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價值的再思考套書(科學革命+重力的幽靈)

科學價值的再思考套書(科學革命+重力的幽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蒂文・謝平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科学革命
  • 牛顿
  • 爱因斯坦
  • 相对论
  • 引力
  • 知识论
  • 西方哲学
  • 科学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21世紀的科學,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下判斷;而這才是科學對這個社會的指引。

  《科學革命》
  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也並非一項純粹追求真理的事業;不過它仍是人類關於自然世界最可靠的知識。

  1939年,法國哲學與歷史學家夸黑提出「科學革命」一詞,並盛讚其為自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遭逢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說,科學革命的「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它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顯得只不過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科學革命」的概念我們都很熟悉,不過究竟什麼才是科學?什麼才是科學史討論的對象?十七世紀種種「新」觀點、「新」方法,真的與之前的歷史無關?歷史究竟是連續、還是斷裂的?本書作者謝平開宗明義,介紹十七世紀西歐重要的科學成就,再發揮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專長,分析並探討「科學事實」如何在複雜的社會過程中取得正當性,以及如何從科學、宗教以及國家力量的複雜關係,來理解十七世紀追求科學知識的動機與條件。

  本書從啟蒙時代講起,第一章處理了一般談論科學革命時會提及的標準議題,包括當時對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挑戰、以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取代地球中心論,以及利用機械比喻自然的說法。第二章把討論焦點轉向那個時代的人是如何更積極、更務實地「製造」知識這回事。第三章將自然知識所服務的一系列目的,置於十七世紀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中。自然知識並不只是信念,某個程度它也是資源。

  謝平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解讀,累積十餘年有關「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集合各家說法,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

謝平的論述可靠、細緻、清楚。他不是反對科學,也不是貶低科學的價值,而是要揭露由人類努力打造出來的科學,內涵多麼豐富。──《科學》雜誌
我們或許可以把《科學革命》看成謝平對當代科學史學術寫作的反省,更是普及科學史學術研究成果的嘗試。──陳恒安,本書導讀

  《重力的幽靈》
  越多不正確的結果公諸於世越好,只要它們展現出向更好的理解與更好的判斷,緩步前進的過程。

  自從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重力波」的概念,「如何偵測到遙遠宇宙傳來的訊息」成了天文物理學家近百年來念茲在茲的努力方向;而誰能先「看到」重力波,也成了科學界,甚或背後支援的國家機構,競逐資金、技術、學術地位的角力場。2017年,LIGO研究團隊中的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使得「重力波」,這個愛因斯坦最後的預言,成為該年度最夯的物理詞彙。

  柯林斯為英國著名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及社會學學者,他以重力波實驗室為田野地,從1972年開始對其研究社群進行超過四十年的近身觀察、研究,本書即是他多年田野成果,除了點出這群科學家究竟在努力些什麼、努力的意義為何;也以「科學社會學家」身分對所謂「科學研究」提出觀察與思考。

  全書圍繞著2007年著名的「秋分事件」展開,柯林斯以故事性的方式描寫重力波偵測團隊的研究過程、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的掙扎和內心戲,與各小組之間的牽制。同時以淺白方式穿插介紹重力波、重力波偵測、科學研究中的「盲植」概念,以及面對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科學家如何以有限的經驗做出最佳的判斷。

  不同於其他天文學觀測,重力波的偵測沒有圖像,只有數字。如何從一堆各種雜訊和意外事件的數字中,提取出重力波信號,需要非常多的統計與詮釋,不同的重力波偵測社群不僅對統計工具有所爭議,他們對於統計結果的主觀假設,也有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這種科學並非是像相對論、量子力學的「精確科學」,而是更偏向氣象學、暖化趨勢這種「不精確的科學」;雖不精確,卻更與一般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適合進行社會學式的分析,並更有機會從中「發現」科學本質的價值。

  科學的社會研究歷經三個階段的轉變。「第一波」將科學視為知識生產的卓越形式,而科學的社會研究就是找出社會能如何夠最適當地培育它。「第二波」使用了各種懷疑論工具,闡明先前位居主導地位的科學模式是錯誤的,那些佐證它的諸多科學成果案例都過於簡化。當涉及知識的形成,科學並沒有明顯的特殊保證。第三波科學的社會研究認可這一點,但認為現代社會進行決策仍須以技術作為基礎。因此,「第三波」旨在尋找建立科學導向思考之價值的另一種方式。

  關於自然世界的知識,科學仍舊是我們所擁有最好的工具,科學程序仍是形成技術知識,最有價值的模型,只是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看待專業。

  科學家可能把事情弄錯,科學也一定會繼續向前行。在21世紀的科學,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一個具有誠信的專家,當他們有所不知時,如何下判斷;這也是科學對社會的指引。

  柯林斯在《重力的幽靈》中透過他對重力波偵測社群的參與及理解,確認了科學本身的價值,也呼應了他近年來常強調STS的「第三波」取向與「專業」(expertise)概念的重要性。——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远古的回响与未竟的探索:一部关于人类认知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关于科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亦非对特定物理定律的深入剖析。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人类心智如何构建世界、又如何在认知边缘挣扎求索的深度挖掘。我们不再关注伽利略的望远镜如何改变了天文学,也不再追溯牛顿的苹果落地引发了怎样的物理学革命。相反,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思维本身的韧性与局限,审视那些潜藏在日常认知结构之下的、更为根本的哲学困境。 第一部分:迷失的罗盘——前理性时代的思维疆域 在人类试图用逻辑和实证来规范世界之前,我们是如何感知和理解存在的?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原始思维模式的深层结构。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对认知心理学前科学阶段的重构。 1. 神话的权重与实在的模糊性: 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解释,往往根植于叙事和象征,而非可证伪的假设。本书细致描绘了“神话思维”如何充当早期社会的统一场理论。我们分析了“万物有灵”观念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试图在主观情感与客观现象之间建立因果链条的认知策略。例如,对自然灾害的解释,往往映射出特定社会群体的内部冲突和焦虑,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准确描述。这种叙事驱动的理解,塑造了早期美学、伦理乃至早期法律的雏形。 2. 早期分类学的陷阱: 在正式的生物学或化学出现之前,人类对物质和生命的区分是高度依赖感官经验和实用价值的。我们探讨了古代药草学中,那些看似随机的组合如何形成一套内部自洽的“效用体系”。这种分类体系往往混合了经验观察、巫术仪式和社群传统,它在其实用领域内是高效的,但在追求普遍真理的意义上,则充满了偶然性和主观偏见。我们考察了在没有严格对照实验的背景下,人类如何轻易地将相关性误判为因果性,并固化这些认知模式。 3. 符号的僭越: 当文字出现,人类开始用抽象符号来指代实体。然而,在早期文明中,这些符号常常僭越了其描述的本职,开始反过来“定义”现实。我们分析了特定文字体系中的语序、语法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限制了思考的范围。例如,某些语言中动词的时态结构,对时间概念的把握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这种对符号的过度依赖,如何在个体心中构建起一个比外部世界更坚固的“内在牢笼”? 第二部分:边界的消融——感知与非感知的界限 科学的进步,常常被定义为对未知领域的拓展。但更微妙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区分“我们知道”和“我们感知不到”的领域?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感知器官的局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1. 视错觉的哲学意涵: 我们不讨论经典的米勒-莱尔错觉,而是探讨视错觉如何暴露了大脑对“效率”的优先权。大脑不是一台记录仪,而是一位积极的预测者。视错觉揭示的不是光学原理,而是大脑为了节省计算资源而做出的“有根据的猜测”。当我们“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看到的是大脑的“最佳解释”,而非纯粹的输入数据。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们的视觉系统在最基本层面上就依赖于预测和修正,那么我们对“客观图像”的信念,究竟建立在何种脆弱的基础之上? 2. 听觉的叙事: 人类的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定位和识别能力惊人,但这套系统同样容易被“模式”所欺骗。我们研究了音乐心理学中那些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不和谐音”,以及大脑如何主动“填补”声音的缺失部分(如鸡尾酒会效应的延伸)。这种主动构建听觉环境的能力,使得我们更容易相信我们“听到了”预期的对话或警告,即使外部刺激微弱或缺失。 3. 触觉的深度错觉: 触觉,被认为是人类最“实在”的感知方式。然而,我们探究了“幻肢感”等现象如何揭示了身体图式(Body Schema)的本质——它是一个高度可塑、依赖于神经化学反馈而非纯粹物理连接的建构。当我们失去了肢体,大脑依然能“感知”到它的存在,这说明我们对“自我的边界”的定义,远比皮肤的物理边界更为灵活和易变。这挑战了笛卡尔以来对身体的机械论理解。 第三部分:逻辑的阴影——形式推理的非理性根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工具——逻辑和推理——本身。我们审视这些工具并非是天然完美的,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优化出来的、带有内在缺陷的工具集。 1. 演绎法的“完美陷阱”: 演绎推理的强大在于其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是以牺牲对新信息的吸收能力为代价的。本书分析了在缺乏外部验证时,演绎系统如何陷入自我循环的“真理迷宫”。历史案例表明,许多被长期奉为圭臬的哲学或数学体系,其内部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其对外部现实的有效描述。当前提被植入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时,再完美的逻辑推导也只会导向一个结构上无懈可击但内容上谬误百出的结论。 2. 归纳法的脆弱与信任的必要性: 相比演绎法的刚性,归纳法是科学进步的引擎,但其根基是概率,而非必然。我们详细探讨了休谟对归纳法的经典质疑,并将其置于现代决策理论的框架下考察。人类社会运行的核心,在于对“未来将与过去相似”的集体信任。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飞跃。本书挑战读者思考:我们是否有能力构建一个完全基于归纳法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何种形态? 3. 概率的直觉偏差: 现代认知科学表明,人类天生对概率的理解是反直觉的。我们倾向于用“故事”来解释事件(例如,关注单一极端案例),而非理解大规模的数字分布。这种对“小概率高影响事件”的过度关注,或对“大数定律”的漠视,深刻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风险评估以及个人投资决策。我们不是缺乏计算能力,而是我们的进化压力偏爱具有戏剧性的、易于口头传播的解释,而非枯燥的统计趋势。 结语:重塑内在地图 本书旨在提醒读者,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感知、我们的逻辑结构、我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并非是来自宇宙的完美蓝图,而是数百万年生存压力下,一套功能强大但充满局限性的认知“操作系统”。真正的认知进步,不在于发现新的定律来解释外部世界,而在于对这套内部操作系统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和批判。只有理解了我们思维的边界,我们才能更诚实地面对知识的本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 1943~)


  謝平是位具有歷史意識的社會學者,也是位具有社會學意識的歷史學者,被視為1980年代興起之「科學知識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的重要旗手之一。他曾任職於愛丁堡大學科學研究小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現為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福特講座教授。謝平曾於2001年獲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頒發貝爾納獎(John Desmond Bernal Prize),該獎項意在表揚長期致力探討科技的社會層面之傑出學者。

  謝平著有多部討論科學知識社會史的作品。《真理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ruth: Civility and Scien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曾於1996年獲頒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的弗萊克獎(Ludwik Fleck Prize),以及美國社會學會的莫頓獎(Robert K. Merton Prize)。與賽門.夏佛合著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2006年,行人出版)獲2005年伊拉斯謨獎(ErasmusPrize);荷蘭國王(當時尚為王儲)威廉-亞歷山大在頒獎時讚譽兩位教授「全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與社會的看法」。

哈利・柯林斯(Harry Collins, 1943~)

  任教於卡地夫大學,科學社會學家,2012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柯林斯自詡以「互動型專家」融入LIGO科學合作團隊(LIGO是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察站的縮寫,該團隊嘗試並成功地偵測到重力波),進行人類學式的觀察,並以重力波田野調查為長期研究志業。他的許多重要觀念衍生於此,特別是對專家與專業在21世紀的重新定位。

  柯林斯關於重力波的著作尚有《重力的陰影》(Gravity’s Shadow: 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重力的幽靈和大狗》(Gravity’s Ghost and Big Dog)與《重力的親吻》(Gravity’s Kiss),另有與崔佛・平區合著的「科倫系列」:《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W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Science)、《不羈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Dr. Golem: How to Think About Medicine)

譯者簡介

林巧玲


  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目前任職於出版社。

許宏彬

  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史、身體史與科技與社會(STS)研究。

劉怡維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專長領域為原子分子光學、雷射物理,研究方向包括:超冷原子分子碰撞的研究與操控、以精密量測檢驗基本原子物理,以及奇異原子的光譜學。對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長期保持關注。

秦先玉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常生活科技、性別與技術、台灣科技史、美國近代技術史。一直以來持續投入對工程師與醫療人士的訪談。
 

图书目录

《科學革命》
【導讀】歷史上沒有科學革命這回事?/陳恒安
致謝詞
導論
「科學革命」這個名詞的歷史/為什麼還要書寫科學革命?/一些歷史學的議題
第1章 他們知道了什麼?
知識的視野和自然的本質/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觀/大自然是個機械/將性質加以數學化
自然界的數學結構
第2章 他們怎麼知道的?
閱讀自然之書/經驗的構成/經驗的控制/製造事實的機制/如何製造一個實驗事實?/自然知識的疆界/讓知識公開/什麼才是實驗的重點?
第3章 他們用知識做什麼?
自然哲學的自我治療/自然知識與國家權力/科學作為宗教的女僕/自然與上帝,智慧與意志/自然與目的:科學世界裡的祕境/無私與自然知識的運用
參考文獻

《重力的幽靈》
【推薦序】來自天上幽靈的一個應許/傅大為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重力波探測
第二章 秋分事件:初期
第三章 抗拒發現
第四章 秋分事件:中期
第五章 統計檢測的隱藏歷史
第六章 秋分事件:結局
第七章 重力的幽靈
跋 21世紀的科學
後記 阿卡迪亞會議的反思
附錄1 2007年10月爆發小組的檢查清單
附錄2 爆發小組為阿卡迪亞會議準備的摘要
致謝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66625
  • 叢書系列:左岸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4.8 x 21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本關於**科學傳播**的書,書名很親切,叫**《跟著達爾文去旅行:一次島嶼生態的田野觀察筆記》**。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生動活潑,它以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見聞作為引子,但核心卻是討論「觀察」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它並沒有深入探討天擇理論的數學模型,而是著重在十九世紀的博物學家們是如何建立一套觀察、記錄、分類的系統性方法的。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環境的細節描寫,像是不同島嶼上的風土、濕度、物種的細微差異,讀起來就像在看一本精美的旅行日誌,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最棒的是,作者強調了「田野工作」在科學發現中的不可替代性,對比現在太多研究都只在實驗室裡完成,這種回歸現場的精神非常值得稱讚。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親和力,即使是對生物學或地質學完全不了解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情境,並從中體會到科學家是如何從混亂的自然現象中提取出秩序與規律的。它讓我覺得,科學的魅力不只在於結論,更在於發現結論的那個過程。

评分

我前陣子為了準備一個關於**科技倫理**的講座,找了一本超硬核的文集**《演算法的盲點與人性的歸宿》**來讀。這本書聚焦在當代科技對社會結構和個體決策的潛移默化影響,討論範圍橫跨人工智慧的決策黑箱、大數據的偏見複製,以及數位時代下隱私權的徹底瓦解。雖然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史或物理學著作,但它探討的其實是科學技術發展到極致後所衍生的「新價值觀危機」。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用非常犀利的筆法,解構了我們對「客觀性」的迷思——過去我們可能認為科學是中立的,但這本書用大量的案例證明,任何科技產品的設計背後,都隱藏著設計者的意識形態和結構性的偏見。它的結構非常嚴謹,幾乎每隔幾頁就有一個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的論點,而且引用了許多社會學、資訊科學的跨界研究。如果你對科學的「應用」層面比「理論」層面更感興趣,並且希望了解現代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呼過癮,但老實說,讀完可能會有點焦慮感,因為你會發現自己被監控和引導得比想像中更深。

评分

我的書櫃裡躺著一本老舊的**《物理學史:從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到量子糾纏的迷思》**,這本是比較傳統的學術史著述。我特別喜歡它對「舊有知識體系如何被取代」的處理方式。它並沒有直接批判舊理論的錯誤,而是細膩地展示了那些理論在它們的時代是如何成功地解釋了當時能觀察到的現象,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人更理解知識演進的「漸進性」和「必要性」。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數學家們如何開始將抽象的符號應用到描述自然現象上的轉變著墨頗深,這被視為是科學走向現代的關鍵一步。相較於一些強調單一天才的傳記式寫法,這本書更著重於學術社群內部的交流、辯論與共識的建立,強調科學價值是一種集體建構的結果。它的語氣比較正式,論證嚴密,適合對科學思想史有一定基礎,希望建立完整知識脈絡的讀者。讀完後,會對「客觀真理」這個概念產生更複雜的看法,明白科學的價值不斷在被「再定義」的過程中確立。

评分

欸,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深度,雖然我手邊沒有那套「科學價值的再思考」,但我最近剛翻完另一本關於科學史的著作,**《知識的建構與崩塌: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思維轉向》**,那本書真的讓我對科學發展的路徑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事實,而是像偵探小說一樣,細膩地描繪了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在遭遇瓶頸時,是如何掙扎、如何突破心魔的。特別是書中對於哥白尼日心說被接受的過程,那種社會氛圍的壓力、教會的阻力,以及少數先驅者如何堅持下去的描寫,簡直是驚心動魄。作者並沒有美化科學的進程,反而深入探討了科學知識本身的脆弱性,強調了「範式轉移」的劇烈性,讓我覺得,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物理定律,其實也是經歷了一場場觀念的革命才確立下來的。讀完後,我會忍不住去翻閱家裡那套好幾年前買的、關於伽利略的傳記,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的。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紮實,註釋豐富到快比正文還多了,適合喜歡啃硬骨頭的讀者。

评分

最近手邊剛好有一本探討**哲學與宇宙觀**的書,叫做**《虛無的邊界:現代人如何面對無限的宇宙》**。這本書的調性跟一般科普書很不一樣,它比較偏向人文思辨,探討的是當人類的認知不斷擴展後,對我們自身存在意義產生的衝擊。書中花了很大篇幅在討論「尺度」這個概念,從我們日常生活的尺度,拉升到星系尺度的宏大,再拉低到量子層面的微觀,每一次尺度的轉換,都彷彿敲碎了我們既有的世界觀。它不是在教你物理公式,而是在問你:「當你知道宇宙如此浩瀚,你還會為眼前的小事煩惱嗎?」這種哲學層面的引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價值」的定義。書中引述了許多存在主義大師的觀點,將科學發現(比如哈伯紅移或黑洞理論)作為哲學論證的切入點,非常巧妙。這本書的文字流暢、充滿詩意,雖然主題沉重,但讀起來卻有一種洗滌心靈的感覺。對於那種喜歡將科學與人生哲理結合起來思考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本值得細品的佳作,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抬頭望天,陷入沉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