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碼:亂世藏金,盛世藏玉──中國玉文化

文化密碼:亂世藏金,盛世藏玉──中國玉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怡芳
图书标签:
  • 玉文化
  • 中国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收藏
  • 文物
  • 乱世
  • 盛世
  • 传统文化
  • 文化密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時至當代,玉的傳統無不帶有遠古時期玉文化神性的印記。
上古先民將玉石做成酋長的「神器」?
古代上流社會以玉作為「明信之物」?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玉器成為標識偽等級地位的符號?

  玉文化傳統的三個歷史階段:

  ■神人結體與宗法結構的遠古傳統階段

  基於自然崇拜,人們將玉石視為具有神靈之性的神、神物。
  「天」有著與玉石相似的顏色和質感,所以「事玉」就是「事神(天)」。
  黃帝時期,權力階層的巫覡把玉與神靈聯繫在一起,為玉增添諸多神祕的色彩。這種神祕的、具有靈性的意味是巫覡賦予的,玉自然成為他們事神、媚神的必要工具。
  重要的玉神器很有可能是由巫覡自己製作並獨自享用。他們透過將神物的意義解釋權集中到自己手裡,成為權勢話語的持據者。

  ■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的古典傳統階段
  在等級分明的傳統社會,玉文化體系中的雅與俗、貴與賤、尊與卑等對立關係的概念與符號表徵文化的合法化與文化的統治都是依據對比性實踐而形成的。
  自春秋至明清,中國在延續、變化的遠古玉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了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的古典傳統,其社會政治基礎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結構體系。
  統治階層世代維繫的穩固的社會政治結構使玉器承載的權力意志也呈現為結構化的表述,亦成為一種權勢話語。

  ■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的現代傳統階段
  玉石製品逐漸成為普遍的時尚消費品,它是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甚至社會資本結合的商品。
  在現代傳統的時尚意象中,每個社會階層均享有不同層次的玉石商品的權利。不同經濟水準、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透過購買、收藏、把玩、饋贈,從而擁有玉器的使用價值、象徵價值。
  大眾消費消解了傳統玉文化的經典性、神聖性、少數階層的占有性,同時弱化了傳統玉石符號的尊貴屬性,但是玉石原初的「神性」在新的社會情境中得到延伸,經典性也得到重新詮釋。

  歷經遠古、古代進入現當代,玉石及其製品正走向時尚與消費的時代,並逐漸成為大眾尋求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的文化符號。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玉文化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历史、工艺、美学及社会意义,风格力求扎实、厚重,避免现代术语的痕迹。 --- 玉之重光:华夏千年玉韵流转 书籍信息: 《玉之重光:华夏千年玉韵流转》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资深古玉研究者或考古学家) 篇幅: 约十五万字,配有高清文物图版及考古遗址测绘图。 卷首语:大地深处的温润与华夏精神的凝结 玉,在中国文化中,绝非寻常石材。它始于地质深处的亿万年沉淀,却在数千载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被赋予了至高的精神价值与无上的政治权柄。本书《玉之重光:华夏千年玉韵流转》,旨在拨开历史的尘烟,深入剖析自新石器时代源起,直至清代晚期,玉材的开采、琢制、流通、祭祀、礼制与审美变迁的完整脉络。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种融于血液、刻入骨髓的“君子比德于玉”的东方哲学,以及玉器在权力更迭、信仰转移中扮演的沉默却决定性的角色。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器物罗列,而是将玉器置于宏大的社会、经济与精神图景中进行考察。我们相信,理解一块玉的纹饰、孔洞与包浆,即是洞察一个时代的心跳与脉搏。 --- 第一编:玉之源起与神性初显(史前至夏商) 第一章 矿脉的召唤:新石器时代玉料的采集与分布 本章聚焦于玉文化初萌期的地域特征与技术制约。我们将详述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不同区域的典型玉材来源,例如红山地区的岫岩玉(蛇纹石)与良渚的透闪石玉(透闪石、阳起石)。通过对早期玉料的岩性分析,重建史前文化间可能存在的交流网络。重点阐述在无金属工具时代,先民如何利用解玉砂、磨棒等工具,对坚硬玉石进行“镂空”、“钻孔”等基础加工,完成人与石的第一次深度对话。 第二章 沟通天地的媒介:权柄与祭祀的符号化 史前玉器,尤其是礼器,其形态往往是抽象而充满神秘感的。本章细致辨析了玉琮、玉璧、玉玦等核心礼器在不同文化中的形制演变及其功能指向。以良渚玉琮为例,我们将结合其多层纹饰的层级结构,探讨其在宇宙观、祖先崇拜中的核心地位。玉器不再是装饰,而是掌握着生杀予夺、沟通天地神祇的“权力媒介”。 第三章 商周嬗变:玉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商代青铜文化鼎盛,但玉器并未式微,而是转入更精细化的礼仪领域。本部分重点梳理了商代玉器的双重性:一方面承袭巫术色彩的动物神祇造型(如夸张的兽面纹);另一方面,开始出现少量模仿青铜器的礼器样式,预示着玉与政权的深度捆绑。 进入西周,礼乐制度的构建使得玉器的功能获得了更明确的政治定义。玉器成为区分等级、昭示身份的“政治标签”。我们将详述周代玉器“辨等定级”的制度化倾向,以及对佩玉、组玉的推崇,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 --- 第二编:诸侯的奢华与士人的风骨(春秋战国至秦汉) 第四章 礼崩乐坏中的审美解放:战国玉器的“动态”美学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诸侯权力膨胀,对玉器的需求呈现出空前的个性化和世俗化倾向。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的玉器风格转变:玉料开始追求更完美的白度与温润度(如新疆和阗玉的输入增加);工艺上,出现了大量采用“多层镂空”、“线刻勾连”等复杂技法的大件组佩、仿古件与生活用玉。 我们将重点剖析“环佩文化”的兴盛,战国佩玉不再是简单的身份标识,而是成为个体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载体,是佩戴者“德行”的移动展示。猎射、宴饮、神话场景的描绘取代了简单的神祇符号,展现出强烈的世俗生命力。 第五章 帝国的统一:秦汉玉器中的“不朽”追求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玉器的需求转向了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本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玉器的两个主要方向:一是用于丧葬的玉衣、玉棺镇物,体现了对生命延续的极端渴望;二是作为皇帝赏赐与官员俸禄的重器。 汉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体现在精细的“汉八刀”技法上,那种刚劲、简洁的线条美学,与战国时期的繁复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将对比玉璧、玉璜在秦汉时期的形制变化,探讨其在祭天礼仪中的延续与制度化。 --- 第三编:文人士大夫的圈层与玉的“内化”过程(魏晋至宋元) 第六章 玄逸与清瘦:魏晋南北朝的玉器退隐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玉器从国家礼制中心悄然退居为文人雅士的私藏品。本章探讨了魏晋时期,玉器在审美上呈现出的“清瘦化”倾向。体积变小,雕琢转向内敛,更注重玉料本身的质地与色泽(如引入对黄玉、青玉的偏爱)。玉器开始承载个体对玄学、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七章 宋代雅集与玉器的“人文光辉”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的转折点,美学趣味高度成熟且内敛。本章细致分析了宋代玉器在文人阶层中的流转与重估。宋人对“古玉”的推崇,导致了大量仿古玉的出现,但其仿古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宋代特有的写实性与比例感。此外,玉册、玉印等印章类玉器的使用频率增加,反映了士大夫集团在文化权力上的巩固。 第八章 游牧民族的注入:元代玉器的粗犷与融合 元朝的建立为玉器文化带来了新的血液。本章关注和阗玉源流的控制,以及蒙古贵族对玉器的偏好。与宋代的精致内敛相比,元代玉器(如玉碗、玉钵)常体现出恢弘的气势和略显粗犷的线条感,这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审美对中原玉雕技术的渗透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直接物证。 --- 第四编:盛世的极致与晚清的流变(明清) 第九章 明代官作的规范化与私人收藏的兴盛 明代玉器生产体系进入集权高度控制的阶段,以苏州、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坊体系成熟。本章对比了永乐、宣德时期的官式器皿的严谨规范,以及中晚明时期江南私营作坊的创新突破。文人阶层对玉器的理解已与“君子德行”深度绑定,对玉石的“温润”、“可把玩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第十章 “乾纲独断”下的玉器盛宴:清代乾隆朝的登峰造极 本书的压轴部分聚焦于乾隆一朝。此期玉器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工艺技术上也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巧作”技术的成熟,如一座玉山上雕刻多层次的景色、运用多色玉材进行“俏色”处理。 本章将从“权力展示”、“收藏热潮”与“工艺极限”三个维度,解读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狂热如何推动了玉雕技艺的空前发展。同时,也将审视这一时期的玉器审美倾向——是否因过于追求精巧繁复,而逐渐脱离了早期玉器所承载的哲学内涵? --- 结语:玉之永恒与文化的回响 最后,本书将总结中国玉文化从“巫”到“礼”,再到“德”,最终回归“玩赏”与“收藏”的漫长历程。玉,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它以其不变的温润,记录了王朝的兴衰,哲思的演变,与审美的情趣。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这片温润而深邃的文化宝库的大门。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引用《周礼》、《考工记》等古籍中对玉器的记载,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进行交叉验证。 工艺还原: 对关键时期的玉器加工技术(如线刻、钻孔、抛光)进行详细的工艺推演与图解。 美学辨析: 深入分析不同时代玉器造型、纹饰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避开概念炒作: 专注于物质证据与历史脉络的梳理,避免当代概念的附会。 --- 面向读者: 历史研究者、文物爱好者、传统手工艺学习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抱有探究热忱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怡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英國愛丁堡大學訪問學者,目前主要從事設計與手工藝歷史及理論研究、工藝美術相關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玉石文化研究及創新設計。發表有《製造業的未來與手工藝教育》、《從手工藝倫理實踐到設計倫理的自覺》、《工藝美術批評邏輯體系研究》、《論傳統工藝美術生產要素》、《中國玉文化傳統研究》、《中性產業:傳統工藝美術界定與產業系屬的新思考》、《用物者與造物者的話語權》等論文和譯文30餘篇。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緣起與意義
    一、當代中國的玉文化現象
    二、文化研究與「玉學」理論
    三、核心價值與哲學意義的再認識

第二章 視角與方法
    一、中國外研究概況
    二、概念界定與範疇
    三、總體與微觀結合的出發點
    四、三條脈絡
    五、研究方法與理論

第三章 遠古傳統:從神人結體到宗法結構
    一、從石器到玉器
    二、混沌至清晰:原初信仰到宗法的視覺角色轉變
    三、神人結體與原始宗法之關聯
    四、宗法玉製:宗法結構的產物

第四章 古典傳統: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
    一、權勢話語:權力意志的結構形式
    二、比德符號:價值觀念的詮釋
    三、透鏡觀看:時空與社會場域中的閱讀
    四、自我技術:工匠技藝傳習中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現代傳統: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
    一、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經濟的民主化進程
    二、時尚的符號:玉文化的民主化發展
    三、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當代玉文化的權勢話語
    四、傳統玉德觀念的轉變:德符之辨
    五、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當代玉雕的批評實踐

附錄A 五代後唐之後有關贗璽、疑璽歷史記載
附錄B 《長物誌》與《閒情偶寄》關於玉石物品的品評
附錄C 人物訪談及評述
附錄D 特色產業基地的資源開採、利用和保護等狀況
附錄E 中國主要玉石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狀況
附錄F 觀察記錄
附錄G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藝雕刻(玉石類)名單
附錄H
附錄I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產業基地文化策略

結語
    一、開啟神性和宗法的遠古傳統
    二、樹君權德威符號的古典傳統
    三、強「利」「欲」而弱「德」「信」的現代傳統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二、外文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6755
  • 規格:平裝 / 322頁 / 17 x 23 x 1.6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導讀

  在中國文化中,玉文化是最具特性和符號性的文化。從歷史淵源而言,玉文化的形成是基於人對於「石」的使用,即數十萬年甚至數百萬年人類使用「石材」並產生「美」的意識,發現「美石」的結果,所謂「玉」,石之美者。玉,不僅美,而且稀有,有各種品相和品質,越好的越稀有、越貴重,因此,它成為擁有者身分、地位、財富的象徵。在中國玉文化數萬年的歷史中,不僅擁有者「貴玉」,一般老百姓也「崇玉」。除其稀有、貴重外,人們還賦予其「人格」和「人品」屬性,如三代即有的「玉有九德」之說,代表性的論述如管子所謂:「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淆,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禮記·聘義第四十八》中借孔子語謂「玉有十一德」,而且還有「七德」「六德」「五德」之論。因此,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佩玉已不是原先的玉石材料,而是經過工藝加工製作的「玉器」,在三代乃至崇玉文化鼎盛的漢代,玉石加工成器極其費時費力,是難以解決的大事,其組佩所代表的等級和身分意識同樣與玉石加工的難度、高等級玉石材料的難得相聯繫。因此,玉從一種美石之材逐步固化成了一種特殊的符號之物、精神之物、文化之物。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曾經有過玉石材料和器物的使用,如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日本繩文文化、中美洲的馬雅文化以及印第安文化等,這些異域的玉文化與中國連續性的玉文化相比較,都歷時短暫。

  由此觀照,中國玉文化有兩種存在,一是作為現實之物,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實存和發展脈絡;一是作為觀念之物,成為中華文明的一種精神象徵和符號,對於這兩種存在的認知,即是所謂的「玉學」。我以為,三代的「以玉比德說」,既是對玉石文化本質的建構,又是對玉器之物本身的解說,前者的建構內化為「玉」本身的品格,後者的言說成為中國玉文化歷史形態不斷延展的一部分。中國人所謂的「玉」,即觀念化、符號化的「玉」與物質之「玉」的內化同一,楊伯達等先生力倡的「玉學」,既反映了當代學者對玉文化研究的重視,也可以說是承續了三代以來的說玉傳統,這實際上是一個大課題。

  本書是當代「玉學」的成果之一。作者朱怡芳,2005年從昆明理工大學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其時參加了我承擔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研究」課題的研究,在進行博士論文選題時,鑒於她對於「玉文化」的認知,我們選定了中國玉文化研究這樣一個課題。說實話,當時的研究資料表明,對玉文化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也有很多可以研究的空間,如何深化研究是尤其需要著力的地方。誠如朱怡芳在本書中所言:「總體看來,當代研究的思路是從金石欣賞與考古研究進而轉向對玉文化的關注。在20世紀末,一批專家學者提出了『玉學』的理論構想。當然,其研究亦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中國關於玉石的專題性研究文章,如玉石地礦鑒定、玉器歷史、玉石工藝等的考古專述較多,多是基礎性與材料性的研究。其次,一些玉文化方面的研究較為表層,且研究方法欠缺。除此之外,玉器鑒賞方面的圖冊及近年來玉石投資與收藏資訊雖然有所增多,但欠缺理論分析;而且,近現代以來,一些藝人、作坊及企業的情況僅限於史志記載與行業內的資料彙總,並未從文化變遷角度及理論深度上考察其在現當代社會中的存在狀況與諸多轉變。『玉學』的建立尚有一個過程,仍需重要的理論積澱和不斷的補充修正與完善。」因此,她的博士課題研究主要針對中國玉文化傳統進行探討,並將其作為中國「玉學」理論建構的研究任務之一。

  中國玉文化建基於玉石的物質之上,自古及今,其內涵和表徵意義不斷演變,如何整體地去看待這一歷史之物和當代之物,朱怡芳君的《文化密碼:中國玉文化傳統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首先,她將中國玉文化的整個歷史劃分為三大階段:一是神人結體與宗法結構的遠古傳統階段,即史前至西周玉文化形成和發展時期;二是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的古典傳統階段,即自春秋戰國至清末;三是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的現代傳統階段。這是一個大膽且獨具創造性的分期,古今一系,把握大脈。這大脈即「遠古傳統—古典傳統—現代傳統」之脈。朱怡芳認為,中國玉文化傳統是一種具有內在連接的變體鏈,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連續性與統一性。「遠古—古典—現代並非各自獨立的傳統,或單線進化的、連貫的傳統,其間不乏交叉、並存甚至延伸與突變」。誠如楊伯達先生在評介朱怡芳博士論文時指出的,它的觀點新、角度新,它的視野廣,有學術尖端性,它的活更是強調了從歷史走向當代而且解析獨具眼光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研究中融入「現代傳統」的分析,不僅衝擊「時弊」「利」「欲」,還指明了玉文化研究的前瞻性──尊德和重統的傳統與趨向。

  從學術價值而言,除分期外,本研究的創造性還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上述三個傳統的內核進行了獨到的分析與闡釋,提出玉文化遠古傳統中的「神性」經歷了從「神人結體」到「宗法玉製」的轉變,即從信仰神靈到信奉祖宗過渡的觀點。在研究中,她運用圖像學的方法並結合史前神話傳說及出土的文物,推論出「神徽」是無文字時代,先民採用原初藝術表現方式所作的特殊記錄,而「神徽」既「傳達出祖宗與神靈形同質異的訊息」,又表達出神祖崇拜中的祖宗形象已高居於神靈形象之上的狀態。

  第二,在對玉文化的古典傳統進行闡釋時,她運用社會學方法沿著實質性傳統的永恆性(神性)線索,透過對傳統社會玉文化權勢話語的分析,揭示了等級社會中,「玉」對於鞏固社會地位、維繫社會關係、增強話語權力的重要社會功能,提出「璽印為權」「冠服以儀」的玉石物品是權勢階層權力意志合法化、外化的觀點。傳統社會的「比德理念」是對西周「唯德是輔」的繼承,比德的倫理道德實踐也滲透在工匠技藝傳習的過程之中。作為教化人性的「比德」已不只針對傳統意義上的「君子」,而是擴展到一般人群之中,成為一個扎根於全社會的文化理念。

  第三,在對玉文化的現代傳統的研究中,她又抓住當代行銷文化這個關鍵,指出玉石製品已逐漸演化、泛化為一種普遍的時尚行銷品。它變成了「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甚至社會資本相結合的商品」,而且「大眾消費消解了傳統玉文化的經典性、神聖性、少數階層的占有性,同時也弱化了傳統玉石符號的尊貴屬性」。不過,在現代社會情境中,玉的神性依舊具有生命力,它的經典性得到重新詮釋,它逐漸變成了「大眾尋求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的文化符號」。

  這本在她博士論文基礎上形成的玉文化專著,不僅反映了她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努力成果,也反映了在博士畢業之後的十餘年繼續學習和思考的收穫。朱怡芳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為人正直善良,學習刻苦勤奮,用心做事,細心認真。在後記中,她把自己學習和人生的經歷歸結為「崑崙孕情,懵懂識玉; 滇緬育心,愚念愛玉;京城潛志,沉澱化玉」二十四個字。她兒時生長在青海,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求學階段是在昆明,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是在北京,這二十四個字,不僅是作者的人生經歷,更是其與「玉」結緣同心、在對玉文化研究的過程中艱辛付出以及追求「人如玉品」崇高境界的心聲。這一切化為文字,成為本書的深刻之處。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