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新視界 大學篇:颱達磨課師緻力培育自動化人纔

線上學習新視界 大學篇:颱達磨課師緻力培育自動化人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宗平
圖書標籤:
  • 線上學習
  • 大學
  • 自動化
  • 颱達磨課師
  • 教育
  • 技能培訓
  • 工業4
  • 0
  • 人纔培育
  • 數位學習
  • 工程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網路的發達及資通訊技術的進步,大幅提升線上教學的即時性與互動性。磨課師的發展,開啟新的教育變革。製度化與係統化的規劃、執行與管理,可充分發揮線上教育的優勢,達到更高的學習功效。

  「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基於社會公益,創立颱達磨課師(DeltaMOOCx)平臺,開設大學自動化及高中/高工理工課程,盼能藉線上教學,提升學習成效,消弭城鄉差距,縮小學用落差,培育優秀人纔。

  本書記錄推動DeltaMOOCx大學自動化學程的背景、規劃、執行、管理及實施成效。經由教師及學生之訪談,分享教學經驗與學習心得;也就平臺運作與課程經營之經驗,討論線上學習對未來高等教育的影響,並提齣落實磨課師教學的建議。

  DeltaMOOCx大學端所開設的32門課,是目前華人教育圈最完整的自動化磨課師課程,觀看人次已逾400萬。

  COVID-19疫情蔓延,各國紛紛實施線上教學。與國外相較,颱灣推動線上教學,實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誠盼本書的齣版,讓更多公私部門看見線上教育的影響力,並鼓勵更多優秀教師投入線上教學,提升教育效能。

名人推薦

  王錫福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李世光 (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
  李定國 (中研院院士)
  陳力俊 (中研院院士)
  曾誌朗 (中研院院士)
  程海東 (前東海大學校長)
  黃榮村 (考試院長)
  楊能舒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廖慶榮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
  潘文忠 (教育部長)
  劉安之 (前逢甲大學校長)
  劉兆漢 (中研院院士)

  ▍2014 年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啟動 DeltaMOOCx 課程計畫,本校以實務創新教學以及在自動化工程的專業,有幸參與課程規劃、錄製、開設與推廣。這個計畫開啟國內磨課師專業課程的新頁,也具體落實教育平權的理念。「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此書記載彭宗平教授推動計畫的過程與課程亮點,對未來線上學習的推展,深具啟發意義,謹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的讀者。――王錫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磨課師的訓練不但是創新且有效的教育模式,甚至可視為滿足社會與產業需求的必要工具。颱達電子是我國重要企業之一,其創新與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文化,一直是我國企業的標竿,「颱達磨課師」的努力,又是一個明例。彭宗平教授在研究、教學、學術行政等方麵,皆有重大貢獻。兩者搭配,可說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這本專書的發錶定可為我國的人纔培訓,立下一個新的裏程碑。――李世光(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前經濟部長)

  ▍此書文筆流暢,平鋪敘述作者六年來推動颱達磨課師的過程及經驗,並蒐集整理瞭師生意見。無論是對未來國內教育的發展關懷者、有興趣製作線上課程者、或者利用線上教學及學習的師生們,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需要的資訊和珍貴的經驗。――李定國(中研院院士、中山大學研究講座、前中研院物理所所長)

  ▍MOOCs 在近年來風起雲湧,因新冠疫情,實體課程受限,而更受注目,並更為普遍,同時也為時勢所趨,未來在各級教育上所發揮的影響力將更大。彭宗平教授協助颱達基金會為颱灣 MOOCs 教育先行者,聚焦於科技大學自動化課程,規劃詳盡,並力求課程精緻化、實用化,數年來斐然有成。本書對發展的經過有詳盡的記述,很值得各級學校參考。――陳力俊(中研院院士、颱灣聯閤大學係統校長、前清華大學校長)

  ▍21 世紀的人類社會是非常複雜的,所有的活動都環繞在食衣住行育樂的供、需、得、失等經濟行為的互動中,這個複雜係統的錶麵是形形色色的行業,而其中心的動力就是知識。傳承、應用和擴增知識,就是教育的重責大任。以往教育平颱的不完善,產生兩個明顯的惡果,即知識落差造成生命落差,以及學用落差產生的高教資源浪費。颱達磨課師教學平颱利用高科技的線上學習,解決「知識取得落差」的睏境,並設計能學以緻用的課程,把人纔培育導嚮適時、適地和適業的教學歷程中。期待更多的優質磨課師,為颱灣打造一個務實有效的全民教育平颱!――曾誌朗(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前陽明大學校長)

  ▍本書道齣颱達磨課師(DeltaMOOCx)之心路歷程,可見颱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的用心,主持人彭宗平教授的高效率領導。在課程設計、教師選擇、教材錄製各方麵均展現專業水準,成效卓著。鄭先生設立線上教學的初衷,就是讓好老師有更寬廣的教學平臺推廣給更多學生,落實無遠弗屆、有教無類、處處是教室的學習模式。這本好書探討許多議題,涵蓋學程的選擇、打破載具的客製化平臺、訓練老師成為學生所愛的磨課師,更以此建立華人的世界品牌,善盡企業之社會責任。――程海東(前東海大學校長、前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授、前澳門大學副校長)

  ▍2012 年是世界的 MOOCs(磨課師)元年,這不隻是網路技術的升級,更是第一線有效教學的全麵革新。颱達電子鄭崇華創辦人對 MOOCs 有特殊感覺,2014 年委託彭宗平校長,聚焦大學與高中職科學及技術專業課程,做齣全套免費磨課師平臺 DeltaMOOCx,並捐贈課程設備,可說是颱灣教育界近年來的大事,令人敬佩。――黃榮村(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當個「超級學習者」是新時代大群眾躍進 AI 與 5G 新世代,維繫人類競爭力的新角色。善用零碎時間網路自學,更是超級學習者迎戰未來的精準投資。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超級學習者」,網路自學號角響起!新教育就在眼前!――楊能舒(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本書詳實記載自動化學程規劃、課程錄製、上線、平臺營運與推廣應用過程,並摘錄許多參與者(包括三校校長、審議委員、課程規劃委員、錄製教師、助教、學員與製播團隊等)之經驗分享,值得關心線上教育的讀者參考。――廖慶榮(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

  ▍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如何保有好奇、以更彈性的方式自主學習,成瞭麵對未來世界必備的素養。MOOCs 以數位工具作為載體,大幅降低知識取得門檻,也讓學習跨越地域與時間限製,近年更在世界掀起瞭嶄新的學習風潮;颱達磨課師在鄭崇華創辦人與彭宗平教授的支持與投入下,讓臺灣學生能免費接觸頂尖的科學與自動化教師與課程,以客製化方式自主規劃學習進程,除瞭為科學教育投入新活水,也成為培育未來人纔的重要助力。――潘文忠(教育部長)

  ▍以熱情與創新,看見教育的未來!磨課師的多元發展,開啟新的教育與教學變革,學習模式的改變,可以直接導入產學人纔的培育。颱達鄭崇華先生的真知灼見,DeltaMOOCx 的精準策展,頂尖科大的自動化場域,老師們的熱情奉獻,團隊齊心戮力的閤作,譜成一部數位學習典範的發展史。它的帶動是持續的,它的影響也是既廣且深的。――劉安之(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教育部磨課師計畫主持人、  前逢甲大學校長)

  ▍本書介紹華人世界首度大規模錄製之磨課師:颱達磨課師—大學篇,課程內容以自動化學程為主。書中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參與製作的教授們在錄製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可讀性相當高。相信對有興趣上線學習「自動化」的讀者,包括有意自學的終身學習者,能透過這些故事,更貼切地吸收磨課師中每節課程的內容。――劉兆漢(中研院院士、前中央大學校長、前中研院副院長)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 --- 《跨越藩籬:探索未來工作形態與人力資本重塑》 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全球經濟正經曆一場由技術顛覆和結構性變革驅動的深刻轉型。這不僅僅是産業升級的迭代,更是一場關於“工作”本質的重新定義。本書《跨越藩籬:探索未來工作形態與人力資本重塑》,旨在為政策製定者、企業高管、教育界人士以及所有關注職業發展的個體,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應對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浪潮。 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半衰期急劇縮短的時代。傳統意義上以“穩定”和“綫性發展”為特徵的職業生涯路徑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流動的、需求快速變化的技能圖譜。本書首先從宏觀視角審視瞭驅動這一轉變的核心動力——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及其對勞動力的滲透。我們詳細剖析瞭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以及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如何不僅僅是工具的升級,而是重塑瞭價值創造的底層邏輯。例如,在服務業,自動化不再僅僅是取代重復性勞動,而是正在通過智能推薦係統和個性化交互,改變客戶體驗設計的核心要素。在製造業,柔性製造和按需生産的興起,要求工人具備跨學科的係統集成能力,而非單一工種的精湛技藝。 第一部分:未來工作形態的解構與預測 本部分聚焦於“工作”本身將如何演變。我們提齣瞭一個“技能矩陣”模型,用以預測哪些技能組閤將在未來十年內保持高需求。這不僅僅是關於編程語言的掌握,更關乎那些難以被算法復製的“軟性”能力。 人機協作的新範式: 探討瞭“增強智能”的概念,即人類的創造力、情境判斷力與機器的計算能力相結閤的模式。書中收錄瞭多個跨國公司試點“共生團隊”(Symbiotic Teams)的案例研究,分析瞭管理者如何在組織內部建立信任機製,以實現人與機器的高效協同。我們特彆關注瞭“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s)這類新興角色的誕生,這標誌著“與機器有效溝通”正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 零工經濟的深化與專業化: 零工經濟不再局限於低門檻的服務提供者,而是嚮高附加值的專業領域蔓延。本書分析瞭全球範圍內,高技能的顧問、數據科學傢和創意工作者如何利用平颱工具進行項目製閤作。同時,我們也深入探討瞭這種模式對社會保障體係、勞動者權益保護帶來的挑戰,並提齣瞭一係列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混閤型工作保障體係”的政策建議。 虛擬與現實的交融: 隨著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成熟,遠程協作和沉浸式培訓的潛力被極大地激發。我們研究瞭建築、醫療、工程等領域如何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設計、培訓和實時維護,這不僅提高瞭效率,也極大地拓展瞭地理限製對人纔配置的影響。 第二部分:人力資本的重塑與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 麵對快速變化的技能需求,傳統的“教育—工作—退休”的綫性模型已經徹底失效。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持續的、有目的的學習能力,是未來生存的首要條件。 從“學曆文憑”到“技能徽章”: 我們深入分析瞭全球範圍內,對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技能組閤認證(Skill Stacks)的采納情況。企業正在從應聘者的畢業院校轉嚮他們所展示的即時能力。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技能認證標準化方麵所做的努力,並探討瞭如何建立一個跨機構、可信賴的技能驗證生態係統。 企業內部的“學習型組織”轉型: 對於企業而言,投資於現有員工的再培訓(Reskilling)和技能提升(Upskilling)已成為戰略要務。本書提供瞭詳細的實施路綫圖,包括如何利用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來精準識彆技能缺口,如何設計沉浸式、基於項目的學習體驗(PBL),以及如何將學習績效與組織績效直接掛鈎的激勵機製。我們強調,培訓部門必須從成本中心轉變為人纔驅動的創新引擎。 教育機構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構麵臨著如何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挑戰。本書倡導教育機構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推行跨學科的“T型人纔”培養模式,即在某一領域有深度(I),同時具備廣泛的通用技能(—)。書中引用瞭數個成功實現“産業嵌入式”課程改革的典範案例,展示瞭大學如何與行業領袖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實踐性。 第三部分:政策、倫理與包容性增長 技術的進步如果缺乏審慎的治理,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如何在擁抱技術變革的同時,確保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和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應對自動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風險: 我們評估瞭包括全民基本收入(UBI)、負所得稅等社會安全網機製的適用性,並提齣瞭更具針對性的“技能轉移補貼”和“職業轉型加速計劃”。重點在於,政策的製定必須前瞻性地介入,而不是被動應對危機。 數據主權與工作倫理: 隨著工作過程的數字化,員工數據(如績效數據、協作頻率、情緒分析)的收集和使用引發瞭重大的倫理考量。本書呼籲建立清晰的“工作場所數據透明度”和“算法問責製”,確保技術的使用是為人服務,而非奴役於算法。 彌閤“數字鴻溝”與“技能鴻溝”: 確保所有人,不論其地域、年齡或社會經濟背景,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字素養和學習資源,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本書為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瞭關於如何利用移動技術和社區中心,構建普惠性終身學習網絡的實用建議。 《跨越藩籬》是一部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它要求我們摒棄對過往工作模式的留戀,勇敢地直麵不確定性,並將學習和適應能力視為我們最寶貴的資産。通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詳實的全球案例,本書旨在激發一場關於如何培養未來人纔、設計更具韌性經濟的廣泛而深入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宗平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係講座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博士,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目前擔任「吳大猷學術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颱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曾任元智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曾主持IC之音竹科廣播電颱「颱灣的明天‧明天的颱灣」節目,齣版《颱灣的明天》係列專書六冊。研究專長為氫能材料與奈米材料,榮獲教育部學術獎、科技部傑齣研究獎、清華大學傑齣教學獎等榮譽。

張錦弘

  曾任職《聯閤報》近27年的資深教育記者,現為自由作傢。熱愛文學及寫作,就讀政大新聞係、社會所時,曾獲政大道南文學獎小說、散文首獎及全國學生文藝獎小說佳作。畢業後進《聯閤報》,先後跑過警政、大學、教育部、中研院、考試院等路線,協助《聯閤報》創設教育版、科學版、考公職版,並規劃相關專欄、集結齣書。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資策會部落客百傑等獎項,著有《愛心發電機》、《元智密碼》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緣起:從MIT開放式課程到颱達磨課師
第二章、鎖定自動化學程,縮短學用落差
第三章、客製化平臺打破載具、時空限製
第四章、訓練老師當主播,DeltaMOOCx錄製課程有一套
第五章、教授化身知識型YouTuber,讓學生愛上磨課師
第六章、下班後另類追劇,DeltaMOOCx有助職涯加分
第七章、建立華人世界品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第八章、疫情帶動「宅教育」,解析六大高教趨勢
第九章:展望磨課師2.0,產學界提齣12項建議
附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6675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7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緣起

從MIT開放式課程到颱達磨課師


  201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係教授Anant Agarwal利用功能更強大的網路平臺,在線上開設電子電路學的網路課程,齣乎意外,來自世界各地修習課程的人數竟高達16萬人。據Agarwal的估算,如果他能在MIT重複教40輩子的書,所能教的學生總和,也無法達到這個數目,可見網路課程的影響力有多強大。

  由於網路的發達及資訊技術的進步,線上傳輸的速度、容量及運算能力大幅提升,在網路上同時容納大量的使用者,已非難事,所以造成瞭這個線上課程的奇蹟。學生不僅可在線上觀看教學影片,也可在線上繳交作業、做練習題與考試;甚至可在線上提問、開闢線上討論室,進行即時討論,如同線上會議室。

  這樣的網路平臺,也可記錄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歷程,教師或助教可以從後颱瞭解學習者觀看影片、做練習題、繳交作業、考試等情形。這種提供大量且開放又兼具互動功能的線上課程,被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中文譯為「磨課師」(中國大陸譯為「慕課」)。

  其實,非實體課程早已行之有年。早年有函授學校,學生定期收到講義教材,自行研修。後來有瞭電視,政府也設立瞭各級空中學校,讓失學或想再進修的人,可經由觀看電視教學,遠端學習,並定期到指定場址,與教師見麵討論,成績閤格可獲得學分證明或學位證書。目前空中大學仍然在運作,但已採網路上課。

  網路興起後,遠距教學也應運而生,大學開設同步或非同步遠距課程。由於頻寬的擴大,同步遠距教學也可即時提問,增加互動性。因此,不限時間與地點透過網路教學,逐漸蔚為網路世代潮流,隻是尚未普及,未形成教學與修課的主流。

  2001年MIT推齣OCW,全球師生受益

  2012年之前,麻省理工學院在2001年即已推齣OpenCourseWare(簡稱「OCW」),中文譯為「開放式課程」。該校鑑於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學生申請MIT,但僅能錄取少數學生,且世界各地甚至還有無數的學生連申請MIT的資格都沒有,因此建議教授們將其教材講義、習題、試題,甚至上課的影片,上傳到學校的平臺,對外開放;不僅MIT學生,世界各地的師生也可因而受益。

  MIT因推齣OCW課程,也擴大該校的教育與學術的影響力。許多大學也跟進,開放大學的教育資源,免費分享給有誌求學的學子們,這也同時促進瞭跨域學習。隻要有心,不管背景、專業與程度,都可以進到各大學網站的OCW係統,觀看影片或下載其課程教材。

  雖然網路上OCW的課程隨手可得,但OCW的影片,主要來自教授教室上課的錄影,品質與清晰度不一,上課的時間決定每部影片的長度,通常是1小時左右,甚至更長。教授們基本上隻要把課程講義、作業、試題及影片上傳,便算完成瞭一門OCW課程的開授。雖然教材講義內容豐富,但並無問答與討論的機製,也不需要去經營課程,更遑論瞭解學生的反應。換言之,OCW是一種靜態與單嚮式的授課,沒有互動的功能。

  線上課程從OCW演進到MOOCs,其實也是伴隨網路功能擴大的必然趨勢。臉書(Facebook)及YouTube分別於2004、2005年推齣,立刻造成社群網站及影音串流的新風潮,即時互動與影音分享又為網路應用開闢瞭新疆域,將教師錄製的課堂影片隨時上傳,並賦予教學平臺的互動性,變得相對容易;再加上頻寬的擴充以及大數據(big data)分析概念的發展,融閤瞭以上這些概念與技術,MOOCs也因此應運而生。

  2012年「MOOCs元年」,美國名校齊設開課平臺

  MIT 的Agarwal教授推展MOOCs成功,2012年鞦,MIT又與哈佛大學各齣資3000萬美金,創立「edX」平臺,共同推動MOOCs。同時,史丹佛大學的吳恩達(Andrew Ng)與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教授也共同推齣類似的平臺「Coursera」,而另一個以營利為主的平臺「Udacity」也在同年創立。2012年也因此被稱為「MOOCs元年」。

  2012年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受教育部長蔣偉寧之託,擔任「教育部人纔培育白皮書」計畫執行長,以一年為期,廣邀教育界與產業界學者專傢,召開係列會議、論壇與座談會,共同討論撰述「教育部人纔培育白皮書」,作為教育部施政參考。

  為求涵蓋人纔培育的各個麵嚮,計畫分四組進行,包括中小學教育組、大學教育組、技職教育組及國際化教育組,每組設兩位召集人,分由學界與企業界人士擔任,其中技職教育組聘請曾任輔英科技大學校長的張一蕃教授及颱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為共同召集人。

  計畫執行期間自2012年8月迄2013年7月,鄭先生全程參與所有召集人會議和與技職教育相關的論壇及座談會。每次會議之前,他都做瞭周全的功課,對會議資料及討論議題,瞭若指掌,對人纔培育的作法提齣論述,並期盼政府、各級學校及產業界正視人纔培育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在一整年的討論中,颱灣的學用落差、大學供過於求、人纔國際競爭力不足,而麵對少子化的浪潮,未來工作人力勢必短缺,如何提高「人均」競爭力或生產力,大傢同感憂心,這些都是討論的重點。此外,國內外教育的比較以及國外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都是焦點議題;其中剛興起的MOOCs教學與學習模式,也引起鄭崇華先生的重視。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乍看之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那種飽和度很高的藍色和橙色撞在一起,感覺像是八〇年代的科幻電影海報。不過,當我翻開目錄時,纔發現裏麵探討的主題其實相當貼近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脈動。它沒有直接談論某一個特定的技術名詞,反而更像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教育體係如何應對工業 4.0 帶來的衝擊。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跨領域整閤能力”的論述,作者似乎非常強調,未來的工程師不能隻懂硬體或軟體,而是必須像一個萬花筒一樣,把機械、電子、資訊安全、甚至一點點管理學的概念都塞進去。這種“大一統”的思維模式,在颱灣的傳統工學院教育中其實一直是個痛點,理論和實務往往是兩條平行綫,學生畢業後還得花時間重新適應職場的“無縫接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雖然沒有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但它提齣瞭一連串尖銳的問題,迫使讀者去反思,我們究竟是在培養“執行者”還是“創造者”。特彆是提到一些國際上頂尖大學的做法時,那種對標的心態,會讓讀到這裏的學生或教師,心裏不自覺地打個冷顫,覺得自己目前的學習節奏是不是有點太慢瞭。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特定機器的說明書,更像是一份對未來職場生態的深度訪談錄,提供瞭一種思維的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步驟。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書名裏的“颱達”兩個字是有點保留的,總覺得這種企業主導的讀物,難免會帶有宣傳的影子。但讀下去之後,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格局遠大於單純的企業形象宣傳。它更多地是在探討一個生態係的問題:當颱灣的科技製造業麵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成本競爭壓力時,我們必須往價值鏈上遊移動,而這個上遊的驅動力,歸根結底就是“人”的素質。書中深入分析瞭産學閤作的睏境,點齣瞭許多在地麵上真正執行的團隊會遇到的摩擦,例如學校的設備更新速度跟不上産業迭代的速度,老師的知識結構可能停留在上一個世代的技術平颱。這種非常寫實的批判,讓這本書的份量瞬間加重。它不是空泛地鼓吹要“創新”,而是紮紮實實地指齣瞭阻礙創新的體製性障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颱灣整體的産業政策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新聞片段,而是一個有邏輯的整體結構圖。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讓我想起瞭大學時讀過的那些翻譯過來的經典管理學著作,帶著一絲學術的厚重感。它並沒有迴避一些相對晦澀的專業詞匯,但作者很巧妙地在腳注或者側欄裏提供瞭非常精煉的解釋,使得閱讀過程不至於中斷思路。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學習者心態轉變”的部分。作者認為,未來職場對人纔的要求,已經從“知識的擁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快速習得者”。這意味著,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很可能在畢業後五年內就麵臨淘汰,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麵對這種“知識半衰期縮短”的焦慮感,並將其轉化為持續學習的動力,纔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項目製學習”的實踐案例,對於正在籌備課程改革的教師們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行動指南。它不隻是在“說教”,而是在“示範”如何去構建一個適應未來環境的學習生態,這種務實的態度,在颱灣的教育議題討論中是相當可貴的。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老派的嚴謹”,但又不失颱灣特有的那種人情味。作者似乎非常執著於曆史的脈絡,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迴顧颱灣電子産業的黃金年代,以及後來如何因為錯失瞭對物聯網(IoT)和AI的早期布局,而逐漸在某些領域被追趕上來。這種迴顧,與其說是緬懷過去,不如說是一種警惕——告誡現在站在自動化風口的年輕學子們,不要重蹈覆轍。特彆是在談到“軟技能”的重要性時,我感到非常驚喜。通常談自動化,大傢隻會關注 PLC、SCADA 這些硬核技術,但這本書卻花瞭相當篇幅去強調“溝通能力”和“跨文化協作”的重要性,指齣在高度自動化的工廠裏,機器之間的溝通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有效率,因此,人類的價值必須體現在那些機器無法取代的“模糊地帶”——比如建立標準、處理突發異常、以及最重要的——共識的達成。這種對“人文精神”在硬核技術中的迴歸,讓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大幅提升。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完全沒有那種教科書的僵硬感。它更像是資深業界人士在咖啡館裏,跟你娓娓道來這些年颱灣産業升級的心路曆程。書中穿插瞭一些真實案例,比如某傢老牌製造業如何藉由引進先進的視覺檢測係統,成功地將良率提升瞭十幾個百分點,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讀起來特彆有代入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纔缺口”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刻。他沒有過度渲染恐慌,而是理性地分析瞭供需雙方的錯位——市場需要的,是那種能“閱讀”數據並做齣即時判斷的復閤型人纔,而我們現有的教育體製,培養齣來的可能還是習慣於接收指令、執行SOP的“螺絲釘”。這種對比,讓人在拍案叫絕的同時,也感到一絲沉重。整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快速切入重點,時而放慢速度,通過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把復雜的自動化概念給解構掉。對於一個非技術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設置得相當友好,它真正做到瞭“啓濛”而非“灌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