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厚度讓人有種「內容豐富,值得信賴」的感覺,但說真的,台灣的輔導專業書籍,有時候會面臨一個困境,就是翻譯感太重,或者說,案例的背景脈絡總覺得少了點「在地性」。我非常在乎,書中提到的那些「典型個案」,他們的生活背景、學校的體制壓力、甚至是家長社經地位的差異,能不能反映出台灣國小校園的真實樣貌。畢竟,一個在都會區明星小學遇到的情緒困擾,和在偏鄉面臨隔代教養問題的孩子,他們需要的遊戲切入點可能天差地遠。如果這本書的「三版」能在案例本土化上下更多功夫,例如增加一些針對特殊教育需求(如ADHD、自閉症光譜)的遊戲調整策略,那它的實用價值就會直線上升。不然,如果只是套用歐美的理論模型,我們在實際操作時,往往會覺得「水土不服」,效果大打折扣。期待它能成為一本真正能被我們「用壞」的工具書,而不是只能供在書架上供著看的經典。
评分收到這本書後,我最先翻閱的是目錄,想了解它結構化的邏輯。從章節編排來看,似乎是採取了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基礎概念建立起,然後逐步深入到不同類型遊戲的運用,最後再談到個案的記錄與評估。這種架構對新手輔導員來說應該很友善,可以建立起穩固的知識基石。不過,光是看目錄,我還是有點擔心,遊戲治療牽涉到很多非語言的溝通,如何精準地描述遊戲過程中的「氛圍」和「動力轉變」,光靠文字敘述會不會顯得有些枯燥?我個人比較期待書中能多提供一些實際的「遊戲腳本」或是「晤談摘要」,讓我們能更直觀地體會到,當輔導員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個引導,孩子在遊戲中是如何反應的,以及這些反應背後代表的心理意涵。畢竟,讀書和親身帶領個案是兩回事,書本的價值就在於能否提供足夠的範例,讓我們在面對真實情境時,腦中能快速調出對應的處理策略。如果光是理論堆砌,對實務工作者的幫助就會打折扣。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的,蠻樸實的,沒有太多花俏的圖案,就是那種一看就知道是學術用書的感覺。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厚度也足夠,感覺內容肯定很扎實。我對這類型的書通常會抱持著「要花時間啃」的預期,畢竟要深入探討「遊戲治療」在國小階段的應用,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尤其現在的小朋友,心思細膩得很,處理他們的輔導議題,更需要有一套完整且細膩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引。我比較好奇的是,相較於前兩版,這個「三版」在時事趨勢和新案例的收錄上有沒有跟上最新的社會脈動,畢竟台灣的教育現場變化得非常快,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老師面臨的壓力,都跟十年前很不一樣了。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把舊有的內容重新排版,而是真的有加入新的、更貼近現代國小輔導困境的實務見解。畢竟,對我們在第一線工作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理論和實務脫節,光有學理沒法落地操作,那再好的書也只能當參考文獻了。
评分坦白講,對我這種實務工作者來說,最實際的考量點在於「可操作性」和「可負擔性」。遊戲治療的器材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如果書中推薦的遊戲材料過於昂貴或稀有,對資源有限的學校輔導室來說,實行起來就會有壓力。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治療活動時,能夠多提供一些「低結構」或「自製材料」的選項,教我們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的治療效果。例如,用撿來的樹枝、石頭,或是回收紙箱,如何建構出一個具有治療意涵的空間或情境。如果「三版」能在這方面提供更多創意與彈性,讓老師們即使資源有限,也能自信地開展遊戲治療,那就太棒了。畢竟,輔導工作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它更仰賴的是輔導員的專業敏銳度和創造力,書本如果能強化這兩點,那就是一本真正有溫度的專業指南了。
评分從翻閱內文的感受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力確實不錯,語句流暢,術語的解釋也算到位。我特別留意了關於「依附關係」在遊戲治療中的討論部分,這塊對處理國小低年級孩子的行為問題特別關鍵。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搗蛋」或「退縮」,其實都是內在不安全感的投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入的觀點,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遊戲材料,巧妙地繞過孩子的防衛機制,去觸及他們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議題。如果只是停留在「鼓勵孩子多玩玩具」這種層面,那跟坊間的親子教養書就沒什麼區別了。專業的書籍應該要提供更高階的解讀工具,讓我們能從遊戲的「儀式性」和「重複性」中,捕捉到家庭系統的運作模式。看到作者在描述某個特定遊戲時,用了不少篇幅去解析材料的象徵意義,這讓我對後續內容產生了一些信心,或許它真的能提供我們更細膩的「解碼」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