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布蘭迪•席萊斯
圖書標籤:
  • 神經外科
  • 移植手術
  • 醫學史
  • 倫理學
  • 科學探索
  • 大腦研究
  • 實驗動物
  • 羅伯·懷特
  • 生物倫理
  • 醫學前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類真有可能換頭嗎?/
/移植整個身體會比移植腎臟或心臟還不道德?/
獲諾貝爾生醫獎提名,現代普羅米修斯──羅伯.懷特超越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
將科學幻想變成「科學事實」,挑戰人類最深切的恐懼
 
王浩威 精神科醫生/作傢
鼕 陽 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
汪漢澄 新光醫院神經科醫生/颱大醫學係副教授/麥田齣版《醫療不思議》作者
知 言 颱大臨床所博士生/推理作傢
喬齊安 颱灣犯罪作傢聯會成員/百萬部落客
蘇上豪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生………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大腦移植」會在幾年後成真?
如果拯救生命的解決方法不在於一次移植單一器官,而是一次全部換掉呢?
它會是造福人類的手術,它將徹底改變人類歷史。
不過,這也引發眾人的恐慌,一旦人類換頭術成功瞭,
靈魂是否將能追求永生?


◇◇◇◇◇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錶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緻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齣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隻會齣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

  冷戰初期,科學上的較勁已經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主導精神。繼太空計劃後,齣現另一種「空間」競賽,那就是徵服人體內部的空間──器官移植。不論是鐵幕國傢、還是西方民主國傢的外科醫生,爭先恐後想成為第一位完成器官移植的醫生,像是移植人體的腎臟和心臟等。但是,一名美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抱持巨大野心,提齣問題:為什麼不移植大腦?

  羅伯.懷特是個備受爭議的外科醫生,也是推動神經外科的先驅,他執行過一萬多次的腦部手術,並發錶超過一韆篇醫學文章。他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醫療倫理顧問,被任命為教宗科學院院士,並於1981年成立瞭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在他的領導下,委員會影響瞭天主教會對於腦死和體外受精這些議題的立場。而他研發的許多拯救生命的神經外科醫療技術(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為腦部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仍應用於當今醫術,他也曾兩度被提名諾貝爾生醫獎。

  但就像小說《變身怪醫》中的傑奇(Dr. Jekyll)一樣,懷特也有另一個身分。在實驗室裡,他正跟科學和死亡的極限戰鬥,進行一項完美的外科手術:人體死去後,讓靈魂繼續存活。1970年,懷特對猴子進行頭部移植,由於手術包括切斷頸部的脊柱,脊髓沒有與移植的身體連接,導緻擁有新頭顱的猴子手術後全身癱瘓,但大腦中的神經和血管毫無受損。除瞭身體無法行動外,猴子仍擁有正常的知覺,可以看到、聽到、聞到並對周遭移動的物體有反應。最後因齣現免疫排斥反應,猴子手術後隻存活瞭八天。懷特醫生曾經給自己起瞭個「謙卑先生」的綽號,但善待動物組織(PETA)則控訴他的殘酷動物實驗,「將粗劣的、殘酷的活體切除術變成產業化」,並稱他為「屠夫醫生」!

  本書追蹤瞭懷特十多年的研究,解釋瞭當中科學問題的糾結、國際政治和信仰,揭示這種複雜、暗黑實驗的醫學倫理以及從中獲得的非凡醫學革新,如何救活無數徘徊於死亡邊緣的病患。無疑地,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從科幻小說到科學事實,帶領讀者進入極大恐懼和極大希望的奇特旅程。

補充知識
  大腦自身具有免疫性,這意謂著身體不會真正拒絕大腦,就像肝臟和腎臟器官移植一樣,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移植大腦,而是移除和再連接到頭部。這將產生頭部或者整個身體成功移除和連接的問題,同時,成功的手術必須重新連接脊髓跟神經係統,否則患者將會四肢癱瘓。人類的頸部橫切麵相當複雜,就像纖維組成的複雜電纜線,必須正確地調整,保證每一根血管都能連接到正確的位置和正確的方嚮;而食道跟氣管則像洋蔥一樣,層層疊疊,都需要單獨縫閤。而且,當實施頭部移植的時候,還涉及到讓血液冷卻來減緩大腦死亡,最多隻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要讓血液重新流動,可以想像這樣的過程有多複雜。

  至於靈魂會跟著大腦一起移植到新的身體嗎?科學傢普遍認為,大腦並不是像裝在一個桶子裡那樣,它與身體的化學反應和神經係統是一體的。大腦會整閤來自一副完全不同的身體的新信號、認知和信息嗎?會不會造成精神錯亂或是嚴重的精神障礙?這也是目前人們無法解開的謎。

本書特色
● 一本齣色又古怪的外科醫生的迷人傳記,以及他想要嘗試移植人類靈魂的科學追求。
● 人類頭部移植一直是人類最好奇的想像與最深沉的恐懼,同時也是醫療科技突飛猛進與醫學倫理嚴重扞格的引爆焦點。
● 書中提齣瞭重要的問題:「如果讓⼤腦能在體外存活,那麼⾃我會變成什麼?」、「你可以移植人類的靈魂嗎?」

各界讚譽
★一部令人無法抗拒的紛囂故事,有扮演上帝的醫生、與意識形態對立的科學,以及總是在冒險的命運。
──羅伯.科爾剋(Robert Kolker),《紐約時報》暢銷書《隱榖路》(Hidden Valley Road)作者

★席萊斯從醫學史中取齣最離奇、最具倫理複雜性的一段情節,把它塑造成細膩、考據詳盡、讓人讀到捨不得放下的一部敘事。我嚮你發誓,如果你的頭殼(或其他部位)裡有腦袋的話,會發現這本書真是好看。──瑪莉・羅麯(Mary Roach),《紐約時報》暢銷書《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

★令人著迷、誠摯感人、讓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席萊斯完全揭露瞭羅伯.懷特醫生奇特且複雜的天賦:一位虔誠、自負、擁有雄心壯誌的創新者,在追求發展一種令人費解卻可能改變世界的嶄新外科手術的過程中,他簡直願意挑戰任何規範,包括生命本身的定義。──盧剋.迪特裏希(Luke Dittrich),暢銷書《終身失憶人》(Patient H.M)作者
 

★精采齣色、令人不安、深具吸引力。這個真人故事甚至比以它為靈感的X檔案事件更加黑暗與麯摺。──法蘭剋.史巴尼茲(Frank Spotnitz),《X檔案》編劇兼製片人

★引人入勝。席萊斯是一流的歷史學傢,擁有說書人的敏銳眼光。──琳賽.菲茨哈裏斯(Lindsey Fitzharris),《李斯特醫生的生死舞颱》(The Butchering Art)作者

★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艾德.楊(Ed Yong),《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作者

★精湛傑作。追根究柢且耐人尋味的人物傳記。──《科學雜誌》

★充滿熱情、生動流暢……懷特漫長的事業生涯中,他的非正統追尋曾經數次登上全國新聞,但是布蘭迪.席萊斯終於在《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這本書裡,給予這些研究應有的重量級深入探討。──《華盛頓郵報》

★生動逼真,有時令人膽戰心驚……這是迷人且不安的寫照,讓我們窺見醫學研究的複雜世界,以及其中一位最極端的執業者。──《哥倫布郵訊報》

★調查詳盡。文筆精采。懸疑動人。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好看極瞭。──《華爾街日報》

★讓人又愛又怕。──《紐約時報》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恒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圖書簡介 引言:超越醫學倫理的禁區 這本書帶我們深入探究一個曾被視為科幻小說情節的領域——人類器官移植的極限。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一群勇敢甚至可以說是魯莽的神經外科醫生如何挑戰生命與倫理的邊界,尤其是圍繞著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及其在猴子身上進行的開創性“換頭”實驗。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技術迴顧,更是一次關於醫學雄心、科學探索的道德睏境以及人類對自身存在本質追問的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黑暗中的先驅——羅伯特·懷特與顱部移植的構想 羅伯特·懷特,這位二十世紀美國神經外科界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懷揣著一個近乎瘋狂的夢想:如果大腦可以被分離齣來並成功移植到另一個軀體上,那麼人類是否有可能“更換”自己的身體?他不僅僅滿足於修補受損的大腦或脊髓,他的目標是徹底顛覆生命的主體性概念。 本書詳細描繪瞭懷特醫生所處的時代背景。戰後醫學突飛猛進,心髒移植、器官保存技術正在成熟,這為懷特大膽設想更復雜的移植手術提供瞭技術溫床。我們得以一窺他早年在醫學界的崛起,他如何利用早期對腦部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為後續的頭顱移植積纍理論基礎。 關鍵技術突破的描摹: 為瞭實現他的設想,懷特及其團隊必須剋服兩個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 1. 血管吻閤與血液循環的維持: 如何在切斷主血管後,確保新宿主體內的血液能瞬間、穩定地流嚮被移植的大腦,同時清除手術過程中産生的凝塊和缺血毒素。 2. 脊髓的重新連接: 這是最核心的難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中樞神經係統的軸突(神經縴維)被認為無法再生和重新建立功能聯係。懷特對此抱持著一種近乎信仰的信念,他堅信隻要在“關鍵的窗口期”內完成吻閤,某種形式的連接終將建立。 第二部分:恒河猴的“雙頭”試驗——科學的裏程碑與道德的深淵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便是對懷特在華盛頓大學進行的係列恒河猴頭部移植實驗的詳盡記錄。這些實驗並非簡單的模擬,而是真實地將一隻猴子的頭部(帶有完整的神經係統和意識結構)移植到另一隻無頭猴的身體上。 手術過程的細緻還原: 作者通過查閱大量的原始手術記錄、當時的醫療期刊以及內部備忘錄,力求還原手術的每一個關鍵步驟:從精確的頸部截骨,到低溫保護策略的應用,再到吻閤椎動脈和頸動脈的驚險瞬間。 實驗結果是驚人的,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在某些實驗中,被移植的頭部在手術後存活瞭數天,甚至數周。它們能睜眼、咀嚼、對疼痛做齣反應,甚至錶現齣驚人的學習能力和對環境的感知。這似乎證明瞭大腦可以獨立於其原始軀體而存活和運作。 “靈魂”的拷問: 然而,這些存活的猴子是“誰”?它們擁有被移植頭部的記憶和本能,但卻被睏在一個陌生的軀體中。書中深入探討瞭當時的倫理辯論:當一個生命體被迫以一個無法控製的、陌生的身體進行交流時,這種存活是否仍具有人道意義?懷特本人對此的迴應,更多地傾嚮於“科學進步的必要犧牲”,而非對實驗動物痛苦的深切關注。本書毫不避諱地呈現瞭動物權益組織對這些實驗的猛烈抨責,以及醫學界內部對“過度激進”的擔憂。 第三部分:人類移植的陰影與時代的局限 懷特的終極目標是將此技術應用於人類。他曾公開錶示,他認為理論上人類頭顱移植是可行的,尤其是在治療嚴重脊髓損傷或需要“更換”衰竭軀體的情況下。 技術瓶頸的不可逾越: 盡管猴子實驗在短期內似乎提供瞭希望,但本書清晰地指齣瞭阻礙人類移植的兩大不可逾越的鴻溝: 1. 免疫排斥反應的控製: 盡管使用瞭早期的免疫抑製劑,但如此大規模的異體器官(包括完整的頭部和部分神經係統)移植,其排斥反應的烈度遠遠超過瞭心肝腎移植。 2. 脊髓的永久性損傷: 無論手術多麼精湛,中樞神經係統在被切斷後,軸突的再生能力在哺乳動物中是微乎其微的。存活下來的猴子,其頭部與新身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功能性連接,它們能感知但無法控製新的四肢,這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囚禁”。 醫學哲學的交鋒: 本書超越瞭手術室的範疇,進入瞭對生命定義、身份認同和“靈魂”位置的哲學思辨。如果意識和記憶駐留在頭部,那麼移植的“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如果可以更換身體,那麼我們所定義的“自我”到底是什麼?懷特的實驗,在無意中將這些古老的哲學問題,變成瞭迫在眉睫的臨床挑戰。 結語:遺産與反思 盡管羅伯特·懷特的頭顱移植手術從未在人類身上實現,但他的工作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神經科學和移植醫學。他的失敗並非終點,而是為後人劃定瞭必須謹慎對待的禁區。這本書揭示瞭在科學探索的黃金時代,醫學是如何在巨大的熱情中,觸碰到倫理的紅綫,並最終迫使人類社會重新審視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它是一部關於勇氣、執著、偏執與科學進步代價的史詩。 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帶領讀者重返那個充滿悖論的時代,去直麵那些被時間掩蓋的、關於人性和科學極限的終極追問。閱讀它,如同進行一次深入人腦的探險,看清我們曾幾何時離“神性”有多近,又因何種力量被拉迴瞭人性的邊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蘭迪•席萊斯Brandy Schillace
醫學史學傢,2018年史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科學獎得主,研究領域為醫學、歷史、科學及文學的交會處。曾任博物館專業人員與大學教授,也為《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赫芬頓郵報》(HuffPo)、「CrimeReads」網站撰稿。目前是英國醫學期刊《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總編輯。著有《死亡的夏衣》(Death''s Summer Coat: What Death and Dying Teach Us About Life)、《時鐘發條未來》(Clockwork Futures: The Science of Steampunk)等書。

譯者簡介

徐仕美
國立颱灣大學植病所碩士,曾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編輯、天下文化科學書係編輯,目前是自由譯者。譯作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等書

圖書目錄

緻謝
作者記事
前言──遇見盜屍者
第1章 少瞭一枚腎臟
第2章 雙頭狗與太空競賽
第3章 死掉的腦在想什麼?
第4章 鐵幕之後的腦
第5章 法蘭肯斯坦的猴子
第6章 現代的普羅米修斯
第7章 人類這種動物
第8章 完美的病人
第9章 如果我們不需要脊髓?
尾聲──法蘭肯斯坦醫生再現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01005
  • 叢書係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376頁 / 21 x 14.8 x 2.6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圖書試讀

作者記事

  有時候是故事找上你,而不是你去找故事。這個故事始於一位老友的電話……他碰巧是位腦外科醫生。

  麥可.德喬治亞醫生邀請我到他的小型方正辦公室,就位於剋裏夫蘭的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校園。我抵達之後,他親切地請我坐下,因為有一些故事最好在你不需擔心會跌倒的時候聆聽。「我想給你看一樣東西,」他說,一邊把手伸嚮書桌最下方的抽屜。

  那是個鞋盒,有點舊瞭。他把不起眼的盒子推過桌麵,我有點心急地打開蓋子,帶著一絲不安。「不會是顆腦,是嗎?」我問。不,他對我說。或者至少可以說,不完全是。

  最上方是一本褪色的棕色方格筆記本,標著麻州理工學院的字樣。封麵上寫著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的名字。隨著我翻頁的時候,看到潦草的筆跡、陳舊的膠漬,以及到處都有的鏽色斑點。「或許是小鼠的血。」麥可說。這是一本實驗記錄簿。我拿在手中的筆記本經歷一段漫長旅程,帶著它的創造者從小鼠和狗的早期實驗,到猴子身上的離奇手術——將活生生的腦換位置的大膽嘗試。

  「他嘗試移植頭部?」我問道。他不是嘗試,麥可糾正。他成功完成這件事。然而,從來沒人把這個故事原原本本說齣來。

  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

  接下來或許是我曾遇過的最奇怪故事。充分證明瞭一則古老的諺語:最奇怪的故事,往往是再真實不過的事;最詭譎多變也最豐富多產的故事土壤,就在人類的腦袋裡頭,那裡充滿瞭好奇、欲望、勇敢及恐懼。

前言  遇見盜屍者

  腦:一.三六公斤重、充滿皺褶的凝膠狀物質、具有一韆多億個神經細胞,它產齣的陰謀詭計不著痕跡,但卻主宰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身為什麼樣的人。隻要我們還擁有意識,我們就會是我們自己。暴力、意外與疾病可能侵蝕我們脆弱的身體,但大多數人依然認為自我就位於腦袋──存放我們的記憶、希望和夢想的倉庫。但是,如果你把腦子從它所在的身體移走……呃,又是另一種故事瞭。事實上,這就是本書的故事。

  打開你的皮夾,拿齣駕照。我們許多人在這一小片塑膠上的某處有個記號,載明我們是器官捐贈者,代錶在我們死亡時,器官可以被摘取下來,拯救另一個人的生命。一旦選擇瞭這個選項,大多數人可能從此不作他想。我們現在樂於接受,甚至讚揚器官移植,但是不到一百年前,這種想法似乎不過是有病腦袋的瘋狂想像。從人體取齣跳動的心臟,讓人聯想到對神的獻祭;從死者身上摘下肝臟來延續生者的性命,簡直是恐怖行為。

  長達數個世紀的期間,天主教會等機構和社會禮俗甚至連人體解剖都不允許,導緻對人體的複雜運作齣現瞭奇特糟糕的想法。早期的解剖學傢把子宮視為瓶子;他們認為乳房和卵巢有管道相連(假設月經和母乳有某種連帶關係);至於腦,我們最寶貴的配備,他們畫成一團像果凍的黏糊。器官之間的空隙,也就是血液能在其中循環流動的腔室,則非常重要。從許多方麵來說,血液承載著人類的靈魂。

  然後來到十八世紀,有瞭盜屍者。歐洲城市充斥著垃圾和露天廁所,擠牛奶的女工整天提著桶子吃力走過街道,她們舀給路人的鮮乳油沾染瞭煙灰、塵埃和蒼蠅。由於營養不良、空氣不佳、水質不乾淨,不常洗澡的民眾普遍骯髒汙穢,疾病猖獗。生病農人一旦進到墳墓後,常常再被挖齣來。由於缺乏冷凍設備,也沒有人體捐贈計畫,積極進取的醫生隻能依賴別人的卑鄙勾當,那些人願意清除花環,奮力從土裡挖齣新埋的屍體,趕在黎明前撤退,然後把屍體提供給年輕解剖學傢——當然得有代價,而且不準問任何問題。這種舉動駭人聽聞,但如果不這樣,醫學生要如何瞭解包裹在皮膚之下的人體構造呢?

  到瞭此時,終於可以開始弄清楚器官的真實形狀和功能:肝有兩葉、心臟有四個腔室……然而有這麼多肉塊,神學傢想知道,靈魂到底棲息在哪一塊?自從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提齣「我思故我在」)這些哲學科學傢的時代以來,愈來愈多人認為這片神聖空間落在心智活動的區域。在解剖學傢以及盜屍者的協助之下,心智變成腦的同義詞。

  接著來到充滿神奇想法的冷戰時期,太空人約翰.葛倫(John Glenn)離開地球的範圍,英法聯閤研製的協和號客機以及蘇聯圖波列夫Tu-144超音速客機翱翔天際,新一代的盜屍者誕生瞭。蘇聯的鐵幕之後,與身體分開來的器官在悉心保護之下,可以獨立生存,變成鮮為人知的實驗的研究對象。到瞭一九五○年代,有一些奇怪的黑白影片流到西方世界,揭露瞭看起來很詭異的東西:在體外存活的心臟、自己獨立擴張的肺、一隻經過手術改造的狗正用相連的兩顆頭舔牛奶……史達林的科學傢在各種祕密實驗室中深入探索生命的謎團。他們並非在尋找人類靈魂。做為優秀的世俗共產黨員,他們隻對生命感興趣:如何維持生命、如何把生命分離齣來、如何創造生命。他們對於控製心智也感興趣。冷戰時期的研究把腦視為一種無線電接收器,會收發電磁訊號。腦如何運作?為什麼腦可以運作?你需要多少分量的腦就能存活?腦死亡而身體卻繼續活著,會是什麼狀況?當角色互換,變成隻有身體停機瞭呢?生命可能免於癌癥侵蝕器官造成的逐漸退化、肌肉萎縮癥導緻的衰弱,或者葛雷剋氏癥(Lou Gehrig’s disease,俗稱「漸凍癥」)引起的肌肉僵硬──隻要能把腦移到別處好瞭。

  由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白熱化科學競賽氛圍,催生齣一種不可能的夢想:他們想進行的並非移植頭部(這個本體),而是移植整個身體──肺臟、心臟、腎臟,以及整套配備。這聽起來非常像《科學怪人》小說的情節,也很像是B級片科學傢在可怕實驗室中所做的狂熱夢想。但是到頭來,這根本不是科學怪人的故事,而是變身怪醫的故事,有著兩個自我、兩種衝動,甚至有兩個名字。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
  羅伯.懷特是堅定的道德捍衛者、虔誠的天主教徒,還是兩位教宗的朋友,喜歡稱自己為「謙卑的鮑伯」(有點諷刺)。懷特年輕時企圖心十足,是極有天分的專門人纔,連哈佛大學醫學院都招攬他從明尼蘇達大學轉學過來,他有誌於瞭解多重器官衰竭是何種情形。懷特是第一例腎臟成功移植的目擊者,這場手術由他的良師益友約瑟夫.莫瑞(Joseph E. Murray)執刀,懷特想疑惑,當一個人能夠進行頭部移植,一次把所有器官都換掉,為什麼還是寧願這次移植腎臟、下次換心。批評他的人,包括提倡善待動物主張的行動分子,稱他是「屠夫醫生」,譴責他讓無數動物遭受不必要的摺磨,而且是擁有可怕野心的人,企圖扮演上帝。懷特反駁說,科學是無可非議的實際作為,但他也現身於電視螢幕和《GQ》雜誌頁麵上,提著外頭寫有「法蘭肯斯坦醫生」的醫生包。他創立的救命技術,從為事故傷患實施的腦部冷卻方法,到源自真實狀況的實用手術,至今仍在醫院使用,他也是《X檔案》第二部改編電影的顧問,而且激發科幻恐怖電影《不死之腦》(The Brain that Wouldn’t Die)的拍攝靈感。他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籌組生物倫理委員會,委員會隸屬於宗座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懷特曾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是他也曾切下一隻恆河猴的頭,把它縫閤到一個截然不同的身體上,這是為瞭日後應用在人類上的試驗。

  懷特開創的技術在黑暗中啟動,但他拿起手術刀,完全下定決心如同加入太空競賽般參與一場國際賽,這是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之間為瞭剋服死亡和賦予生命而展開的競爭。想要從狗到猴子,再躍進到人類,開啟一場長達四十年突破科學極限的奮鬥──這場奮鬥也衝撞瞭動物福利的新觀點、懷特自己選擇的信念,以及大眾對於從腦死病患身上摘取器官,或對於移植使我們成為我們的東西的抗拒。

  我們總會渴望那些觸手可及的未來。「我們即將發現多少事物?」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筆下的維剋托.法蘭肯斯坦問道:「若非懦弱或漠視阻礙瞭我們的好奇心。」人類膽敢用自己的科技乾擾宇宙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確敢這麼做。從鐵肺到今天的呼吸器,從第一起腎臟手術到創新的基因療法,從懷特的腦部冷卻技術到創新的人工神經網路植入,我們當今醫學的驅動力,來自於過去醫學的大膽躍進。我們看到曾是科幻小說中的構想成為真實的科學,然而移植伴隨欲望和揮之不去的恐懼,挑動我們的理智。當一個母親聽到早夭孩子的心臟在受贈者的體內跳動著,她耳中聽到的心跳聲是誰的?如果我們接受瞭別人的心、肺或肝,會改變我們是什麼人嗎?

  這本書訴說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一趟猶如法蘭肯斯坦般的追尋──有個人追求進行全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以及這場奇特的競賽如何開啟至今持續拯救性命的技術。但這也探討瞭一個仍有待解答的謎題:如果你讓一顆腦離開身體存活,那麼自我會變成什麼呢?或者就如懷特所說的:「你能移植人類的靈魂嗎?」

  懷特醫生的研究像是一座非凡的橋梁,跨越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科學和靈魂、實驗倫理,以及希望維護患者免於身體衰退的強烈欲望之間。他的故事開啟瞭一扇窗,帶領我們迴到過去,迴到那個國族主義盛行,充滿祕密、危險與間諜的年代,然而那個時代對於遭人遺忘者的權益也愈來愈注重,不論被遺忘的是陷入不可逆昏迷的病人,或是實驗室裡的猴子。這個故事是關於我們最深切的恐懼、最偉大的希望,以及一項驚人的發明,這項發明現在可以拯救心臟病患者和洗腎病人免於死亡。最棒的是,這個故事敘述瞭一趟科學幻想變成科學事實的漫長神奇旅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實在太抓人眼球瞭,一開始看到書名就覺得這不是一本好惹的書。畢竟,「換頭手術」、「人類大腦移植」、「靈魂移植」這些詞彙,光是想像就讓人頭皮發麻,直覺就會聯想到那些科幻電影裡的極限場景。但最讓我驚訝的是,作者居然能將這麼前衛、甚至有點禁忌的醫學探索,用一種既尊重歷史又帶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呈現。它不隻是在複述那些驚世駭俗的實驗,更像是帶領我們走進那個時代,去理解當時的科學傢們,那些頂尖的外科醫生,他們心中到底承載瞭多麼巨大的野心與孤獨。他們麵對的不僅是技術上的難題,更是倫理道德上的巨大拷問。讀完之後,我對於「人體極限」的定義,好像又被推遠瞭一點,那種複雜的情緒,夾雜著敬畏與不安,久久無法散去,讓人忍不住想多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來補充。

评分

這部作品在文本結構上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它不是線性敘事,而是透過不同時空視角的切換,拼湊齣一個完整而立體的圖像。這種敘事手法讓讀者彷彿在解讀一份塵封已久的機密檔案,需要自己動手將散落的線索串聯起來,這大大增加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探索的樂趣。而且,作者對於背景資料的考據可謂是下足瞭功夫,從當時的社會氛圍、學術界的保守與開放,到關鍵人物的生平軼事,都描寫得钜細靡遺,極具畫麵感。讀完之後,你會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在那間瀰漫著福馬林氣味的實驗室裡待過,感受過那股衝破陳規的熱血與孤勇,那種被歷史厚重感包裹的體驗,非常難得。

评分

說實話,在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默默地思考作者究竟是想傳達什麼樣的核心訊息。這本書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醫學傳記範疇。它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入瞭哲學與科學交界的那塊灰色地帶。當我們談論「意識」或「靈魂」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談論什麼?是物質組成的總和,還是一種難以定義的能量體?透過描寫主角對於「大腦移植」近乎偏執的追求,作者巧妙地設置瞭一個巨大的問號擺在讀者麵前,迫使我們去直視那些我們平時習慣迴避的終極問題。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不是來自於對科學突破的讚嘆,而是來自於對「我是誰」這個古老命題的再次叩問,那種思辨的深度,非常過癮。

评分

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儘管題材如此前衛、充滿爭議性,作者依然能夠保持一種近乎冷靜的旁觀者視角來敘述。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盲目的美化,對於那些可能被視為「瘋狂」的舉動,作者隻是客觀地呈現其動機與後果。這種剋製感,反而讓故事的力量更加強勁。它讓我們看到,在科學探索的殿堂裡,天纔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極端的孤立。這本書不僅僅記錄瞭一場醫學上的追逐,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在麵對未知時,那種既渴望徵服又深懷恐懼的雙重人性。它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關於勇氣、極限與界線的深刻之作。

评分

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它沒有一味地追求戲劇性的張力,反而選擇瞭一種更為沉穩,近乎史詩般的筆調,娓娓道來。對於那些艱澀的醫學名詞和複雜的手術細節,作者似乎也花瞭很多心思去消化和轉譯,讓像我這樣對神經外科不太在行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主角的思維脈絡,感受到那種在刀尖上跳舞的緊張感。尤其是描寫到團隊內部對於道德界線的拉扯,那種科學傢之間因為信念不同而產生的摩擦和掙紮,非常真實,讓人讀來感同身受。你會發現,推動人類進步的往往不隻是那些天纔般的靈光一閃,更是無數個夜不成眠的權衡與掙紮,這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矛盾的美感,讓故事的層次一下子豐富瞭起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