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

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台湾史
  • 中美关系
  • 近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国民政府
  • 台湾政治
  • 二战史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人为的因素或历史的必然?
还是一连串偶发事件与无心作为下的历史巧合?

  《意外的国度》探讨「中华民国在台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这个历史过程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转变。台海两岸两个中国政权的存在──一个控制中国大陆,一个控制台湾岛──常被理解为中国内战不可避免的结果。蒋介石的国民党遭毛泽东击败后逃到台湾,建立一个与中共相抗衡的国家,从而创造出国际间棘手的「两个中国」难题。《意外的国度》挑战这个传统说法,带领读者从新的视角检视近代台湾的创建与形塑。

  台湾的政治地位从一开始就充满曲折。此岛于甲午战争后割让日本,二次大战期间同盟国承诺蒋介石,日本战败后台湾会还给中国。随着国共内战转为不利于国民党,美国的决策者重新评估是否继续支持蒋介石,于是「台湾託管论」开始盛行。之后冷战对立和担心台湾落入共党之手,又使华府调整其政策。但美国对以台湾为最后根据地的中华民国的支持,仍然模稜两可。台湾这个虽未享有完整主权但实质上存在的国家,得奋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本书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档案史料为基础,包括蒋中正总统文物、国民党党史资料、蒋介石私人日记、宋子文专档与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相关文件档案,尝试描绘出「中华民国在台湾」这段关键时刻的另一种历史风貌,跳脱我们过去所普遍认知的框架,来重述这一段历史。本书主张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在台湾形成的历史过程,远比过去学界所认知的,要更为复杂与诡谲,其中掺杂着许多以往为人所忽略的历史因素与因缘际会。这个过程归于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战与战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即兴式的、未预先设定的、充满着个人色彩的政策制订与规画,甚至蕴藏着历史意外与巧合。「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史形塑过程中,还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官方与民间诸多人物,其所曾经扮演过的复杂关键角色,同时也与二战后至冷战初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问题,究竟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和内部权力斗争,关系密切。

  从1945年到1954年短短十年里,台湾从日本的一块殖民地,成为战后中国的一个省,再从中国边陲岛屿,转变为几乎溃亡的中华民国最后一块领土根据地,以及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权力据点,台湾成为中华民国反共中枢的历史过程,是意外、偶然、极富戏剧性与不确定性。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当中、美、英同盟国三巨头共同讨论台湾与澎湖的前途时,没有人能够预见,短短十余年内,台湾会有如此剧烈的演变。在此过程中,美国的角色,上自政府组织下至许许多多个别人士,其政策规划与制定、诸多大胆的假设与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建言、对国共内战「错误」的局势推论,其许多的作为与不作为,都对台湾的政治前途,带来深远影响,也对形塑「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1949年以后与由中国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不相统属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形塑,其过程蕴含着许多机缘巧合,与国民党政府营内部的政治倾轧,国共内战,以及与冷战开始后国际强权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与决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作者在探讨中华民国如何在台湾形塑与深植的过程中,也揭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历史,并提出新的诠释。譬如,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对事件后台湾未来政治发展走向的建言,辗转为蒋介石所接受,让台湾有机会脱离统制经济,逐步推进新的政经架构,并在未来数年间国民党党国体制在台湾深化,扮演一个「铺路」的工作。而1950年6月韩战的爆发,可说是影响「中华民国在台湾」永久化此一历史过程中,最重大也最关键的意外事件。鲜为人知的是,在韩战爆发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从蒋介石与南韩大使的密电中可知,他尝试在东亚地区引发一场大战,让他有机会扭转劣势并且「翻盘」;加上美国对风雨飘摇国民党政府的影响,借由退役海军上将柯克与其所领导的非正式顾问团,与之后在台湾设立的「西方公司」,以及蒋介石祕密延请日本军事顾问「白团」,而走向私人化与地下化,都帮助蒋介石与国民党在台湾存活下来。

  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两岸关系的起伏,已成为影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民进党首次执政所造成两岸关系的低潮,到国民党重新执政期间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再到民进党二度执政所带来双方未来关系的不确定,面对世局,今日我们重新探索半个多世纪以前,两岸隔海分立的格局如何产生,中华民国如何在台湾岛形塑,以及美国在此一历史过程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可谓正逢其时,本书各章节之讨论,将有助于思考并回答这些重要议题。

  重要事件:1943年开罗会议、1946年国共内战、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1950年韩战爆发、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本书特色

  以中、英文档案史料为基础,包括蒋中正总统文物、国民党党史资料、蒋介石私人日记、宋子文专档与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相关文件档案,尝试描绘出「中华民国在台湾」这段关键时刻的另一种历史风貌,跳脱我们过去所普遍认知的框架,来重述这一段历史。如战后初期美国驻台官员的独到见解,间接催生台湾成为独立岛国;美国在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规划,解救了崩溃的国民党政权,也成为形塑台湾的条件;美国企图利用台湾未定论来支持孙立人、吴国桢等人,发动倒蒋计画;揭穿反共大陆口号乃蒋介石在台统治的政治宣言,及台美之间的算计。

推荐人

  许雪姬 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员
  陈翠莲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仪深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
  薛化元 政治大学台史所教授
  刘维开 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涂丰恩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创办人

推荐语

  「一个严谨治学与修正论观点的典型着作。林孝庭运用多种第一手资料,说明亚洲的冷战初期是个变化快速且出人意表的时期,并说明一新政治实体在台湾的建立乃是诸多机缘巧合所促成。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现代冷战和中国史,内容令人信服且耳目一新。」──芮纳.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教授,《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 China’s World WarⅡ,1937-1945)作者

  「本书叙述台湾在蒋介石打输国共内战后成为『中华民国』最后根据地的过程,内容引人入胜。在林孝庭的生花妙笔下,这段看来浅显易懂的故事,犹如充斥国内外阴谋的复杂冷战故事,而这段历史的影响,远不只是台湾以『意外的国度』之姿现身而已。」──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现代中国的军事武力与精英力量》(Military Force and Elite Power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作者。

  「对于想了解台湾问题的起源及中、美、台三角关系的读者来说,有众多书籍可供选择,在其中,林孝庭的《意外的国度》熠熠生辉,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前人对于台湾如何成为冷战前线的看法。」──史蒂芬.克莱夫特(Stephen G. Craft),《顾维钧与现代中国的崛起》(V. K. Wellington Koo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a)作者

  「或许是出于对现实国际政局的关怀,作者观察到当前美国正重新思考全球布局,因而回顾美国在东亚的角色以及对华政策的历史源流,找到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发展线索──自一九五○年代迄今都没有改变的结构,即使冷战终结也没有基本的变化。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除了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完全相同的论点外,关心美国与台湾关系将如何发展的读者,本书应该也可以提供需要的答案。」──刘维开,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意外的国度》既充满着细节的魅力,又能宏观地掌握历史局面的演变,有条不紊地将一段复杂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在展现一位杰出历史学者的功力。当国际局势又一次变幻莫测的当下,在台湾前途依旧浑沌不明的时刻,重温这一段美中台三角关系的历史,似乎不只有着知识上的重要性,可能也将有着现实上的意义了。」──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创办人

  「《意外的国度》是一部重量级着作,欲了解『中华民国在台湾』形塑过程的必读之作。虽然本书为严谨的学术作品,却充满了可读性高、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权谋抽丝剥茧的文字描述,里头引人入胜的细节与独到见解更不在话下。」──约翰.葛兰特.罗斯(John Grant Ross),《你不懂中国》(You Don't Know China)、《漫游福尔摩沙》(Formosan Odyssey)作者

  「《意外的国度》读来令人愉悦。近年来,还有哪部学术作品达到如此不斐的成就?……林孝庭在此佳作中对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间飘摇不定的混乱局势展开调查,一路追寻到国民党失去整个中国、美国最终决定与台北签署正式条约。」──布拉德利.温特顿(Bradley Winterton),《Taipei Times》2016/12/24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孝庭


  1971年出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博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旧金山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杰出访问学者,于2008年获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自2007年起获聘为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起出任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边疆与少数民族问题、冷战时期美、中、台三边政治、外交与军事关系等。

  主要论着有《西藏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边疆》(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现代中国的民族边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战.蒋介石:解密档案中消失的台湾史1949-1988》等中、英文专着,以及中、英、日文学术期刊文章、专书章节、史料汇编、会议论文、百科全书词条与书评等百余篇。

译者简介

黄中宪


  1964年生,政治大学外交系毕,现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从梁启超到泰戈尔,唤醒亚洲与改变世界》、《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十七世纪全球贸易》、《未竟的帝国:英国的全球扩张》、《帖木儿之后:1405-2000年全球帝国史》、《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太平天国之秋》、《战后欧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太平天国之秋》等。

图书目录

地图
中华民国,1945年
中国沿海与台湾,1945年

推荐序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史形塑/刘维开、王文隆
中华民国纸牌屋/涂丰恩

导论

第一章 前途未卜的台湾
早期美国对台湾的观点
趋向务实
台湾vs.吕宋之辩
界定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第二章 不平静的开始
陈仪主政
一九四七年二月风暴
美国角色的重新评估
悲剧善后

第三章 美国重拟对台政策
打造华南地区最后的反共根据地
中国即将崩溃?
蒋介石下野
莫成德赴台

第四章 失势的老蒋
台湾:避风港还是险地?
变生肘腋
蒋介石的寞落时刻

第五章 大陆上的最后一瞥
蒋、桂争夺西南地盘
胎死腹中的云南独立运动

第六章 漂浮的国家,分裂的政策
海南岛上另一个国民党政府
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四十八号文件:悬而未决的美国对华政策
未竟之党务改造
亚洲大陆上的国民党军事残部

第七章 走到台面下的美台军事安全关系
柯克来台助蒋
「私人化」的军事与安全政策
沟通台北与东京盟总
美国准备发动「倒蒋」政变?
「特种技术顾问团」与美国驻台北大使馆的角力
毛邦初丑闻:尾声的到来

第八章 打造海岛反共堡垒
强固台湾反共堡垒
党务改造
台湾军事机制的蜕变

第九章 重返大陆或拥抱海洋?
反攻大陆:谁的愿望?
海南作战方案与沿海突击行动
难舍大陆情怀

第十章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永久化
白团:蒋介石的日籍军事顾问
「双胞胎」计画
外岛危机与同盟关系之建立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图书序言

导论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同年十二月,于国共内战全面挫败而失去江山的中华民国政府,自四川成都仓皇播迁都台北,此后,一个与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大陆互不统属、在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运作下的实存国家,于台湾岛上逐渐形成。本书之宗旨,在于探讨中华民国如何在台湾形塑的历史转折过程。过去数十年来,我们往往倾向于将台湾海崃两岸两个政治实体的存在,视为二次大战后国共两党激烈内战下的必然结果。诚然,在我们过去的普遍认知里,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最后阶段,随着中国国民党在大陆各地节节败退,蒋介石不得不选择以台湾作为最后权力根据地,致力将该岛打造成为坚强的反共堡垒。国民党撤退来台之后,凭借着台湾海崃天然屏障,得以阻止解放军进犯,而一九五○年夏天韩战爆发之后,台湾进一步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冷战初期,由于解放军尚欠缺由海、空侵犯台澎的实力,蒋介石与其追随者得以在台湾岛上逐渐安定下来,并在随后数十年间,在岛上细心经营,灌养反攻大陆与光复国土的希望。

  本书以中、英文档案史料为基础,包括蒋中正总统文物、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蒋介石私人日记、宋子文专档与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相关文件档案,尝试描绘出「中华民国在台湾」这段关键时刻的另一种历史风貌,跳脱我们过去所普遍认知的框架,并重述这一段历史。本书主张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在台湾形成的历史过程,远比过去学界所认知的,要更为复杂与诡谲,其中掺杂着许多以往为人所忽略的历史因素与因缘际会。回顾这段历史,短短十余年间,台湾从一个日本殖民地,转变成为二次战后中华民国新收复的边疆岛屿省份,再成为蒋介石「自由中国」的所在地与反共中枢,并在往后二十年间,成为国际社会上「中华民国」的正统象征与主流政治图腾。这个过程归于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战与战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即兴式的、未预先设定的、充满着个人色彩的政策制订与规画,甚至蕴藏着历史意外与巧合。「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史形塑过程中,还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官方与民间诸多人物,其所曾经扮演过的复杂关键角色,同时也与二战后至冷战初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问题,究竟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和内部权力斗争,发生紧密关连。严格而论,此书并非在于回顾国共斗争史,而是聚焦于二次大战结束前后,台湾在中国内部政情演变与东亚地区国际情势发展这两股急剧变动力量的牵扯下,如何被形塑与重新定位。

  基本而论,本书的重点并非在于探讨国共两党冲突根源,或者探讨为何一九四九年中共胜出,而国民党惨败。过去的相关研究,总把重点摆在阐述共产党为何打跨国民党,然本书并不着眼于此,而是放眼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的东亚国际政治格局和中国内部情势,并将此一时期的台湾,置于大的时空背景框架里来检视。本书从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开始谈起,于日本战败后成为国民政府新收复的一个中国边陲岛屿省份,随着国共内战席卷整个中国大陆,这座岛屿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所在地与国民党最后的权力中枢,以后见之明,这个结局几可说是既非国民党政府、也非美国人所刻意促成的历史结局。

  台湾岛座落于西太平洋,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如今构成「中华民国」的绝大部分领土。「中华民国」是这个国家的正式国名,冷战时期,有人把它称作「国民党中国」(Nationalist China)或者「自由中国」(Free China),自一九九○年代起,「中华民国在台湾」成了最常见到的辞汇。中共领导人认为台湾不是主权国家,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一部分。过去数十年间,由国民党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且直到一九九一年李登辉总统公开宣示不否定中共为一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为止,依然坚称其有效主权涵盖整个中国大陆。然而国民党在岛内的最大政治对手、二○○○至二○○八年间首度执政并于二○一六年二度执政的民主进步党,则向来主张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寻求将台湾视为自成一体、独立、且具有完整主权的民族国家。统独问题分裂台湾人民与社会;无论如何,没有人会否认在讨论或探讨台湾未来时,两岸关系将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直到如今,不论各方如何诠释一九四三年《开罗宣言》的效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与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该会议上的讨论结果,成为台湾与澎湖在战后从日本回归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美国支持与英国无异议的情况下,蒋介石获得盟邦承诺战后收回台湾,然而,在这一表象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极为微妙与复杂的形势;在国民政府内部,迟至抗战接近尾声之际,该如何界定台湾未来的行政地位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连结,依然悬而未决;在美国,外交与军方内部人士对于战后台湾政治地位该如何定位,才符合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最佳利益,同样争论不休,尽管《开罗宣言》正式对外公布,美政府内部仍有不少人力主让台湾于战后接受联合国託管,而非归还中国。

  虽然华府军、政当局围绕着台湾地位问题的辩论,最终并未影响国民政府于战后接收台湾,然而美国政府在日本正式投降前夕所採取的一些当时看似无关大局的举措,却对日后台湾的命运带来深远影响。举其中一例:美国于日本投降后临时放弃了原本拟定在台湾成立一过渡时期军政府,负责接管台湾并监督岛上日本原殖民政府所管辖之庞大公营与民间物资的转移,而是放手让陈仪所领导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来全权处理战后初期台湾事务,这种下了十八个月后「二二八」事件的远因。随着国共内战局势日益恶化,到了一九四○年代晚期,一些在二战时期无从真正获得实施之有关台湾地位问题「假设性」方案,譬如联合国或东京盟军总司令部託管,却悄悄地在华府决策圈内获得认真考虑,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曾在「二二八」事件中扮演要角的葛超智(George Kerr),他向来力主台湾自决与託管,其诉求在二战期间与日本投降后,并不为美政府所重视,然到了国共内战晚期,却一度成为杜鲁门行政当局对台政策的选项之一。

  本书对于美国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审视。国民政府指责当时美国驻台北副领事葛超智背后煽动台湾人脱离中国统治,最后导致葛超智被美方召回,然而在离开中国返回美国前夕,葛超智对于台湾治理的个人备忘录,被收入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呈给蒋介石的正式建议报告书里,也间接地影响了国民政府日后着手调整对台策略;蒋介石一改原本坚定支持陈仪的立场,任命文官出身的魏道明继任,来抚平台湾同胞的愤怒与不满情绪,并接纳更多台籍人士进入省政府体制内,同时着手推动各项政、经改革。回顾历史,这些举措也标志着台湾经济体制,从战后陈仪所提倡的统制经济,逐步放宽,并于一九五○年代起,慢慢走向自由经济与市场经济。易言之,二二八事件后国民政府在台湾的一些初步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当地民众,然而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因为这些补救举措也在无意中为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过程,奠下基础。另一方面,此时已回到华府的葛超智,仍不断在国务院与军事情报圈里力倡美国应协助台湾建立一个开明、有别于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体系,方能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大利益,而随着国共局势愈趋恶化,「台湾託管」此一观点也迅速成为美方主流看法之一。

  渐渐地,「台湾託管论」不只受到主张独立的台湾人欢迎,由于台湾民众对于国民党统治的不满情绪升高,该主张也受到华府某些军、政首长欢迎。随着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形势江河日下,前景黯淡,华府决策者决定放弃蒋介石,甚至到了一九四九年底之际,为了鼓舞毛泽东所领导的新中国走上「狄托主义」之路,与苏联区隔,华府一度打算静待国共内战局势尘埃落定,期盼北京与美国展开交往。另一方面,杜鲁门政府里依然有许多不愿见到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者,坚称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只有在与日本签定正式和约之后,方能生效,此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台与对华政策的混乱与不一致,可见一斑。

  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前后,随着国共内战加剧,以及不预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很快席卷整个中国大陆,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开始预测,中国内部局面极可能重新回到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地方主义盛行,在中国共产党尚未统治的地区,将出现许多不同的「区域性」反共政权。诚然,此种预测事后证明是错误的,然而在一九四○年代晚期,正是在此种思维下,美国政府体认到必须加速扶持中国各地的区域反共领导人,而非继续与一个正在全面溃散瓦解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央来打交道。就台湾而言,蒋介石一九四九年初「引退」之后,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于高雄凤山练兵的孙立人将军,以及向来立场与作风开明的前上海市长吴国桢等,都是美方当时可能支持出面主持台湾政局的可能人选。此时退而不休的蒋介石,仍欲在幕后操控政局,其构想是希望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一个涵盖台、浙、闽三省的战略三角,然因失去了美国的支持与信任,下野后的蒋介石,其反共布局也变得更加困难,他与昔日部属之间的关系也愈趋紧张。

  本书对于蒋介石与他引退前夕亲自挑选担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深入的探讨。一九四九年春,为了强化台湾的经济与金融安全自主,陈诚认为他有必要违抗蒋介石的意旨,而与当时主持中央政府的桂系李宗仁妥协,陈于一九四九年五月不顾蒋的反对,自台北飞赴广州与李宗仁会晤,换来李宗仁同意台湾省政府日后取得更大的自主权,包括争取到台湾银行在台征税权与动用外汇权、省政府获准动用黄金白银外汇储备、高雄与基隆海关独立运作权、台币与大陆法币脱钩等足以稳定台湾财政的重要措施,此亦可视为台湾命运重要转捩点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上各地局势的演变,也都牵动着台湾日后的政治命运,本书中首次揭露的一九四九年云南独立运动,即是一例;该年秋天,云南省主席卢汉依然幻想着美国对华援助的「区域化」,将有助于他设法保持云南的中立地位,远离国共之争,当时他曾透过管道向华府表明,希望美国支持云南宣布独立,以拒绝蒋介石把国民党中央由四川迁往昆明的意图,卢汉并表示未来独立后的云南,将可利用境内丰富的矿产与鸦片来支撑其财政,只不过华府最后并未允诺,这也让卢汉决定向中共靠拢,宣布云南「起义」,形势的演变,让蒋介石失去了留在中国大陆上奋力一搏的最后希望,至此,退守台湾已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一九四九年底,当蒋介石父子把摇摇欲坠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到台北时,国民党所统辖的主要领土仅剩下台、澎、海南岛,以及江、浙、闽沿海的外岛,美国杜鲁门行政当局对于中国局势「尘埃落定」的消极态度,似乎一度让国民党政府最终被歼灭,成了注定之事。此时对蒋介石而言更为不利的,是国民党内部的诸多严峻挑战;由粤系所主导的海南岛,结合桂系人马,与蒋介石一同竞争美国的援助与支持,而台湾岛内有关反蒋军事政变可能发生的传闻,也未曾歇止。美国此时还暗中支持位于香港、日本与菲律宾等地反共亦反蒋的「第三势力」运动,以及由廖文毅在东京所领导的台独势力,这些举动都可能进一步削弱国民党政府原已日趋薄弱的政治正当性。可以想见,为了巩固国民党在台统治并重建蒋介石摇摇欲坠的领导地位,国民党政府的国安单位开始以恐怖行动剷除共党组织和其外围份子,并将监视网络扩及一般平民百姓,于社会基层里布建细胞。这些举措,意在让当时刚在台湾岛上立足的中华民国政府,能够尽快稳定下来;随着白色恐怖时代在台湾的开展,广大台湾民众有充分理由对国民党政府在台统治产生憎恨,进而于岛内酝酿出不同于国民党的政治认同。

  另一方面,在此中华民国危急存亡之时,许多不愿意见到国民党政府彻底垮台的美国人士,纷纷以个人身分展开具体行动,协助蒋介石稳住局面,度过危机,以美国前第七舰队司令柯克(Charles M. Cooke)为首的「特种技术顾问团」,即是一例,柯克于一九五○年春天起,悄悄地在台湾推展一系列非官方军事顾问计画,协助训练国军部队,替台湾争取武器装备物资,并成为台北与东京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柯克一度成为蒋介石在重大安全与防卫决策上最信任的人士,特别在弃守海南岛与国军撤退舟山群岛,以及韩战爆发后继续驻军金门外岛等,柯克都曾扮演关键的角色。在杜鲁门行政当局形同放弃蒋介石与国民党政府之际,柯克所代表的一部分美军势力,却让当时台北的国家安全决策极大「私人化」与「地下化」。这段求助于美国非正式顾问团的独特经历,使得几乎在国共内战中被消灭且已被美国政府抛弃的国民党政权,得以在台湾继续存活下来。本书亦指出,在这个对「中华民国在台湾」此一历史形塑过程影响极为深远的关键时刻,美国很可能对国民党使出了两方、三方或多方笼络的把戏,涉及的对象不只蒋介石,还有陈诚、孙立人、吴国桢、反蒋「第三势力」、主张台独的分子,以及滞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共游击队等。

  从一九四九年春直到一九五○年六月韩战爆发为止,美国曾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共发展关系,借此抑制苏俄在远东的扩张。毛泽东了解美国的动机,但最后依然选择向苏联「一面倒」,与莫斯科结成紧密的军事同盟,此后,毛泽东与苏联、北韩合作,支持平壤于朝鲜半岛发动南侵战争,这一连串偶然性因素,都对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在台湾重现生机与扎根,起了重要作用。无庸置疑,一九五○年六月韩战爆发,是让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深化的最大偶发因素。美国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海崃执行海崃中立化政策,让国民党政府转危为安,此后,中共志愿军参加韩战,美国为了战争需要,将大笔军、经援助重新挹注于蒋介石所领导的「自由中国」,并在国际社会支持台北代表全中国唯一合法中央政府的正统地位。韩战爆发出乎大众意料之外,影响了亚太局面,促使杜鲁门政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重新检讨反省其对华政策,甚至一百八十度地翻转其原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尽管蒋介石仍继续受到华府鄙视,然而他迁往台湾的濒危政权却得救了。回顾历史,韩战所带来的远东局势转变,也使麦克阿瑟、柯克等向来同情蒋介石与国民党的美国军方人士,得以较容易将其向来仅止于台面下的对台活动,浮出台面,化暗为明。

  在这一个「中华民国」体制于台湾重新塑造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细究。韩战前,蒋介石原本期望「第三次世界大战」尽快爆发,让局面翻盘,借以挽救其垂死的国民党政府。然韩战爆发后,由于其最后的岛屿据点的外在环境相对安稳,台湾成为美国在亚洲冷战格局下的反共最前哨,在此情况下,发动一场毫无把握的军事反攻大陆行动,在蒋介石眼中变得不切实际。于是,他开始启动国民党的党务改革,并推动有限度的地方民主政治,以深化国民党在台湾的社会基础,强化其在台统治的正当性。由于这时台湾位于国际冷战的最前线,蒋介石以武力光复中国大陆的主张,成为冷战高峰时期极为有效的政治与宣传辞令,既可用于吸引更多美援,也可用于维持国民党在台湾的士气和政治正当性。

  传统说法向来主张,一九五○年韩战爆发后,蒋介石极力敦促华府支持其趁势反攻大陆,而杜鲁门与艾森豪两位美国总统则倾向于「围堵」而非「推翻」毛泽东的新中国,本书利用解密的中、英文档案发现,当韩战陷入僵局时,其实是美国军事情报高层,率先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反攻「口号」,转化为详细的军事「行动方案」,以符合美国在远东的地缘利益。华府不时督促台北高层,在美方支持下,以实际军事行动收复共产党所控制的海南岛与两广地区,反倒是蒋介石本人极力避免做出此类承诺,其目的在于巩固其在党国体制内的最高领导人地位,并确保台湾安全无虞。换言之,一九五○年代初期,当蒋介石在岛上的地位仍未完全稳固、其权力地位仍有可能为其他美方所支持的人选所取代时,蒋介石把政治现实考量摆在第一位,巩固其在台领导地位与权力基础,成了首要之务,反攻大陆推翻中共之事,此时已非蒋的首选。在蒋的眼中,对大陆沿岸发动局部性、规模相对较小的突击行动,借此维系其光复大陆之表象,最符合他的利益,美国中央情报局所支持的「西方公司」沿海游击突袭行动,也成了台、美之间情报合作的重要平台。在韩战军事冲突最激烈时刻,蒋介石不愿听从美国建议,以军事手段对付中国大陆并伺机收复海南岛与华南,此一态度似乎也不经意地将台湾的国军部队转化成为守势武力,从而为一九五四底台、美双方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一事,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基础。

  韩战爆发后,美国对台湾的军经援助无疑地强化了蒋介石与台北国民党政府的国际地位,然而美援的到来,却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美方对蒋介石在军事、外交等重大议题上的决策影响力。冷战时期台湾接受美国大量军援,国军部队逐步走向「美国化」,甚至连政府预算的执行都需事先获得美方的同意。一九五三年夏,朝鲜半岛停战协议签署之后,台湾作为美国牵制中国大陆的军事战略地位开始下滑,国民党的军事投射能力范围也逐步被缩限在台、澎、金、马之间,难以超越台湾海崃地区。
 一九五○年代初期,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与日、美两国所签订的两项条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上强化了台北代表全中国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却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政治事实。一九五二年台北与东京缔结的《中日和约》,结束两国战争状态并恢复邦交,一九五四年台北与华府签订协防条约,双方再度缔结成为军事同盟,这两个重要条约让蒋介石在台、澎、金、马的最后领土根据地,获得坚实的安全与外交保障,然而无论国民党人士同意与否,此两约的内容、精神与适用范围,让国民党宣称其所代表的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仅侷限于台、澎一隅的格局,逐步走向永久化与固定化。易言之,一九四九年底迁都台北后,国民党政府不断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维系其宣称代表全中国唯一合法中央政权之地位,然这两个条约的缔结,其精神与内容的执行,却形同对如上的政治神话加以「解构」。

  随着一九五三年夏天韩战停战协议的签署生效,国民党政府也撤出了两支在缅甸和越南的流亡部队,这意味着以台湾海岛为根据地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亚洲大陆上不复存在任何可观的军事力量,此后,台北官方有关武力光复大陆的宣传,变得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一九五四年底,美、台缔结军事防卫同盟,被蒋介石视为是其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外交成就。对美国而言,与台北正式缔约,为其在台取得和运用岛上军事基地设施,提供了一个法律与政治上的基础,并有利于美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地区强化反共围堵的战略角度观之,一九五四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实具有重大意义。然对蒋介石而言,与美国人重新结盟,有得也有失。他肯定知道这一重新结盟的重大后果之一,乃是他未来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将受到美方更强烈的影响与箝制,以及海崃两岸存在两个政治实体的永久化。

  在协防条约签定后的十年间,蒋介石未尝不曾努力去挑战、甚至打破由美国透过协防条约所规范的格局,较为显着者,包括一九五○年代晚期的金门外岛危机,以及一九六○年代初起祕密推动的「国光计画」反攻大陆准备等,只不过国民党回到中国大陆的梦想,随着国共内战、韩战与冷战的演变,已经逐渐变得遥不可及,「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格局,至此大致底定,再也难以出现撼动的可能。

  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这短短十年里,台湾从日本的一块殖民地,变为战后中国的一个省,再从中国边陲岛屿,转变成为几乎溃亡的中华民国最后一块领土根据地,以及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权力据点,台湾成为中华民国反共中枢的历史过程,是意外、偶然、极富戏剧性与不确定性。一九四三年的开罗会议上,当中、美、英同盟国三巨头与其幕僚晤面共同讨论台湾与澎湖的未来前途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预见,短短十余年内,台湾会有如此剧烈的演变。在此一过程中,美国的角色,上自政府组织下至许许多多个别人士,其政策规划与制定,其诸多大胆的假设与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建言,其对国共内战「错误」的局势推论,其许多的作为与不作为,都对台湾的政治前途,带来深远影响,也对形塑「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书特别强调国民党和美国官民的因素,而另一个主角──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在此一历史关键时刻的作为与不作为、成与败,在中华民国如何于台湾定型的历史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日后进一步探讨。近年来美国学、政界不时出现「弃台论」的声音,认为美国应该牺牲台湾,来改善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二○一六年川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有关台湾地位是否应当作为美、中关系谈判筹码的论点,层出不穷。本书探讨中华民国如何在台湾形塑,以及美国在此一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希望此一研究不但对于我们思考「弃台论」有所助益,同时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美、中、台这个历史上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以及持续至今的深远影响。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光听书名就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历史,尤其是国民党迁台后的这段时期,有很多地方是雾里看花。蒋介石这个人,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里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他的一举一动,对我们后来几十年的生活轨迹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美国,这个曾经的“老大哥”,从战后初期到冷战时期,对台湾的介入程度之深,也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这本书似乎试图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去探讨它们是如何共同“形塑”了我们所认识的近代台湾。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意外的国度”这个定位,究竟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是说台湾的命运本不在预料之中,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塑造出来的吗?还是指在蒋介石和美国的互动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结果?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总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历史叙事,有时甚至有些矛盾。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解释这些“矛盾”的线索,理解为什么台湾会走上今天的道路,而我们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又将如何看待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评分

《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抓住了我。我总觉得,台湾的历史,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就像是一部充满政治博弈和戏剧性转折的大戏,而蒋介石和美国,无疑是这场大戏中最关键的两位主角。这本书的视角,将他们二人放在一起,探讨他们对近代台湾的“形塑”作用,这让我觉得非常切题,也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蒋介石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美国压力时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台湾的命运的。同时,我也想了解,美国在介入台湾事务时,其战略目标和实际行动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意外”的产物,这些“意外”又如何进一步塑造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意外的国度”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联想到,台湾的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部力量塑造的结果,但同时,内部的因素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台湾走上了今天的道路,以及这段历史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影响。

评分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台湾战后历史的书,大多侧重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人物。但《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似乎想勾勒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我一直对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方式、他对台湾社会的改造,以及他与美国之间那种既依赖又制约的关系感到非常感兴趣。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上流传的故事,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立场,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更客观、更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美国因素”的。美国在台湾的角色,从早期的军事援助、经济支持,到后来的政治影响力,可以说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介入,究竟是帮助了台湾的“形塑”,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自主发展?“意外的国度”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及它在冷战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从宏观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角度,来解读台湾的命运?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个令我耳目一新的台湾近代史叙事,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评分

读到《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过往的画面和疑问。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各种关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在台湾的叙事所包围,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清晰,或者说,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将蒋介石和美国放在了同一个叙事框架下,去探讨他们如何“形塑”了近代台湾,这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分析蒋介石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相互交织的。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从军事、经济到政治,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这种支持又对台湾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外的国度”这个说法,更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它是否暗示了台湾的发展并非完全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而是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凭借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揭示这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过去,以及它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并且能从中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动因。

评分

我对《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这个书名感到特别有共鸣。因为对我来说,台湾的历史,尤其是自从国民政府迁台以来,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蒋介石这个人,虽然在台湾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在两岸关系、对台政策上的一些决策,至今仍然是许多讨论的焦点。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玩家,与台湾的互动更是影响深远。这本书试图将这两条线索——蒋介石和美国的介入——并行探讨,去“形塑”近代台湾,这个角度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意外的国度”的?是因为台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发展轨迹并非必然,而是受到外部力量和内部领导人决策的共同影响,从而走向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方向?或者说,是蒋介石和美国之间的互动,产生了许多连他们自己也未曾预料到的后果,最终塑造了今天的台湾?作为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甚至是经过筛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系统、更具分析性的视角,帮助我梳理这些复杂的脉络,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模样,以及在这其中,蒋介石和美国的角色扮演,究竟有多么关键和复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