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K出版社編輯群
图书标签:
  • 二战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图解
  • 战略
  • 战役
  • 武器
  • 欧洲战场
  • 太平洋战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錄100張以上的全彩地圖,解析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協助讀者了解各關鍵戰役的陸海空軍交戰軌跡、軸心國的崛起、死傷慘重的諾曼第大登陸,或是讓中立美國決定參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翻拍成電影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造成數十萬平民死傷的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爆炸、列入史上最血腥戰役之一的列寧格勒圍城戰……等等。
    
  此外,書中輔以大量圖片,揭露如猶太集中營、閃電戰、神風特攻隊、密碼戰等震撼畫面,並繪製時間軸,搭配豐富的文字細節,詳述全球參戰的始末,從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武器發展等不同面向切入歷史。

本書特色

  ・以100張全彩地圖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經由陸、海、空三軍延燒全球的歷史脈絡。
  ・收錄同盟國和軸心國使用過的歷史地圖,以上帝視角深刻解析二戰歷史上的關鍵戰役。
  ・時間軸排列出二戰重要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佐以敘述性的總覽,解釋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
  ・舊照片、當代文物與知名領袖的個人檔案描繪出戰爭全貌,收錄大屠殺、閃電戰、神風特攻隊與密碼破解等專題介紹。

 
《全球史视野下的权力博弈:从工业革命到冷战初期》 导言:迈向现代世界的转型与冲突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宏大叙事,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全球关系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不着眼于特定战役的细节,而是深入探讨驱动这些历史进程的宏观力量——工业化的浪潮如何重塑了国家实力与社会形态,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张力如何催生了世界范围的竞争,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何为后来的全球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工业化的遗产与帝国的扩张 (约1850-1914年) 本部分考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影响。蒸汽机的普及、钢铁产量的激增以及电力和化工的兴起,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 欧洲内部的权力平衡与动态重组: 我们分析了俾斯麦主导下的德国统一如何彻底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既有的欧洲均势。这种新兴的工业强权,其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军事现代化,对传统的英法霸权构成了严峻挑战。重点讨论了德意志帝国在海军建设上的雄心,以及这如何直接引发了英德之间的战略焦虑。同时,我们详细梳理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动荡中,如何通过殖民扩张和外交联盟(如法俄同盟)来巩固其地位,并探讨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日益加剧的内部民族矛盾,如何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导火索。 2. 全球资本主义与“新帝国主义”: 工业革命的成果要求更广阔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本章探讨了19世纪后期的“新帝国主义”浪潮,其区别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键在于其系统性、国家主导的特征,以及对未工业化地区的全面经济渗透。 非洲的瓜分: 重点分析了柏林会议(1884-1885)如何为欧洲列强在非洲大陆的圈地划分提供了国际法上的便利,以及这种人为的边界划分对非洲未来政治形态的长期负面影响。 亚洲的挑战与反抗: 在亚洲,我们考察了英国对印度的深度控制,法国对印度支那的经营,以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所实现的长程“脱亚入欧”的成功,这使其迅速成为与西方列强并肩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在“百年屈辱”中,国家主权如何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体系化地侵蚀。 3. 意识形态的角力:民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思想潮流。民族主义不再仅仅是对独立国家的渴望,而是演变为一种激进的国家至上主义,常常与沙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这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冲突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和政治动员基础。 第二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程与后果 (约1914-1920年代初) 本部分将战争视为工业化、帝国竞争和僵化联盟体系的必然交汇点。 1. 结构性诱因与导火索: 我们详细分析了长期的军备竞赛(特别是英德海军竞赛)如何制造了“安全困境”,即一国的防御性举措被他国视为进攻性威胁。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被视为一个地区性危机如何在全球联盟网络中迅速升级为全面战争的经典案例。重点剖析了各国高层在“七月危机”中错误估计形势、过度依赖军事动员计划(如施里芬计划)的决策失误。 2. 总体战的形态与社会冲击: 战争的残酷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本章描述了工业化如何将战争转变为“总体战”——国家资源、工业生产、平民后勤全面投入到战争机器中。战壕战的僵持、新式武器(毒气、坦克、飞机)的应用,对传统军事思想造成了彻底颠覆。同时,后方社会也经历了剧变,女性大规模进入工厂,政府权力空前扩张以管理经济和控制舆论。 3. 帝国体系的崩溃与新的秩序尝试: 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三大旧帝国(德意志、奥匈、奥斯曼)的瓦解。我们探讨了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分析了其内在的矛盾:一方面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重塑欧洲版图,另一方面又通过严苛的赔款和领土割让,在战败国中埋下了深刻的复仇情绪。此外,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为20世纪的意识形态对立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两次大战之间的动荡与全球危机 (约1920年代-1930年代) 战后世界并未迎来持久和平,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稳定性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过渡期。 1. 战后秩序的脆弱性与国际联盟的局限: 国际联盟的建立是人类集体安全理念的首次尝试,但其缺乏强制执行力,特别是美国未能加入,极大地削弱了其有效性。我们考察了战后初期,如法德关系、苏俄的孤立地位以及中东地区殖民遗产的遗留问题,如何持续考验着新的国际体系。 2. 极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 经济萧条、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以及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扩张的恐惧,为极端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提供了沃土。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如何利用大众动员、宣传机器和对国内“敌人”的清除,夺取并巩固权力。这种基于种族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与自由民主和共产主义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对峙。 3. 大萧条与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我们分析了各国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如提高关税),这些“以邻为壑”的政策如何进一步阻碍了国际贸易,并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刺激了日本为获取资源而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第四部分:冷战的前夜与全球格局的重塑 (约1940年代初-1940年代末) 本部分转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对全球权力结构的终极重塑,直至冷战的雏形显现。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驱动: 虽然经济和领土野心是因素,但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民主、法西斯和共产主义三方矛盾的总爆发。我们考察了轴心国在欧亚大陆的快速扩张,以及同盟国在面对生存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战略联盟的复杂性。 2. 科技与战争的升级: 工业技术在二战中达到了新的高峰,从雷达、密码破译技术到战略轰炸,再到最终的核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伦理边界。原子弹在日本的投下,不仅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更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相互毁灭的可能性时代。 3. 战后世界的两极化: 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同盟国之间的裂痕迅速扩大。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所确立的势力范围划分,以及铁幕的降临,预示着一个新的、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对峙为特征的“两极世界”的到来。我们分析了马歇尔计划的启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这些标志着美国开始构建其全球遏制战略,为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结论:历史的继承与教训 通过对这一百年的梳理,我们看到,工业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以及全球权力结构的真空,是塑造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格局的核心动力。本书强调,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结构性矛盾与偶然性事件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理解这一时期的权力博弈,对于理解当代国际秩序的形成至关重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DK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創立於1974年,半世紀來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百科圖文書出版社。DK圖書除了強調知識性,更以「革命性的美術編輯」著稱,堪稱業界一絕,他們在版面上下足工夫,平均每頁的設計成本是其他出版社同類書籍的十倍以上,其中又以「去背圖像+全白襯底」的圖解手法最為獨特,這些圖像以多變的視角呈現,選用大量逼真的插畫或實物照片,時而宏觀、時而精細,與紮實的文字緊密結合,實踐「終身學習」的出版理念。

譯者簡介

于倉和


  從事過多種工作,包括自由譯者、大陸台幹、專案經理等等,但因為童年時的因緣際會,與軍事戰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翻譯過多本二次大戰戰史書籍,也曾任職於軍事題材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戰車世界》、《戰艦世界》臺灣辦公室,出國旅遊時也喜歡探訪各類軍事遺跡,致力於把寓教於樂的軍事歷史內容傳遞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跌入戰爭的深淵1918–1939年
戰爭的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物
國際聯盟
獨裁者的歐洲
希特勒與納粹德國
動盪的中國
西班牙內戰
對日抗戰
德國與義大利的擴張
水晶之夜
歐洲戰爭倒數
 
第二章
德國大獲全勝1939–1941年
歐洲的戰火
波蘭的毀滅
假戰
普拉塔河口海戰
芬蘭冬季戰爭
挪威戰役
德國在西方的攻勢
閃電戰
敦克爾克大撤退
法蘭西的陷落
非洲的強權惡鬥
不列顛之役
閃電空襲
英國殊死戰
U艇戰開打
擊沉俾斯麥號
美國結束中立
租借法案
地中海與中東
義大利的非洲戰役
隆美爾進軍沙漠
希義戰爭
德國南進
中東與東地中海
地中海之戰
圍攻馬爾他
德蘇戰爭
巴巴羅莎行動
德國和蘇聯的大後方
列寧格勒圍城戰
德軍進軍莫斯科
東方的殺戮
解救莫斯科
 
第三章
戰火擴大1942年
美國和日本走向戰爭
日本的野心
日本開戰
珍珠港
日本進軍
戰時的美國
日軍入侵菲律賓
新加坡投降
日本占領緬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度
日本的挫敗
中途島海戰
瓜達卡納島
歐洲和非洲的戰爭
歐洲新秩序
大屠殺
華沙猶太區
破壞與顛覆
北極海運輸船團
隆美爾的最後進擊
第二次阿來曼戰役
火炬行動
德國進軍史達林格勒
圍攻史達林格勒
蘇聯在史達林格勒的勝利
戰俘
 
第四章
局勢逆轉1943–1944年
德國的頑抗
沙漠中的勝利
高峰會議
入侵西西里和義大利
從安濟奧到哥德防線
擊敗U艇
破解密碼
日夜轟炸
史佩爾與軍需工業
歐洲的反抗
庫斯克戰役
勢如破竹的蘇軍
巴格拉基昂行動
華沙起義
D日登陸
奧馬哈灘頭
諾曼第戰役
復仇武器
突破諾曼第
刺殺希特勒
市場花園行動
德國家門口的戰火
希臘與南斯拉夫
對抗日本
側翻行動
美國兩棲作戰
太平洋跳島作戰
決戰馬里亞納
雷伊泰灣海戰
神風特攻隊
反攻緬甸
戰爭中的中國和日本
日本在東亞的統治
 
第五章
結局和餘波 1944–1955年
盟國在歐洲的勝利
突出部之役
雅爾達與波茨坦
橫渡萊茵河
空戰敗北的德國
轟炸德勒斯登
蘇維埃的最後攻勢
在義大利的最後掙扎
柏林陷落
歐洲勝利日
擊敗日本
奪回菲律賓
硫磺島
轟炸日本
沖繩之役
曼哈頓計畫
廣島與長崎
太平洋的和平
戰爭的餘波
鐵幕
國共內戰
亞洲去殖民化
以色列建國
戰爭的代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名詞解釋
索引
謝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93447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4 x 28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是我所看過最引人注目的軍事地理作品。1939-45年間發生的這場激烈衝突規模空前,世界史上所有其他衝突全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本書就是明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暴凶猛──暴力程度和付出的人命代價──幾乎無法言形:8000萬人死亡,大約2000萬人在戰場上陣亡,而因為大轟炸引發的火風暴以及陸、海、空全方位戰火而犧牲的平民,則達到這個陣亡數字的三倍左右。這些鉅細靡遺的地圖所闡述的,正是讓機械化大軍得以橫掃遼闊大地、讓軍艦和飛機可以越過前人作夢也想不到的距離施加打擊的機動力和速度。之前的任何衝突都不需要如此全面而詳盡的地圖,也沒有任何其他衝突能夠帶給製圖師如此重大的挑戰。和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相比,每一個戰爭中的關鍵時刻都標誌著部隊機動性和工業化力量更明顯的運轉跡象。像這樣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想像1940年春天希特勒用閃電戰粉碎低地國家和法國的輪廓、規模和進軍步伐,也為我們舉出其他大部隊進軍的例證──1940-43年間雙方軍隊在北非的勢力消長,蒙哥馬利和巴頓的大軍從北非到西西里及義大利的偉大躍進,納粹德國對史達林統治下蘇聯的閃電襲擊,還有1942-43年史達林格勒以後的驚人逆轉。而所有這些當中最戲劇化的,當屬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的1944年6月D日海上入侵行動。

  本書也讓我們想起烽火中的亞洲。本書詳盡描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上發生的大規模海戰,套用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美國之所以參戰,是因為「這個永遠恥辱的日子」。不過更重要的是,正因美國的工業力量站在同盟國這一邊,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才會戰敗。本書的地圖栩栩如生地呈現了一連串孤注一擲、激烈奮鬥且代價高昂的戰役,最後使得日本短命的太平洋帝國力竭衰亡。本書也是一份基本的指引,有助讀者理解美軍部隊在當時所面對的艱鉅挑戰。除此之外,這本關於二次大戰的全面性作品還收錄了更多的地圖,以戰前和戰後的世界局勢與衝突中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面向來強化論述,至於當時軍事指揮官使用的各式地圖,我們也可以一睹為快。好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和其他評論人解釋戰事的盛衰起伏,這件事長久以來都令我十分著迷,而本書就位居這場偉大探索的第一線。
 
──彼得.斯諾(Peter Snow),2019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面设计美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现在很多历史读物,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搞得版面密密麻麻,读起来眼睛很累,感觉像是对着一本厚厚的电话簿在啃。但这一本在排版上,明显是下了很多功夫在“呼吸感”上的。它懂得利用大面积的留白来突出重点的图像或者关键的文字说明,让读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特别是一些全景展示的战场地图,那种跨页的震撼效果,真的不是在电脑屏幕上看小图能比拟的。而且,图文的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流畅,你不需要在好几页之间来回翻找“这个坦克到底在哪里被击中的”的说明,信息流是高度整合的。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许多台湾出版的历史书籍中,其实是不太常见的,很多时候大家更注重内容堆砌而忽略了阅读的舒适度。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内容深度与阅读易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让人愿意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评分

从一个关注战争社会侧面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军事部署和装备数据上。我特别欣赏它在描绘“战役背景”时的用心。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尽管是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但通过对后勤补给线、兵员疲劳度以及平民区受损情况的侧重描绘,间接地呈现了战争对人与环境的巨大冲击。例如,在描绘某次围城战时,除了画出攻防工事的细节外,还配上了关于粮食配给和疾病传播的示意图,这一下子就把一个纯粹的军事事件,提升到了更宏大的人类灾难层面去思考。这种“大图解”的视角,使得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视角的战争史视觉档案。对于想要全面理解二战复杂性的读者,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方式,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的专业度,让我觉得它绝对是近年来市面上关于二战题材的出版物中,值得收藏的一本。它的“图解”特性,不仅仅是卖点,更是它的核心方法论。对于许多历史事件,文字描述总是受限于线性叙事,很难一下子勾勒出全局的动态和空间关系,但这本书利用地图和时间轴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巧妙地将时间(进程)和空间(部署)这两个维度,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强行耦合在一起。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接触二战历史,或者想找一本能快速梳理某个战役脉络的工具书,这本书绝对是首选。它的厚重感和信息密度,让我感觉物超所值,因为它确实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阅读体验的、更直观、更系统的学习途径。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展示”历史的骨架和血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是有点震撼的啦!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种用了很多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排版方式,看得出来出版社在资料搜集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这种对二战历史有兴趣的人,看到这种“图解”两个字,就很期待里面能有什么不一样的新东西,毕竟光是文字叙述的书已经太多了。翻开内页,那种清晰的彩印质量真的很加分,那些战役的部署图、装备的细节图,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感觉就像是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搬到了我的面前。特别是那些少见的军服细节或者载具的剖面图,对于一个纯粹的军事迷来说,简直是天堂。当然啦,光有好看的图是不够的,图注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才是关键。我特地比对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战役的局部地图,发现标示的地点和时间都相当严谨,可以看出作者或编纂团队在考证上下了苦功,不是那种随便拼凑的“知识点收集册”。这种用视觉冲击力来辅助理解复杂军事行动的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不完全是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入门砖,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

评分

老实讲,我对这种“大全集”类型的历史书,一开始是抱持着一点点保留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为了追求“全景式”,反而容易在深度上做不好平衡,很多战役的描述可能就流于表面,变成走马灯式的介绍。但是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细节的刻画,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如,在描述某次重要海战的双方兵力部署和战术意图时,它不仅仅是画出了当时的阵型,更重要的是用图表和侧重不同的标注,解释了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策,以及这个决策在后来的战局中造成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方法,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军事战略变得清晰可见。更妙的是,它并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东西都塞给你,而是很懂得“留白”,让你在看完图解后,自然而然地会想去查阅更多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印证和补充。这是一种很聪明的编排方式,它是在引导阅读者进行二次探索,而不是满足于提供一个“终极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