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性别平等
  • 社会议题
  • 教育
  • 畅销书
  • 欧美文学
  • 文化
  • 思想
  • 女性成长
  • 平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EVERYBODY GO & FIGHT!
性別平權從來就不是一場只屬於女性的抗爭

「至今我讀過對女性主義最準確、最簡單、最清晰的描述。」

★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瑞典發放給全國16歲高中生每人一冊
★改編自TEDx talk知名演講,Youtube瀏覽次數超過700萬
★《紐約時報》暢銷書、翻譯超過三十多種語言,好評再刷不斷

你們真的了解什麼是女性主義嗎?

  「當我十六歲時,我壓根不知道『女性主義』是什麼意思。
  不過,當時我已開始實踐『女性主義』的精神了。」──阿迪契

  性別運動發展至今,不平等問題仍持續存在。然而要做出改變,這個社會不只是需要女性的力量,若你相信性別平權,就該大聲疾呼:「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別讓性別定義自己!

  我們應該以自己的模樣來界定自己,而不是依據性別。
  中性的女孩又怎樣,陰柔也可以是男性的氣質。
  讀了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性別價值遠比你我想像得還來得多元且豐富。

  「性別規定我們應當怎樣,而非認可我們就是怎樣,這也正是問題所在。請你想想,如果我們無需背負性別期望的重擔,我們會多麼快樂、多麼坦然地面對真實。」

  突破社會上性別刻板的窠臼,你也可以是名女性主義者。

  一部二十一世紀的女性主義宣言,
  給所有年輕的心。


  女性主義者既不是一個特定標籤的族群,更不是特定國家、特定族群、特定性別、特定年齡層女性所專有。相信性別平等,願意一起在日常中實踐的女人男人,你與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楊翠

本書特色

  1.改編自TEDxtalk上的知名演講,作者為知名小說家,以多個故事來談論深切議題,內容深入淺出,成為最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性別書籍之一。

  2.出版後即成為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已翻譯超國三十種語言。瑞典曾發放給全國高中生一人一冊,可見其用以推廣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3.歌手碧昂絲曾引用書裡的文字加入歌曲,並與作者阿迪契共同入圍葛萊美獎「年度專輯」。

獲獎紀錄

  ●2003年 榮獲歐‧亨利獎
  ●2004年 布克獎提名
  ●2005年 大英國協圖書獎最佳新人獎、最佳首部小說獎
  ●2007年 筆會PEN Beyond Margins獎 
  Orange Broadband
  ●2008年 入圍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讀者文摘年度最佳作者獎
  奈及利亞:年度最佳人物
  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3年 獲選《BBC》、《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2014年 美國國家書卷獎小說獎
  英語寫作女性代表榮譽「百利女性小說獎」
  ●2015年 《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與碧昂絲以共同作者身分入圍葛萊美獎「年度專輯」 
  ●2018年 PEN Pinter獎 
  ●2019年 以小說《半輪黃日》獲選《衛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
  ●2020年 百利女性小說獎二十五週年,讀者票選最大贏家

專文推薦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晏向田(教育部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輔導團組長兼副召集人、高雄市立前峰國中專任教師)
  楊翠(東華華文系教授)

名人推薦

  Abao阿爆(創作歌手)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副教授)
  林昶佐(立法委員)
  徐建國(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
  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
  陳宜倩(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諮詢顧問、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謝金魚(歷史作家)

國外讀者五星好評

  「這是我讀過關於女性主義最有說服力的一本書。它為未來的積極變革提供了冷靜的邏輯論據。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

  「一部簡短、犀利,且觀點充滿力量的關於性別的書,討論了許多人對女性主義的錯誤觀念,以及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即使是在今天。」

  「你絕對必須讀一讀這本書!」

  「至今我讀過對女性主義最準確、最簡單、最清晰的描述。」

  「我只想要買一堆這本書然後分送給家人、朋友及陌生人。」

推薦記錄

  「我希望這是我16歲時所有男同學都能讀的書。」──瑞典婦女遊說協會主席,克拉拉·伯格隆德(Clara Berglund)

  「細微,引領人心。」──《時尚》

  「阿迪契的聰明體現在了許多事情上。」──《舊金山紀事》

  「我將把這本書推廣到更多男孩和女孩手中,以啟發一個有更多快樂的男孩集女孩的未來,並皆對自己真誠。」──《獨立報》年度選書

  「才不久在YouTube上就有一百五十萬次觀看,這小而完美的演講如今變成了一本同樣小且完美的書……確實沒有藉口不買幾本。」──《哈潑時尚》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的《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或許會是你今年讀過的最重要的書……根據2012年這位奈及利亞作家的TEDx talk改編而成,《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是一推動性別平等的強大助力;是耳語不是叫喊,是傾訴而非責罵。」
 電報(英國)

  「阿迪契的文章可能是探索女性主義最容易的方式,你可以在網路上的任何地方閱讀它。這文章並不是在欺騙你或是讓你感到可怕。在標題她就指出了「要點」……其餘部分也是如此。對於那些尚未接觸過或不信任女性主義者的人來說,《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這本書恰好再適合不過。在敘述上,比起憤怒阿迪契更多地是展現了同理心。有了技巧與無限的關懷,阿迪契將女性主義提點成了全人類都應關注的議題。」──《Bustle》

  「屢獲殊榮的奈及利亞小說家訴求引人入勝,將對性別不平等的憤怒轉化為積極的改變。在面對性別的特殊問題時引用了個人經驗……阿迪基不動聲色且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這篇感人的文章應交由到所有學生與老師們手上,以激發新的對話及認識。」──《柯克斯書評》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是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寫的一本袖珍書,以一種非學術上的方式為女性主義作辯護……這本書吸收了阿迪契以及其他知名女性主義者顯而易見的論點,並將其有效地分解為擴大讀者群的基礎。」──勞倫·弗尼爾(Lauren Fornier),《加拿大女性研究季刊》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本关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批判的综合性著作。 《思想的边界与重塑:当代社会批判的深度探析》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维克多·马洛伊]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定价: [此处留空] 装帧: 精装 / 平装 页数: 约 650 页 --- 内容概述: 《思想的边界与重塑》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专著,它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球化进程、技术革命以及文化冲突背景下,人类社会结构与思想范式的深刻变迁。本书旨在挑战既有的知识框架,探究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之后,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理、权力与主体性。作者巧妙地将古典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辨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批判性分析工具箱。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宏观的结构分析转向微观的个体经验。 ---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黄昏与后结构主义的回响 (The Twilight of Modernity and Echoes of Post-Structuralism)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性”概念的瓦解过程及其遗留的哲学困境。作者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至上的叙事如何塑造了西方的政治、科学和道德体系。随后,本书重点分析了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探讨了福柯(Foucault)关于知识-权力关系(Savoir-Pouvoir)的论述,以及德里达(Derrida)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解构。 讨论的核心在于,当宏大叙事(如进步、解放、普遍人性)失去其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后,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如何维系其稳定性。作者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超现代性”(Hypermodernity)的阶段,旧的结构正在被更快速、更碎片化、更具渗透性的信息流和意识形态所取代。本部分对当代政治修辞的模糊性与内在矛盾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 第二部分:数字景观中的主体性重构 (Reconstructing Subjectivity in the Digital Landscape)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自我认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塑。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技术哲学对“人”的定义所带来的挑战。作者分析了人机交互界面如何成为新的身份构建场域,以及算法决策过程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选择和偏好。 特别关注的是“注意力经济”的崛起。本书认为,注意力不再仅仅是一种认知资源,而是一种被系统性地量化、剥削和交易的商品。通过借鉴鲍德里亚(Baudrillard)关于拟像(Simulacra)的理论,作者阐述了在社交媒体驱动的“自我展示”文化中,真实经验与数字表征之间的鸿沟如何加剧了普遍的疏离感和身份焦虑。本章还对“赛博格伦理学”的初步形态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 第三部分:全球资本主义的地理政治学与物质性 (The Geopolitics and Materiality of Global Capitalism) 本部分将视角从思想领域拉回到物质生产与空间分配的现实。作者摒弃了将全球化视为单纯经济现象的简化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层次的地理政治重塑过程。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公共服务、教育乃至私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核心议题包括: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异化问题、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以及“永恒增长”的神话在生态限制面前的破灭。作者运用了有关“空间生产”(Space Production)的理论,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如何加剧了空间上的隔离与不平等,使得特定的群体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关键的资源和机会之外。 --- 第四部分:符号场域的冲突与文化霸权 (Conflicts in the Symbolic Field and Cultural Hegemony) 文化批判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支柱。第四部分聚焦于文化生产如何服务于或颠覆既有的权力结构。作者详细考察了不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叙事来争取承认和主体地位。 本章的重点包括: 1. 历史叙事的竞争: 分析不同群体如何重写或抵抗主流历史记录,以争取对自己过去的主导权。 2. 媒介再现的政治学: 探讨主流媒体对边缘群体的刻板化再现(Stereotypical Representation)如何固化社会等级,以及亚文化(Subcultures)在反抗中如何发展出替代性的意义系统。 3. 知识生产的再中心化: 挑战西方学术中心主义,探讨非西方知识体系在全球学术对话中的边缘化地位及其重返的必要性。 作者强调,文化冲突并非单纯的“品味之争”,而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现实”和“常识”的根本性斗争。 --- 第五部分:超越犬儒主义:重建伦理责任的路径 (Beyond Cynicism: Paths to Reconstructing Ethical Responsibility) 在对一系列解构性分析之后,第五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探索。作者承认,完全返回到一个纯粹的、前批判的伦理立场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书提出了在承认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重建行动伦理(Ethics of Action)的可能性。 这一部分探讨了“批判性希望”(Critical Hope)的概念,它不是基于盲目乐观的信念,而是建立在对现有权力运作机制的清醒认识之上。作者考察了基于社区行动、实践型知识共享(Praxis)以及跨界联盟构建的新型政治参与模式。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个体责任的重新界定:在一个结构性压迫普遍存在的世界里,个体如何有意义地行动,并为更具包容性和公正性的未来做出贡献。本书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持续的、具有挑战性的、但至关重要的思想实践之中。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传媒理论以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业学者。它也是跨学科研究者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977年生於奈及利亞,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分別取得碩士學位。父母皆有高教育程度,在盛行父權主義的文化中保有開明的想法,也讓阿迪契前往美國完成大學學業,並追尋自己的作家夢。作品翻譯成三十種語言並發表在各種出版品,包括《歐亨利得獎故事2003年》(The O. Henry Prize Stories 2003)、《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格蘭塔》雜誌(Granta)、《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及《西洋鏡故事》雜誌(Zoetrope)。第一本小說《紫木槿》(Purple Hibiscus)即獲柑橘女性文學獎與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第二本長篇《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以奈及利亞內戰為背景,同樣橫掃國際大獎,獲選為時人雜誌以及黑人議題書評(Black Issues Book Review)的年度最佳好書。最新作品《美國佬》(Americanah)(將由木馬出版)獲美國國家書評獎,被紐約時報列為2013年度十大小說,更被HBO相中改編影集,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露琵塔.尼詠歐製作並主演。

  她與歌手碧昂絲跨界合作歌曲《完美無瑕》(Flawless),在TED有過兩場知名演說――〈單一故事的危險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與〈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她將後者的演講稿改編成冊,出版後成為新時代年輕女性的啟蒙與覺醒之書,也是歐美及多個國家的高中生的指定讀物。阿迪契所傳達的故事並非單屬於非洲女性,她要訴說的也並非女性主義者的故事。當你感受到壓迫,喘不過氣乃致窒息,那些便是緊緊纏繞住頸子的事物。她以文字跨越了國界,邀廣大讀者透過她去感受非洲的土地、民族與文化;她宣揚女性主義,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她以故事連結所有人的情感,不只為女性,而為所有位於文化邊陲、無從發言的人發聲。2015年,她入選為《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2018年,獲選為法國《世界報》封面人物。

譯者簡介

施清真


  政治大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美國西北大學博士。曾任教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譯作包括《歡迎光臨火星》、《呼喚奇蹟的光》、《拾貝人》、《羅馬四季》、《控制》、《遺愛基列》、《愛的歷史》、《生命如不朽繁星》、《蘇西的世界》等。現居舊金山。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99029
  • 叢書系列:木馬文學
  • 規格:精裝 / 80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們應該一起唱歌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這本小書是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她2012年在TED x Euston 年會的演說內容為基底整理而成,與眾多女性主義相關書籍不同,它要談的不只是女性主義這個理念,而是「女性主義者」,更精準地說,是「我這個女性主義者」。

  這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向世界表明:「我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近身經驗。這個經驗本身,就是一部與父權對話的女性主義文本。每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近身經驗,都是既獨特,又可以互涉的文本,這就是價值所在。

  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所分享的女性主義者近身經驗,展現三個特質:公開性、日常性、邀請性。公開宣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以日常性的經驗公開宣講女性主義,邀請大家一起成為女性主義者。

  長期公開宣講女性主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要羅列出公開宣講時最不受歡迎議題的排行榜,女性主義肯定排名前列。大多數主題的宣講,會接受掌聲、讚譽,甚至崇拜,但宣講女性主義不是,相反的,會受到很多挑戰,甚至屈辱,必須有極堅強的信念、意志、抗壓力,才能長期宣講一個不受歡迎的題目。

  因為,正如父權體制下「女性」長期處於被想像、談論、評價的客體,「女性主義者」更是。「女性主義者」這一個詞,長久以來被各種想像填寫、定義、附會、疊加,成為一個充塞負面意涵的詞彙,指涉一群被汙名化的女性;這種女性被賦予偏激、好辯、欲求不滿、心中充滿憎惡、支持恐怖主義、唯恐世界不亂……等形象。

  「女性主義者」幾乎被定義為平衡世界的摧毀者。

  但世界原本就不曾平衡。世界的「平衡」,與其說是一種假相,不如說是一種誤識,一種有意為之的誤識,一種裝睡的叫不醒的誤識。因為對「平衡」的誤識深入文化肌理,因此,女性主義者訴求世界的真正平衡,反而被定義為「平衡」的摧毀者。

  作者所提到的經驗,我相信幾乎是每一個女性主義者在「成為女性主義者」歷程中的共同經驗。當你自稱「女性主義者」時,肯定曾經迎來嫌惡的眼光;當話題本來流暢進行,而一句「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所以我認為……」,可能就讓對話走調,氣氛緊繃;或者,善意的朋友總會告誡你,不要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那對你不好,你會被誤解,會不受歡迎。

  做為台灣的性別研究者與教學者,我也不例外。一九九〇年代,我開始在公開場合演講時談及女性主義,自稱「女性主義者」,總是換來許多奇怪的眼神、提問、忠告。

  最經典的提問是,可是妳看起來不像女性主義者啊,把「女性主義者」區隔於「善意我群」之外,好像這是一種對我的讚美。它的潛台詞是,有一種「真正的女性主義者」,而妳不是,妳比較好,但妳可不要繼續傾斜,長成「真正的女性主義者」喔。於是,也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即使願意談論性別平等,也是小心翼翼,起手勢可能會是:「我首先要澄清,我不是女性主義者,我也重視兩性平等,我只是認為……」

  這種提問與開場,把「女性主義者」與她們最主要的價值訴求「重視兩性平等」弔詭地解離;「重視兩性平等」是好的,但「女性主義者」是不好的,其間當然隱含著一種潛在的深固的價值取向:「女性主義者」就是一個汙名。

  這種弔詭,表面看來沒什麼,你也可以說沒關係,「女性主義者」被污名化無所謂,只要性別平等可以推動就好。但是,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將「重視兩性平等」與「女性主義者」解離,就是導致女性主義與性別平等的理念無法深入社會的視野,無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法成為每個人的意識與實踐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女性主義者」不是在追求特殊標籤,而是要打造普世幸福國度。有更多人願意公開宣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這件事才能成為我們共同的事,那個國度才能被指認為普世的國度。

  所以,「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個行動。這是這本書的核心關懷,也正是為什麼在21世紀,我們還需要這麼一本書的原因。我們還需要公開大聲宣揚「我們都是女性主義者」,因為,「現在已經都平等了」,是一個誤識,實際上並沒有。

  確實,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女性的國家領導人,但是,她們的生理女性特徵,仍然經常成為話題,人民對她的信賴與否,也總是夾纏著對她的生理性別的不信任,「我不相信穿裙子的」,這樣的評價還是說得理直氣壯。2019年歲末,歐盟執行委員會終於有了首任女性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她上任一年多後,在一次與歐盟理事會主席一起會晤土耳其總統時,竟然沒有被安排座位,現場出現的畫面是,兩位男性領導人坐在現場唯有的兩張鑲金椅子上,而范德賴恩只能站在一旁,最後也僅被安排入座偏遠沙發。

  女性領導人已然如此,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性別偏見。女性即使只是走路、吃飯、穿衣、說話、工作、戀愛、親密關係,都有無數的隱形指導原則、檢視標準,化身在生活周遭的人們眼中、口中,在我們做為女兒、妻子、母親時,在我們只是想做自己,只想做為一個人時,被檢視、忠告、否認。

  這些事,總是被解讀為「小事」,女性主義者在討論這些事時,總被說是愛拿小事斤斤計較。但是,就如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所說:「小事卻是最傷人」,因為,就是這些小事,與我們每日近身接觸,就是這些「小事」,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社會集體文化,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樣子。

  就是這些小事,積累成了文化準則,然後,這個世界再以這個準則,複製印壓在一代代的男人女人身上。男人女人都將社會的性別期許,內化成為自我期許。這個期許體現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在社會關係中,在價值體系中,在美學觀點中,在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中。

  這些小事,就是全部。

  所以,公開談論、在日常中談論、邀請別人一起談論,就是女性主義者的行動,也是她的日常。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說:「性別不是一個容易談論的話題」,而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它演示了一種公開談論性別的方法,除了指出可能遭遇的困難、責難、質疑,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有指向性的對話文本,她告訴我們,公開談論性別的可能路徑和必要堅持。

  如果女性主義者是「一個相信兩性在社會、政治、經濟皆生而平等的人」,那麼,女性主義者既不是一個特定標籤的族群,更不是特定國家、特定族群、特定性別、特定年齡層女性所專有。相信性別平等,願意一起在日常中實踐的女人男人,你與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排灣族女作家利格阿樂.阿烏,她的外婆是母系社會利格拉樂家族的大家長,70歲那年,她在家族會議中宣布,她談戀愛了,要再結婚了,坦然面對訕笑,她說:「每個人都有她唱歌的方法,而我的歌,還沒唱完。」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我們應該一起唱歌,實踐女性主義者的日常,而這也應該是一個普通人的日常。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本來以為它會偏向於某種單一意識形態的宣揚,畢竟「教學用書」這個標籤有時候會帶點預設的立場。然而,實際閱讀的體驗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極為開放和包容的對話姿態。書中的論述充滿了張力,作者並不害怕呈現觀點之間的矛盾與拉扯,反而將這些歧異視為思想進步的動力來源。它更像是一個邀請函,邀請不同背景和立場的讀者進入一個更為複雜、也更有趣的思辨場域。我特別欣賞它在處理世代差異時的細膩度,它沒有一味地指責或美化任何一方,而是試圖去理解不同世代在特定歷史脈絡下的行為邏輯和價值觀的生成過程。這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更像是一份關於「理解他人」的實用指南。對於習慣了二元對立思維的我們來說,這種多層次的解析,簡直是一股清新的空氣,讓人讀得心悅誠服,也更願意放下成見去聆聽不同的聲音。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根植於具體的社會現實之中。它不是那種只在象牙塔內迴響的空洞口號,而是充滿了泥土氣息的觀察。作者在闡述觀點時,經常會穿插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場景,但透過她精準的剖析,這些日常瞬間立刻被賦予了深層的意義,彷彿一下子打開了我們習以為常世界的另一扇窗。這種寫作手法極具感染力,它迫使你將書中的討論拉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進行校準,進而發現自己過去可能只是被動接受的許多「常識」,其實都建立在非常脆弱或片面的基礎之上。它帶給我的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其他同類主題書籍難以比擬的。閱讀完畢,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獲得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我的感官似乎變得更加敏銳,對周遭人事物產生連結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富有批判性與同理心,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傳遞。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品質,說實話,在台灣出版的學術書籍中,算是相當用心的一部。書頁的紙張選用有一定的厚度,閱讀時不會有廉價感,即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我個人非常在意書籍的物理感受,一本好的書不光要有好的內容,外在的質感同樣重要。這本的字體大小適中,行距拿捏得宜,讓那些長篇的引述和複雜的句子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讀性。雖然內容本身極具挑戰性,但優良的裝幀設計,確實降低了讀者進入門檻的心理負擔。它給人一種「這是一本值得被珍藏和時常翻閱的書」的感覺,而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或許正是因為製作方對這份知識的重視,才願意在這些細節上投入成本,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享受到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愉悅,這在現今快速消費的出版環境中,實屬難得。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著作的文字密度實在是高得驚人,感覺作者的知識儲備量簡直是海嘯級別的。我花了比預期多出快一倍的時間來消化每一章節,不是因為我理解力差,而是裡頭塞滿了太多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的精華。它裡頭引用的案例和歷史背景資料,那種跨越不同文化和時間維度的對照,做得極為紮實,讓人不得不承認這背後是下了多麼巨大的功夫。尤其是在探討某些結構性問題時,作者展現出的那種冷靜的、近乎冷酷的分析能力,讓人不得不為之側目。這本書並不是提供廉價的答案或快速的情緒宣洩,它要求讀者投入心力去建構自己的邏輯鏈條。所以,如果你是期待快速掃描、獲取結論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有點吃力;但如果你願意沉下心來,把它當作一次智力上的馬拉松來跑,那麼它所能帶給你的思想上的豐厚回饋,絕對是無可比擬的。讀完之後,你會感覺腦袋裡的知識地圖被重新繪製了一遍,連帶看事情的角度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簡約中帶點叛逆的風格,讓你在書店一瞥就難以忘懷。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對它的副標題有點好奇,畢竟被標註成「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總會讓人聯想到那種學術味很重,可能有點枯燥的文本。但實際翻開後,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流暢,完全不像傳統的理論著作那樣讓人望而生畏。書裡很多論述的切入點非常生活化,不是高高在上地對著讀者說教,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分享她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思考。特別是它在處理一些複雜的社會議題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功力令人佩服,總能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現象串聯成一個宏大的圖景。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橋樑,讓原本可能覺得遙不可及的理論概念,變得可以被日常經驗所理解和對話。那種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旅程,你會不斷地被書中的觀點觸動,進而反思自己過去的認知框架,真的很值得一讀再讀,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