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

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anko Tsvetkov
图书标签:
  • 偏见
  • 认知偏差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
  • 思维模式
  • 社会心理学
  • 刻板印象
  • 批判性思维
  • 影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乡民疯传、各国媒体热议
德国《明镜週刊》形容,
这是在被译为百余种语言的欧美知名漫画
《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之后,
首次有人用这么有趣的方式,点破国族偏见。

——中文版独家收录英文版没有的六幅隐藏版地图——

  二○○九年,俄国总统普丁由于对乌克兰政府不爽,决定搬出他的大规模说服武器:天然气。普丁关上了通往乌克兰的所有天然气输送管,杨科・茨维可夫的朋友担心他冻死,紧张兮兮的问他O不OK,他这才发现了解区域政治前因后果的朋友不多,于是随手画了张地图解释,不料引发乡民疯传。杨科兄决心将自嗨之作化为济世经典,执笔为剑,以揭露国族与历史成见为己任,「偏见地图计画」于焉成型。

  ▌「梅毒」一词出现之前,义大利人和日耳曼人叫它「法国病」,法国人称它「义大利病」,荷兰人说这是「西班牙病」,鄂图曼土耳其人直接叫它「基督徒病」。这揪~竟是什么原因?

  ▌对自认有脑袋的美国人来说,让代代相传的王室当国家元首离谱至极,就算国家元首只具象征意义也一样。对于自认会思考的欧洲人来说,选举投票不用有照片的身份证明,是要怎么证明你的身份?!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婚姻算盘打得精不精,足以影响帝国扩张或分裂。当权贵族由于不想跟下里巴人分享权力,开始近亲通婚,严重程度可从某国王的嚣张头衔看出端倪……(请翻阅本书第五十页——)

  ▌公认的欧洲头号猪哥凭什么拿下三次义大利总理大位?五年后的欧洲,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本书里,杨科兄为地图加上文字,并进一步思索人类自文明创始以来的偏见问题,维持一贯搞笑风格,但讨论更加深刻,用犀利的点评带你看穿古文明的妄想,揭开中世纪迷信与偏执之大成,还对欧洲的未来做出大胆预测。

国内外好评推荐

  焦元溥/音乐作家
  陈信聪/公视《有话好说》节目主持人
  林美香/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阿泼/《忧郁的边界》作者
  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关系学者
  沈清楷/「哲学星期五」创办人

  ▌在《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之后,从来没有人用这么有趣的方式点破国族偏见。——德国《明镜週刊》

  ▌这不是一本「地图集」,也不那么认真与你较劲「偏见」。不论作者如何处处机锋,甚至藏着些微讽刺,我们都能感受到他说故事的真挚──从自身家庭故事与经验开始,为读者展开的一大幅世界史。在这些历史经验与叙事中,他轻巧地点评,或拨开你我的自以为是,边界/国界在他的笔下被玩弄,于是像哈哈镜一般,成为变体的「偏见地图」。我以为先坦然面对无知,才是认识世界的最佳取径。——阿泼,《忧郁的边界》作者

  ▌欧洲曾是西方文明的滥觞之地,在今天亦是不同宗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元素汇集的万花筒。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在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产生偏见是在所难免;但若能不为偏见本身所局限,转而探求种种成见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掌故,我们更有机会认识一个丰富多彩的欧洲。本书中各幅「偏见地图」在互联网早已备受追捧,今次地图作者以轻松诙谐的语调,述说种种偏见背后的故事,为读者认识欧洲风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哎呀,台湾的偏见地图也很精彩啊!像是住天龙国的都是有钱的笨蛋,三重跟艋舺的名产是八嘎冏,台中最大的餐饮集团是庆记,桃园以南就是中南部,原住民人人都是歌手,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偏见就是这回事,用偏颇资讯错误印象来理解这世界。这是本有趣的奇书。很实在,很荒谬,很好笑,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外国人也没什么国际观…..。——陈信聪,公视《有话好说》节目主持人

  ▌当偏见化为地图,它就无所遁形!——林美香,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老少咸宜的绝佳地理课本。——法国《电视全览》(Télérama)

  ▌他对成见的嘲讽既令人发噱,又有助于文化理解。——《时代週报》(Die Zeit)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原作主题,并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图书简介:《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低语》 作者:艾拉·凡德林 出版社:银河之光文创 页数:580页 定价:89.00星际信用点 导言:沉默的群星与未知的呼唤 在广袤无垠、布满尘埃的宇宙深处,人类文明的足迹依旧显得微不足道。我们仰望着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闪烁的古老星系,追寻着那些似乎早已熄灭的文明的微光。《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低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史诗,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自身在宇宙尺度下存在意义的深刻叩问。本书聚焦于“先驱者计划”的第三次远征——“奥德赛号”的秘密任务,一支由顶尖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和超光速航行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肩负着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抵达被认为是“宇宙禁区”的厄里德努斯A星系。 这本书的叙事从一个被遗忘的、锈迹斑斑的观测站开始,那里储存着来自数千年前的、无法破译的低语信号。这些信号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智慧生物留下的“回音”,但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却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第一部分:航行与孤寂的哲学 本书的开篇详述了“奥德赛号”漫长而艰辛的星际航行。不同于以往强调战斗或政治权谋的星际小说,艾拉·凡德林将笔触深入到宇航员在绝对孤独中的心理状态。飞船的AI核心系统“卡戎”成为了船员们唯一的、却又是冰冷的慰藉。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超光速跳跃间隙,船员们面对永恒黑暗时的精神挣扎。 重点描绘了首席语言学家,塞拉斯·里德博士,他坚信“语言是宇宙的根基”,并试图从那微弱的信号中寻找语法结构。里德博士的日记穿插其中,展示了他如何试图用人类已知的所有语言体系——从已灭绝的地球方言到火星殖民地的工程术语——去构建一个“对话模型”。这种对纯粹知识探索的执着,与外界对他们“徒劳无功”的嘲讽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膨胀”对人类社会认知的冲击。当船员们以数倍于地球的速度穿越空间时,他们与故土的联系变得越发脆弱,由此引发的伦理困境和对“家园”定义的重新审视,是本部分的核心哲学探讨。 第二部分:厄里德努斯A:被尘封的巨构 经过数年的航行,奥德赛号终于突破了被称为“熵之壁”的能量屏障,抵达了目的地——厄里德努斯A星系。这个星系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宜居行星群,而是一个由巨大、不规则的机械结构组成的“超工程体”(Megastructure)。这些结构体的大小超越了人类的尺度概念,它们以一种非自然的、数学上精确的方式排列着,仿佛是某个超级文明遗留下来的巨大计算单元。 书中对这些遗迹的描绘极其详尽,充满了工程师的精确性与艺术家的想象力。作者引入了“结构语境分析法”,通过测量这些巨构的尺度、材料的衰变率以及能量流动的痕迹,来推断建造者的思维模式。我们了解到,这个失落文明并非专注于生存,而是专注于“记录”与“映射”。 一个关键的发现是中央枢纽,一个内部充满了液态金属和漂浮着全息符号的巨大空腔。在这里,船员们找到了第一个确凿的、非自然形成的实体文物——一个被称为“编年石板”的晶体装置。 第三部分:符号、回音与悖论 “编年石板”的解读是全书的高潮。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或历史记录,而是一种“体验记录仪”。塞拉斯博士及其团队发现,这些符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而是对感知和存在状态的直接编码。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来描述解码过程中的困难:如何翻译一个描述“三维视角下五维运动”的符号?如何理解一个关于“同时感知过去与未来”的陈述?随着解读的深入,船员们开始体验到一种认知失调,仿佛他们的思维正在被重塑。 最令人震惊的揭示是关于那个失落文明的结局。他们没有被战争摧毁,也没有被资源耗尽。他们仅仅是……完成了。他们达到了某种“信息饱和点”,认为宇宙中的所有可能信息都已被捕获和分析。为了超越这种“信息茧房”,他们选择了一种彻底的、非线性的“转移”——他们将自己的意识和文明的所有数据,转化为一种新的、基于纯粹数学规律的、更高效的“存在形态”,并将其广播到了宇宙的各个角落,等待合适的接收者。 尾声:新的拓荒者与循环的意义 《星际拓荒者》的结局是开放且发人深省的。奥德赛号的船员们,在接触了这种“后存在”的文明信息后,面临了一个重大的伦理抉择:是带着这些知识返回一个可能无法理解的、会因此陷入混乱的人类文明,还是留下,成为新一轮“信息播种”的载体? 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最后一幕定格在塞拉斯博士凝视着厄里德努斯A星系中那片沉默的巨构,他手中握着那块微微发光的“编年石板”。他的脸上不再有科学家的严谨,而是带有一种超越性的平静。本书的最后一句是:“拓荒的终点,或许并非抵达,而是学会如何成为一片新的土地。” 本书不仅是对遥远星系的探索,更是对知识极限、存在边界以及人类文明永恒追求的一种深沉致敬。它将挑战读者对时间、空间和智慧的固有理解。 推荐读者: 喜爱硬科幻哲学思辨、热衷于古代文明遗迹探索,并对宇宙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并愿意沉浸于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科学描写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科・茨维可夫


  保加利亚艺术家,以英文写作,定居西班牙。保加利亚在一九九○年,由社会主义国家改为共和制国家。茨维可夫认为,由于他生长的文化向世界开放没多久,这使得他对教条免疫、珍惜选择,也让他对未知、不寻常的事物心存好奇,而非憎恶。

  自命为探险家的他,深信好奇是自己最大的资产,而毕生志业就是去满足好奇。他于一九七六在黑海海港瓦尔纳(Varna)出生,在共产主义下长大。洗脑洗得好,从小知道怕美国前总统雷根和他的核子武器。车诺比核电厂在他十岁生日当天准时爆炸,令他的青春期有个难忘的开始。三年后,连共产主义都被时局碾得粉身碎骨。他去德语学校上学,学了很多有用的德文(例如lebensmüde),后来在保加利亚海军告别了青春期。

  茨维可夫拿到电影摄影学位后,满腔热血追逐少年时的奥斯卡梦,无奈电影界欠缺主动、制作牛步,给他硬生生浇了一头冷水。他悲愤之余,独立自主魂熊熊燃起,卖了摄影机买台电脑,疯狂迷上修图、绘图、图像设计和写作。这段期间他取绰号alphadesigner,开了个人网站。

  他曾游历各国,穿过湿搭搭的丛林,越过热死人的沙漠,大都市里的计程车也搭了不少。游山玩水之余,他学会四种语言,把所见所闻写在纸上、印在脑里。二○○九年他信手拈来一幅画,向朋友解释世界政局,没想到引发乡民疯传,让他一年之内红遍全球,从此沉浸在热情粉丝无穷的爱里。当然,偶尔他也会收到干谯信。

  杨科・茨维可夫的座右铭是「绝不抱怨」。他几乎没遵守过。

译者简介

朱怡康


  专职译者,守备范围以宗教、医疗、政治与科普为主。译有《自闭群像》套书、《塔木德精要》、《跟教宗方济各学领导》、《资讯分享,锁得住?还在抱怨盗版?可是,网路科技已经回不去了!》、《复制、基因与不朽》(合译)等书。其他历史、科普译作散见于《BBC知识》月刊。

  脸书专页「灵感总在交稿后」: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图书目录

●不是目录又是什么?
(1)前言


(2)这个计画的身世
欧洲,2009年1月

(3)思考偏见
人类始祖眼中的世界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古代中国世界观
中世纪世界观
地球是平的:美国共和党眼中的世界

(4)今日欧洲
欧洲,2009年1月
大不列颠眼中的欧洲 2010
德国眼中的欧洲 2009
法国眼中的欧洲 2009
希腊眼中的欧洲 2011
义大利眼中的欧洲 2009
俄国眼中的欧洲 2010
瑞士眼中的欧洲 2010
梵蒂冈眼中的欧洲 2010
土耳其眼中的欧洲 2010
波兰眼中的欧洲 2010
奥地利眼中的欧洲 2012
保加利亚眼中的欧洲 2009
西班牙眼中的欧洲 2011
西班牙眼中的伊比利半岛 2011
拉丁美洲人眼中的欧洲 2012
男同志眼中的欧洲 2010

(5)美国眼中的世界
美国眼中的北美 2012
美国眼中的亚洲 2012
美国眼中的欧洲 2012
美国眼中的非洲 2012
美国眼中的南美 2012
美国眼中的加勒比海 2012
美国眼中的大洋洲 2012
乡民眼中的美国大陆 2011
美国眼中的全球独裁政权 2012

(6)中东
以色列眼中的世界 2012
赛普勒斯眼中的世界 2009
阿拉伯之春 2011
阿拉伯之冬 2012

(7)欧洲近亲繁殖时代
查理五世眼中的欧洲 1555

(8)欧洲姥姥
奥匈帝国眼中的欧洲 1914

(9)欧洲头号猪哥
希尔维奥・贝鲁斯孔尼眼中的欧洲 2011

10 一语成谶

11 欧洲 ,2022

12 关于作者

13 闲话&感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思索偏见
 
在义大利诗人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Girolamo Fracastoro)发明「梅毒」(syphilis)一词之前(换句话说,在文艺复兴之前),这种四处现踪的疾病有不少名字。义大利人、日耳曼人和波兰人叫它「法国病」,法国人称它「义大利病」,荷兰人坚持叫它「西班牙病」,欧陆另一端的俄国人则叫它「波兰病」。南边的鄂图曼土耳其人就没分那么细,直接叫它「基督徒病」就是了。
 
我敢打赌,梅毒螺旋体在进攻之前不会先调查你是哪里人。它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名字,更合理的解释是政治对抗有以致之。法国当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敌手,而后者是日耳曼和义大利各邦组成的大集团;在北方,荷兰人不断反抗西班牙统治;在东欧,波兰是俄国的心腹之患。对鄂图曼帝国来说呢,整块欧洲大陆都是画虎类犬的小丑国家,领导阶层更不用说,全是道德有问题的异教徒。丑化抹黑可不是近代发明的新鲜事,民族情结更是散播偏见的沃土。
 
「外人是邪恶的化身」乃至明之理,否则部落认同该怎么形塑?怎么巩固?随着部落社会发展,这种态度也融入传统和宗教仪式里头。世上第一场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抓到敌人的萨满,宰了他。谁叫他那些迷信的弟兄姊妹要推他出头,让他唿唤宇宙里的神祕力量跟我们作对呢?
 
那些说「卖淫是最古老的职业」的人没搞清楚状况,早在卖淫出现几百年前就先有了萨满。要是把萨满当成游手好闲的江湖郎中、只是利用同胞的无知中饱私囊,你未免太侮辱人了——萨满可是有重责大任在身,同胞交付他的使命不是人人担得起的。
 
萨满的任务是给个说法、解释感知世界的一切。他们得回答太阳为什么每天升起?天空为什么降下雨水?为什么屁股不擦干净会痒?为什么蜜蜂整天绕着花转?⋯⋯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但他们的责任就是讲出个道理。
 
很多人对萨满的刻板印象是菸枪。这很合理:三天两头得回答这种问题,谁都得哈根草冷静冷静。
 
萨满给政治人物铺好了路,让后者练就一身推託本领,把各式各样小灾大祸都怪到别的部落头上:他们做恶连累我们;他们的邪神闹情绪,遭殃的还是我们好人。这不仅证明我族文化高人一等,如果我们对他们发动战争,当然更是顺天应人。于是,野蛮自私的军事征服便穿上利他的外衣,不用等到小布希上台,人类老早知道要把侵略说成教化野蛮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的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人,我一直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公平和歧視感到憂慮,但也常常覺得無從下手,因為偏見太過於根深蒂固,而且往往是隱藏在日常的細節中。這本書的出現,就像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燈。作者用「地圖」的比喻,將抽象的心理和社會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偏見是如何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又如何在人際互動中傳播。書中對「群體內外」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人」和「外人」有不同的評價和對待方式。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社會常常會有南北差異、藍綠對立的現象,這些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強烈的群體偏見。作者並沒有指責讀者,而是以一種溫和、引導的方式,鼓勵我們去認識這些偏見的存在,並思考它們對我們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角度都改變了,我開始更加留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語和行為,試圖去辨識其中可能潛藏的偏見。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反覆思考的書,它帶給我的啟發是深遠的,讓我對如何建立一個更包容、更公平的社會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老實說,《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偏見」的想像。我以前總以為偏見就是那些赤裸裸的歧視言論,沒想到它其實更像是一種隱形的濾鏡,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用「繪製地圖」這個概念,把這個抽象的過程變得非常直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我們的大腦為了能夠快速處理資訊,會發展出各種「捷徑」,而偏見往往就是這些捷徑的副產品。這讓我回想起很多時候,我會因為一個人的外表、口音,或是他所屬的群體,就匆匆下結論,事後回想起來,才發現自己錯怪了多少人。書中大量的案例,都是從非常日常的生活出發,像是職場上的晉升機會、人際交往中的誤解,甚至是媒體報導的角度,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見影響。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在這些情境中的反應和判斷。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系統性地理解偏見的形成和運作機制。它不是要我們變得完美無缺,而是要我們學會覺察,學會去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成見。我感覺自己好像拿到了一張藏寶圖,可以開始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偏見區域」,並且找到清理和重繪的路徑。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世界的人。

评分

當我拿到《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有點沉重、探討社會陰暗面的書籍。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它的角度非常獨特且充滿啟發性。作者將「地圖」這個概念運用得淋漓盡致,描繪出我們腦海中那些複雜、不自覺的「成見」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歸因偏誤」的分析,原來我們常常會過度強調個人因素,而忽略了環境和情境的影響,這很容易導致我們對他人產生不公平的評價。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社會中,對於某些弱勢族群的刻板印象,往往忽略了他們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生動,並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述,而是透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問題,去反思。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許多我過去習以為常的想法,例如「男生就應該要賺錢養家」、「女生就應該溫柔體貼」這些觀念,在書中的解析下,顯得不再那麼理所當然。這本書更像是一個「自我探索」的工具,它幫助我們釐清自己內心深處的盲點,並且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重繪」路徑。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提升我們的同理心、促進社會的和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理性地看待周遭世界的朋友。

评分

天啊!我最近才拿到《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结果一头栽進了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我一直對社會上各種看不見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充滿好奇,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梳理和分析。這本書簡直就像是我心裡一直想問卻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問題的解答!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也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複雜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轉化成一個個生動的「地圖」。我讀著讀著,腦袋裡就浮現出許多過去的經歷,原來我當時的那些想法和行為,都受到了一些我沒有意識到的「偏見」影響。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不會直接批判,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去反思。書中提到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貼近我們台灣的生活,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遙遠。例如,關於性別刻板印象的部分,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大人總是說「女孩子要乖乖的,不要太活潑」,或者「男生就應該有男子氣概,不能哭」。這些話語在當時聽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但現在回頭看,卻是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和發展。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原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積起來,就能形成一張巨大的「偏見地圖」,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認知。我真心推薦給所有對自我成長、社會議題有興趣的朋友,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你花時間去閱讀、去思考的好書。

评分

這本《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對某些群體或情況有點先入為主的觀念,但又說不上來具體是什麼,更別提要怎麼去改變了。結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內心深處的許多疑惑。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將「地圖」這個概念融入其中,透過各種不同的「區域」和「路徑」,闡述偏見是如何形成、如何紮根,以及它們如何像一張無形的網絡,限制了我們的視野。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認知捷徑」,原來我們為了省力,常常會不自覺地啟用這些捷徑,然後就很容易落入偏見的陷阱。書裡舉的例子,像是對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或是對某些職業的既定看法,都讓我聯想到我過去認識的人事物,真的太有共鳴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故意要帶有偏見,而是我們的腦袋天生就傾向於簡化複雜的世界,而偏見就是這種簡化的產物。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看見」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偏見。它並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給你工具,讓你能夠自己去繪製自己心中的「偏見地圖」,然後有意識地去修正它。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賦權的體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後續的篇章,看看作者還會為我們揭示哪些關於偏見的奧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