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戲曲古今之變

探尋戲曲古今之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玫
图书标签:
  • 戏曲
  • 中国戏曲
  • 戏曲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戏曲变迁
  • 舞台艺术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首先著眼於演出傳統,論述了戲曲在中國古代的發展、變化和傳承;然後討論了戲曲在中國現代社會的轉變,指出在社會變革的影響下,傳統戲曲實際上已經衍變成為一種新的戲曲。最後,本書從演出史和學術研究史等方面探究和分析了中國戲曲在跨文化歷史趨向中的一些具體呈現。本書適合戲曲、戲劇、文學、文化研究等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和大學生閱讀和使用。
《百年梨园风云录:中国近代戏曲的转型与新生》 引言:时代的浪潮与舞台的变革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作为国民重要精神食粮的戏曲艺术,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与重塑。传统戏曲,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以其程式化的表演、典雅的唱腔和严肃的伦理主题,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然而,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教育体系的革新以及大众娱乐需求的多元化,旧有的舞台模式开始显得步履蹒跚。 《百年梨园风云录》便聚焦于这一关键的历史断裂点与重建期——从1900年左右至20世纪中叶,系统梳理了中国戏曲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西碰撞的复杂背景下,艰难地寻找自我定位、进行痛苦蜕变并最终迎来新生的历程。本书并非单纯梳理剧目或流派的兴衰,而是着眼于戏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知识分子、艺人、改良家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松动与改良的先声(约1900-1920年代) 一、都市的崛起与剧场的空间重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天津、北京等通商口岸和首善之区的城市化进程,为戏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众结构变化。传统戏园子(如北京的茶园、戏楼)的封闭性与地域性开始被打破。新兴的文明戏场馆,借鉴西方的剧院结构,具备了更佳的视听条件,同时也暗示着观看体验的商业化和世俗化趋势。 本章详细考察了“新式舞台”的硬件改造如何影响了表演的“气场”——例如,灯光技术、布景观念的引入,对传统“一桌二椅”的极简主义美学提出了挑战。同时,观众群体的扩大,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新女性的入场,对剧目的题材和演员的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京师的“新调”与昆乱之争的再审视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京剧(当时多称“京戏”)作为国粹的地位开始被确立,但其内部的艺术革新从未停止。本书深入探讨了以“新派”为代表的一批伶人如何突破乾嘉时期的程式化束缚,在声腔、武功和身段上寻求创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对传统“规矩”的“有节制”的解放。 此外,我们重新审视了长期存在的“昆腔正宗”与“花部乱弹”之间的争论。在近代,这场争论不再是纯粹的艺术派别之争,而是关乎“高雅文化”与“通俗艺术”的社会定位权,以及如何保持民族艺术的“文气”与“底蕴”。 三、白话文运动对地方戏曲的冲击 随着白话文教育的推广,传统戏曲中晦涩难懂的文言唱词和对白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话剧的兴起及其清晰的叙事逻辑,迫使地方戏曲(如徽剧、汉剧、弋阳腔等)的从业者开始考虑如何“口语化”和“现代化”其剧本结构。本部分分析了早期改良戏中,剧作家们如何尝试融入近代知识,创造出既有传统腔调又易于理解的“新戏码”,例如带有劝诫、宣传色彩的“时事新剧”。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介入与戏曲的现代性探索(约1920-1940年代) 一、文学家与戏曲的“跨界对话” 20世纪20年代后,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戏曲,他们看到了戏曲强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其面临的“落伍”危机。本书重点考察了文学大家们如何参与到剧本的整理、改编甚至原创过程中。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叙事技巧和心理刻画,更是对传统戏曲“才子佳人”主题的解构与重构。 例如,对传统神怪剧、公案剧的“科学化”处理,以及对传统人物性格进行更具现代人性的复杂挖掘,都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 二、流派的成熟与艺术的精细化 在艺术层面,京剧等主流剧种进入了“流派纷呈”的成熟期。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艺术大师,不仅在各自的艺术风格上达到了巅峰,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戏曲的表演内涵推向了极致。 本书详细剖析了“四大名旦”如何将女性气质的表达从单纯的模仿提升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体察,并将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与“写实性”进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衡。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传统艺术形式通过艺术家的极致追求,依然可以与时代审美保持同步。 三、沦陷区与国统区的艺术抉择 抗战爆发后,戏曲艺术的命运被深刻地卷入了民族存亡的旋涡。在沦陷区,部分艺人被迫为日伪政权服务,引发了关于艺术家的“气节”争议。而在大后方,戏曲则承担起了鼓舞士气、针砭时弊的社会责任,出现了大量以抗战、揭露黑暗为主题的“救亡剧目”。这种政治环境下的艺术生态,极大地影响了剧目的选择和舞台的表达方式,加速了戏曲题材的“现实主义”转向。 第三部分:走向“改革”与未来的展望(约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 一、批判与“整理”:对传统戏曲的再认识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如何处理与“旧社会”遗产——包括戏曲——的关系,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早期,工作重点在于对传统剧目进行“净化”和“剔除”,去除被认为带有封建糟粕的内容。 本章梳理了这一时期对传统戏曲的学术梳理工作,旨在将戏曲“科学化”地纳入现代文化体系。这个过程充满了张力,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扬弃,是当时戏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巨大考验。 二、戏曲的“舞台化”实验与新歌剧的冲击 在总结了百年经验教训之后,艺术界开始探索戏曲的未来出路。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程式的深度挖掘和提炼,试图将“写意”的美学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则是吸收歌剧的元素,进行“新歌剧”的创作实践,以求在戏剧冲突、音乐结构上实现更符合现代观众期待的变革。 结语:流变的艺术,不变的生命力 《百年梨园风云录》最终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戏曲图景。这场从“听戏”到“看戏”、从“文戏”到“时戏”的转变,不仅是艺术手法的更迭,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艺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与定位的生动写照。戏曲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在坚守与变通之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本书旨在为今天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戏曲之“变”的历史坐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玫
 
  江蘇揚州人。少年時曾進專業京劇團學戲,演戲。南京大學學士(77級)、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後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1995年獲夏威夷大學戲劇學博士,其後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現為國立中央大學專任教授。著有《東西方戲劇縱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徜徉於劇場與書齋》、《滄海漂泊》(小說)等,也曾發表英文論文二十餘篇。

图书目录

前 言1
 
第一編 千年之變3
第一章 佛教文化對於中國戲曲形成之影響5
第二章 南戲的結構對於後世戲曲演出之影響18
第三章 以《西廂記》、《琵琶記》為例論戲曲古今之變29
第四章 「『四大傳奇』或『四大南戲』說」獻疑40
第五章 崑曲折子戲對於戲曲表演藝術之歷史性貢獻49
第六章 揚州徽商與皖南地方戲之關係66
 
第二編 世變下的新戲曲85
第一章 改造中國戲曲的三大社會工程87
第二章 戲曲傳統藝術生產方式之終結104
第三章 新戲曲的「專業分工創作方式」114
 
第三編 世變中的梅蘭芳127
第一章 從演「時裝戲」到「移步不換形」129
第二章 抗戰前左翼文壇對梅蘭芳的評價142
第三章 梅蘭芳訪美、訪蘇演出的歷史意義154
 
第四編 跨文化的中國戲曲165
第一章 回望中國戲曲的跨文化演出167
第二章 西方觀念的影響和中國戲曲史的書寫179
第三章 照亮兩種不同戲劇傳統的差異與共性195
 
附錄一
濃情 巧思 創格——欣賞京劇歌唱劇《孟小冬》207
附錄二
雅音正聲 老樹新芽——新編崑曲《范蠡與西施》觀後210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391166
  • 叢書系列:文史哲大系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現行的學術研究架構中,文學通常被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大類別,戲曲一般是被歸屬於戲劇這一類中。然而,一旦進入戲曲研究領域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是別有一番天地:戲曲研究不但涉及文學,還包括了音樂、表演、觀眾等諸多重要方面,因此研究戲曲就不能僅僅著眼於它的文本、文辭,而是要將視野拓展到更為寬廣的諸多方面。
 
  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和亞洲一些國家的民族戲劇(如印度的庫提亞特姆、日本的能樂和歌舞伎)相似,中國的戲曲又是具有一種「活的」、即由表演者作為載體的演劇傳統。儘管戲曲的一些具體樣式,如北雜劇,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若就其總體而言,戲曲的歌舞劇特質從古至今一脈相傳,當然其間也經歷了多次各種各樣的變化。只是在古代,這些變化一直是中華文化內部的衍變;然而,在「西學東漸」、「西力東進」的近代,特別是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戲曲的發展變化則是受到了西方戲劇文化非常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具現代意義的戲曲研究也開始建立並逐步發展起來。
 
  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書的第一編論述了戲曲在中國古代的諸種發展、變化和傳承,從它的形成,到宋元的南戲,再到明清的傳奇,直到清代的地方戲。在現有歷史資料的基礎之上,側重於戲曲演出傳統之建構和論述,而非注重於版本考證、文辭分析和人物闡釋。
 
  第二編著重討論戲曲在中國現代社會的轉變。自1949年以降,在社會政治劇烈變革的影響之下,傳統戲曲實際上已經衍變成為一種新的戲曲。儘管今天人們依照習慣仍舊稱呼這種「新戲曲」為戲曲,但實際上這種「新戲曲」的藝術生產方式、主旨立意、藝術風貌和審美品格均迥異於傳統戲曲。
 
  在第二編論述的基礎之上,本書第三編以中國戲曲的代表性人物梅蘭芳作為例證,從他在社會政治變革中的經歷,具體感知大時代變遷中的戲曲;另一方面,也從他的訪美、訪蘇演出,觀察中國戲曲對於西方現代戲劇的影響。梅蘭芳訪美演出為他帶來了國際聲譽,而他的訪蘇演出則是直接影響了蘇聯的梅耶荷德和德國的布萊希特。
 
  第四編則是討論了中國戲曲在跨文化歷史趨向中的一些具體呈現。首先是回顧了中國戲曲跨文化演出的歷史。然後研討了西方觀念是如何影響中國戲曲史的撰寫。最後,述評英文著作《1616: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中國》(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該書薈集了來自不同國度的十位戲曲和十位莎學學者的研究成果。
 
  光陰荏苒,如果從當初進揚州京劇團學戲、演戲、跑碼頭算起,迄今已經是五十年過去;而如果從南京大學三年級確定戲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算起,也已經有四十一年了。本書是我對戲曲多年體悟之結果,也是我對自己以前著述中所關注的諸種問題的進一步探究,研究無止境,其中自然不可避免會有疏漏之處,為此敬請各位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我是在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的,當時正在找一些關於臺灣歌仔戲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的資料,沒想到這本的範圍這麼廣。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地方性」與「普世性」之間拉扯的描述。書裡提到了一些過去在學術界比較少被深入探討的邊陲劇種,他們如何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發展出獨特的表演語彙與美學,這點我深有共鳴。例如,書中對於某個南部小劇團如何巧妙地將現代劇場元素融入傳統敘事結構的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那段描述,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小時候在廟口看到的那些演出,當時只覺得熱鬧,現在回頭看,才意識到那背後蘊含的巨大創造力。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流暢,不像有些傳統的文史著作那樣艱澀難懂,他懂得如何用生活化的語言,把那些複雜的理論包裝起來,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況,這對於推廣傳統藝術來說,無疑是一大貢獻。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學術上的梳理,更在於它成功地拉近了「經典」與「庶民」之間的距離。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還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封面選用了比較復古的墨綠色調,搭配著燙金的細膩紋路,給人一種沉穩的學術氣息。不過,內頁的紙質,我個人覺得略微偏薄了一些,翻閱起來的時候,總有點擔心不小心就會撕破,這點是小小的遺憾。翻開第一頁,作者的引言部分寫得相當有條理,他清楚地勾勒出了他對於這本著作的期望與研究脈絡,看得出來在編排上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從目錄來看,章節劃分得非常細緻,從早期的雛形一直談到當代的發展,架構相當完整。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時所展現的謙遜態度,他並不是全盤照搬,而是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在其中,這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有熱忱,但又希望看到新觀點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總體而言,從硬體到初步的文字風格,都透露著一股紮實的研究氣息,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這份企圖心,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內文的論述能像它的結構圖一樣堅固有力。

评分

整體閱讀下來,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像是一位資深的戲曲導演,而不是一位單純的學者。他的筆觸中帶著一種對舞台的熱愛與不捨,這使得他的分析充滿了情感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數據堆砌。雖然書名聽起來很「古今」,但它成功地將古老的韻味與現代的焦慮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別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結尾處對年輕一代藝術工作者的呼籲。他不是高高在上地要求「守舊」,而是鼓勵他們去大膽實驗,去打破既有的框架。這種「既要懂得根源,更要敢於放手飛翔」的精神,其實正是臺灣文化圈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狀態。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已經超越了戲曲本身,它提供了一個觀察臺灣文化韌性的絕佳切入點。我會推薦給所有關心臺灣傳統藝術如何「活下去」的朋友們,它絕對能帶來非常豐富的啟發和思辨空間。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編排感到非常驚訝,它並不是按照時間軸單純地線性敘事,而是採用了一種「主題式」的螺旋上升結構。每一章節看似獨立,但卻不斷地在回扣前一章提到的核心概念,這種寫法對作者的功力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顯得跳躍混亂,但這裡處理得相當精妙。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服飾美學」與「身段規範」時,所引用的圖像資料。那些黑白照片,雖然年代久遠,但透過作者精準的文字描述,彷彿能看到當年舞台上的光影流動。這些圖像並非只是裝飾,而是被用來作為論證的鐵證,增強了文本的说服力。舉例來說,當他分析某個特定時期演員在處理「水袖」技巧時,從照片中捕捉到的細微差異,被轉化成了關於時代精神的詮釋,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分析,變得極富戲劇張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由資深學者引導的田野調查。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深度,我覺得在入門級的讀者群中應該會顯得稍微吃力一點。它假設讀者對於戲曲的基本行話和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我嘗試讓我一位對京劇只停留在「聽過」層次的朋友來看,他很快就對其中反覆出現的術語感到困惑。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從小耳濡目染的聽眾來說,這些術語反而是一種親切感。作者對於「傳承」這個議題的探討,尤其犀利。他並沒有一味地美化傳統,而是直指在現代社會,許多「精準復古」的努力,其實是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藝術的生命力。他提出了「轉化性傳承」的概念,主張唯有讓藝術形式不斷地與當下的社會情感產生共振,才能避免淪為博物館裡的陳列品。這種直面問題的態度,非常「臺味」,因為臺灣的文化場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在協商與碰撞中前進的場域。這種務實的批判,讓我對後續幾章的討論充滿了期待,特別是關於數位科技介入後的影響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