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

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承慶
图书标签:
  • 文創
  • 法律
  • 知識產權
  • 文化產業
  • 企業經營
  • 匠人精神
  • 設計
  • 專利
  • 商標
  • 著作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詹馥華(百萬暢銷小說家) / 專文推薦
專業律師團隊 × 藝術傳媒第一品牌

  敬業、專注,滿懷熱忱,
  「匠人精神」訴求完美,並以此成就自我,
  正是文創工作的核心價值;
  當個人事業尋求轉型、提升並擴大格局,
  想要智慧財產永續經營,
  開公司就成了文創工作者的絕佳首選,
  不可不知的法規、重要概念與程序,盡在本書!

  「文創業者的主要產出是智慧財產權,公司因為具備法人地位,可以取代創作者成為文創智財權的權利人,使得IP可以集中有效管理、運用。因此,開公司非常適合作為文創業者從職人、匠人轉型為企業家的第一步。」

  劉承慶律師依序由「創意開業」、「智財維護」以及「疫情時期」等三大面向之下,最需要注意的20個重點,並附錄2021最新發布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提供藝文產業工作者從創作、創業到經營管理,簡潔流暢且實用的指引。

各界好評

  王騰崇(策展人/導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文創產業人!你如果還困頓得找不到走進商業永續經營的門路?劉承慶律師的這本書,直接是一本清晰的門路指南。

  江雅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身兼電影製作人與執業律師的雙重身分,作者劉承慶律師就是「文創遇上法律」的最佳代言人。從開公司到智財權,文創工作者遇到的法律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法律寶典中得到解答。

  李東明(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劉承慶律師深入淺出地分享了文創之路上各階段所需的種種知識,實用的好書值得推薦。

  林正盛(電影導演)∣我作為一個導演,拍了5、6部電影後,2002年才跟幾個電影工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當時我們對成立公司完全沒概念,能參考的都是生硬法律文字,真是難以讀懂,當時如果《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這本書出版了,一定讓我們很快就能使公司上軌道。本書作者劉承慶身為專業法律人,且又熱愛電影,甚至不務正業斜槓人生從事電影製作工作,更用他有溫度的文字,寫出這本堪稱文創工作者成立公司最需要的工具書。

  張瑞星(南臺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承慶是親身從律師跨入文創領域的實踐典範,他以自身的法律專業融合文創的從業經驗,自能透過本書提供文創業在創業過程及智財管理上解決痛點的良方。

  游惠貞(策展、版權經紀)∣在影視創意圈裡,承慶律師是個獨特的「存在」,他是大家天南地北聊完後,需要落實構想時第一個想到的人。所謂隔行如隔山,承慶律師就是那座山,是分隔創作者與「企業」的中介,不過他應該更習慣被當作是「靠山」,遇到與實質經營有關的疑難雜症,我們與其說是去請教他,更常做的是直接把難題丟給他!恭喜他出書,日後當影視創意圈「推坑」他時,這本書當可做為創意人進入產業的入門基本功。

  詹馥華(《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電影編導)∣我不是因為劉律師是律師才信任他,我是因為律師是劉律師所以信任他。

  蔡志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校長)∣想創業的人都需要讀的一本書,想拿腦袋裡的創意創業的文創工作者更是非讀不可!

  (以下推薦者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今文道:翰墨传奇与时代回响》 一、 卷首语:文明的脉络与笔墨的温度 本书旨在追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文字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交织、碰撞与演进,重点探讨“文创”这一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形态与核心价值。我们不聚焦于现代法律框架下的企业运营,而是将视角投向文化本身的物质载体——书籍、碑刻、手稿,以及支撑这些载体的匠人精神与思想传承。 二、 纸墨之外:从甲骨到竹简的物质文明史 文化创意的首要载体是其物质基础。本书的开篇将深入剖析古代书写材料的变迁史,这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信息传播效率与文化审美取向的变迁史。 甲骨与青铜的时代: 探讨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如何成为最早的“文化产品”,其仪式性、稀缺性以及在王权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分析青铜器铭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文创属性。 简牍的兴盛与文字的流动: 详细描述战国至魏晋时期竹简和木牍在知识普及与文化复制中的作用。重点研究抄书匠群体的工作流程、知识的校勘(早期版本的“质控”)以及简牍形制对文本结构的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文”与“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纸张革命与雕版印刷的爆发: 蔡伦造纸术的重大意义,以及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成熟,标志着“文化批量生产”的开端。我们将分析雕版印刷中,雕刻匠人(雕版师)的工作细致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文化产品的最终品质与艺术价值,以及这一技术如何催生了早期商业化的书籍市场。 三、 文人的精神疆域与手艺的传承 在知识产权意识尚未明确的古代,文人自身的创作与抄录过程,构成了早期“文化价值链”的核心。本书将着重于挖掘支撑文化创造的“人”的层面。 宋代的文人雅集与文化品鉴: 探讨宋代士大夫阶层如何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审美倾向(如宋瓷、宋词、宋版书的精致化)如何反向驱动了手工业者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分析“集部”、“别集”的编辑出版模式,揭示早期“IP策划”的雏形。 装帧的艺术与文化的符号意义: 古代书籍的装帧(如线装、包背装)不仅是保护技术,更是文化的身份标识。我们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如苏州、杭州的刻书中心)的装帧风格,探讨精装本如何成为士绅阶层展示学识与地位的“文创奢侈品”。 私人藏书楼的构建与知识管理: 深入考察明清时期藏书楼的建造哲学(如园林与书房的结合),以及藏书家在整理、校注、评点古籍时所展现的深厚学术创造力,这是一种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定义。 四、 碑刻的永恒性与石头的叙事力量 文字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易损的纸张上,更深植于坚固的石头之中。本书开辟专章探讨碑刻文化,将其视为一种宏大、持久的公共文创形式。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巅峰: 分析历代名碑(如兰亭序、颜氏家庙碑)的流传历史,以及拓本(早期复制品)的制作工艺。探讨书法家如何通过笔法传达情感,使冰冷的文字拥有温度和动态美。 官方纪事与民间叙事: 考察功德碑、墓志铭等碑刻在记录历史、塑造地方文化记忆中的作用。这些碑刻是如何通过精心的选址、雕刻深度和文字布局,实现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视觉强迫”和记忆固化。 拓印技术与信息的扩散: 详述拓印工艺的步骤与难度,分析拓本如何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传播介质之一,其模糊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张力,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五、 匠心与时代:从独制到流水的反思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回归到“手艺人”这一群体,探讨他们如何在缺乏现代商业体系保护的情况下,依靠技艺的声誉和师承关系来维持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承。 刻书世家与世代相传的秘密: 考察明清时期著名的刻书坊,他们的技术保密制度、学徒培养机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稳定而高质量的输出,在文化市场中建立起稳固的口碑。 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的古代视角: 剖析古代文人在选择书籍、文具时的细致考量,例如笔杆的材质、墨锭的香气、纸张的润墨度,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古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综合体验”,远超文字内容本身。 本书以一种历史的、物质的、美学的视角,重构了文化产品从构思到实物呈现的完整生命周期,旨在让读者理解,在法律框架出现之前,是人与材料的对话,以及代代相传的技艺,铸就了我们今日所称颂的“文化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承慶 律師(Mann C.C. Liu)


  【現職】
  ‧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兼任講師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權服務團講師

  【經歷】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常務監事
  ‧劇情長片《一杯熱奶茶的等待》行政監製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學士

  【專長】
  企業法務、文創法律、智財管理、創新創業、影視投資、文化內容跨域整合。

  【著作】
  ‧《小老闆啦啦隊2——創業法律常識完全學會》(與劉承愚、賴文智等合著,數位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益思科技法律——智權篇》(與賴文智等合著,翰蘆出版社,2003年5月)
  ‧《益思科技法律——網路篇》(與賴文智等合著,翰蘆出版社,2002年7月)

图书目录

推 薦 序∣永不嫌遲!完善你的創作標配/《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暨電影編導 詹馥華003
 
書系緣起∣活學活用法律,成為悠遊法內、享受保障的文創工作者/劉承慶 律師007
 
Chapter 1:創意立業必開公司015
一、文創工作者創新創業,為什麼要開公司?017

1.公司才是現代商業中的首要角色017
2管理IP、財務責任獨立都是公司的專長018
3.一人也可以開公司019
 
二、什麼是公司?020
1.公司是營利性社團法人020
2.公司具備法人資格,可用自己名義享權利盡義務021
3.公司是匯集人、錢與資源的平台022
4.公司是事業永續經營的基礎022
 
三、文創創新創業,為什麼開公司比較好?024
1.告別人治,邁向法治024
2.作為IP的單獨擁有者025
3.控制責任,降低風險026
4.公司並非脫免責任鑽法律漏洞的工具027
 
四、開公司在稅務與投融資活動方面有何優勢?029
1.公司可合法節稅029
2.與投融資商業機制接軌030
 
五、創業時要選擇哪一種公司組織型態?033
1.有限公司 vs 股份有限公司033
2.比較適合選擇有限公司的情況035
3.比較適合選擇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036
4.魚與熊掌可以兼得: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036
 
六、文創創業開公司要考慮哪些問題?038
1.公司資本應有合理安排038
2.堅強團隊才是創業成功之本039
 
七、設立公司要注意哪些事?040
1.慎選股東040
2.不要做虛偽資本041
3.認真規劃公司章程042
4.個人與公司財務務必分道揚鑣044
 
八、公司資本要多少錢?沒錢或只能出少少錢可以當股東嗎?046
1.法律並無限制公司資本額下限,但要注意其他法律效果046
2.財產、技術或勞務也可作為出資方式048
3.無面額股/超低面額股可以用小錢拿大股048
4.公司資本額多寡的其他決策考量050
 
九、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執行長、這些職位有何不同?051

1.公司經營團隊的基本結構051
2.董事長、董事、經理人都是公司負責人052
3.經理人的職權限制053
4.監察人只能監督公司而不能參與公司營運054
 
十、公司名稱是否應該同時註冊為商標?056
1.太空軍商標權也被搶註?056
2.商標遭搶註可依《商標法》主張權益058
3.預防搶註之道:超前部署預先申請註冊059
 
Chapter 2:維護智權樂享獲利063
十一、文創創業如何保護、管理與運用智慧財產權?065

1.商標權是著作權以外最重要的IP065
2.以公司作為保護、管理與運用IP的主體066
 
十二、如何利用公司建立智慧財產權系統?067
1.公司作為著作權擁有者,管理與運用都方便067
2.公司智慧財產權管理以法律文件管理為起點068
3.智慧財產權契約的類型069
 
十三、公司的「創意」要如何維護?070
1.使創意受到著作權保護071
2.使創意成為營業秘密072
3.與聽取創意的人簽署保密合約073
 
十四、專屬授權、非專屬授權、獨家授權是什麼意思?074
1.專屬授權幾乎等同賣斷權利074
2.非專屬授權宜注意是否有再授權之權利075
3.獨家授權法律並未定義076
 
十五、如何簽訂文創授權契約?078
1.法律規定的著作財產權不易掌握078
2.授權其實很自由,契約可依交易目的逕行約定授權條款079
3.授權的基本模式080
 
十六、文創商品授權要注意哪些問題?082
1.著作財產權是利用著作方式的權利083
2.文化內容商品產銷可能涉及多元的著作財產授權084
3.授權不明確,等於未授權085
4.從授權目的出發處理授權契約087
 
十七、文創商品出了國還受到著作權保護嗎?089

1.文創商品享有著作權保護之關鍵090
2.著作權保護採創作保護主義091
3.著作權登記制度各國大同小異092
4.著作權維權首應設法證明自身為權利人093
5.提早發表時間與創作歷程資料管理是維權關鍵094
 
十八、文創品牌在海外如何尋求商標權保護?096
1.商標保護採註冊主義,申請註冊完成才享有商標權097
2.商標審查耗時且搶註情形嚴重,產品上市前宜先行申請註冊098
3.商標權由自己或本地代理商享有利弊互見099
4.制定商標授權條款有訣竅100
 
十九、承接政府的藝文採購案,可以爭取哪些智財權的權益?102
1.《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已於2021年公布103
2.藝文採購保障辦法僅限於政府採購,民間採購仍回歸商業機制104
 
Chapter 3:疫情下的權益保障105
二十、契約中的訂金條款及其法律效力為何?107
1.我國《民法》中有關定金效力的規定:「證約定金」與「違約定金」108
2.定金效力不限於《民法》規定,仍得以契約約定之110
3.訂金與分期付款首期款性質不同,應以契約明文約定112
4.疫情下訂金條款之解釋與爭議處理114
 
※附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民國110年10月5日發布)11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57882
  • 叢書系列:藝思有法Arts Law
  • 規格:平裝 / 136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永不嫌遲!完善你的創作標配
詹馥華(《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暨電影編導)


  如何面對創作以外的問題是創作者一生的課題。

  我們經常埋首,遺世獨立,不諳人事,經常需要他人指點迷津。而這本書正好是這樣的存在。除去本身法律系本科畢業的例外,我相信很多創作者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律法和數學一樣,都是硬傷。

  大概一年半前,我因為電影籌資需要諮詢著作權及如何組織公司結構等相關律法,透過圈內尊敬的前輩和好友引薦,和劉承慶律師見了面。

  坦白說,過去我並不曾真正地認識任何一名執業律師,朋友的朋友那種不算,至少我的生活圈裡面沒有,頂多因為編劇田調(田野調查)過檢察官、書記官、調查局幹員等執法人員,只不過,他們和律師的從業屬性與思維邏輯也具體不同,如果撇除職業,單看人格特質,唯一類似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全部人全身上下都散發出一股聰明幹練的氣息吧。

  如果聰明幹練是標配,我想上帝調製「劉承慶律師」的配方可能和其他律師的成分稍微不太一樣吧,說不定多了點感性,劉律師與當事人對話交流的過程,懂得釐清對方的需求,觀察對方的狀態,明快地提出建議,條理分明,毫無賣弄,沒有架子,言談之間的共情能力給足他人微小但無比巨大的安全感。

  我不是因為劉律師是律師才信任他,我是因為律師是劉律師所以信任他。

  然後我也相信「作品即作者」的說法,事實是,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字裡行間彷彿自帶劉律師平日說話的聲音語調,大多時候他提供專業諮詢,偶爾苦口婆心,提點幾句,敘事如同住在你家隔壁那位平易近人的鄰居大哥哥,而不是性格冷淡嫌你麻煩無知的親哥哥。

  說實話,我的心情有些五味雜陳,本來是慶幸自己相較於其他讀者更搶先一步閱讀了這本書的內容,結果讀到一半發現光是搶先一個月拜讀根本不夠,我忍不住向劉律師埋怨為什麼不早點出版呢?書裡各篇章節撰寫的都是當初我必須得事先瞭解的部分,包括最基礎的硬知識,還有非常重要的,每個人在創業之初最必要被提點的箴言。然而眼下我也只能以驗證的心態反覆琢磨。

  我必須強調,我不是客套,而是出自絕對的肺腑之言,因為我活生生過去一年半期間的人生軌跡,幾乎按照這本書裡所安排的各篇章節完整經歷一切,從設立公司開始,籌資,實踐,發行,一路步步為營,走到了現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仍然持續進行中……。

  我想說的是,儘管我們每個人可以經由不斷地改錯、修正去完善自己的事業,永遠不嫌晚,但要是能夠在最初確立事業根基的時候更有概念些,沒必要的傷不受,沒必要的跤不跌,站穩起跑點,那麼即便往後面臨再多試煉也無須過於懼怕,起碼心裡踏實,穩如磐石。而這本書正好是這樣的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我本來對法律書籍是敬而遠之的,總覺得那些條文繞來繞去,根本不是我們這種「做東西」的人該煩惱的。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沒有長篇大論地引用法條,而是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來切入主題。比如說,關於商標設計上的「巧思」與「抄襲」之間的界線,作者的描述簡直就是我過去幾年摸索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寫照!那種「差一點點,但又過不去」的微妙感,被寫得淋漓盡致。更讓我驚豔的是,它不像某些顧問那樣只會提供「不要做」的禁令,而是很務實地告訴你,「如果你想這麼做,請務必注意A、B、C三個環節」,這種前瞻性的指導,簡直是為台灣無數正在起步的文創工作室量身打造的生存指南。閱讀的過程,我甚至還邊看邊在筆記本上畫了幾張簡圖,試著把複雜的法律結構,視覺化成我可以理解的流程圖。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可操作性」。

评分

對於台灣目前的文創產業生態來說,這本書的出版時機簡直是「及時雨」。我們這個世代的創作者,承襲了上一代的工藝精神,同時又擁抱了互聯網的快速迭代能力,但唯獨在「現代商業規則」這一塊,常常是短板。這本書非常細膩地捕捉到了這種產業的痛點。它不僅僅討論了單純的專利或著作權,更深入探討了「共同創作協議」在台灣獨立工作室中該如何擬定才不失公允,以及當你決定從個人品牌走向「企業化經營」時,股權結構、勞資關係等問題如何與你的創作理念保持一致。這種跨越個人創作到公司治理的視野,是我在其他市面上書籍中很少見到的。它給予的,不只是法律知識,更是一種宏觀的商業思維,讓文創人可以真正從「藝術家」的角色,順利轉型為「有商業頭腦的企業家」。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引領產業邁向成熟的重要文獻。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匠人精神」的重新定義。過去我們總認為,只要東西做得夠好,自然就會有人欣賞,法律問題可以等賺到錢再請律師處理。但這本書殘酷而溫柔地指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法律的保護傘,再好的創意也可能瞬間被模仿、被稀釋,甚至是被惡意競爭對手拿去當作攻擊的武器。書中提到的幾個知識產權訴訟案例,雖然都是在業界有頭有臉的公司,但他們在訴訟過程中的焦慮和無助,讓我感同身受。我意識到,法律不是阻礙創意的枷鎖,反而是讓創意得以安心生長的「土壤」。如果土壤鬆軟肥沃,匠人們才能專心去雕琢作品的細節,不用時時刻刻提心吊膽。這本書不只是教你如何「避開麻煩」,它其實是在教你如何「建立壁壘」,讓你的心血結晶,能夠抵禦時間與惡意的侵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抓人眼球,配色大膽又不失質感,光是放在咖啡廳的桌上,就足以引起路人側目。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衝突的美感,讓人好奇「文創」這種充滿靈魂與創意的領域,究竟會如何與「法律」這種規矩森嚴的體系碰撞出火花。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似乎沒有預設立場,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視角,去拆解這個看似遙遠的議題。從排版到字體的選擇,都透露出一種「新世代」的氣息,不像傳統法律書籍那樣嚴肅得讓人望之卻步。它成功地將一個原本可能很枯燥的主題,包裝成一本可以輕鬆翻閱,卻又處處充滿深意的讀物。讀完後,我會忍不住想,或許我手邊那些很有想法的小商品,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跨越了某些看不見的法律紅線?這種被「提醒」的感覺,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對自我作品更負責任的態度。整體來說,光是這本書的「外在美學」,就已經值得我掏腰包了。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在處理議題時,展現出極高的同理心。他深知創作者的熱情往往高於對合約細節的耐心。因此,在解釋那些看起來很玄奧的合約條款時,他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帶過。舉例來說,談到「授權」與「轉讓」的差異時,他不是直接拋出法律術語,而是用「租房子」和「賣房子」來比喻,這樣一來,即使是第一次接觸合約的新手,也能立刻抓住核心概念。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把所有法律問題都塞在一起,而是分門別類,像是「設計階段該注意什麼」、「行銷推廣的界線在哪裡」、「國際合作的陷阱」,這樣的好處是,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當前的需求,精準地找到需要加強的部分,而不用被整本書的厚度嚇倒。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需要時隨手翻閱,立刻能得到具體的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