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
骄傲、自信、富庶的欧洲在战后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各国领袖们因此齐聚巴黎。一九一四年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权力角逐将所有大国拉入战争泥沼。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鄂图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里蒙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义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重回秩序的重责大任?
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详实记录巴黎和会
一九一九年的世界头条新闻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在巴黎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他们一起用餐、一起去剧院。从一月到六月,巴黎成了全世界的首都、政府、上诉法院、议会,恐惧与希望全汇聚于此。从表面观之,巴黎和会一直持续到了一九二○年,但实际上真正有成效的只有前六个月──关键决议、启动一系列重要的事项,都是在这段时间。世界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后也不会再有。
当时的配角,后来也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员
在一九一九年,和平缔造者,或者说整个世界,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很多人相信,只要能让最高理事会注意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就可以被纠正,未来就有保障。巴黎丽思饭店年轻的厨师助手胡志明发出了一份请愿书,要求他那小小的国家越南从法国独立出来。普林斯顿大学的朝鲜籍毕业生想去巴黎,但因为护照问题被拒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独立,这位毕业生成了韩国总统。他就是李承晚。还有当时可能还不那么知名,但已经在为未来努力的阿诺德.汤恩比和路易士.纳米尔,后来两人都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知名的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巴黎和会主角劳合.乔治曾外孙女的作者,以小说笔法、借助大量文献呈现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她以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展现巴黎和会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和约》及国际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本书特色
▋获奖无数:本书荣获达夫.库珀杰作奖、西塞尔.提尔曼历史着作奖、撒母耳.詹森非虚构类杰作奖、亚瑟.罗斯图书奖、甘迺迪图书奖决选
▋笔法生动:如同亲临现场,观看当时身处巴黎的各国领袖来去各会议的身影,以及即使当时为配角但后来成为各国要角的后起之秀
▋史料详实:本书以《美国外交关系文书》(FRUS)、《威尔逊文集》(PWW)为基础,并参照各种多元档案对照
专业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 唐启华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应俊豪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廖敏淑
国立台中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 任天豪
专文导读
麦克米兰不只体认了历史综述的需要,而且还刻意选择老派的叙述风格,将和会相关人事时地物耐心娓娓道来。牺牲了高妙的解释、炫学的材料堆积,却换来了让一般读者读来津津有味的阅读效果,游逛了百年前的外交大场面,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于历史的理解与反思。──作家、Courant书系选书人 杨照
本书利用西方众多档案、文书,并尽可能参照了西方学界对于巴黎和会的既有研究,再通过作者匠心独运的视角以及细腻刻画人物性格的高超功力,栩栩如生地营造出各个「明星」的「一九一九」。──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廖敏淑
翻开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见那些历史文献中冰冷文字背后,鲜活的人物群像。凡尔赛宫,这个本身就充满故事的地点,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汇聚了无数的目光。我想象着,克里孟梭的坚毅,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劳合·乔治的现实考量,他们之间的对话,究竟是激昂的辩论,还是隐晦的试探?书名中「缔造和平还是重启战争」的设问,直接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让人们对和平有着最原始的渴望,但同时,战败国的屈辱,战胜国的贪婪,又像种子一样,在埋下新的仇恨。我很好奇,那些在和会上据理力争的代表们,是否真的预料到了几年后,世界将再次被战火吞噬?或者,他们只是在当时有限的视野下,尽力去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对未来的走向,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我希望这本书能透过精细的史料梳理,还原那些关键的谈判细节,展现出历史进程中,那些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节点。
评分「重塑世界新秩序的关键180天」,这180天,对当时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未知数。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地图,很多边界的划分,很多国际组织的雏形,都源于那场会议。但这场会议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妥协?有多少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的原则?尤其令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帝国主义的时代,殖民地的命运是如何被摆布的?我们这些在台湾的读者,对历史的感受会更加复杂,因为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过去,都与那个时代的权力格局息息相关。我想知道,在那些影响深远的地缘政治决策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某种远见,或是某种忽视?这本书能否带我们深入到那些关于领土、关于赔款、关于未来势力范围的谈判桌上,去听一听那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考量,去分辨他们的真实意图。
评分对于「缔造和平还是重启战争」这个主题,我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历史总是这样,看似是走向和平的努力,却常常孕育着新的冲突。巴黎和会,我一直觉得它更像是一场“停火协议”,而不是真正的“和平缔造”。那些巨大的赔款,那些领土的划分,在很多层面上,都埋下了日后矛盾的种子。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一点,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引发读者对于“和平”的本质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平?是以强凌弱的妥协,还是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共识?在180天里,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强权人物,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和平的重量?还是只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分配世界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持久的和平。
评分「巴黎.和会:缔造和平还是重启战争?重塑世界新秩序的关键180天」,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那段历史,我们从小在课本上读到,总觉得是遥远又模糊的,但仔细想想,那些决策,那些争执,那些檯面下的角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未来。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硝烟刚刚散去,各国代表齐聚一堂,怀揣着各自的盘算和理想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真心想建立一个持久的和平,还是只是在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伏笔?180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可能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我想知道,在那段日子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思考?他们的眼神中,是疲惫、是希望,还是野心?是哪一位代表,他的一个提议,就让整个会议的方向为之一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股凝重的气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利益纠葛,去探究那些看似微小的决定,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荡出巨大的涟漪,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
评分「重塑世界新秩序」这个说法,总让我觉得既宏大又充满力量。180天,就足以改变世界的模样。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权力倾轧的时代,有哪些关键的时刻,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是这本书会着重描绘的?是某个国家的崛起,某个帝国的衰落,还是某种新的国际政治理念的萌芽?对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新秩序”的形成,也意味着理解我们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那些在巴黎和会上做出的决定,即使在当时看似与我们无关,但长远来看,它们对亚洲,对太平洋,乃至对整个地缘政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线索,去理解那个看似遥远的会议,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国际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