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谷紀詮釋:附研經指南(神叢144)

出谷紀詮釋:附研經指南(神叢1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tephen J. Binz
图书标签:
  • 出谷记
  • 旧约
  • 圣经注释
  • 研经
  • 神学
  • 基督教
  • 旧约圣经
  • 圣经研究
  • 神丛系列
  • 释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色列宗教經典分三大類:妥拉、先知書、聖卷;其中,「妥拉」是為核心,廣義來說,所有「先知書」及「聖卷」都只是在詮釋「妥拉」罷了。「妥拉」即「梅瑟五書」,而其核心內容在《出谷紀》。
 
  《出谷紀》的故事詳述天主子民從被奴役的景況中得到釋放,以及進入與天主盟約關係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在整個救恩歷史中,這個原型不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重複出現,在我們個人的生命旅程中亦然。因此有人主張:「梅瑟五書」應從《出谷紀》讀起,然後往前看《創世紀》來認識他的祖先;往後看《戶籍紀》記載著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奮鬥,並在《肋未紀》及《申命紀》裡找到他們與天主的交往,以及生活應守的準則。
 
  本書在上述觀點下,逐章逐節詮釋《出谷紀》經文,最後並附有「小盤石聖經研讀課程」,對個人或團體查經,都提供了最新也最佳的讀經指南。
追寻古老智慧的旅程:一部关于早期基督教思想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圣徒传承的足迹:从使徒到教父的信仰建构》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旅程,深入探究早期基督教思想和实践的奠基时期。我们聚焦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这个信仰从边缘走向主流,并在复杂的哲学与社会环境中不断自我界定的关键阶段。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核心教义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被争论、并最终被确立的细致考察。 第一部分:边缘的萌芽与初传——使徒时代的精神图景 开篇聚焦于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及其门徒的早期传道活动。我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而是结合当时的犹太教背景与地中海世界的文化思潮,剖析《新约》文本的形成过程及其所承载的初期教会的社会形态。重点分析彼得、保罗等核心使徒的布道策略,以及保罗书信中对“因信称义”等核心神学概念的系统性阐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初期教会面对的内部挑战,如弥合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之间的文化与律法差异,以及应对异端思潮(如诺斯替主义的早期萌芽)的努力。我们通过对使徒时代遗留文献的严谨考证,重构了那群“初代信徒”如何在缺乏中央权威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性的聚会、共享的圣餐仪式以及对共同信仰的口头传承来维系其群体认同。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信仰的生命力如何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扎根发芽。 第二部分:罗马帝国下的试炼与殉道者的精神力量 随着基督教影响力的扩大,它不可避免地与强大的罗马帝国统治理念和多神信仰体系产生了冲突。本章详述了罗马帝国历次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但这并非单纯的苦难史。我们更关注的是殉道者精神的内涵——他们如何通过坚守信仰至死,反而成为最有力的护教者? 我们将详细分析殉道文献,如《坡旅甲殉道书》等,解读其中蕴含的对死亡、永生和真理的独特理解。同时,早期护教文学(Apologetics)的兴起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尝试用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语言来阐释其信仰的理性基础。我们对比了如游斯丁(Justin Martyr)等早期思想家,如何努力证明基督教并非迷信,而是“真正的哲学”。 第三部分:神学大厦的构建——从教会教父到大公会议的争鸣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教会思想的“黄金时代”。在教父(Church Fathers)时代,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论的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引发了持续百年的神学辩论。 亚历山大学派与安提阿学派的对峙: 我们将深入解析对基督神性与人性理解的根本差异。亚历山大学派强调神性的超越性与统一性,而安提阿学派则更注重基督人性的完整性。这种张力直接导向了早期大公会议的召开。 尼西亚(325年)与君士坦丁堡(381年)会议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介入,更是教会集体智慧对核心教义(如“本体论”的采用)的确认。我们详细剖析了阿里乌主义、涅斯托利主义、一性论等主要异端的产生逻辑及其被正统教义所取代的过程。 奥古斯丁的遗产: 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被视为西方思想史上绕不开的巨擘。本节集中探讨其在恩典论、原罪论、以及“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辨证关系上的深刻见解。他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中世纪的西方神学,也为后世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四部分:教会秩序与礼仪的定型 信仰的表达不仅在于文本和辩论,更在于群体生活和敬拜实践。本书也审视了早期教会的组织结构(如主教制度的建立)和圣礼的演变。 我们考察了早期基督徒如何发展出其独特的礼仪传统,从早期的“爱宴”到后来的圣餐礼(Eucharist)的仪式化。这部分内容结合考古学和文献学发现,重现了早期信徒的祈祷方式、洗礼的严格过程,以及对圣经正典(Canon)的最终确立过程。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撰写严谨恪守历史文本的原始语境,避免后世神学框架的“后见之明”来审视早期思想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神学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如何在哲学与社会权力之间寻求自身定位的生动记录。通过对核心争议的细致还原,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继承的信仰体系,其每一块基石是如何经历漫长而艰辛的辩论才得以确立的。 本书旨在为神学生、历史学者以及所有对早期基督教世界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具阅读吸引力的指南。我们力求展现的,是那群在十字架的阴影下,以鲜血和思想共同绘制出信仰蓝图的先行者们的身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v 輔大神學叢書「活水專輯系列」序
vii審訂者的話(胡國楨)
x 聖經新舊約各卷名稱及其簡稱對照表
 
1 《出谷紀》導言
9 壹、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一~十八)
10 一、埃及王殘害以色列男嬰(一1~22)
14 二、梅瑟的誕生及逃亡(二1~22)
19 三、天主召叫梅瑟(二23~四17)
31 四、梅瑟返回埃及初會法郎(四18~五23)
38 五、再會法郎(六1~七13)
45 六、十個大災難(七14~十一10)
60 七、逾越節的規定(十二1~28)
65 八、以色列子民啟程(十二29~十三16)
71 九、以色列子民渡紅海(十三17~十五21)
80 十、以色列子民在曠野(十五22~十八27)
 
93 貳、頒布約書(十九~廿四)
94 一、天主在西乃山顯現(十九1~25)
99 二、十誡及敬畏天主(廿1~21)
109 三、盟約法規之一(廿22~廿二14)
118 四、盟約法規之二(廿二15~廿四18)
 
127 參、修建聖所(廿五~四十)
129 一、有關修建聖所的指示(廿五1~廿七21)
138 二、有關司祭的指示(廿八1~卅10)
147 三、其餘相關指示(卅11~卅一18)
152 四、拜金牛(卅二1~卅三6)
160 五、重造約版(卅三7~卅四35)
171 六、修建聖所的工程(卅五1~卅九43)
182 七、豎立帳棚(四十1~38)
 
187 小磐石聖經研讀課程─出谷紀研經指南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368
  •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審訂者的話
 
出谷紀:以色列人信仰反省的核心故事
胡國楨
 
  當今猶太教的立教根基,是古以色列民族的「妥拉」。其實,「妥拉」在整個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一直都沒有一套固定文本的「經典的正典綱目」,而是以「口傳」方式在民間流傳,並在會堂的附屬學校中師徒相承。直到主曆70年,羅馬大軍攻克耶路撒冷城、摧毀聖殿,整個民族流離失所、逃亡散居到世界各地之後,使猶太宗教文化有了幾乎喪失殆盡的危機。
 
  這個大變故,讓以色列法利塞派菁英知識分子感覺到:應該為後代保留猶太文化的根,把新生命注入自己民族的宗教。他們沒有跟多數百姓一樣流亡出外,而是聚集到現今特拉維夫附近的雅木尼雅,建立一個靈修團體。
 
  以色列民族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
  為基督徒來說,「聖經」就是「新約正典綱目」及「舊約正典綱目」兩套叢書的合訂本。「正典綱目」(canon)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一根棒」或「一把尺」,它有固定的長度,可以用來當作測量的工具。這個字常以寓意的方式使用,指的是「準繩」,亦即「判斷事物的是非標準」。所以,為基督徒來說,「新舊約正典綱目」之中的各書卷,就是基督徒用來做為生活準繩的標準參考書。其實,基督徒稱為「舊約正典綱目」的這一套叢書,猶太教人士也稱之為「經典的正典綱目」,這套叢書分三類:
 
  猶太教是以色列民族的傳統宗教,所以我們稱為「舊約聖經」的這一套叢書,就是以色列民族所講自己民族在歷史中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藉以作為其子民的生活準則。所謂「以色列民族」,就是從主前十一世紀晚期正式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王國開始,直到主曆70 年耶路撒冷城被羅馬帝國軍隊毀滅為止,這段期間一直都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這個族群的名字。
 
  其實,以色列民族原本並沒有這樣一套做為生活準則的「經典的正典綱目」叢書。他們之所以會開始編寫這套叢書的關鍵,是主前六世紀初發生的那起悲劇性歷史事件:猶大王國被巴比倫帝國消滅了,菁英分子被擄到巴比倫去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因此就要從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了,這難道就是受到天主祝福選民的決定性命運嗎?
 
  以色列民族編纂自己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
  「申命紀歷史」可能是在主前538 年放逐結束、回歸耶路撒冷這幾年內編寫完成的。這套歷史主要是將收集到的有關君王事蹟的政府官方檔案資料,加以整編詮釋。當然,這些政府官方檔案資料中,也包括有政府史官編輯成冊的民間傳說故事,這類的檔案資料也被編纂出了《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等書,並把早已存在的《申命紀》連 結起來,被後來的猶太教尊為天主啟示給以色列的「妥拉」, 也就是基督宗教所稱的「梅瑟五書」,就是厄斯德拉向民眾宣讀的「上主命以色列當遵守的《梅瑟法律書》」(厄下八1)。
 
  這期間,有心人士不只收集官方文件編成「申命紀歷史」 及「梅瑟五書」,他們同時也收集被保留下來的各先知神諭及宣講,編寫成「後期先知書」(「申命紀歷史」被稱作「前期先知書」)。至此,猶太「經典的正典綱目」中的「妥拉」和「先知」兩類作品大致已經編寫完成了。至於「文集」類的作品,大約是從這時開始收集編寫的,有些要到主前第二世紀才完成。
 
  顯然,舊約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口傳資料漸漸收集, 變成文字資料,最後經過信仰反省,而編輯成書;以「妥拉」這套叢書為例,就有「雅威典」、「厄羅亨典」、「申命紀派」、「司祭本」等不同源流(請參閱:本書4~7 頁,作者的導言)。這是以色列民族所講自己民族在歷史中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因而,舊約經文的含義非常豐富,有史料發生時的意義,有編輯者反省後所賦予的意義。研經若同時能注意各個層面的特質, 讀起來會更有意義,也會很有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幾年台灣的靈修風氣越來越盛行,許多人追求快速的「屬靈體驗」,卻忽略了紮實的聖經基礎。這本詮釋書,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既有學術的深度,去追溯每一句話在原始語境中的含義,同時又非常注重「應用性」。它在每一章結尾提供的思考題,都不是那種只需要「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膚淺問題,而是需要你花時間在文本中扎根、去消化、去反芻的。例如,它對「曠野」的描述,就遠遠超出了地理概念,深入探討了那段「不確定性」的時期,對以色列民族身份塑造的重要性。這對我們身處變動快速的現代社會,常常感到迷失方向的信徒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提醒我們,信仰的成熟,往往發生在那些看似停滯不前的「曠野歲月」裡,那才是真正考驗我們信心的場域。

评分

最近手邊這本《出谷紀詮釋:附研經指南(神叢144)》,實在是讓我這個長期關注聖經研究的朋友耳目一新。尤其對於我們在華人教會圈子裡,對於舊約的理解,常常會停留在一些比較傳統的、甚至略顯僵化的詮釋上。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在悶熱的夏日裡吹來一陣清涼的風。它不僅僅是文字的羅列,更像是帶著你親身走進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那個宏大歷史場景。作者在文本的細膩處理上,展現出了極高的學術功力,但奇怪的是,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他們巧妙地將古代近東的文化背景,以及聖經文本本身的文學結構融入分析,讓「出埃及」這齣戲碼,不再只是單純的歷史事件,而是充滿了深刻的神學意涵。我特別欣賞它對摩西這個人物的刻畫,不再是臉譜化的「偉大領袖」,而是有血有肉、充滿掙扎與信心的僕人。這對於我們在教會服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限制與恩賜,提供了一種非常實際的參照點。

评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出谷紀詮釋》也看得出出版方的心思。雖然是專業用書,但紙質和排版處理得相當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太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許多既有的解經框架。在處理「上帝的憤怒」與「上帝的慈愛」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時,作者並沒有採取迴避或折衷的態度,而是直面了出埃及記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段落,並嘗試在歷史脈絡中尋找其神學合理性。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信仰理解,是需要接納上帝的複雜性與超越性的。這本書不是在「美化」聖經故事,而是在「忠實呈現」上帝在歷史中彰顯的真實樣貌,這份誠實度,是台灣讀者群非常渴望的。它鼓勵我們跳脫舒適圈,去面對那些讓我們感到挑戰的經文,而不是一味尋找安慰性的論述。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看到「神叢144」這個編號,我還以為又是哪種學院派的艱澀著作,光是翻開目錄就頭昏腦脹。但實際閱讀後,我發現這個系列雖然嚴謹,但在文字的鋪陳上卻有著驚人的親和力。這本書對於「律法」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傳統上,律法常常被簡化為「上帝的規條」,甚至成為一種壓抑人心的枷鎖。但作者群在這裡展現了更細膩的視角,他們將西奈山頒佈的律法,置於「上帝如何安居在祂的子民中間」這個宏大敘事下進行解讀。這完全改變了我對「聖潔生活」的看法——它不再是為了取悅上帝的苦修,而是進入上帝同在的必要預備。這種從「法律文本」轉向「神聖空間」的視角轉換,讓出埃及記的下半部(從頒佈律法到會幕的建立)讀起來充滿了張力與美感,讓我覺得,原來舊約的倫理教導,是如此地與基督徒的生命藍圖緊密相連。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的解經書多如繁星,但真正能「用得上」的卻鳳毛麟角。這本《出谷紀詮釋》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那「附研經指南」的設計。這可不是隨便加進去的附錄,而是真正下了苦心的結晶。對於我們這些想自己紮實讀經、帶查經小組的,它幾乎就是一本現成的教戰手冊。它把複雜的希伯來文概念,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清楚,然後立刻連結到今天的信仰生活。舉例來說,當它談到「逾越節」的預表意義時,它不只是重複老生常談的神學觀點,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在我們現代的「出埃及」——也就是從罪惡捆綁中被釋放的過程裡,這些古老的儀式實踐,到底能給我們哪些具體的啟示。我常常邊讀邊做筆記,那種感覺就像是身旁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隨時準備解答我的疑惑,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這一點,對台灣的讀者群體來說,實在是太有幫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