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鑑:中國古代家具用材鑑賞與研究

木鑑:中國古代家具用材鑑賞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默
图书标签:
  • 中国家具
  • 古代家具
  • 木材
  • 家具用材
  • 鉴赏
  • 研究
  • 传统工艺
  • 明清家具
  • 木工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觀木,是一門大學問,非數十年的經積累是不可能成功的。本書以13萬字,770餘幅照片,詳解木材之“真性”,側重於傳統的、有代表性的黃花黎、紫檀、紅木、楠木、柚木等,也兼顧一般用材及新近進入中國的木材,如黑檀、山槐、紅豆、香榧、樟木等。按樹種進行分類並記述其特徵、歷史與文化,對各種木材的不同特徵如顏色、紋理、光澤、斑點、疤結、缺陷等進行展示與簡要說明,以期達到以圖識木、增加理性認識,建立對各種木材最基本的認知與了解。
好的,以下是一份围绕“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与研究”这一主题,但不具体涉及《木鑑:中國古代家具用材鑑賞與研究》一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书名:古韵流光:中国传统家具的材艺密码与文化意蕴 作者: [此处留白,可假设为资深家具史学家或木材学者] 出版社: [此处留白,可假设为专业学术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图书简介 探寻木魂,解码古韵: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家具用材的深度考察 自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器皿,到明清鼎盛时期的文房清供与殿堂巨制,中国家具的发展史,实则是一部与木材共生的文明演进史。它不仅承载着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审美情趣,更深藏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社会等级乃至哲学思想。 本书《古韵流光:中国传统家具的材艺密码与文化意蕴》,并非对某一部具体著作的重复,而是以一种广阔而精微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和剖析了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的演变脉络、材质选择的内在逻辑、工艺处理的非凡智慧,以及不同木材所蕴含的文化意涵。 第一部分:溯源与体系——中国家具用材的历史变迁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追溯中国家具用材的源头。从周代的漆木家具雏形,到汉魏南北朝的简朴实用,再到隋唐盛世的奢华与创新,家具用材的谱系开始逐渐清晰。不同历史时期,因技术、交通、审美偏好及材料可得性的差异,所偏好的木材种类也各不相同。 我们将详尽探讨在家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几大类木材:楠属木材(如金丝楠、紫楠)在宫廷器物中的尊贵地位与甄选标准;花梨木类(如黄花梨)如何凭借其纹理的自然天成,成为文人家具的典范;以及紫檀木(如老紫檀、小叶紫檀)的质地、色泽与在清代家具中的极致应用。本书不拘泥于表象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特定时期对特定木材的偏好,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结构紧密关联的。例如,明代对天然纹理的推崇,与宋明理学的内敛含蓄之风息息相关;而清代对紫檀、黄花梨的集中垄断,则反映了中央集权对资源控制的加强。 第二部分:材艺相融——木材的物理特性与加工哲学 家具的生命力,一半在于设计,一半在于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木材的“物理身份证”及其在制作中的哲学体现。 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硬木的干燥、选材与榫卯结构的适配性。例如,为什么某些木材需要经过漫长的自然风干才能用于制作承重结构?不同木材的收缩率差异,如何影响家具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实则是古代匠人与自然规律抗争与共存的智慧结晶。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材美”与“工美”的辩证关系。有些木材(如老榆木、榉木)因其朴拙的质感和良好的韧性,更适合体现结构的力度与线条的流畅;而另一些木材(如瘿木、花奇楠)则因其独特的纹理奇观,成为追求视觉效果的焦点。本书旨在揭示,匠人并非仅仅是工具的使用者,他们是材料特性的“翻译者”与“放大者”。 第三部分:文脉传承——木材的文化象征与审美意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材绝非单纯的建筑或制作材料,它们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寓意。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木材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例如,松木与竹子常被赋予清高、坚贞的品格,在文人书房家具中反复出现;枣木、檀木因其厚重与香味,象征着伦理秩序与长寿。本书将通过对不同家具类型(如圈椅、官帽椅、屏风、条案)的案例分析,展示特定木材在特定场合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还将探讨木材在装饰艺术中的体现,如木材的自然“鬼脸”或“水波纹”被如何欣赏和利用。这部分内容旨在阐释,中国古代家具的鉴赏,最终指向的是对天然材质的尊重,以及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日常器物中的投射。不同产地的木材,因其生长环境差异,形成的材色、气味乃至声学特性都有所区别,这些微妙的差异构成了中国家具鉴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维度。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观察为基石,力求跳出单纯的“名贵木材罗列”的窠臼,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国传统家具用材鉴赏研究体系。它不仅是面向家具收藏家、历史研究者、木材学者的专业参考,也是对所有热爱传统美学与工匠精神的读者,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生活艺术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件古家具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时间、地域、技艺与哲思的完整故事。 核心价值: 1. 系统性: 梳理中国家具用材的历史演变脉络。 2. 科学性: 结合木材的物理特性分析工艺选择的合理性。 3. 文化性: 挖掘木材在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翻开此书,您将触摸到中国数千年时光凝固于木纹之中的温度与坚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默 
 
  長期就職於原國家林業部,從事珍稀木材的進出口工作,足跡遍及國內外的主要林區及傳統木材加工地區。現任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木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紫檀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文化書院中國古代家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紅木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近年來,專注於木材的歷史、文化及中國古代家具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木鑒》《中國古代家具五十問》《紫檀》《黃花黎》《雍正家具十三年》(上下冊)《中國古代家具用材圖鑒》及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傳統木材
一 紫檀(Red Sandalwood)
二 黃花黎(Huanghuali Wood)
三 花梨木(Padauk)
四 老紅木(Siam Rosewood)
五 酸枝木(Burma Tulipwood)
六 烏木(Ebony)
七 格木(Lim)
八 鸂鶒木(Xichi Wood)
九 櫸木(Zelkova)
十 癭木(Burl wood)
十一榆木(Elm)
十二黃楊木(Boxwood)
十三柏木(Cypress)
十四檀香木(Sandalwood)
十五楠木(Nanmu)
十六陰沉木(Yinchen Wood)
十七柚木(Teak)
十八高麗木(Mongolian Oak)
十九樺木(Birch)
二十沉香與沉香木(Chinese Eaglewood)

第二章其他木材
一 海南黃檀(Hainan Rosewood)
二 桄榔木(Sugar Palm)
三 香樟(True Camphor)
四 圭亞那蛇桑木(Snakewood)
五 綠檀(Green Ironwood)
六 榧木(Torreya)
七 紅豆杉(Yew)
八 山槐(Amur maackia)
九 杉木(Chinese Fir) 
十 胭脂(Tonkin Artocarpus)
十一海紅豆(Coral Pea-Tree)
十二子京(Hainan Madhuca)
十三坡壘(Hainan Hopea)
十四青皮(Stellatehair Vatica)
十五母生(Hainan Homaliu)
十六荔枝(Lychee)
十七坤甸木(Borneo Ironwood)
十八波羅格(Merbau)
十九東京黃檀(Mai Dou Lai)
二十盧氏黑黃檀(Bois de Rose)
二十一染料紫檀(African Red Sanders)
二十二柳木(Willow)
二十三柘樹(Cudrania)
二十四龍腦香木(Chhoeuteal)
二十五銀杏木(Ginkgo)
二十六木果緬茄(Makharmong)
二十七黃蘭(Sagawa)
二十八印度黃檀(Sisso)
二十九闊葉黃檀(East Indian Rosewood)
三十微凹黃檀(Cocobolo)
三十一泡桐木(Paulownia)
三十二核桃(Walnut)
三十三蘇木(Sappan)
三十四東非黑黃檀(African Blackwood)
三十五古夷蘇木(Bubinga)
三十六刀狀黑黃檀(Burma Blackwood)
三十七紫油木(Yunnan Pistache)
主要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58751
  • 規格:精裝 / 320頁 / 19 x 26.7 x 4.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論語•八佾》有一段文字一直深植於心:“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當然,對於這一問一答有不同的解讀,尤以清代惠棟撰《九經古義》所引東漢何休的解讀為經典:“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猶容也,想見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猶迫也,親而不遠,主地正之意也。栗者,猶戰慄謹敬貌,主天正之意也。”由松、柏、栗而生出“主人正之意”、“ 主地正之意”、“ 主天正之意”,以樹寓意,一字如畫,夏、殷、周氣象見也。
 
  木如君子。《周易》升卦()(坤上巽下),其象辭:“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詩•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詩•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詩•巧言》:“荏苒柔木,君子樹之。”《論語•子罕》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莊子•讓王》:“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木為精靈。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玄中記》:“百歲之樹,其汁赤如血;千歲之樹,精為青羊;萬歲之樹,精為青牛。”《抱朴子》:“橫海有魚,抱大樹能語,精名靈陽。午日稱仙人者,老樹也。”
 
  木生祥瑞。《藝文類聚》“《瑞應圖》曰:‘木連理。王者德化洽,八方合為一家,則木連理。’一本曰:‘不失小民心則生。’《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木連理。’”《酉陽雜俎》:“異木。大歷中,成都百姓郭遠,因樵獲瑞木一莖,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詔藏於秘閣。”“異樹。婁約居常山,據禪座。有一野嫗,手持一樹,植之於庭,言此是蜻蜓樹。歲久,芬芳郁茂。有一鳥,身赤尾長,常止息其上。”
 
  木分陰陽。《周禮•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註:鄭司農云:‘陽木,春夏生者。陰木,秋冬生者,若松柏之屬。’玄謂:‘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本草綱目》:“銀杏生江南,……其核兩頭尖,三稜為雄,二稜為雌。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須雌雄同種,其樹相望,乃結實;或雌樹臨水亦可;或鑿一孔,內雄木一塊,泥之,亦結。陰陽相感之妙如此。”《洞天清異錄》:“蓋桐木面陽日照者為陽,不面日者為陰。如不信,但取新舊桐木置之水上,陽面浮之,陰必沉,雖反復之再三,不易也。”《廣東新語》:“廣中松多而柏少,以其地乃天之陽所在。松,陽木,故宜陽而易生。其性得木氣之正,而伏金其中,故為諸木之首,淩冬不凋。梁氏云:‘松為陽而柏為陰。’松木鬆,色白而多脂,象精;柏木堅,色赤而多液,象血。精以形施,血以氣行,故松出肪而柏生香。然以類言,松似夫而柏非婦,柏得陰厲之氣勝也。似婦而為血屬者,其惟漆乎?況松文從木從公,木之公也。漆從水,水含金為女,木生火為男,亦有夫婦之義。大均謂:‘柏樹向西,西方白,故字從白,金之木也。松向東,木之木也。木之木為夫,金之木為婦。金之木向陰,受月之精多,是則柏終乃松之配也。’”其書又曰:“嶺南楓,多生山谷間,羅浮連亙數嶺皆楓,每天風起則楓鳴。語曰:‘檉喜雨,楓喜風。’凡陽木以雷而生,陰木以風而生。楓,陰木,以風而生,故喜風,風去而楓聲不止,不與眾林俱寂,故謂之楓。”
 
  木以鳥名。《格古要論》“鸂鶒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內有蟹爪紋;一半純黑色如烏木,有距者價高。西番作駱駝鼻中絞搃,不染膩。但見有刀靶而已,不見大者。”謝惠連《鸂鶒賦》:“覽水禽之萬類,信莫麗於鸂鶒。”溫庭筠《菩薩蠻》:“翠翹金縷雙鸂鶒,水文細起春池碧。”盧炳《清平樂》:“只欠一雙鸂鶒,便如畫底屏帷。”
 
 木以色稱。《古今註》:“紫栴木,出扶南而色紫,亦曰紫檀。”《新增格古要論》:“烏木,出海南、南番、雲南,性堅,老者純黑色,且脆,間道者嫩。”
 
  木以文論。《新增格古要論》:“虎斑木,出海南,其紋理似虎斑,故謂之虎斑木。”“人面木,出鬱林州,春花夏實秋熟,兩邊似人面,故以名之。”《廣東新語》:“有飛雲木,文如波浪到心。”
 
  木以香別。《崖州志》:“香槁,皮厚寸許,縐如蛙皮。質白氣香,雖久不蝕。”《廣群芳譜》:“檀香,一名旃檀,一名直檀,出廣州、雲南及占城、真臘諸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其木並堅重清香……”《清異錄》:“六尺雪檀,同光中,有舶上檀香,色正白,號雪檀,長六尺。人買為僧坊剎竿。握君,僧繼顒住五台山,手執香如意,紫檀鏤成,芬馨滿室。繼元時在潛邸,以金易致。每接僧,則頂帽具三衣,假比丘秉此揮談,名為握君。”《舟車聞見錄》:“紫榆來自海舶,似紫檀,無蟹爪紋。刳之其臭如醋,故一名酸枝。”
 
  文木與散木。《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莊子在這裏提出了“文木”與“散木”,“有用”與“無用”這兩對概念,社樹之所以全生遠害,正因其“無用”;而文木,即所謂有用之木“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能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故無用即為大用。黃花黎、紫檀因其珍稀、貴重,故上千年來不斷招致毀滅性採伐!而榕樹、白楊、旱柳有大尺寸者仍立於鄉野而茂盛,正因其材不材,即無用。人也如此,自覺有材而應受大用,故稜角凸出,鋒芒畢露,則必受大難。正如蘇軾《洗兒詩》所言:“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莊子繼而用南伯子綦游於商之丘的寓意進一步深入闡釋“不材之木”之“無用之用”與所謂“有用”之木“中道之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禪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莊子•馬蹄》直指“真性”:“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莊子認為“我善治木”而毀滅了木材之天性,“曲者中鈎,直者應繩”本不是木材的願望與理想,而是治木者強加的。完整的木材,你不鋸解、雕刻花紋,怎麼可能成為酒樽呢?解木為器,這是工匠的罪過。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尊重樹木本有的“真性”,而不是任意人為曲解、雕琢。馬之“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而應無“橛飾之患”、“鞭筴之威”;至淳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這應是民之“真性”。
 
  本書寫作之目的,即儘量即接近中國古代家具所用木材之“真性”,而木材之辨識或真假鑒定並不是本書的重點。除了探討木材的歷史與文化之外,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即木材的利用,說清楚“為甚麼”即“之所以然”的問題。每一種木材的顏色、光澤、比重、油性、紋理、手感、香味各異,每人之身份、學養、審美、貧富、眼界、偏好異各,則每人對於家具所用木材的種類、顏色及其他因子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同樣,因不同的特徵差異,不可能一種木材做所有家具,或所有家具用一種木材。家具所用木材或其他材料的使用,應陰陽契合,冷暖關照。這也是本書異於十五年前舊作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明式家具濫觴之地應為蘇州或鄰近地區,這與當地當時的文化、經濟的發達是有很大關係的,而蘇州、揚州、無錫那些風格迥異的園林藝術,也是促成明式家具形式多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園林最重要的是其背後的主人,其修為與情趣決定了其將來生活於此的園林之獨特風格。自宋至明、清,江南園林有其共性,但更應關注的是其個性的張揚與淋漓盡致的施展、發揮。人、園林與其內部的裝飾、陳設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的,故作為陳設主體之家具所用木材、形式,乃至尺寸大小、工藝均與他人不同。這也是我們很少見到明代蘇州優秀、經典家具模仿、重復的直接原因。
 
  《韓詩外傳》認為“獨視不若與眾視之明也,獨聽不若與眾聽之聰也,獨慮不若與眾慮之工也。……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蒭蕘’此之謂也。”
 
  自1983年始與木材糾纏,一直不曾斷絕與樹木的來往互訪。各地珍稀木材的主要林區,存有中國古代家具的博物館、寺廟,都留下我的印記與目光。向書本學習,與日本的專家入山,與海南的黎族百姓同飲“biang酒”,都是串起本書一頁一頁可愛的文字與圖片最初的草稿。
 
  我曾毫不掩飾地在《黃花黎》一書中流露出對“公安三袁”徹頭徹尾的追捧,無論其流連於“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的西子湖,還是往返於煙霞蒲柳或“五快活”真性之境,似乎成了夢中“社櫟”,以為目標,以為榜樣。袁石公云:“長安風雪夜,古廟冷舖中,乞兒丐僧,齁齁如雷吼;而白髭老貴人,擁錦下帷,求一合眼不得。”當然,松間明月與石上清泉從未拒我,我也並不是“擁錦下帷”者,使我不能於雪夜古廟中“齁齁如雷吼”,應為本書之淺薄與殘缺。
 
  《論語•八佾》有一段文字一直深植於心:“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當然,對於這一問一答有不同的解讀,尤以清代惠棟撰《九經古義》所引東漢何休的解讀為經典:“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猶容也,想見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猶迫也,親而不遠,主地正之意也。栗者,猶戰慄謹敬貌,主天正之意也。”由松、柏、栗而生出“主人正之意”、“ 主地正之意”、“ 主天正之意”,以樹寓意,一字如畫,夏、殷、周氣象見也。
 
  木如君子。《周易》升卦( )(坤上巽下),其象辭:“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詩•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詩•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詩•巧言》:“荏苒柔木,君子樹之。”《論語•子罕》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莊子•讓王》:“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木為精靈。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玄中記》:“百歲之樹,其汁赤如血;千歲之樹,精為青羊;萬歲之樹,精為青牛。”《抱朴子》:“橫海有魚,抱大樹能語,精名靈陽。午日稱仙人者,老樹也。”
 
  木生祥瑞。《藝文類聚》“《瑞應圖》曰:‘木連理。王者德化洽,八方合為一家,則木連理。’一本曰:‘不失小民心則生。’《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木連理。’”《酉陽雜俎》:“異木。大歷中,成都百姓郭遠,因樵獲瑞木一莖,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詔藏於秘閣。”“異樹。婁約居常山,據禪座。有一野嫗,手持一樹,植之於庭,言此是蜻蜓樹。歲久,芬芳郁茂。有一鳥,身赤尾長,常止息其上。”
 
  木分陰陽。《周禮•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註:鄭司農云:‘陽木,春夏生者。陰木,秋冬生者,若松柏之屬。’玄謂:‘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本草綱目》:“銀杏生江南,……其核兩頭尖,三稜為雄,二稜為雌。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須雌雄同種,其樹相望,乃結實;或雌樹臨水亦可;或鑿一孔,內雄木一塊,泥之,亦結。陰陽相感之妙如此。”《洞天清異錄》:“蓋桐木面陽日照者為陽,不面日者為陰。如不信,但取新舊桐木置之水上,陽面浮之,陰必沉,雖反復之再三,不易也。”《廣東新語》:“廣中松多而柏少,以其地乃天之陽所在。松,陽木,故宜陽而易生。其性得木氣之正,而伏金其中,故為諸木之首,淩冬不凋。梁氏云:‘松為陽而柏為陰。’松木鬆,色白而多脂,象精;柏木堅,色赤而多液,象血。精以形施,血以氣行,故松出肪而柏生香。然以類言,松似夫而柏非婦,柏得陰厲之氣勝也。似婦而為血屬者,其惟漆乎?況松文從木從公,木之公也。漆從水,水含金為女,木生火為男,亦有夫婦之義。大均謂:‘柏樹向西,西方白,故字從白,金之木也。松向東,木之木也。木之木為夫,金之木為婦。金之木向陰,受月之精多,是則柏終乃松之配也。’”其書又曰:“嶺南楓,多生山谷間,羅浮連亙數嶺皆楓,每天風起則楓鳴。語曰:‘檉喜雨,楓喜風。’凡陽木以雷而生,陰木以風而生。楓,陰木,以風而生,故喜風,風去而楓聲不止,不與眾林俱寂,故謂之楓。”
 
  木以鳥名。《格古要論》“鸂鶒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內有蟹爪紋;一半純黑色如烏木,有距者價高。西番作駱駝鼻中絞搃,不染膩。但見有刀靶而已,不見大者。”謝惠連《鸂鶒賦》:“覽水禽之萬類,信莫麗於鸂鶒。”溫庭筠《菩薩蠻》:“翠翹金縷雙鸂鶒,水文細起春池碧。”盧炳《清平樂》:“只欠一雙鸂鶒,便如畫底屏帷。”
 
  木以色稱。《古今註》:“紫栴木,出扶南而色紫,亦曰紫檀。”《新增格古要論》:“烏木,出海南、南番、雲南,性堅,老者純黑色,且脆,間道者嫩。”
 
  木以文論。《新增格古要論》:“虎斑木,出海南,其紋理似虎斑,故謂之虎斑木。”“人面木,出鬱林州,春花夏實秋熟,兩邊似人面,故以名之。”《廣東新語》:“有飛雲木,文如波浪到心。”
 
  木以香別。《崖州志》:“香槁,皮厚寸許,縐如蛙皮。質白氣香,雖久不蝕。”《廣群芳譜》:“檀香,一名旃檀,一名直檀,出廣州、雲南及占城、真臘諸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其木並堅重清香……”《清異錄》:“六尺雪檀,同光中,有舶上檀香,色正白,號雪檀,長六尺。人買為僧坊剎竿。握君,僧繼顒住五台山,手執香如意,紫檀鏤成,芬馨滿室。繼元時在潛邸,以金易致。每接僧,則頂帽具三衣,假比丘秉此揮談,名為握君。”《舟車聞見錄》:“紫榆來自海舶,似紫檀,無蟹爪紋。刳之其臭如醋,故一名酸枝。”
 
  文木與散木。《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莊子在這裏提出了“文木”與“散木”,“有用”與“無用”這兩對概念,社樹之所以全生遠害,正因其“無用”;而文木,即所謂有用之木“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能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故無用即為大用。黃花黎、紫檀因其珍稀、貴重,故上千年來不斷招致毀滅性採伐!而榕樹、白楊、旱柳有大尺寸者仍立於鄉野而茂盛,正因其材不材,即無用。人也如此,自覺有材而應受大用,故稜角凸出,鋒芒畢露,則必受大難。正如蘇軾《洗兒詩》所言:“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莊子繼而用南伯子綦游於商之丘的寓意進一步深入闡釋“不材之木”之“無用之用”與所謂“有用”之木“中道之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禪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莊子•馬蹄》直指“真性”:“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莊子認為“我善治木”而毀滅了木材之天性,“曲者中鈎,直者應繩”本不是木材的願望與理想,而是治木者強加的。完整的木材,你不鋸解、雕刻花紋,怎麼可能成為酒樽呢?解木為器,這是工匠的罪過。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尊重樹木本有的“真性”,而不是任意人為曲解、雕琢。馬之“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而應無“橛飾之患”、“鞭筴之威”;至淳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這應是民之“真性”。
 
  本書寫作之目的,即儘量即接近中國古代家具所用木材之“真性”,而木材之辨識或真假鑒定並不是本書的重點。除了探討木材的歷史與文化之外,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即木材的利用,說清楚“為甚麼”即“之所以然”的問題。每一種木材的顏色、光澤、比重、油性、紋理、手感、香味各異,每人之身份、學養、審美、貧富、眼界、偏好異各,則每人對於家具所用木材的種類、顏色及其他因子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同樣,因不同的特徵差異,不可能一種木材做所有家具,或所有家具用一種木材。家具所用木材或其他材料的使用,應陰陽契合,冷暖關照。這也是本書異於十五年前舊作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明式家具濫觴之地應為蘇州或鄰近地區,這與當地當時的文化、經濟的發達是有很大關係的,而蘇州、揚州、無錫那些風格迥異的園林藝術,也是促成明式家具形式多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園林最重要的是其背後的主人,其修為與情趣決定了其將來生活於此的園林之獨特風格。自宋至明、清,江南園林有其共性,但更應關注的是其個性的張揚與淋漓盡致的施展、發揮。人、園林與其內部的裝飾、陳設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的,故作為陳設主體之家具所用木材、形式,乃至尺寸大小、工藝均與他人不同。這也是我們很少見到明代蘇州優秀、經典家具模仿、重復的直接原因。
 
  《韓詩外傳》認為“獨視不若與眾視之明也,獨聽不若與眾聽之聰也,獨慮不若與眾慮之工也。……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蒭蕘’此之謂也。”
 
  自1983年始與木材糾纏,一直不曾斷絕與樹木的來往互訪。各地珍稀木材的主要林區,存有中國古代家具的博物館、寺廟,都留下我的印記與目光。向書本學習,與日本的專家入山,與海南的黎族百姓同飲“biang酒”,都是串起本書一頁一頁可愛的文字與圖片最初的草稿。
 
  我曾毫不掩飾地在《黃花黎》一書中流露出對“公安三袁”徹頭徹尾的追捧,無論其流連於“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的西子湖,還是往返於煙霞蒲柳或“五快活”真性之境,似乎成了夢中“社櫟”,以為目標,以為榜樣。袁石公云:“長安風雪夜,古廟冷舖中,乞兒丐僧,齁齁如雷吼;而白髭老貴人,擁錦下帷,求一合眼不得。”當然,松間明月與石上清泉從未拒我,我也並不是“擁錦下帷”者,使我不能於雪夜古廟中“齁齁如雷吼”,應為本書之淺薄與殘缺。
 
周默
北京 大屯
庚子年 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果然是相当讲究,拿在手里就有份量感,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光是封面木纹的肌理处理,就让人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从书脊到内页的纸张选择,处处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特别是那种特意保留的“年代感”,不是随便做做就能达到的效果。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舍不得轻易翻阅,生怕弄坏了那份精美的触感。对于我们这些真心喜欢传统器物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对“形”的尊重,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形神兼备”,光是欣赏这本书本身,就能体会到早期匠人对材料的敬畏之心。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仪式,那份沉甸甸的质感,远非那些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可比拟。这本书的版式布局也非常大气,留白得当,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十分舒畅,不会有视觉上的压迫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实在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部献给“材料本身”的情书。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些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家具部件——腿足的支撑、面板的拼接、雕刻的底料——进而理解为什么古人会执着于选择某一种木料来承载他们的审美和功能需求。它探讨的已不再是家具的款式风格,而是深入到材料的“性格”层面。读完后,你对家具的看法会发生一种微妙的转变:家具不再仅仅是“家具”,而是由特定的自然元素,经由人力转化而成的生命体。这种对物质世界深层联系的探索和捕捉,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成了富有温度的文化感知。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配图选择和编排策略非常巧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视觉上的盛宴。通常这类书籍的图片往往是低像素、模糊不清的硬照,但这本书中的实物照片,光影处理得极好,能清晰地捕捉到木材表面的细微特征,比如年轮的疏密、导管孔的大小和排列方式,这些都是肉眼不易察觉的关键信息。而且,它不仅仅是放了成品家具的照片,还穿插了大量的木材原材、切割剖面甚至是微距放大的对比图。这种多层次的视觉呈现,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模型,让你能迅速在脑海中将“书上的图”和“实际看到的纹理”进行关联。高品质的印刷保证了色彩的准确性,这对于鉴赏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木材的“色”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之一。

评分

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执着”的考据精神。在台湾本地的一些收藏圈子里,关于特定木材的产地、纹理的细微差异,常常只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经验层面,缺乏系统性的文献支持。这本书在这方面就显得非常扎实可靠。它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甚至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去追溯,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令人由衷敬佩。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对很多家具的判断,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书中引用的那些历史文献和出土实物的对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去审视和鉴别我们自己手中的旧物。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验证和判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研究题材的书籍,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名词堆砌中,让人读来如坠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似乎懂得如何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深奥的木材科学和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之间的鸿沟。行文的逻辑性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家具材料学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倒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茶余饭后,不经意间透露出他的看家本领。它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慢感,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我们去观察、去体会。这种温度感,在许多硬邦邦的专业著作中是很难觅得的。能够把如此专业的领域阐释得如此生动有趣,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教学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