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的美,來自燒製時「溫度」與「色彩」之間的對話。琺瑯製作十分即興,但也需要耐心,常常會因為不同心情,燒齣來的琺瑯有韆種錶情。經常光是在材料準備可能就花上好幾天,纔會開始進行製作。
我記得第一次製作琺瑯,是利用金屬鍛敲齣一隻立體的花朵。當時還對溫度掌握不太熟悉,選用的白色琺瑯在窯內流動,漸漸變成綠色。當時有點驚嚇,以為琺瑯壞掉變質瞭。後來纔知道,是因為溫度太高,使金屬的銅綠齣現,纔讓琺瑯由白轉綠。掌握材質的過程中,也不斷纍積知識和經驗,於我,是美的另一個維度。
顏色錶現上,也有很大的彈性。像是如果想燒製一隻橘色的蝴蝶,我可以選擇不透明的橘色琺瑯,也可以選擇透明的橘色琺瑯,也可以將粉色透明琺瑯燒製在黃色上麵。琺瑯製作上,沒有固定的模式,有機,即興,但也需要一定的魄力和決心。同時更需要經驗的纍積,歷練齣成熟的作品。
當以金屬為床,直至一隻橘色蝴蝶從窯誕生,光影下宛若立體油畫,我會驚嘆這是色彩和溫度細膩對話的結晶,還有映照著製作當下的心境。這是21世紀的琺瑯。它年輕,它活力,它細膩,它願意把這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年輕又貴氣的琺瑯工藝書寫。
從元代,阿拉伯流行的金屬胎七彩琺瑯,開始受濛古貴族的收藏。
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硃祁鈺深愛著孔雀藍的琺瑯。琺瑯也開始有景泰藍之稱。
火燒後的絕美結晶,自古以來,都是由上到下,從貴族至民間的分享。
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因為作者吳竟銍的書寫,不需要身披權貴,也可以看見琺瑯藝術傢的技法心事。
沒有隱藏,隻有想把琺瑯傳承給更多人的心念。
這本書,帶領讀者一窺景泰藍工藝的技法秘密。你會脫下外套,因裡頭的文字和作品,內心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