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這是我所看過最引人注目的軍事地理作品。1939-45年間發生的這場激烈衝突規模空前,世界史上所有其他衝突全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本書就是明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暴凶猛──暴力程度和付出的人命代價──幾乎無法言形:8000萬人死亡,大約2000萬人在戰場上陣亡,而因為大轟炸引發的火風暴以及陸、海、空全方位戰火而犧牲的平民,則達到這個陣亡數字的三倍左右。這些鉅細靡遺的地圖所闡述的,正是讓機械化大軍得以橫掃遼闊大地、讓軍艦和飛機可以越過前人作夢也想不到的距離施加打擊的機動力和速度。之前的任何衝突都不需要如此全面而詳盡的地圖,也沒有任何其他衝突能夠帶給製圖師如此重大的挑戰。和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相比,每一個戰爭中的關鍵時刻都標誌著部隊機動性和工業化力量更明顯的運轉跡象。像這樣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想像1940年春天希特勒用閃電戰粉碎低地國家和法國的輪廓、規模和進軍步伐,也為我們舉出其他大部隊進軍的例證──1940-43年間雙方軍隊在北非的勢力消長,蒙哥馬利和巴頓的大軍從北非到西西里及義大利的偉大躍進,納粹德國對史達林統治下蘇聯的閃電襲擊,還有1942-43年史達林格勒以後的驚人逆轉。而所有這些當中最戲劇化的,當屬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的1944年6月D日海上入侵行動。
本書也讓我們想起烽火中的亞洲。本書詳盡描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上發生的大規模海戰,套用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美國之所以參戰,是因為「這個永遠恥辱的日子」。不過更重要的是,正因美國的工業力量站在同盟國這一邊,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才會戰敗。本書的地圖栩栩如生地呈現了一連串孤注一擲、激烈奮鬥且代價高昂的戰役,最後使得日本短命的太平洋帝國力竭衰亡。本書也是一份基本的指引,有助讀者理解美軍部隊在當時所面對的艱鉅挑戰。除此之外,這本關於二次大戰的全面性作品還收錄了更多的地圖,以戰前和戰後的世界局勢與衝突中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面向來強化論述,至於當時軍事指揮官使用的各式地圖,我們也可以一睹為快。好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和其他評論人解釋戰事的盛衰起伏,這件事長久以來都令我十分著迷,而本書就位居這場偉大探索的第一線。
──彼得.斯諾(Peter Snow),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