本的现代化模式是否被引入,又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清朝传统的宗藩关系,又在怎样的压力下摇摇欲坠?而朝鲜自身,又是在怎样的内部裂痕与外部压力中,一步步走向更加被动的局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我了。「朝鲜的困境」,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沉重与无奈。而「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更是直接点出了朝鲜近代史上最核心也最痛苦的挣扎。作为台湾读者,我们对「在强权夹缝中生存」的感受,恐怕比许多人都要来得深刻。看着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事力量崛起,野心勃勃;曾经的宗主国清朝,国力衰微,却依然试图维持其影响力。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拉扯下,朝鲜这个曾经的东亚朝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如何维系自身的独立与尊严?书中对于「困境」的具体呈现,会是怎样的细节?是经济上的依赖与剥削?是政治上的干涉与操纵?还是文化上的同化与压制?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去描绘朝鲜人民自身的反应,是屈服、抵抗、还是巧妙的周旋?「独立自主」这个词,在那个时代,又承载了多少的血泪与牺牲?我对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抉择,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联想到我们自己岛屿的处境。台湾在历史上也曾面临过相似的命运,在不同强权之间摇摆,为了争取和维护自身的空间而付出巨大的努力。朝鲜半岛与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的位置,以及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这个描述,让我忍不住去想象朝鲜人民的痛苦与挣扎。他们是如何在被占领、被瓜分、被操控的巨大压力下,依然试图保留自己的国家认同和文化?书中对于「独立自主」的定义,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又有着怎样的演变?是完全摆脱外部势力,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取最大的自治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朝鲜知识分子、政治家,乃至普通民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各种选择和付出的代价。他们的故事,是否能够给我们这些在相似情境下摸索的后辈,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光是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深切理解在一个地缘政治复杂、强权环伺的环境中,一个国家如何努力维持自己的主体性是多么的不容易。「困境」这两个字,预示着书中必然充满了动荡与挑战。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日清两国在朝鲜半岛的角力。日本的崛起,其扩张的逻辑是什么?清朝的衰落,又如何让它在朝鲜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而朝鲜自身,又是在怎样的内部因素作用下,让它成为了日清两国博弈的焦点?书中对于「追求独立自主」的描绘,我期待能够看到朝鲜人民各种不同的尝试和策略。是积极的外交斡旋?是激烈的武装抵抗?还是在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深入挖掘那个时代朝鲜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为自己民族未来所做的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