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讀懂風力發電

一張圖讀懂風力發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牛山泉
圖書標籤:
  • 風力發電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技術
  • 綠色能源
  • 科普讀物
  • 能源轉型
  • 環境科學
  • 圖解
  • 電力工程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5G、AI時代必看入門書
  GOOGLE、颱積電等各大企業都在研究的綠色能源
 
  ◎第一本圖解專書,由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係教授 林輝政──審訂
  ◎臺灣風能學術研討會指定用書
 
  臺灣擁有全世界最看好的風力發電區,
  想瞭解這個永續能源的構造與未來發展,
  就看這本書!
 
  風力發電時代來臨!
  你知道嗎?
  全球排名前十大具開發潛能的離岸風場,九個在臺灣沿海。
  風力發電被譽為「最乾淨的能源」,被世界各國推崇且急欲跟進。
  風力發電具有:
  (1)豐富
  (2)廉價
  (3)無窮盡
  (4)隨處皆有
  (5)無汙染
  (6)可再生利用……等特色。
 
  本書以圖解淺顯易懂地說明風力發電歷史、構造與最新資訊,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潛力驚人的明日之星。
 
  ◎何謂風力發電
  防止地球暖化,取代石油的王牌、世界最早的風力發電、風力發電的用途與環保價值
  ◎風與風力發電
  哪些風車適閤風力發電?風力可以百分之百抽取嗎?生活中的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的結構
  風車的內部構造為何?風車葉片要幾片纔好?風車尺寸與輸齣功率有何關聯?風車無時無刻都在鏇轉嗎?
  ◎風車的種類與使用方式
  水平軸風車的種類「螺鏇槳型,荷蘭型,多葉片型」、垂直軸風車的種類「桶型轉子型,打蛋型,橫流型」
  ◎如何建造風力發電機
  風力發電機要建在哪裡?風車的發電成本如何?
  ◎風力發電Q&A
  風車能撐過颱風嗎?不會被雷擊嗎?鳥會撞上風車嗎?風車的壽命有幾年? 
《風電産業深度解析:技術革新、市場格局與未來趨勢》 導讀: 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風力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代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然而,要真正理解這一復雜而快速演進的産業,我們需要超越基礎概念,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技術壁壘、全球市場動態以及未來發展路徑。《風電産業深度解析:技術革新、市場格局與未來趨勢》並非一本基礎讀物,而是為行業資深人士、政策製定者、投資分析師以及對風電技術細節有深度追求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專業參考書。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全麵揭示驅動風電産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第一部分:前沿技術與工程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風電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探討瞭如何通過工程創新突破現有性能瓶頸。 1.1 超大型葉片設計的空氣動力學與結構優化: 風電機組的功率密度提升與葉片尺寸的增加直接相關,但這也帶來瞭顯著的空氣動力學復雜性和結構載荷問題。本書詳細剖析瞭先進的翼型設計(如超臨界翼型在低雷諾數下的應用)、智能復閤材料的應用(如碳縴維與玻璃縴維的混閤鋪層策略)以及主動和被動氣動減載技術。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多物理場耦閤仿真(FEA/CFD)來精確預測極端載荷下的疲勞壽命,並討論瞭柔性葉片(Flexible Blades)概念在減輕塔筒載荷方麵的潛力與挑戰。 1.2 驅動係統與電力電子的集成化: 發電機技術的迭代是決定風電機組效率和可靠性的核心要素。本書深入比較瞭直驅永磁同步發電機(DDPMG)與齒輪箱式發電機在維護成本、功率密度和運行可靠性上的權衡。尤其關注瞭高壓變頻器在電網側的並網適應性研究,包括虛擬同步機(VSM)技術在弱電網接入時提供慣量支撐的能力。對於海上風電,高電壓直流輸電(HVDC)技術在遠距離、大容量電力傳輸中的應用方案與技術經濟性進行瞭詳細論證。 1.3 運維(O&M)的數字化轉型: 從被動維護轉嚮預測性維護是提升風電資産價值的關鍵。本章係統介紹瞭基於物聯網(IoT)的傳感器網絡部署,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來識彆早期故障模式(如軸承磨損、齒輪箱異常聲學特徵)。重點闡述瞭無人機(UAS)結閤激光雷達(LiDAR)進行葉片無損檢測(NDT)的流程優化,以及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模擬運行狀態、優化控製策略中的實際案例。 第二部分:海上風電的係統工程與生態構建 海上風電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戰略製高點,其工程復雜度和投資規模遠超陸上風電。本書將海上風電視為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問題。 2.1 基礎結構設計與安裝挑戰: 針對不同水深的挑戰,本書對比瞭固定式基礎(單樁、導管架、重力式基礎)與漂浮式基礎(Spar、半潛式、張力腿式)的適用性。對於漂浮式平颱,詳細分析瞭係泊係統(Mooring System)的動力學響應、錨固方案的選擇,以及在復雜海況下的疲勞評估。安裝環節方麵,深入探討瞭大型導管架平颱的海上吊裝技術、超大型單樁的精確就位控製,以及深遠海風電集群的模塊化施工策略。 2.2 海上電網與集成效應: 海上風電場的並網要求更高,涉及到復雜的交流(AC)和直流(DC)輸電選擇。本節重點分析瞭多點接入的交流集電係統(AC Collection System)的無功補償策略,以及遠距離輸電中HVDC的經濟性優勢。此外,還探討瞭海上能源島(Energy Islands)的概念,探討如何將風電與其他能源(如製氫、儲能)耦閤,實現能源係統的優化配置。 2.3 環境影響評估與海洋空間規劃: 海上風電項目必須與海洋生態、漁業活動及航運需求協調發展。本書提供瞭關於海洋聲學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評估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來最小化施工對生態的乾擾。同時,討論瞭多部門協同的海洋空間規劃(MSP)框架,確保風電開發的可持續性和社會接受度。 第三部分:全球市場結構與政策驅動力 理解風電産業,必須理解其市場演變和宏觀政策環境。 3.1 供應鏈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博弈: 本書剖析瞭全球風機製造、塔筒製造、葉片製造及核心零部件(如軸承、變流器)的集中度與地理分布。著重分析瞭近年來地緣政治與貿易保護主義對供應鏈彈性的影響,探討瞭核心技術(如大型鑄件、永磁材料)的替代路徑與風險管理策略。針對“平價上網”(LCOE)目標下,如何平衡本地化要求與全球最優成本采購之間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3.2 區域市場發展模式對比: 通過對歐洲成熟市場(PPA驅動)、北美(稅收抵免與聯邦政策驅動)以及亞洲新興市場(政府招標與本土化要求)的深入研究,本書描繪瞭不同政策框架下的市場進入壁壘、競爭強度和技術偏好。特彆關注瞭儲能係統(BESS)與風電項目的混閤開發模式(Hybridization)在提升係統價值方麵的趨勢。 3.3 政策工具的演進與風險定價: 從最初的上網電價補貼(FiT)到當前的差價閤約(CfD)和市場化采購,政策工具的演變直接影響瞭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本書評估瞭不同政策機製下項目融資的復雜性,探討瞭如何量化和對衝容量風險、價格風險和並網延期風險,為資本市場進入風電領域提供瞭嚴謹的風險框架。 結語: 《風電産業深度解析:技術革新、市場格局與未來趨勢》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備前瞻性的行業圖譜。它不僅是對現有技術的梳理,更是對未來十年能源係統重構的深刻洞察。讀者將能夠清晰地把握驅動風電産業從“替代能源”邁嚮“主力能源”的關鍵技術脈絡與商業邏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牛山 泉(うしやまいずみ)
 
  1942年齣生於長野縣長野市。
 
  1971年修得上智大學理工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足利工業大學機械工程係專任講師、助教授,於1985年升任教授。1998年擔任空中大學客座教授,同年擔任中國浙江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同年任職足利工業大學綜閤研究中心主管,2008年任職足利工業大學校長,2014年擔任利工業大學法人理事長。
 
  ○主要學會活動:日本機械學會會員,前日本太陽能學會會長,前日本風力能源協會會長,NEDO新能源產業技術綜閤開發機構風力委員會委員長,NEF新能源基金會企劃委員會委員長及風力委員會委員長,EWEA歐洲風力能源協會會員,TIMS國際風車水車學會會員,英國風車水車保存協會終身會員等等。
 
  ○主要得獎經歷:日本機械學會畠山獎,WREC國際再生能源會議先鋒獎,美國機械學會太陽及先進能源部門成就獎,協助科學技術普及啟發˙文部科學大臣獎,日本風力能源協會成就獎,國際閤作推廣協會學術獎勵,日本風工學會齣版獎等等。
 
  ○主要著作:《風力能源基礎》Ohm社(2005),《風力能源讀本》Ohm社(2005),《風車工學入門》森北齣版(2004),《輕鬆的風車入門》三省堂(1991),《小型風車手冊》Power社(1980),《風與風車的故事》成山堂(2008)等許多著作。
 
審訂者簡介
 
林輝政
 
  專長:複閤材料、結構力學、風力能源
  現職: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係教授
  學歷:臺灣大學造船工程博士
  經歷:澎湖科技大學校長、副校長
  澎湖科技大學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院長
  臺大與工研院閤設奈米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Visiting Professor, Dep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
  UMBC, U.S.A.
  Visiting researcher, Lab.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IST, U.S.A.
  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係教授、係主任、所長
  臺灣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係教授、係主任、所長
  Visiting scholar,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urdue
  University, U.S.A.
 
譯者簡介
 
李漢庭
 
  1979年生,畢業於海洋大學電機係,自學日文小成。2003年進入專利事務所開始從事翻譯工作,2006年底開始從事書本翻譯。領域從電機專利文件乃至於小常識、生活醫學、科技等等的中日對譯,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目前嚐試將觸角延伸到特殊造型與影像創作,有各方麵之作品。往後仍希望能接觸更多領域,增加知識廣度,同時磨練文筆。譯有《3小時讀通奈米科技》(世茂齣版)、《3年300人超速人脈養成術》(智富齣版)。

圖書目錄

前言
推薦序
第1章  何謂風力發電
1  為何目前風力發電越來越多?「防止地球暖化,取代石油的王牌」
2  全世界都有風力發電在運轉「世界的風力發電正在蓬勃發展」
3  世界最早的風力發電「丹麥的P. 拉剋爾是風力發電之父」
4  日本唯一量產過的小型風車「曾經活躍於北海道的山田風車」
5  風力發電有何優點?「能源!高安全性,刺激經濟,創造就業」
6  風力變成電力「以風車發電,送到城鎮與傢庭中」
7  風力發電的各種用途「不同用途有不同利用型態」
8  風力發電的環保價值「探討風力發電的環保貢獻度」
9  世界上的風力發電機廠商「以丹麥為首的演進史」

第2章  風與風力發電
10  風來自何處「從全球規模的風到地區規模的風」
11  風所吹起的全球化「風力推動的大航海時代演變為全球化」
12  風力能源「風中隱藏有巨大的能量」
13  日本吹著什麼樣的風?「從巨觀來看,風對日本貢獻良多」
14  風要如何測量?「世界標準的杯型測量」
15  以統計學調查什麼風吹瞭多少「韋伯(Weibull)分布」
16  難以捉摸的風也可以預測嗎?「以風力預報擬定發電計畫」
17  風車如何鏇轉?「升力與阻力」
18  哪些風車適閤風力發電?「螺鏇槳型風車最適閤」
19  風力可以百分之百抽取嗎?「貝茲(Betz)與蘭徹斯特(Lanchester)」
20  實際上從風力之中能取齣多少電力?「自然風約有40%可轉換為電力」
21  生活中的風力發電「風有這麼多用途!」

第3章  風力發電的結構
22  風力發電的結構為何?「以風車鏇轉的力量轉動發電機」
23  風車的內部構造為何?「機艙之中有加速機、發電機等重要元件」
24  風車葉片要幾片纔好?「實用風車三片最好」
25  如何決定風車葉片的形狀?「平麵形狀與剖麵形狀」
26  風車葉片使用何種材料?「輕、堅固、容易生產」
27  不怕風嚮產生變化嗎?「風車會自動將鏇轉麵對準風嚮」
28  風車慢慢轉也能發電嗎?「定速發電機與變速發電機」
29  風車轉速可以改變嗎?「失速控製與可變螺距機構」
30  風車尺寸與輸齣功率有何關聯?「風車輸齣功率與大小成正比」
31  風車無時無刻都在鏇轉嗎?「風車有使用風速範圍」
32  風車轉動的是何種發電機?「主流為感應發電機與同步發電機」

第4章  風車的種類與使用方式
33  風車有哪些種類「風車使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
34  水平軸風車的種類「螺鏇槳型,荷蘭型,多葉片型等等」
35  垂直軸風車的種類「桶型轉子(Savonius)型,打蛋(Darrieus)型,橫流(cross flow)型等等」
36  水平軸風車與垂直軸風車,誰領風騷?「目前水平軸較佔優勢,但未來將如何發展?」.
37  如何測量風車的性能?「轉矩、功率、葉尖速度比(TSR)」...88
38  竟然有這麼怪的風車?「馬格努斯(Magnus)風車,太陽煙囪(Solar Chimney)風車等等」
39  帥氣的風車「追求風車的設計感」
40  這樣可以讓風車威力升級「用筒子集風,加上小葉片等等」
41  風力發電可以先儲存再使用嗎?「獨立電源與係統連結」
42  風與光的混閤係統「WISH係統將拯救世界」

第5章  如何建造風力發電機
43  風力發電機要建在哪裡?「需要有風吹,有公路,有電纜」
44  大型風車組裝「大型吊車在工地大顯身手!」
45  風車建設程序為何?「調查、設計、手續、工程,然後運轉」
46  風力農場的風車排列原則是?「讓風車彼此不會互相乾擾」
47  什麼風車纔算好風車?「設備使用率與時間運轉率」
48  風車成本大約多少錢?「藉由大型化與量產效果來降低價格」
49  風車的發電成本如何?「風力發電是成本模範生」

第6章  風車時代已經來臨
50  日本可以建造幾座風車?「日本也能建造很多風車!」
51  城鎮規模的風力發電「將風災轉變為資源,以風力發電振興鄉鎮」
52  風力發電的電力收購製度「日本也該實現收購製度」
53  風力發電能減排多少二氧化碳?「風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火力的1/30」
54  風車是否會影響景觀?「打造有觀光價值的風車」
55  風力發電對產業和就業有幫助嗎?「風車產業是促進就業的救星」
56  追求風力發電社會的諸多國傢「以風力發電供應全世界12%的電力」
57  開發中國傢的風力發電「世界上有二十憶人過著沒有電的生活」
58  終於陸,始於海「在海上排列風車」
59  海上風力發電,努力終獲成果!「北海是風力發電之海」
60  巴塔哥尼亞將是二十一世紀的科威特「在強風不斷的巴塔哥尼亞發展風力、水電解氫」
61  以風力發電供給總電力的20%「佔總電源的比例」

第7章  風力發電Q&A
62  風車在不同季節的輸齣是否會不一樣?「季風帶的風,鼕強夏弱」
63  能撐過颱風嗎?不會被雷擊嗎?「抗颱風與雷擊的日本型風車」
64  鳥兒會撞上風車嗎?「如何避免鳥擊」
65  風車的噪音可以承受嗎?「低頻噪音較有問題」
66  風車的壽命有幾年?「風車壽命參考值是二十年」
67  風車為何會故障?「最怕打雷和颱風」

『專欄』
◎容易搞混的風力發電輸齣---何謂定額輸齣?
◎風力發電的輸齣與發電量
◎風力發電的收入與支齣比是多少?要多久纔能迴本?
◎風力發電界的名人
◎風車(windmill)與風力渦輪機(wind turbine)有何差別?
◎哪裡可以買到小型風車?
文末資料「日本的小型風車購買處列錶」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08176
  • 叢書係列:科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目前世界正積極研究地球暖化的問題。地球暖化的主因是二氧化碳排放,於是全球正大力推動風力發電,作為減少二氧化碳的王牌。
 
  全球風力發電的纍積開發容量,在2009年底達到瞭125GW-14萬座,相當於全球電力需求的1.4%(歐洲為4.4%)。光是2008年的新開發容量,就有每年28.2GW-2萬座,市場規模也達到五兆日圓。隻要照這個規模成長下去,預計2020年風力發電就能達到全球電力供給的12%。

  丹麥全國20%的電力由風力發電供應,美國推動綠色新政策,2030年之前要建造305GW-15萬座風力發電機,滿足全國20%的電力需求。

  從以下四個理由,可以明白為什麼風力發電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1)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對環境負擔較低的電力來源。
  (2)是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
  (3)風力是各國自產的能源,可以保障能源安全。
  (4)風力發電產業可以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本書寫作時正值2009年12月,也是COP15(氣候高峰會)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時間。然而會議中先進國傢與開發中國傢的對立,卻將減排溫室效應氣體這類的重要議題擱置不管。那麼,環境負擔較小的可再生能源,是否足以填補化石燃料減少的空缺?
 
  日本一直以來都與其他先進國傢不同,政策偏重太陽能發電,但是全世界正一麵倒地努力開發風力發電。因為除瞭風力之外,沒有其他能源能同時具有(1)豐富、(2)廉價、(3)無窮盡、(4)隨處皆有、(5)無汙染、(6)可再生利用等特色。
 
  以往風力發電研發缺乏宣傳與資訊,是因為大眾並不瞭解風力的能源潛力。因此筆者寫作本書之目的,就是使一般大眾瞭解風力發電的歷史與最新資訊,同時說明日本風力發電有多大的潛力,足以防止地球暖化,推動大型產業。
 
  我有幸在新能源普及啟發之棟樑機構,新能源基金會企劃委員會中提供一己之力,尤其是長年任職於風力委員會委員長,讓我獲得各位委員的大力相助。在此特別感謝同委員會第三分科會主審,負責「風力發電Q&A」章節的上田悅紀先生(三菱重工業有限公司),仔細閱讀我的原稿,給我適當建議,並協助校正。
 
  本書若能增加大眾對風力發電之理解,幫助推廣風力發電,就是筆者的榮幸。
 
  就個人來說,本書大半是在2009年夏天歐洲齣差期間,於布拉格、布魯諾、巴黎等地的飯店所完成,是我一段難忘的迴憶。而我也要感謝日刊工業新聞社齣版局的三澤薰先生,大力幫助本書發行。
 
  最後我由衷感謝我親愛的妻子,meine Liebe frau富士子,長久以來支持我這個一意孤行、熱愛研究的人,並已先我一步迴歸天際。在此將本書獻給各位。
 
                        足利工業大學  牛山 泉
 
  20世紀石化燃料大量消費,使得大氣中CO2含量急遽上升,造成大氣溫度增高、氣候異常,大風、大浪與大雨成為大氣常態,每年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不可計數。另一方麵,經過長期挖掘,石化燃料日愈枯竭,2007~2008年間全球油價的大漲,讓大傢驚覺到地球資源的有限,如何應用綠色能源成為大傢積極探討的課題。風能是目前發展最快、應用最廣、電力生產量最高、也是成本最便宜的綠能之一,因此,目前歐美亞洲各國無不積極投入風電發展。
 
  日本足利工業大學牛山泉理事長,也是日本風能協會前會長,畢生從事風能相關研究,研究成果斐然,為推廣風能,在足利工業大學設置「風和光的廣場」及「迷你迷你博物館」,將風能研究成果陳列其中,作為推廣、展示與教學使用,其心誌令人敬佩。
 
  2010年初牛山教授寄給我他的最新著作《一張圖讀懂風力發電》,其內容淺顯易懂,而且大量使用圖錶、漫畫、數據來呈現具體內容,是一本無論是初學者、學生、社會人士都能看得懂的風能入門書籍。收到這本書後,心想如果這本書也能譯成中文在臺灣發行,將非常有益於臺灣的風能發展,因此馬上與牛山教授聯繫並獲得同意在臺灣齣版,由本人審訂、世茂齣版社齣版。由於本書的淺顯易懂,內容含蓋風能各個領域,因此特嚮大傢大力推薦,期待能促進臺灣的風能應用與發展。
 
林輝政 教授
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係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種標榜「速成」或「極簡」的書籍總是有點保留的,因為很多時候,「懂」和「略知皮毛」之間隻有一線之隔。不過,既然書名都這麼霸氣瞭,我想作者肯定對自己的內容組織能力很有信心。我比較好奇的是,在極度精簡的圖文編排下,它如何處理「深度」和「廣度」的平衡?畢竟風電牽涉到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電氣工程,甚至是環境評估和電網併聯的複雜問題。如果它隻畫瞭葉片如何轉動,那未免太敷淺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用圖示來解構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從選址、基礎建設、機艙設計,到後續的維護和除役。尤其在颱灣,離岸風電的基礎設計跟歐美不太一樣,涉及到深水域的挑戰,如果這本書能用一張圖把這些關鍵性的技術差異點齣來,那就太厲害瞭。我期待的不是死闆闆的學術解說,而是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引導讀者,讓他們在下次看到新聞報導風機時,腦中能浮現齣一個清晰的知識結構圖,那它的價值就無可取代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太有心瞭,那種簡約中帶著力量感的視覺衝擊,讓我這個平時對科技類書籍比較「冷感」的人都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我猜測作者在編排內容時,一定下瞭不少功夫去思考如何用最直觀的方式呈現那些複雜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數據。像我這種對風力發電隻有「哦,就是那個大風車」基本概念的人,最怕的就是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術語,直接勸退。所以,如果這本書真能做到「一張圖讀懂」,那它絕不隻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給大眾的科普藝術品。我期待看到那些發電機的內部結構圖、風場的氣流模擬圖,最好是能用一些巧妙的對比圖來解釋效率和成本之間的取捨。颱灣的能源轉型議題近年來討論度超高,從陸域到離岸風場的建設,爭議點也不少,一本好的科普書,應該能幫助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更理性地看待這個議題,而不是隻停留在口水戰的層麵。我希望它能解釋清楚,在颱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風力發電麵臨的挑戰,例如颱風的影響、地形對風力的乾擾等等,如果能把這些本土化的內容加進去,那就更完美瞭。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在颱灣,能源政策的改變往往伴隨著地方意見的拉扯,尤其在選址和環境影響這塊。這本書如果隻談發電原理,那還不夠「接地氣」。我希望它能觸及到風機運營的實際層麵。比如說,風機的維護有多睏難?葉片損壞後如何處理?或者,在海上的機組,它們如何抵抗鹽霧腐蝕和強勁海流?這些實際操作上的細節,往往是圖錶最能體現的價值所在。如果作者能用一張結構圖,把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變流器等核心部件的相對位置和功能關係標示清楚,並且用小圖示補充說明它們在極端天氣下的應對機製,那對我來說吸引力會暴增。畢竟,當我們在討論能源獨立和綠色轉型時,最終還是要迴到技術層麵的可行性和經濟效益。一本好的圖解書,應該能讓我們看穿那些華麗的口號,直達技術的骨幹。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永續發展的颱灣人,我對能源議題的探討一直很熱衷,但常常在閱讀專業報告時感到吃力。這本書的潛在吸引力就在於,它或許能成為一個絕佳的「溝通橋樑」。想像一下,如果我能拿著這本書跟長輩或是不太關心科技的朋友解釋什麼是「容量因子」或者「切入風速」,那該有多方便!我希望它能避免使用太多艱澀的專業術語,即便要使用,也要在圖中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加以標註和解釋。風格上,我希望它帶點現代設計感,不要像以前那種老派的工程圖紙。或許可以參考一些資訊設計(Infographics)的趨勢,用豐富的色彩和清晰的層次感來引導讀者的視線。例如,用不同的顏色區分電力輸齣、噪音影響和生態衝擊的區域,這樣一目瞭然。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翻譯」複雜的能源知識,讓全民都能參與到能源政策的討論中,那它就具備瞭社會教育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瞭。

评分

從純粹的書籍製作角度來看,我非常看重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品質。既然核心訴求是「圖懂」,那麼紙張的選用、色彩的飽和度,以及線條的精細度就至關重要。如果圖畫線條模糊不清,或者顏色層次感不夠豐富,那麼「讀懂」就無從談起瞭。我尤其期待看到跨頁的巨幅拉頁圖,用來展示整個風電場的宏觀佈局,從海上的風機陣列到陸上的變電站,形成一個完整的係統視角。另外,我希望作者在設計這些圖錶時,能夠展現齣高度的「設計思維」,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字說明配上插圖。例如,用動態的箭頭來錶示能量的流嚮,或者用圖錶來對比不同機型(例如水平軸對比垂直軸,雖然垂直軸在商業化風電中較少見,但對比有助於理解)的優劣。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是一次視覺上的饗宴,一次知識結構的重塑,而不是另一本堆砌圖錶的平庸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