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风险:反思德国浪漫主义的政治实践

德国风险:反思德国浪漫主义的政治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德国浪漫主义
  • 政治哲学
  • 德国思想史
  • 风险社会
  • 现代性批判
  • 浪漫主义政治
  • 德国历史
  • 文化批评
  • 政治理论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日德比较,省思台湾地缘政治的新可能。

  作者三好范英以能源转型、欧元危机,与德国向俄国、中国两个东方世界靠拢为主要面向,探讨将能源系统的革命寄望于废核、将欧洲永续和平的梦想寄託于欧元、将固有精神的故乡往非启蒙主义的东方世界寻根的德国样貌,提醒日本是否有必要完全仿效德国?位处日本邻国的我们,又可以从这些内容,获得什么样的思考与检视?

  台湾与日本一样都是海洋岛国,很能接受不同国家的优点来检视自己,但有时见树不见林,太过于美化他国而沦为自卑自哀。作者在后记中阐述,面对与自己价值理念不同的他者,闪躲无济于歧见的沟通,而是用强韧的精神力、清晰的论理,堂堂对峙。对他而言,现在或许是日本人意志力与国民心理素质的考验时刻。台湾现况又何尝不是?

名人推荐

  本书作者担任驻德记者期间,我曾与他多次交谈,听他抱怨德国对日本的刻板印象,如今他从日本视角写了这本探讨德国现况的书,我居间读来,感受相当复杂。一方面,本书有他特殊的观察:例如德国媒体如何夸大福岛核灾的危险,以及在面对历史的态度上,德国对日本表现的道德优越感。另方面,书中不少看法也有待商榷:例如将能源转型比喻成爱作梦的德国人莽撞的赌局。尽管如此,本书拒绝以德国为榜样的鲜明立场,对目前倾向美化德国的台湾读者来说,应能提供不同的观点。——林育立(《欧洲的心脏:德国如何改变自己》作者,现任中央社驻德记者)

  作者站在日本立场写德国,急切希望日本大众改变长久以来看待心目中模范国的方式。这样一本书,再由台湾人读来,在其中,至少部分章节里,看到的日本,恐怕不比德国少,而日本恰好又可说是台湾人最感亲近的模范国。存着这样的意识「再旁观」很有意思,应当也有助反思台湾人过于热中採集「他山之石」的倾向。——周盈成(前驻外记者、公视PNN网站「世界台」专栏作者)

 
德国浪漫主义的政治维度:一场跨越世纪的思想回响 本书深入探讨了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在十九世纪初的兴起与发展,并着重考察了其与当时欧洲政治图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同于以往将浪漫主义仅仅视为一种纯粹的美学或文学运动的观点,本书力图揭示隐藏在诗歌、哲学与艺术背后的深刻政治意图和社会抱负。 第一部分:理想的诞生与时代的困境 第一章:启蒙主义的黄昏与感性的回归 本章首先回顾了康德哲学对知识界产生的巨大冲击,并分析了雅各宾恐怖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如何导致一代知识分子对启蒙理性主义的集体幻灭。在这一背景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反动思潮,其核心诉求——重新确立情感、直觉和想象力的地位——不仅仅是审美上的转向,更是一种对僵化社会秩序和冰冷功利主义的政治抵抗。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耶拿圈(Jena Circle)的思想家,如施莱格尔兄弟和诺瓦利斯(Novalis),他们对“绝对的追求”和“世界诗”(Universal Poetik)的构建,实际上是对一个更具整体性、更少分裂的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第二章:民族性的觉醒与历史的重构 随着拿破仑战争的阴影笼罩德意志邦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政治指向逐渐清晰化。本章分析了费希特(Fichte)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如何利用浪漫主义对“精神本源”的强调,为一种基于文化和语言的民族身份构建奠定了哲学基础。我们辨析了浪漫主义对中世纪(尤其是日耳曼黄金时代)的怀旧情结,这种“历史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旨在从历史的深处寻找抵抗外来霸权、建立内在精神统一的合法性来源。这种对“德意志精神”的强调,直接预示了未来民族主义运动的某些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美学、宗教与社会秩序的张力 第三章:从有机体到国家——国家哲学的浪漫主义印记 本书深入考察了浪漫主义对“有机体国家”(Organic State)概念的阐发。与启蒙运动对社会契约论的推崇形成鲜明对比,浪漫主义者主张国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内在和谐的整体,其权威源于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统一,而非个体意愿的集合。我们将重点分析冯·哈登贝格(Hardenberg)及其追随者如何试图将美学原则——如象征、暗示和统一——投射到政治结构的设计中,试图创造一种“美学的政治”。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国家形态,在现实中往往滑向了对等级制度和家长式权威的辩护。 第四章:宗教的复兴与反动思潮的暗流 浪漫主义与宗教复兴之间的联系是本章的核心议题。在启蒙运动世俗化的浪潮面前,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后期流派)转而拥抱天主教的传统与神秘主义。我们探讨了这种宗教情怀如何被政治化:它不仅是对个人心灵慰藉的追求,更成为抵抗自由主义和世俗政治进步的意识形态工具。通过分析对教会等级制度的推崇和对“神圣罗马帝国”幽灵般的缅怀,本书揭示了浪漫主义中蕴含的深刻保守主义倾向,以及它如何被维也纳体系(Metternich System)所利用。 第三部分:政治实践与文化遗产的辩证 第五章:文学社群与政治行动的模糊地带 浪漫主义者往往通过文学沙龙、文学期刊和秘密社团(如“日耳曼联盟”)进行跨区域的知识和情感联结。本章将聚焦于这些文化实践,探究它们是如何在压抑的政治环境下,成为政治异议和爱国主义表达的替代性空间。我们将考察“早期自由主义者”与保守派浪漫主义者之间的思想争夺,例如克莱斯特(Kleist)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国家忠诚的焦虑,以及德莱斯(Tieck)等人对政治平庸的嘲讽。这些实践表明,浪漫主义的政治性并非总以明确的政纲出现,而是渗透在对语言、符号和集体身份的重塑之中。 第六章:遗产的复杂性:浪漫主义的政治回声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评估德国浪漫主义对后续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我们认为,浪漫主义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优先性”的强调,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被民族主义者继承和激进化,这为其后的国家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情感驱动的文化燃料。同时,浪漫主义对体制的深刻怀疑、对绝对权威的批判(尽管其批判的焦点往往是世俗的理性权威),也为二十世纪初的文化批评和激进思潮留下了复杂的遗产。本书旨在为理解德国在民族构建、国家哲学以及其后政治转向的深层文化根源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 本书通过对文献、私人书信和政治论述的细致梳理,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均衡和批判性的视角,审视浪漫主义不仅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更作为一种塑造政治现实的强大力量的历史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三好范英


  1959年生,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相关社会科学分科毕业。

  1982年进入《读卖新闻》担任记者。1990〜1993年担任曼谷、金边特派员。1997〜2001年、2006〜2008年、2009〜2013年担任柏林特派员。现任报社编辑委员。

  着作有《特派员报告柬埔寨PKO:区域纷争解决与联合国》、《结算战后「禁忌」的德国》(以上两本为亚纪书房出版)、《重生的「国家」与「历史」 后冷战20年的欧洲》(芙蓉书房出版)。

译者简介

薛芸如


  196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毕业,目前任教于元智大学应用外语系,译作有《恍然大悟》(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掌中记》(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独身》(与邱维珍小姐合译,商周出版,2001年)、〈阿拉至大:欧州、巴基斯坦、塞拉耶佛〉(《经典杂志》,2001.11)、《发展的帝国与边陲》(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中的〈日月潭电源开发与工业化的起始〉、〈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工业的结构——利用中国国民党接收纪录的研究〉等。

 

图书目录

主编序  从日德比较的视野探索台湾地缘政治新座标

序言  「风险大国」德国——「梦想政治」所引起的混乱
芬兰某位市长说的话╱能源转型是场莽撞的赌局吗?╱欧洲的德国化╱对俄国、中国所抱持的东方憧憬╱我们有必要向拙于处理政治现实的德国学习吗?

第1章 偏颇的福岛核灾报导
1失衡失态的德国媒体
尽是反核立场的评论员╱核灾评估的基准╱未审先判的德国公视报导╱戴着口罩的男士=陷于死亡不安下的东京╱核灾造成一万六千人丧生?╱保持冷静的英国媒体报导
2对日本社会的批判声浪逐渐升高
日本政府和媒体皆不可信?╱荒腔走板的日本论╱专业期刊对日本媒体的批判╱「福岛50勇士是游民」╱「绿」倾的德国媒体╱视日本人为对手的心态
3德国将核能发电视为道德问题
究竟是谁因为震惊而一筹莫展?╱「一百座风车没有一座核能发电厂来得好」╱专业行家没有声量

第2章 陷入瓶颈的能源转型
1没有促核的政治势力
将自然能源所占比率提升到80%╱所有政党都支持废核
2自然能源迅速普及
全国到处风车林立╱近海40公里处的巨大发电基地╱旧苏联的军用跑道装设太阳能面板╱14年内电费涨到两倍
3不稳定的电力供需系统
花上二百年建设「能源转型的生命线」╱走钢索般的电力供需系统╱花钱请人来取电?!╱燃煤发电占43.2%的现实
4幻想着若是德国人就会做得到
未能依预定完成的大规模计画╱被迫从根本重新审视的能源转型

第3章 欧元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
1危机从希腊开始
雅典的光和影╱「希腊的岛那么多,卖一个就行」╱「第二次雷曼事件」╱似曾相识的国会决议场景
2对「战后德国」的无名怨愤
欧元导入前既有的强烈反对意见╱「修正主义者」的反欧元论╱值得注意的「欧元南北二分论」╱反欧元政党的出现╱与反伊斯兰运动联手
3那些永不放弃梦想的人
左派知识份子无尽的梦╱施密特:德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
4被迫走钢索的梅克尔
Madame NO(不夫人)╱梅克尔「一手糖一手鞭(赏罚并进)」的两面手法╱德国会帝国化吗?
5「梦想家德国」生出了欧元
柯尔搁置了政治整合╱「德国统一与放弃马克」是场交易?╱欧元是大屠杀的总结

第4章 普丁理解者的出现
1对俄关系愈趋密切
以欧洲主导国之姿积极展开外交╱接受俄国併吞克里米亚的理由╱德国欠过的人情╱石油、天然气有35%依赖俄国╱接近俄国与疏远美国╱德国外交的两个潮流
2「东方憧憬」的对象:俄国与中国
德国自问「我们真的属于西欧吗」?╱憧憬东方的结果

第5章  与中国起共鸣的历史观
1在历史问题上的攻势
以德国为舞台的反日宣传╱随中国起舞的德国媒体╱对安倍政府「历史修正主义」的攻击╱扩及到学界的负面日本观╱历史学者认为「日本出现了否定人权的现象」╱德国政府的亚洲观令人不安╱是否真能拿纳粹主义与日本的战争犯罪相比╱德国才是「特例」╱冷静看待中国的主张
2历史认识为何会倾中
为何标靶瞄准德国╱日德同盟是例外╱大陆国家彼此情投意合╱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在历史观上的差异

结语  浪漫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
德国的不安╱浪漫主义与生态环保意识╱浪漫主义的后裔「68年世代」╱德国因素或将再掀世界波澜
后记
 

图书序言

序言

「风险大国」德国─「梦想政治」所引起的混乱


  战后欧洲的体系或许已经来到临界点。

  之所以让人如此惴惴不安,起因于2015年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

  举凡回教激进派对法国巴黎的政治性刊物《查理周刊》发动恐怖攻击,乌克兰政府军与亲俄武装民兵在乌克兰东部的冲突升高,加上希腊的债务危机,以及经由地中海、巴尔干半岛大量涌入的难民潮等,无一不撼动世界。于是,欧洲各国的右派政治势力、民粹主义乘势而起,英国与西班牙的地域主义也逐渐抬头。

  这些事件有相当程度的彼此牵连。共同货币「欧元」不仅没能整合欧洲,甚至还加速了分裂。年轻移民的高失业率成为造就恐怖组织的温床,掀起排斥移民的情绪,进而导致所谓右派民粹主义的抬头。乌克兰危机则危及战后欧洲所形塑出的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的程序,以及把俄国纳入欧洲的观点。而面对大批涌入的难民,不再只是靠宽容的态度就能解决问题。

  如今的欧洲,愈想贯彻战后建立的统合、和平、宽容与自由的理想,就愈让自己陷入自绑手脚的困局。

  而这个变局的源头,在于具鹤立之姿的德国。如果说欧洲生病了,想来大部分病因应该也是德国引起的。

  芬兰某位市长说的话

  我想到有个芬兰人说过的话。

  「德国人会作梦,芬兰人很实际。」

  芬兰核电厂所在地的镇长哈利.席特(52岁),坐在布置简朴的镇长室里,一脸严肃地回道。

  从首都赫尔辛基搭乘火车再转巴士,约莫四个小时车程后来到面对被瑞典和芬兰包夹的波的尼亚湾的欧拉约基(Eurajoki)镇,已然是2011年8月22日那个晚夏的往事了。位于小镇西端伸往波的尼亚湾的欧基罗德岛顶端的,则是欧基罗德核电厂。这里有两座运转中的核子反应炉,另有一座正在兴建中,更计画要兴建第四座反应炉。安克罗核废料最终处理场(OKALON)也正在兴建中。

  席特的这番话,是针对我问「德国都已经决定废核,芬兰为什么还推动核电」的回应。至于他之所以有德国人「会作梦(dreamer),芬兰人很实际(practical)」这样的定义,以下是他的说明。

  「如果想要维持生活水准,我们一定要有能源。于是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我们自己生产能源,一是向邻国俄国购买。大部分的芬兰人不愿意(因为能源依赖俄国)自己的生活受制于俄国。德国是大国,能和俄国平起平坐,但芬兰却不能。我们从多次与俄国的战争中,知道了俄国是怎样的国家。」

  姑且先不想芬兰紧邻俄国的地缘关系,让我醍醐灌顶的是那一句「会作梦」。我觉得在那瞬间,始终笼罩在我脑海里的迷雾,顿时清明了。与芬兰人的实际相较,德国人被定义为会作梦,我认为这精准地掌握到德国和德国人的本质。

  我在採访德国激进的废核行动,以及喧腾一时的认为欧元可能有崩盘危机时,对德国人的举动和想法,强烈地感到怀疑。

  为何德国在报导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事故时,总是诉诸于情绪?为何远在他方的日本所发生的事,会促成德国废核的决定?为何一再被指出不健全的欧元,仍在德国的主导下导入?这些疑问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而谜底揭晓的启示,皆得自于席特的这一番话。

  若要定义「会作梦」,那么就是在德国人的思维中,有着不用清晰的眼光谦虚地看待现实,而是带着成见与尺度来解读,以及将目的与梦想摆在前面,对自然和非理性抱着过度憧憬的层面。这本书就是以会作梦的德国人的概念为前提,尝试剖析德国的「风险」。

  能源转型是场莽撞的赌局吗?

  受到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的影响,梅克尔政府立法要德国在2022年之前全面废止国内核电,同时也订定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的目标,2020年之前达到35%,2030年之前为50%,2050年之前达到80%。将废核与普及自然能源并行,如此具野心的能源政策,德国政府称其为「能源转型」。

  但是,借用德国能源专家、能源署公司(Dena,由德国政府出资一半而成立的企业,主要业务是研究自然能源与订立计画)总裁史蒂芬.柯勒所言,「2000年时,一千部发电50百万瓦(Mega  Watt,编註:100万瓦=1000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能够应付德国90%的发电量,但是到2020年,300万部发电机组只够负荷50%。」

  想要实现能源转型,除了增设(输电)线路网,还有后备发电厂、蓄电设施、智能电网(具有通讯、控制功能的电网)的整备,还要架设遍及全国、甚至连结欧洲的新型供电网路。这可说是尝试对能源系统进行根本上大变革的「哥白尼式革命」 。

  从着手能源转型至今(2015年),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德国国内对电费上涨愈加不满,对能源转型能否实现有愈来愈大的怀疑。

  导入自然能源的主要作法是以固定价格收购,而转嫁给消费者的,就是赋课金高涨,以致电费更加攀升。家用电费从2000年开始一直提高,2014年的电费,以一年消耗3500千瓦.时(Kilo Watt-hour,编註:1000千瓦.时=1度)、成员3人的标准家庭来看,一年的电费约高达1019.88欧元,相较于2000年的487.9欧元,已经提高了两倍多。

  而面临能源转型窒碍难行的现实,梅克尔政府紧急修正了政策。2014年6月27日,德国联邦议会(众议院)通过了再生能源修正法案,主要是为导入自然能源的发电量设定上限;急速降低收购价格;具有某种程度以上设备容量的自然能源发电者不再收购,而且在电力市场中有出售义务。

  结果,2015年电费上涨之势似乎稍缓,不过长期而言,仍可预见电费还是会上扬。而不稳定的自然能源,则为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增加了难度。究竟能不能解开能源转型陷入的瓶颈,目前仍是未知数。也许未来盖棺论定时,能源转型终究只是一场莽撞的赌局。

  德国之所以走上能源转型的路,是311东日本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带来的重大冲击所致。

  德国的媒体,在事发后悲观地预期这次灾情远甚于车诺比事件(1986年),纷纷对东京电力及日本政府提出道义上的谴责,认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被轻估。

  德国媒体对核电厂事故的报导,与德国社会呈现的歇斯底里现象,其实是互为表里的。梅克尔政府就是在喧腾的社会氛围下,于2011年5月30日做出2022年底之前废核的决定。这个决定不是根据经济上合理与否充分判断,而是受迫于失控的德国媒体报导与舆论,所做的政治决断。

  因遥远的日本发生的核电厂事故,而一股脑地冲向废核的德国社会,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着实让我瞠目结舌。

  欧洲的德国化

  2009年爆发欧元危机,5年后的2015年4月,年轻人失业率在西班牙及希腊依然超过50%,居高不下。而南欧各国债务之大,显示想根本解决欧元危机,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2015年,希腊因政治情势,再次引爆了债务危机。

  回顾历史,从柏林围墙倒塌(1989年)到两德统一(1990年)这段时间,欧洲主要各国在交涉过程中,西德总理柯尔与法国总统密特朗认为有必要尽早了解共同货币导入的可行性,欧元危机的问题根源即发端于此。法国担心统一后的德国会更强大,想让德国放弃使用马克,急欲在原本仅有西德实际握有决定权的欧洲金融政策上,恢复法国的影响力。

  而西德则抱持着一直以来让货币统合与政治统合并行的主张,也就是以极端理想主义的立场来实现欧洲联邦,而这与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所处的特殊境况有关。西德将想走出过往纳粹及屠杀犹太人的阴影,以及实现欧洲区内和平的梦想,寄託在民族国家的解体,也就是欧洲的统合上。对柯尔而言,欧洲统合是「战争VS.和平」的问题。

  柯尔一心要让德国的统一成真,但在密特朗的强烈要求下,先搁下德国一直以来的主张,转而採行先让货币统合实现的方针,在欧洲区内的政治统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仍导入欧元。

  不过,柯尔并未放弃他的梦想,只是把导入共同货币当作一个台阶,依然对实现欧洲统合抱有强烈希望。可是欧元虽做到货币(金融)统一,但也带着(财政)各自为政的结构性先天缺陷。欧元危机的发生,就是导因于政治判断优先于经济合理性的错误。

  柯尔的梦想─欧洲的统合,理应会带来「德国的欧洲化」。但德国统一已经过了4分之1个世纪,从施洛德到梅克尔,统一后的德国所产生的变化很难被翻转。德国,克服了东西分裂的扭曲,回复到一个国家该有的主体性。柯尔乐观地认定德国的国家利益即是欧洲整体的利益,然而在经过世界金融危机、欧元危机之后,欧洲各国的利益产生了极大差异,使得这个乐观的论点很难达成。若说德国外交舍弃了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协调,固然与事实相违,但德国不会再为了愈形背道而驰的欧洲整体利益,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柯尔过去所怀抱的政治统合意图已愈来愈淡薄,「欧元.浪漫主义者」柯尔所担负的「德国的欧洲化」,到了梅克尔,则转变为「欧洲的德国化」。

  欧洲统合与原来预想的蓝图反向而行。欧元这个体系本就有造成财富向德国集中、周边愈形穷匮的必然性。然而欧洲并未抑制德国,结果,一个让德国握有绝对主导权的欧洲,逐渐形成。

  而被迫贫穷化的人们,对欧盟(EU)及富国,特别是德国,则充满怨怼,酝酿着欧洲分裂的可能性。

  对俄国、中国所抱持的东方憧憬

  2014年面对乌克兰危机,所谓「理解俄国的人」、「理解普丁的人」 (理解者的德文为Versteher)这样的说法,却在德国境内大为流行、广为人知。

  在这场危机的风暴中,普丁所採取的对抗手段,就是併吞克里米亚,这种蛮横的行径,明显视赫尔辛基宣言(1975年)等国际法的秩序为无物。但是很多德国人对普丁以历史为凭的思维与行动有亲切感,所谓的「理解者」(Versteher),就是指那些丝毫不掩饰这种亲切感的政治人物或评论家。

  德国代表性新闻杂志《明镜週刊》(DerSpiegel)写道,德国人的骨子里多少被「东方=俄罗斯」所吸引,「对俄罗斯抱持浪漫主义」。亦即,相对于西欧的人权、自由,还有理性主义与启蒙主义,对于丰饶却也隐讳的东方世界总是带着憧憬。托玛斯曼(Thomas Mann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即对西欧的理性主义有所质疑,他认为与法国(西方世界)所代表的「文明」相对,属于东方世界的德国代表的是「文化」。(文明与文化的相对性,详见第4章)

  乌克兰危机也同时让德国人对自身认同有了疑问:「我们真的已经是西欧的一份子了吗?」

  而德国的东方大梦也追到了欧亚大陆的另一个大国中国,在中日对历史问题认知对立的局势下,憧憬东方的德国很容易偏向中国立场,对日本而言毋宁是个危机。

  2015年3月9日、10日梅克尔的访日,其实也印证了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梅克尔总理访日前,日本外交当局对德国抱持保留态度,因为日本担心梅克尔会不会在历史问题的认知上站在中国、韩国的角度,而对日本多有批评。实际上,在历史认识这方面,德国媒体早就将安倍政权称为「历史修正主义」,负面报导持续不断。

  梅克尔在日期间的公开发言,大致而言相当克制。但德国总理办公室在日本举办的演讲会,承办单位选的是朝日新闻社,该社当时正因为误报从军慰安妇问题而备受抨击。演说内容也婉转对安倍政府的历史认识提出批判。在德国,不只是媒体,学者和外交官当中,批评日本「国家主义倾向」者所在多有,成见根深蒂固。

  相对于对日本的否定态度,德国对位于大陆的国家,如俄国及中国,则表现出相当的共感与理解。这或许可以从经济关系日趋紧密,以及冷战瓦解后脱离美国影响来解释,但其实并不全然如此,正如《明镜週刊》所说的,这种差异更来自于本质上对大陆国家的亲近感。

  我们有必要向拙于处理政治现实的德国学习吗?

  本书主要处理的主题如上述三点,即能源转型、欧元危机,还有向俄国、中国两个东方世界靠拢。我会选择这些主题,首要理由即在于这几年日本也相当关注这些问题。

  日本在提及和德国相关的话题时,往往有人质疑「德国能下决心废核,日本为何不能」、「为什么德国不愿意对希腊伸出援手」、「德国人是否重视中国更甚于日本?」希望这本书能多少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不过更根本的理由,其实是想透过这三项主题的探讨,检证前述芬兰镇长席特话中提及的「作梦的德国人」的性格是什么?想看看将能源系统的革命寄望于废核、将欧洲永续和平的梦寄託于欧元、将固有精神的故乡往非启蒙主义的东方世界寻根的德国样貌。

  德国人「爱作梦」的性格,在音乐与文学领域造就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旦面对现实问题,别扭的性格和症头就显现出来。德国人的言行只要上了政治舞台,就生硬笨拙。正如作家托玛斯.曼所说的,德国人「拙于面对政治现实」。

  日本和德国所处的地缘、历史条件大相迳庭,但两者国力皆堪称一方之霸,累积的能量与成熟度,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相当的影响力,并同样在确立霸权并扩大时尝过挫折。

  而在当今全球化以及新兴国家抬头的世界情势下,两国在摸索维持繁荣的道路上有着同样的际遇,也同时因少子、高龄化而处于社会活力衰退的关键时刻。两国同为七大工业先进国(G7),在区域纷争、环境问题、伊斯兰恐怖主义、海盗对策、核武缩减、联合国改革等复杂的国际社会中,有太多课题应该彼此合作,甚至已在一些议题上携手,共同寻求解决之道。今日,德国仍是值得日本认真关注的对象。

  只是,讨论日德比较时,日本人很容易将德国当作借镜,期望能用来客观省视自己、加深自我认识。这种借镜的期待,应该停止了。

  这类「向德国看齐」的论调,至今根深蒂固,认为德国已经清算完负面历史、与邻近诸国修复关系,值得当作日本的榜样。日本人喜欢德国,进而理想化德国的许多层面、以偏概全的老毛病一直改不了。即使事实上曾因此多次误导我们的方向,这种论调依然如故。

  在能源政策与区域统合,还有对俄国与中国的态度上,若要日本以德国为师,我持否定的看法。因为,无论在地缘政治或历史的条件上,日本与德国都不一样。德国人「梦想家」的思维方式,已然危机重重,相信读者透过本书可了解一二。

  德国只要走德国人自己对国家期盼的路即可,日本若是完全仿效,可能会自取灭亡。说穿了,本书的执笔动机,其实正是源于此危机感。

图书试读

第5与中国起共鸣的历史观
 
当德国作的东向大梦抵达中国时,有些现实问题日本不得不面对,情势发展令人忧心。最大的忧心在于,透过历史认识上的共鸣,德国在许多方面都会偏向中国的立场。
 
正因为德国在欧洲的主导性日渐鲜明,因此这将不只影响东亚的权力平衡,更极端地说,很可能还会牵涉到全球权力的平衡。
 
德国对东亚的关心,原本只在经济利益方面。尽管以历史角度来看有文化上的异国情结,但对于参与东亚国际政治倒不尽然那么积极。但近年中国与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对立日趋激烈,德国媒体也开始对日本「修正主义」式的历史认识展开强烈批判。
 
对于德国的倾中,许多分析都是从两国经济关系愈形密切的角度来看,但问题或许就在历史认识本身。由于将否定纳粹视为绝对的基准,德国的历史认识具有「道德化」倾向。这种发想模式,也许从俄罗斯或中国这种大陆国家类型的历史观来看,更容易理解。当然,上述道德化倾向与大陆型国家历史观之间的亲近感,只是我大胆的假设。
 
1在历史问题上的攻势
 
以德国为舞台的反日宣传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3月22〜4月1日间,到欧洲各国进行11天的访问。这次访问之所以在日本引起特别注意,是因为一般预期习近平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当成是对日本的历史文宣战。果不其然,28日习近平在柏林的饭店进行演说时,除了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之外,也直接指名日本展开批判。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中国军民3千5百多万名伤亡者的人间惨剧。」
 
在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时,有一位西门子公司外派到中国的约翰.拉贝,他保护了中国民众,在日本也因为他的《拉贝日记》而闻名。习近平称他为「一位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然后说了这么一段话:「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了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惨绝人寰的血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是一本深入探討德國浪漫主義政治實踐的著作,這對我這個對歐洲思想史頗感興趣的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德國浪漫主義,這個詞彙本身就帶有一種複雜而迷人的氣質,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或藝術運動,更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政治思潮,甚至塑造了現代國家的某些想像。書名中的「風險」二字,更是吊足了胃口,讓我不禁聯想到,浪漫主義那種激昂、理想化,甚至是帶有某種烏托邦色彩的政治訴求,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究竟會面臨哪些難以預料的挑戰與代價?會不會有許多美好的初衷,最終走向了與初衷截然不同的方向?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浪漫主義與政治的結合,如何去梳理它在歷史發展中的脈絡,以及那些在浪漫主義旗幟下展開的政治實驗,究竟留下了哪些值得我們反思的經驗和教訓。畢竟,任何一種思想,若想在現實世界中落地生根,必然要面對複雜的權力結構、社會現實,甚至是人性的幽暗面,而德國浪漫主義,在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國家統一、乃至後來的動盪,其政治實踐中的「風險」想必是相當豐富且值得玩味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對具體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論探討。

评分

坦白說,我對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側翼了解不多,只知道它似乎在某些歷史時刻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本書的書名「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聽起來相當學術,但也確實點出了我對於這個主題的疑惑。我很好奇,德國浪漫主義在政治上究竟展現了哪些「風險」?是關於民族主義的激進走向,還是某些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造實驗?或者,它是否也孕育了某些後來被證明是極端且具有破壞性的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解,浪漫主義那種強調情感、直覺、以及對傳統價值的懷疑,在與政治權力結合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我而言,政治始終與權力、利益、以及實際的社會運作息息相關,而浪漫主義似乎與這些東西有著一種本質上的張力。這本書的「反思」二字,讓我覺得作者不會只是單純的介紹,而是會提出一些批判性的觀點,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歷史上的政治實踐,對當代社會又有何啟示。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具體的人物、事件,以及他們在追求理想時,所付出的代價。

评分

德國浪漫主義與政治的關聯,一直是我覺得非常引人入勝卻又有些模糊的領域。提到浪漫主義,我腦中浮現的常常是那些充滿詩意、情感奔放,強調個體精神自由的形象,像是歌德、席勒,甚至音樂上的貝多芬。但將這種風格套用到政治上,總覺得有點超現實。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種看似個人的、內在的情感與外在的、集體的政治行動連結起來的?所謂的「政治實踐」,是指哪些具體的活動?是參與革命、推動民族主義、還是建立某種新的政治組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浪漫主義的理念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政治行動,以及在推動這些行動的過程中,又承載了怎樣的「風險」。特別是,在台灣這樣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我們經常看到各種思潮在政治光譜上碰撞,有時候,一些看似美好的理想,在實際執行時,卻會因為權力的誘惑、利益的糾葛,或是執行者的不足,而變得面目全非。德國浪漫主義在歷史上是否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書名中的「反思」,更讓我期待作者能夠對這些複雜的現象,進行一種批判性的、非扈從式的考察,而不僅僅是追溯其歷史脈絡。

评分

「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這個書名,對於一個在台灣成長、對歷史與政治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訊息。德國浪漫主義,這個詞彙本身就承載著一種獨特的歷史重量,它既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段輝煌篇章,也在政治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如何闡釋「政治實踐」這部分。浪漫主義的核心精神,往往是強調情感、個人、自由、對既有秩序的懷疑,這些特質如何與政治的集體性、權力結構、以及實際的治理產生連結?書中的「風險」二字,更是引人遐思,我想知道,這些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究竟帶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會不會是美麗的理想,在現實政治的土壤中,變成了扭曲的怪獸?例如,強調民族精神的浪漫主義,是否也孕育了後來極端民族主義的溫床?或者,對傳統的反思,是否也導致了某些社會秩序的崩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歷史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理論上的浪漫主義,是如何在真實的政治場域中,被演繹、被實踐,並且又因為何種原因,而面臨了各種「風險」。我希望讀到的不是對浪漫主義的單純讚美或批判,而是一種深入的、多面向的探討。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立刻吸引了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歐洲歷史與思想發展的台灣讀者,我對德國浪漫主義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警惕的態度。它所帶來的藝術和文學上的輝煌是毋庸置疑的,但將其政治化,總是讓人聯想到一些較為激進、甚至帶有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情緒。書名中的「風險」二字,正是我最想深入探究的部分。我想了解,在浪漫主義的浪潮下,究竟有哪些政治理念被孕育、發展,又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面臨了怎樣的挑戰與危機?它們是如何從一種強調個體情感與精神的解放,轉變為集體性的政治訴求,甚至影響了國家的形成與走向?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對具體歷史情境的細膩描繪,例如,在19世紀初的德國,知識分子和政治家們是如何運用浪漫主義的思想來凝聚民族認同、推動國家統一的?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哪些不容忽視的「風險」?會不會有些美好的願景,最終演變成了對外擴張的藉口,或是對內壓迫的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層次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辯證地看待德國浪漫主義在政治領域的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