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对于「世界」的说明是每位研究国际关系者的基本知识。就专业而言,读者可能比较不注意《山海经》、《水经注》、《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中国古典着作,它们都是地理的书籍,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完全正确则有争议。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中古欧洲》(The Medieval World)、《古代世界地图》(Atlas of the Ancient World)、《世界史的地图》(Almanac of World History),维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及其他人合写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子》(le Dessous des Cartes: Itinéraires Géopolitiques)提供简明的地理知识。更进一步的研究要从地缘政治或政治地理的领域中着手,在此先不介绍。
每个人对于地理的了解是一致的,因为地球不能改变,山脉、河川、土地及矿产都有科学的根据。这是硬体的世界,或者是眼睛看到的世界。本书所讨论的世界观及国际观更重视心理的世界、抽象的世界。罗斯诺(James N. Rosenau)在《似近似远》(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一书中,将每个人的世界在全球化的架构之下,分成了地方世界(local worlds)、全球世界(global worlds)、私人世界(private worlds),再细分为十二个世界,让研究者了解国家像个人一样如何沟通、互动及解决问题。罗斯诺所指的世界不是地球,他没有提到任何矿产、资源或气候,但他所指的世界是一个「非领域型的世界」(non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world affairs),详细的说明了全球化及现代化对于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公共政策及大众传播带来的政变。他的着作相当完整,而且融合了社会学、比较政治、公共管理及国际关系,在概念分析上,罗斯诺的《似近似远》这本书确实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