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現行的學術研究架構中,文學通常被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大類別,戲麯一般是被歸屬於戲劇這一類中。然而,一旦進入戲麯研究領域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是別有一番天地:戲麯研究不但涉及文學,還包括瞭音樂、錶演、觀眾等諸多重要方麵,因此研究戲麯就不能僅僅著眼於它的文本、文辭,而是要將視野拓展到更為寬廣的諸多方麵。
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和亞洲一些國傢的民族戲劇(如印度的庫提亞特姆、日本的能樂和歌舞伎)相似,中國的戲麯又是具有一種「活的」、即由錶演者作為載體的演劇傳統。儘管戲麯的一些具體樣式,如北雜劇,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若就其總體而言,戲麯的歌舞劇特質從古至今一脈相傳,當然其間也經歷瞭多次各種各樣的變化。隻是在古代,這些變化一直是中華文化內部的衍變;然而,在「西學東漸」、「西力東進」的近代,特別是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戲麯的發展變化則是受到瞭西方戲劇文化非常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具現代意義的戲麯研究也開始建立並逐步發展起來。
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書的第一編論述瞭戲麯在中國古代的諸種發展、變化和傳承,從它的形成,到宋元的南戲,再到明清的傳奇,直到清代的地方戲。在現有歷史資料的基礎之上,側重於戲麯演齣傳統之建構和論述,而非注重於版本考證、文辭分析和人物闡釋。
第二編著重討論戲麯在中國現代社會的轉變。自1949年以降,在社會政治劇烈變革的影響之下,傳統戲麯實際上已經衍變成為一種新的戲麯。儘管今天人們依照習慣仍舊稱呼這種「新戲麯」為戲麯,但實際上這種「新戲麯」的藝術生產方式、主旨立意、藝術風貌和審美品格均迥異於傳統戲麯。
在第二編論述的基礎之上,本書第三編以中國戲麯的代錶性人物梅蘭芳作為例證,從他在社會政治變革中的經歷,具體感知大時代變遷中的戲麯;另一方麵,也從他的訪美、訪蘇演齣,觀察中國戲麯對於西方現代戲劇的影響。梅蘭芳訪美演齣為他帶來瞭國際聲譽,而他的訪蘇演齣則是直接影響瞭蘇聯的梅耶荷德和德國的布萊希特。
第四編則是討論瞭中國戲麯在跨文化歷史趨嚮中的一些具體呈現。首先是迴顧瞭中國戲麯跨文化演齣的歷史。然後研討瞭西方觀念是如何影響中國戲麯史的撰寫。最後,述評英文著作《1616: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中國》(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該書薈集瞭來自不同國度的十位戲麯和十位莎學學者的研究成果。
光陰荏苒,如果從當初進揚州京劇團學戲、演戲、跑碼頭算起,迄今已經是五十年過去;而如果從南京大學三年級確定戲麯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嚮算起,也已經有四十一年瞭。本書是我對戲麯多年體悟之結果,也是我對自己以前著述中所關注的諸種問題的進一步探究,研究無止境,其中自然不可避免會有疏漏之處,為此敬請各位讀者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