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

外交十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外交
  • 国际关系
  • 政治
  • 历史
  • 回忆录
  • 时事
  • 中国外交
  • 外交官
  • 文化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我国着名外交家钱其琛亲历外交大事的结集。2003年3月,钱其琛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查核当年的档案资料,把亲历的当代外交大事、所见所闻所感逐一细述。“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港澳回归”等十件大事的背景、过程、鲜为人知的细节,他都娓娓道来。这十件大事透露出中国近年来许多不为人知的外交秘辛。

  本书由钱其琛亲自执笔,近百幅图片配合平实的语言,生动再现中国诡谲多变的外交历史。政治家亲笔回顾历史在中国并不多见,由此更显此书的可贵。

  对于华人读者,本书提供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视角,钱其琛对亲身参与其间外交事件的观察和体验,本身就是真实而珍贵的历史资讯,是信史的一部分。同时,本书也是一本领略我国资深外交家风采,掌握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外交进程的时事好书。

确定
《秘境探险家手册:失落文明与未知生物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或政治著作,而是一部详尽、实证的探险与自然科学考察指南,专注于记录二十世纪初至中期,人类在地球上最后几片未被充分探索的秘境——亚马逊雨林深处、喜马拉雅山脉的隐秘山谷,以及太平洋深海热泉带——所取得的突破性发现。 《秘境探险家手册》以其严谨的田野记录和精细的插图闻名,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全面展现了探险家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如何运用早期科学仪器进行定位和采样,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好奇。 --- 第一部分:热带雨林中的生存哲学与生态观察(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探险队深入亚马逊流域腹地的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文学,本书详尽记载了探险队如何与当地土著部落建立初步、谨慎的接触,以及从他们那里学习到的关于丛林生存的关键技能。 生存技术剖析: 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和采集可食用的植物,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建造防潮、防虫的临时住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毒性分类学”的早期尝试,记录了对数十种未知植物的皮肤接触和口服反应的详细观察日志(仅限科学观察,并附有严格的安全警告)。 生物多样性记录: 探险家们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和博物学方法,记录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动植物物种。其中最具轰动性的是对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幽灵猫头鹰”的夜行猛禽的首次目击与素描记录,其翼展和羽毛颜色在当时科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关于雨林中水文循环、土壤酸碱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关系的早期研究数据,这些数据至今仍是热带生态学研究的宝贵参考。 失落的印记: 在深入考察中,探险家们偶然发现了数处被茂密植被掩盖的石质结构遗迹。本书并未将其定性为宏大的“失落文明”,而是以考古学家的谨慎态度,记录了这些石刻的几何特征、可能的使用工具痕迹,并推测了其与早期农业活动的关联。 --- 第二部分:高海拔的极限挑战与地质探秘(约350字) 本篇主要围绕中亚地区,特别是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地带展开。重点在于极端气候下的生理反应和地质构造的分析。 生理耐受性实验: 探险队携带了早期版本的“真空管式”生理监测设备,记录了数名队员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区域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体温变化曲线。这些数据首次为欧洲医学界提供了关于高海拔缺氧的直接、连续的量化证据。 冰川运动与岩石学: 作者详细描绘了如何利用基础的三角测量法,首次绘制出某条大型冰川的年均消融速率图。书中附有大量现场手绘的冰川裂隙照片和岩石样本的矿物学描述,特别是对含有罕见蓝宝石晶体的变质岩的发现,为当时的地质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样本。 气候变迁的早期信号: 探险队在冰碛物中发现了数个保存完好的史前植被化石层,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分析,探险家们得出了关于该地区数万年来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初步推论,为现代气候学研究提供了历史参照点。 --- 第三部分:深海热液喷口的幽暗世界(约400字) 这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记录了探险队在二战后利用小型深潜器对太平洋海底热液喷口区域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察。 潜水技术的突破: 本章详细介绍了当时“贝塔型”深潜器的设计原理、抗压材料的选择以及液压机械臂的操作难度。作者以第一人称描述了首次下降至两千米以下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外部灯光穿透深海黑暗的微弱瞬间。 极端环境生物群落: 这是本书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探险家们在完全黑暗、温度极高且富含硫化物的环境中,发现了完全依赖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生存的独特生物群落。书中收录了对“管状蠕虫群落”和“热液虾类”的精确描绘,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存极限的传统认知。 地球化学采样记录: 探险队成功采集了来自喷口处的流体样本,并记录了其中硫化物、甲烷和重金属离子的初步现场分析结果。这些数据成为了后来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关键基础。 --- 第四部分:装备、通讯与伦理困境(约350字)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探险活动本身,探讨了技术、后勤保障以及探险家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工具与后勤保障: 书中包含了对当时探险装备的细致清单,包括早期的无线电报机、摄影器材(如湿版相机和早期胶卷的耐寒性测试)、以及导航仪器(六分仪、陀螺仪)的校准流程。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早期科学考察的物质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通讯与信息传递的挑战: 探险队与外界的联系往往中断数月之久。作者记录了如何利用摩尔斯电码在恶劣天气下发送关键的科学发现报告,以及他们对信息延迟可能导致的误解和焦虑的描述。 探险的伦理边界: 作者严肃地探讨了“发现者权利”与保护原始文化和脆弱生态系统的冲突。他们如何决定不公开某些敏感地点的精确坐标,如何处理采集到的珍稀动植物样本,以及对当地社区的资源补偿问题。书中强调,科学的进步绝不能以牺牲未知世界的完整性和原住民的尊严为代价。 --- 总结 《秘境探险家手册》是一部跨越了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实录。它以严谨、客观的笔触,记录了人类在二十世纪中叶对地球未知疆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硬核”探索,是献给所有对自然科学抱有最纯粹好奇心读者的宝贵财富。本书不涉及任何现代政治议题或当代外交博弈,其全部焦点,在于记录“发现”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钱其琛


  1928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人。
  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
  1945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报》社职员并任上海地下党中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
  1949至1953年任上海市徐汇、长宁、杨浦区委委员,共青团徐汇、长宁、杨浦区委书记。
  1953至1954年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研究员。
  1954至1955年在苏联中央团校学习。
  1955至1963年任驻苏联使馆二秘、留学生处副主任、研究室主任。
  1963至1966年任高教部留学生司处长、对外司副司长。
  1966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2至1982年任驻苏联使馆参赞,驻几内亚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1982至198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委副书记。
  1988至1991年任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
  1991至1992年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
  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

  1997年9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

  2000年1月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钱其琛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2005年11月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勋章,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为发展蒙中关系所做的贡献。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从书名《外交十记》的意境,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无限遐想。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外交现场。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会深入挖掘每一个“记”背后的故事,那些人物的抉择、妥协与坚持,以及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何累积成改变历史洪流的巨石。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的台湾读者,我对那些能够深刻揭示权力运作、利益纠葛以及国家战略的著作,向来是求知若渴。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外交”这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以及那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外交家们如何凭借智慧与远见,书写属于他们时代的光辉篇章,甚至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分

《外交十记》这本著作,即便未曾深入翻阅细读,单是书名本身就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十记”这个数字,便能想见作者定然是以精炼的笔触,浓缩了十段足以载入史册的外交博弈与决策过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局势的台湾读者,我深知地缘政治的微妙与角力,尤其是在东亚这片复杂的海域。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塑造了今日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我常常在想,在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谈判桌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智谋与牺牲?每一场的外交“记”,都可能是一场无声的战役,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胆识,乃至对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时代脉搏、并能在其中精准落子的人物深感钦佩。而《外交十记》这本书,我推测其内容一定是对这类历史性时刻的深度挖掘与解读。想象一下,在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身处其中的外交家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为自己争取最大的空间?他们的每一次提案、每一次妥协、每一次强硬,背后都牵扯着无数的考量,从国内的政治平衡,到国际力量的对比,再到长远的战略布局。身为台湾人,我们对于“生存与发展”的议题有着特别深刻的体认,因此,任何关于如何化解危机、实现和平共存的外交智慧,都极具借鉴意义。这本书,我想一定会让我对“大国博弈”这个词,有更具象、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外交十记》这几个字,在我看来,已经蕴含了无穷的张力与信息量。我想象中的这本书,绝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作者以一种近乎“剧本”的方式,为我们精心编排了十幕跌宕起伏的外交大戏。每一幕,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外交事件展开,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各方势力如何博弈、最终是如何达成(或未能达成)某种协议,以及这些协议又如何长远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国际大国的运作逻辑,以及那些在幕后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深信,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驱动着历史前进。

评分

即便尚未阅读,仅凭书名《外交十记》,便已激起我无限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外交家,沉静地回顾其职业生涯中那些至关重要、甚至改变历史轨迹的外交事件。这本书,想必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作品。它可能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更可能是作者对这些事件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是对外交艺术精髓的提炼。作为生活在台湾这个特殊地理位置的居民,我们对国际政治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了解他国的成功与失败,学习那些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冷静、实现目标的外交策略,对于我们而言,意义非凡。我期待能从“十记”之中,窥见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过程,理解那些在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化险为夷的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