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傳遞醫學溫度的科普
十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我的辦公室,他說:「院長,我想請您幫我的書寫『序』。」
他叫丁彬彬,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認識他首先是從醫院官方帳號開始,他發錶過很多科普文章,有時也會寫一些行醫感悟,但凡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筆細膩、文風嚴謹,無論在同事還是患者那裡,都有不錯的口碑。
如今,這樣一名優秀的醫生又要齣版一本科普圖書,所以我非常高興接受他的邀請來為這本書作序。
在和彬彬聊天的時候,我對他說,雖然我是院長,但同時也是一名骨科副主任醫師,我也是從一名普通醫生過來的,對於醫學,我有著自己獨特的感觸,很多人覺得醫學是冰冷的,這是不對的,醫學應該有溫度,也需要有溫度。
隻要有溫度,溫暖就可以傳遞,循環,生生不息。
那麼,醫學的溫度如何傳遞?
我曾與很多年輕醫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說到瞭醫患溝通,說到瞭醫者的仁愛之心,也說到瞭醫生的信念與勇氣,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同樣很重要,那就是做好科普。
這一點在與彬彬的談話中,我感觸頗深。
首先,一名年輕醫生能利用自己的休閒時間去寫科普,這就很難得。醫生寫科普,除瞭要給同行看,給患者看,更重要的受益者還是大眾。過去,因為缺少發達的網路,再加上醫生的重點都放在專業學術上,缺少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一旦某些重大疫情發生時,總是會謠言滿天飛,但網路的發展讓我們迎來瞭新媒體,如今很多醫生都建立瞭自己的官方帳號、粉絲專頁,有些粉絲達到瞭10萬、20萬,甚至破百萬,透過及時更新科普文章,在短短的幾小時之內,就可以獲得很大的閱讀量,想想看,這將會為整個社會帶來多麼大的益處。科普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瞭解疾病、認識健康,從而更好地做到預防,也有效遏製瞭某些以假亂真的謠言,讓大眾掌握瞭可靠的健康知識。
其次,科普的溫度來源於科普者的內心。一名優秀的科普工作者往往要具備耐心、決心和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行的,沒有熱情也是不行的,正因為熱愛,正因為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所以纔會一直堅持去做科普。聽彬彬說,他已經堅持科普創作五年,我非常欣慰,正因為這份執著和熱情,纔使得他寫齣來的科普一點都不冰冷,我認為文字是有溫度的,它們如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
最後,有溫度的科普文章纔能更普及。我與彬彬探討瞭學術與科普的區別,我們一緻認為雖然學術對於醫生很重要,比如《科學引文索引》(SCI)文章,但它卻無法普及,非醫學人士看不懂,有時也難以接觸到,但科普文章就不同瞭,它以科學為基礎,普及纔是目的,如果醫生像寫學術那樣寫科普,它將失去溫度,大眾也不會願意看,如果醫生能夠為其穿上「溫度」的外衣,則一切截然不同。好的科普,有溫度的科普,不應該是沉悶刻闆,它應該生動有趣,也應該能打動人心,有時我們看到好的科普文章,會哈哈大笑,有時我們看到融入行醫手記的科普文章,也會被其中真摯的感情所打動,這就是有溫度的科普文章。
如今,堅持瞭五年科普創作的彬彬,終於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寫瞭一本消化科普圖書。
我花瞭很長時間來閱讀,一直到今天纔動筆,依然還是那個文筆細膩、文風嚴謹的彬彬,寫齣來的東西也是那麼真摯,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有誠意的科普圖書。
彬彬用20幾萬字詳細描述瞭整個消化係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加入瞭真實的行醫手記,讓看似簡單的科普文章有瞭人文精神,我相信,有幸看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有所收穫。
比如他在書中寫的有關消化道異物、消化道腫瘤、幽門螺桿菌、腸道益生菌、食品安全,以及喝酒和如何正確用藥等方麵的科普知識,都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用一句流行的話說:非常接地氣。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讀這本書之前還保持著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自認為正確其實卻是錯誤的傢庭用藥、急救知識。我推薦你們來看這本書,相信看完後一定會受益匪淺。
作為人體器官最多的係統,消化係統是否正常,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健康,正如彬彬所說,他身為消化內科的主治醫師,在臨床一線工作瞭很多年,各種疑難病例、經驗纍積為他的科普創作提供瞭無窮的素材。工作的時候,他耐心與患者溝通,將複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告知患者,他與很多患者長期保持LINE、電話聯絡,長時間的追蹤隨訪甚至與他們成為瞭很好的朋友,而業餘時間創作科普的時候,他又把這些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瞭解科普,掌握知識。據我所知,迄今為止,他已經創作科普文章達上百萬字,10萬以上閱讀量的文章數不勝數,而超過百萬閱讀量的文章也有很多。
溫暖是可以傳遞的,也是可以循環的。醫學的溫度,就是從一顆心到另一顆心的溫度。兩顆心交流碰撞,就會產生巨大的正能量,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正暖流。
身為一名院長,我很欣慰看到醫院的員工除瞭能做好本職工作,還能積極參與科普創作,為更多的人提供幫助,我也希望更多優秀的醫生能夠像彬彬一樣,保持良好的醫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做真正有溫度的科普。
蔡安烈
序二
當我受到丁彬彬醫生邀請我為他的科普書作序時,真的是有點意外,更是讓我有一點好奇。我一直對醫學知識的科普很感興趣。直覺讓我覺得這個醫生有很強的探索精神,所以我就讓他把書稿傳瞭過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他生動的語言和巧妙的構思所吸引,也為他嚴謹的學風所感染。我認為這本書不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是將消化病學中的許多個熱點問題進行瞭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的討論。並且他的每一個論述都力爭準確,每一個觀點都有據可查。因此,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科普作品。
這使我想起瞭我在童年時最喜歡的一套書《十萬個為什麼》。記得《十萬個為什麼》每個開篇都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勾起瞭我探究的渴望,然後一直將一個章節讀完。透過一個個故事的講述和一個個為什麼的解答,使我學到瞭很多的科學知識。我覺得就是從那時起,我真正地愛上瞭科學,愛上瞭去探究世界的祕密。
醫學科學是一門特別深奧複雜的學問。在許多人看來是既神祕又高深,既重要又遙遠。在這個網路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十分的繁忙,有時真的感覺最大的睏擾是沒有辦法去接收和處理那些漫天飛舞的,來自各個方麵的無序的、真假混雜的資訊,更是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去分析、品味、鑑賞和消化那些有用的、真實的資訊。
隨著生活水準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自己的健康,渴望學習和掌握一些正確的醫學和健康知識為自己的身體保駕護航。但是那些艱澀難懂的醫學書籍,沒有7年大學的寒窗苦讀,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掌握的。而很多打著養生旗號的偽科學,占據瞭醫學科普的陣地,誤導瞭一大批渴望健康的百姓。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因為缺乏醫療常識,因為吸收瞭錯誤的資訊和觀念,甚至上瞭虛假廣告的當而緻病或者導緻延誤治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嚮各位讀者灌輸正確的知識,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讀瞭丁彬彬醫生所寫的這本書,我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他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艱辛勞動。他用精心的構思,在每個章節都給人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始,使每個人都能充滿好奇心地把整個故事讀下來。這種通俗易懂、循循善誘的寫作方法,讓大傢在輕鬆的語境下學到瞭科學、準確的醫學知識。
他所介紹的內容,包含瞭巨大的資訊量,可以想像他是閱讀瞭大量的文獻纔能夠完成這部作品。而且他的每一個故事的科學基礎都是非常準確的,除瞭大量閱讀,紮實的臨床功底、縝密的臨床思維和精心的推敲寫作更是完成這部作品的堅實基礎。
一個年輕人在完成繁重的醫療工作的同時,還能夠抽齣時間寫齣這樣一本科普作品來,他所付齣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這樣一本科普作品並不遜色於一篇SCI文章,因為對於百姓的健康來說,它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
因此,我相信丁彬彬這本書一定會得到各位讀者的青睞,也會成為臨床醫護人員的案頭參考書,它會幫助我們學習怎樣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和病人溝通。
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丁彬彬醫生繼續努力,把更多更好的資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大傢。
劉冰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