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記盛(卷三)

典藏記盛(卷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振濂
图书标签:
  • 典藏记盛
  • 卷三
  • 清代文献
  • 地方志
  • 史料
  • 古籍
  • 珍本
  • 文化典籍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典藏在過去是怎樣的?
  現階段又呈現出什麼樣式?
  今後發展的可能性是什麼?
  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領域,能提得出什麼樣的批判與引領?

  當收藏成為一種全民的風氣時,早已不再是傳統文人士大夫的賞玩之道,而是包含著一連串行為之鏈的複合過程,具有巨大的社會性並且因大批草根愛好者的介入而煥發出強大的市場能量。從收藏到典藏,是一個從業餘愛好走向專業高端的過程。

  本書聚焦話題,對「典藏研究」的價值觀、方法論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論述,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系統地梳理,给予當代藝術品典藏多方位的觀照。補時議之缺失、增業界之未及,為當世典藏提出一個立足於高端、又面向普及推廣的特定的參照視點。
 
《南宋士人的生活与思潮:以史料为镜的深度探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与社会实践。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精细解读,本书试图构建一幅立体而复杂的南宋士人图景,揭示他们在偏安一隅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应对内心的困境、士林的分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一部分:士人的入仕与困境 南宋初年,朝廷在重振纲常、稳定局势的需求下,对士人的选拔与任用采取了一种既依赖又防范的态度。本书首先考察了宋高宗、宋孝宗乃至宋宁宗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重点分析了“恩荫”、“特简”等非常规入仕途径对传统士人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关注到,一批出身寒门或世代书香的士人,在面对北伐无望、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政治现实时,其抱负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张力。 一、 政治气候下的个体抉择 南宋的政治舞台充满了党争与派系倾轧。本书细致考察了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势力与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的角力,并延伸至中晚期如韩侂胄、史弥远等权臣当道的局面。对于个体士人而言,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求得自保、实现抱负,成为一道严峻的考验。我们通过分析多位中下级官员的个人奏议、尺牍以及日记,展现了他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例如,对一些在主战派失势后被迫罢官、抑郁而终的士人的考察,揭示了清流政治在特定时期的脆弱性。 二、 经济基础与士人生活 士人的地位并非完全建立在政治权力之上,其家族的经济基础同样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南宋时期士人如何通过经营田产、参与商业(例如盐业、茶业的官营与私营互动),以及利用自身学识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持其“体面”的生活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士绅阶层财富的积累与他们对学术研究、文物收藏的热衷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梳理了当时士人购置园林、收藏古籍的开支记录,以期还原他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并探讨了经济状况对他们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经济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部分士人敢于直言进谏的底气。 第二部分:学术转向与精神重塑 靖康之变对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昔日以“修齐治平”为最高理想的士人,突然发现“平”已难求,如何重新确立立身之本,成为时代命题。 一、 理学的成熟与普及 朱熹理学的最终确立,是南宋士人精神重塑的关键事件。本书不再停留于对理学哲理的阐述,而是着重考察了理学如何渗透到士人的日常伦理、家训家法乃至地方教化之中。我们对比了湖湘学派、婺学、永嘉学派等不同地域学派的侧重点,分析了他们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在实践层面指导了士人对官员选拔、乡里治理的态度。例如,理学强调的“慎独”观念,在腐败的政治环境中,成为了部分士人保持内心洁净的最后防线。 二、 史学与文学的担当 面对失土的屈辱,士人通过史学和文学来寄托“恢复中原”的愿望。本书细致分析了南宋史学的特点,如对《春秋》的重新阐释、对金朝历史的编纂以及对自身朝代历史的辩护性书写。同时,词、诗等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更沉重的家国情怀。我们考察了那些以“黍离之悲”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士人对国家命运的集体哀鸣与无声抗议。 第三部分:士人与地方社会 南宋时期,朝廷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士绅和乡贤的作用愈发凸显。本书将视角从中央转向地方,考察士人如何在乡里扮演多重角色。 一、 乡约、义仓与水利工程 许多卸任或未入仕的士人,将他们的儒学理想付诸地方实践。我们通过分析地方志、族谱中记载的“义举”,展现了士人在组织乡约、设立义仓、兴办公益事业中的核心作用。这些活动不仅是社会救济的手段,更是士人构建自身社会价值、维护宗族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水利工程的参与,更是士人技术与行政能力在地方层面的集中体现。 二、 宗教信仰与民间文化 士人的精神生活并非完全被理学所垄断。本书还探讨了他们在佛教、道教,乃至民间信仰中的参与程度。部分士人通过撰写佛道经文的序跋,参与寺庙的重建,来寻求心灵慰藉或巩固地方声望。这种多元化的精神寄托,揭示了南宋士人面对历史剧变时,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寻求精神慰藉的复杂面向。 结论:超越“清流”的复杂群像 本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超越传统史学对南宋士人“清流”或“奸佞”的简单二元对立划分,还原他们作为特定时代产物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矛盾性与韧性。他们的经验为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案例。他们的沉浮与思辨,构成了南宋历史不可或缺的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振濂


  著名書法家、藝術理論家和教育家。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所長等職,同時以創作、理論、教育三方面的開創性成果享譽當代。

  出版學術專著六十三種,內容涉及古典詩歌、中國畫、書法、篆刻等各方面。他對書法創作與展覽實踐有著獨特的學術思考,其「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閱讀書法」的理念,引領著當下書法創作與展覽觀念之建設並體現出厚重的思想支撐。他倡導「藝術.人文.高科技」三位一體的新時代的書畫文物鑑定觀,更得到藝術界、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图书目录

前言 提供特定的參照視點,體驗新鮮的知識譜系
攝影技術與藝術 007
藝術學科的內涵 010
關於中國書店和琉璃廠近代史(上) 013
關於中國書店和琉璃廠近代史(下) 016
從《四庫全書》編纂談到「武英殿聚珍版」(上) 019
從《四庫全書》編纂談到「武英殿聚珍版」(下) 022
三國禁碑時代——曹魏、孫吳的罕見碑刻(上) 026
三國禁碑時代——曹魏、孫吳的罕見碑刻(下) 029
古印譜編輯與收藏中的汪啟淑(上) 032
古印譜編輯與收藏中的汪啟淑(下) 035
石刻、墨跡:談「碑」與「帖」之名實(上) 038
石刻、墨跡:談「碑」與「帖」之名實(下) 042
「金石學」視野下的度衡權量(上) 045
「金石學」視野下的度衡權量(下) 048
帛書二則(上)馬王堆出土《戰國縱橫家書》 051
帛書二則(下)長沙子彈庫出土帛書 054
中國考古學的濫觴和李濟先生(上) 057
中國考古學的濫觴和李濟先生(下) 061
「前文字」時期的諸樣態(上) 064
「前文字」時期的諸樣態(下) 067
「玉」上的書法(上) 069
「玉」上的書法(下) 071
「胸有成竹」話文同(上) 074
「胸有成竹」話文同(下) 077
說不盡的顏真卿(上) 080
說不盡的顏真卿(下) 084
《故宮日曆》:厯?還是歷?還是曆?(上) 088
《故宮日曆》:厯?還是歷?還是曆?(下) 091
說漢碑之初(上) 095
說漢碑之初(下) 099
「全才」華新羅(上) 103
「全才」華新羅(下) 107
宋徽宗〈瑞鶴圖〉說異(上) 111
宋徽宗〈瑞鶴圖〉說異(下) 114
章太炎、康有為關於甲骨文及金文的誤判(上) 117
章太炎、康有為關於甲骨文及金文的誤判(下) 121
王蒙、葛嶺、餘杭「黃鶴山」(上) 124
王蒙、葛嶺、餘杭「黃鶴山」(下) 128
唐宋鑑藏印摭談(上) 131
唐宋鑑藏印摭談(下) 134
中國畫色彩觀的哲學性(上) 138
中國畫色彩觀的哲學性(下) 142
佛造像和「造像記」(上) 146
佛造像和「造像記」(下) 150
「全形拓」之源流(上) 154
「全形拓」之源流(下) 157
米芾〈研山銘〉、〈研山圖〉傳奇與「研山」主題(上) 160
米芾〈研山銘〉、〈研山圖〉傳奇與「研山」主題(下) 163
「符牌文化」與收藏研究(上) 166
「符牌文化」與收藏研究(下) 170
上海「董其昌大展」與鑑定收藏史(上) 174
上海「董其昌大展」與鑑定收藏史(下) 177
〈八十七神仙卷〉與徐悲鴻的收藏傳奇(上) 180
〈八十七神仙卷〉與徐悲鴻的收藏傳奇(下) 183
尺牘書法格式鑑定法(上) 187
尺牘書法格式鑑定法(下) 191
「界畫」——界筆直尺/文史主題創作(上) 195
「界畫」——界筆直尺/文史主題創作(下) 199
康熙「敬天勤民」璽寶和近年御璽的拍賣紀錄(上) 203
康熙「敬天勤民」璽寶和近年御璽的拍賣紀錄(下) 207
古物書畫鑑定中的「洋委員」:美國人福開森(上) 211
古物書畫鑑定中的「洋委員」:美國人福開森(下) 215
「敦煌學」隨想(上) 219
「敦煌學」隨想(下) 223
宋代花鳥畫定格:從徐熙到崔白(上) 227
宋代花鳥畫定格:從徐熙到崔白(下) 231
名門家學:王獻之、米友仁(上) 234
名門家學:王獻之、米友仁(下) 238
漢摩崖——「石門十三品」和「漢三頌」(上) 242
漢摩崖——「石門十三品」和「漢三頌」(下) 245
梅花畫史、梅花詞:揚補之與王冕(上) 249
梅花畫史、梅花詞:揚補之與王冕(下) 252
馮承素、「摹搨之魅」、「歐虞褚馮」?(上) 256
馮承素、「摹搨之魅」、「歐虞褚馮」?(下) 259
陶文刻畫符號與紋飾、陶戳子、秦「印陶文」(上) 262
陶文刻畫符號與紋飾、陶戳子、秦「印陶文」(下) 265
青銅器上的「中國」和「何尊」七問(上) 268
青銅器上的「中國」和「何尊」七問(下) 271
青銅器作偽故事(上) 274
青銅器作偽故事(下) 278
漢代漆器價值十倍於銅器?(上) 281
漢代漆器價值十倍於銅器?(下) 284
漢篆的「非正宗」世界(上) 287
漢篆的「非正宗」世界(下) 290
造紙術、「繭紙」、舊紙作偽(上) 293
造紙術、「繭紙」、舊紙作偽(下) 297
人物畫的早期樣式:「類相」(上) 300
人物畫的早期樣式:「類相」(下) 303
張旭的狂草(上) 306
張旭的狂草(下) 309
鑑藏、作偽、鑑印:米芾好手段(上) 312
鑑藏、作偽、鑑印:米芾好手段(下) 315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97935
  • 叢書系列:歷史群像
  • 規格:平裝 / 317頁 / 17 x 23 x 1.5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提供特定的參照視點,體驗新鮮的知識譜系


  《杭州日報》開闢「藝術典藏」專版,在「藝術推介」方面希望給文風頂盛的杭州文人雅士提供一個有品質的專業平台,是一件大好事。杭州有中國美術學院、有百年西泠印社,藝術創意人才薈萃;而「典藏研究」方面牽涉到收藏、鑑定、拍賣、交易市場、藝術品投資等等,別說是一個區域的杭州,即使是放眼全中國,這方面的成果積累也因為當代文物交易政策開禁時間不過十幾年、歷史較短而缺少從思想觀念到運作方式、行業規則的整體梳理,難以形成品質與規模的集聚效應與覆蓋面。鑑於此,報社希望通過我聯合正在對當代收藏鑑定拍賣市場等,從價值觀到方法論進行學科頂層研究的浙江大學中國書畫文物鑑定研究中心的同道們,開闢一個深入淺出的閱讀性欄目,對當代藝術品典藏進行多方位的觀照,補時議之缺失、增業界之未及,這是一件有益於世的大好事。故受邀之際欣然應諾,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當世典藏提出一個立足於高端、又面向普及推廣的特定的參照視點。

  據我的意願,這個欄目應當有如下一些特質。

  一,應該啟人心智,生動有趣,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盡收眼底。讓從業的書畫收藏玩家覺得可讀性強,會恍然大悟自己孜孜終日的業內還有這麼多好玩又典型的史實與案例。

  二,應該有系統的從觀念到方法的梳理,一段時間下來,積累的閱讀經驗能串聯成珠玉之鏈,對典藏有一個大概完整的認知。

  三,應該有很好的聚焦話題,比如當代拍賣、鑑定、收藏、投資那些膾炙人口的成功事蹟和失敗案例。涉及人物、事實、物品、關係、各種顯性或隱性的遊戲規則等等。

  四,應該適當體現出前沿性。典藏在過去是怎樣的?現階段又呈現出什麼樣式?今後發展的可能性?它有哪些不足?今天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領域,能提得出什麼樣的批判與倡導、引領?

  每週一次的「藝術典藏」版,會有大量的藝術創作展覽、研究、拍賣交易訊息推出,也會有許多藝術大家名師接受採訪閃亮登場,但既特別提出典藏作為核心關鍵詞,當然不僅限於一般的藝術名家成就高下的評判定位,而希望能把各種要素都匯聚到典藏這個點上來——之所以還要在我們的版面上介紹名家大師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們的知名度不夠高,而是因為一般看他們多從通常習慣的創作風格、技巧成就入手,而我們現在在藝術典藏版看他們則更會關注他們的存在對拍賣交易市場與收藏界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角度完全不同,演繹出來的結論也當然不同。亦即是說,我們服務的閱讀對象,不是一般熱衷於學畫的美術實踐愛好者,而是已入行或準備入行的收藏家群體。正因如此,有一個核心的「典藏視線」欄目在專版中起到一個支撐作用,就更有必要甚至必不可少了。

  我希望《杭州日報》的讀者在關心、閱讀這個欄目時,能產生與閱讀其他創作研究類藝術、報紙、雜誌時不一樣的感受與思考,能獲得另一種特殊的體驗與新鮮的知識譜系,倘若如此,這個典藏欄目在杭州和浙江、江南的地域文化建設、在收藏鑑定拍賣投資領域中就具有足夠的存在與啟迪意義。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沉稳”,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试图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片段来吸引眼球的读物。它的力量是内敛的,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接触。我尝试在通勤的捷运上翻阅,但很快就发现那种环境完全无法承载它的重量——它需要的是一张结实的书桌,一盏暖黄色的台灯,以及完全不受打扰的时间。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处理方式,非常接近于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典范。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论据,有时候一个观点可能要铺垫好几页才能水到渠成地显现。这种克制感,反而更显出内容的厚重与自信。它不需要通过夸张的修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依靠逻辑的严密和考据的扎实来站稳脚跟。对于追求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养分,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问,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却需要耐心挖掘的深处。

评分

我留意到这本书在注释和引文的处理上,展现出极高的学术规范性。作为一个习惯性会去查证源头的读者,我发现它在引用古代文献或前人研究成果时,不仅标注了出处,甚至连卷次、页码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后续研究者或者仅仅是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便利。很多时候,市面上的书籍为了追求速度或篇幅,会把注释做得非常敷衍,或者干脆采用文末总注,大大增加了阅读的断裂感。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那种教科书级别的严谨。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需要辨析古籍异文的地方,它会非常清晰地列出不同的版本观点,然后给出编者自己的判断依据,这体现了一种高度负责任的治学态度。这种对“求真”的执着,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升,让人在引用或转述其中的观点时,心中能多一份踏实。这远超出了“好书”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可靠的参考工具书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睛一亮,那种古典中带着低调奢华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个书封的质感,摸上去很有分量,感觉像是真的老物件,而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印刷品。侧边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每次看到都觉得很有仪式感。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从它被实体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它的使命,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让你在尚未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里面的世界充满了敬意和好奇。这样的用心,在现在的出版界里真的不多见了,通常都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牺牲了太多与读者互动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纹理,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墨水的附着力也很好,字迹清晰锐利,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让我忍不住想找个安静的角落,沏上一壶茶,慢慢地去品味它所蕴含的深意。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是真正爱书之人才能体会到的奢侈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匠心独运,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我过去读过一些古籍整理的版本,常常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别说品味了,光是辨认字迹就要费好大力气。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非常高明,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让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疏朗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引导读者的心绪,帮助我们在阅读那些略显艰涩的文本时,能够更容易地沉浸其中,不至于被信息量压垮。尤其是一些需要反复推敲的论述部分,作者(或编者)巧妙地利用了页边距的空白,进行必要的注解或引文的穿插,使得主文和辅助信息之间界限分明,阅读流线非常顺畅。这种设计,体现了对传统阅读体验的尊重,又融入了现代排版学的精髓,可以说是达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平衡。我甚至觉得,光是研究它的排版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对阅读“过程美学”的追求,是这本书最让我激赏的一点。

评分

这本书在整体的阅读体验上,给我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时空穿梭感”,好像真的被带到了一个不同的时代去观察和理解世界。这种感觉的营造,绝不仅仅是内容本身的作用,更多的是来自于编者在选材和叙述节奏上所下的苦心。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是冰冷的事件罗列,而是更注重展现当时的“氛围”和“精神面貌”。仿佛作者在描绘那些陈旧的制度、古老的风俗时,不只是在记录,更是在用一种近乎同理心的方式去体察。这种细腻的情感渗透,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史料记载,也焕发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我常常读到一半,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如何投射到这些文字中的。这种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历史情境构建中的能力,是任何浮光掠影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从书页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可以感受、可以对话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