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與追尋:兒童文學論集

思辨與追尋:兒童文學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雅淳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思辨
  • 教育
  • 阅读
  • 文学研究
  • 文化
  • 儿童发展
  • 批判性思维
  • 学术
  • 论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真實面對現實中兒童複雜的精神世界
童年與成年關係的對話與探詢
 
從中國古典文學,跨入兒童文學領域
荷著童心之光前行
 
  對童年的理解和界定往往決定了一個時代兒童文學的面貌,也影響我們對兒童文學的創作概念。當代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已自覺地不再將兒童視為成人寄寓純真想像的客體,而是真實面對現實中兒童複雜的精神世界。事實上,多數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一場圍繞著童年開展的關於童年與成年關係的對話與探詢。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對兒童文學的現況與發展面貌的探索,試圖以不同的理論觀點切入當代的作家作品,思考不同的批評框架,追尋闡釋與解讀的可能。
 
  書中每一步討論的作品因曾經反覆細讀,字字句句摩挲理解,故都成了難以複製的閱讀體驗。然而,與作品近身相貼的感官經歷和超然冷靜的理論批評間常存在隔閡。我們需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主觀閱讀感受,當成「客體」來審視與反思,故書中這些研析探問也可視為個人歷時性的文學個案,作者在保有閱讀文本的局外清醒意識外,也不遺忘文學即是人學,而失去評論的溫度。
 
  本書可視為作者與當代兒童文學的創作心靈與生態現場,一段同感共振的批評足跡。
寻觅文学的星辰:当代叙事、文化传承与儿童心智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儿童文学的既有框架,而是以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深入剖析当代文学现象背后的叙事结构、文化张力以及人类心智的演化轨迹。我们探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重新确立其对个体存在感和集体记忆的塑造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审视文学与社会、个体与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平台,尤其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被忽视或边缘化的文学实践及其潜在的文化价值。 第一部:非线性叙事与意义的破碎化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线性叙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首先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对时间概念的解构,以及这种解构如何体现在小说、诗歌乃至剧作的结构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时间轴和因果逻辑,转而研究“碎片化”叙事如何模拟现代人破碎的认知经验。 1.1 信息的过载与注意力经济下的文本重构: 分析在媒介环境剧烈变化下,作家如何调整文本的密度和节奏,以适应读者快速切换的注意力模式。我们审视了超文本理论在当代小说中的隐性应用,探讨作家如何通过暗示、跳跃和多重指涉来构建意义,迫使读者成为意义的共同建构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其中涉及对“可读性”和“阐释性”之间张力的深刻讨论。 1.2 空间叙事与异托邦的建构: 文本中的“地方感”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背景,而成为心理状态和政治隐喻的载体。本书深入分析了当代小说中“非地方”(non-place)和“异托邦”(heterotopia)的文学呈现。从城市废墟到虚拟空间,这些被重构的空间如何反映个体在后工业社会中的迷失感和身份焦虑。我们通过对特定作家的文本细读,揭示空间结构如何映射出权力关系和文化隔离。 1.3 记忆的不可靠性与多重历史的并置: 本部分关注文学如何处理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的复杂性。我们探讨了“回忆录小说”的界限及其在真实与虚构间的游走。文学作品不再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历史叙事,而是倾向于并置多个相互冲突的记忆版本,以此挑战单一的、官方的历史定义。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是文学技巧,更是一种对历史权威的批判性姿态。 第二部: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边界消融 全球化和人口迁徙深刻地改变了文化身份的定义。本书将文学视为承载和塑造身份认同的关键场域,重点关注那些处于文化交汇点上的声音。 2.1 跨文化书写中的“在场”与“缺席”: 探讨移民文学和流散文学中,语言、习俗和文化记忆的冲突与融合。身份不再是固定的“本质”,而是持续的“生成”过程。我们分析了作家如何通过语言的“混杂性”(hybridity)来表达身份的模糊性,以及这种混杂性对传统文学语言规范的挑战。 2.2 神话的世俗化与文本的去魅: 现代文学对传统神话、民间故事的挪用和重写,是文化身份重塑的重要途径。本书研究了当代作家如何从古典神话或地方传说中提取元素,将其植入现代都市背景,使其服务于对当代困境的阐释。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原始文本的“去魅”,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 2.3 技术赋权与数字时代的身体经验: 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身体的边界日益模糊。本书分析了科幻文学及相关体裁中对“后人类”(posthuman)经验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反思我们对“人性”的传统理解。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基因编辑等主题,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主体性构成的根本性冲击。 第三部:本体论的追问与文学的伦理维度 文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其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深藏的本体论关切和随之而来的伦理责任。 3.1 沉默的书写与不可言说的领域: 有些真理或经验似乎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我们考察了那些致力于表达“边缘”或“禁忌”经验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如何通过风格上的极端性(如极简主义、意识流的极致运用)来暗示语言的局限性。这涉及到文学如何处理痛苦、死亡或极致的爱恋等难以被日常话语捕捉的情感。 3.2 作家与读者的契约:阐释的道德重量: 文学作品一旦被阅读,便产生了伦理后果。本书探讨了在高度政治化和身份敏感的当代语境下,对文本进行阐释时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我们审视了“取消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以及文学研究如何平衡对文本文本的尊重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3.3 审美形式的自觉与文学的“纯粹性”: 尽管当代文学倾向于关注社会议题,但对形式本身的精雕细琢从未停止。本书对那些致力于探索语言自身物质性、追求纯粹审美体验的文本进行分析。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探索,在充斥着实用主义的文化环境中,提供了一种对人类创造力自由的坚守。我们探讨了这种形式探索如何间接地参与到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中。 结语:文学作为抵抗的场所 最终,本书认为,当代文学的复杂性、碎片化和多重性,并非是其衰落的标志,而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在充斥着即时满足和预设答案的时代,文学坚持着质疑、复杂和深思的立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慰藉,而是要求读者参与到意义的艰苦构建之中。通过对这些非传统文学现象的剖析,我们旨在揭示文学如何持续地作为一个精神抵抗的场所,维护着人类对意义、真实与美之永恒的探求。本书献给所有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重塑自我认知边界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雅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查委員。
 
  曾任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弘光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弘光人文網路電視臺執行長、教育部人文藝術學習網文學領域召集人等。
 
  學術專長為中國古典文學、臺灣兒童文學,教授中國古代幻想文學、華文兒童文學研究、臺灣兒童文學史、少女文學與文化、童話分析專題等課程。著有《居世何獨然——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走出教室的文學關懷》、《人文精神》(合撰)、《歷代寓言選》(合撰)、《歷代寓言八卷(宋金元卷)》(合撰)等書及兒童繪本《會呼吸的麵包與麵包師傅》。
  
  學思歷程自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跨足當代文化創意產業、兒童文學領域,經歷知識結構的拓展與重構的考驗,努力追尋自身學術能量與學科發展的折衝及交匯的可能。

图书目录

自序      在兒童文學的邊地漫遊
 
第一輯    童年敘事探析
1是典範還是規範?——論曹文軒《蜻蜓眼》中的「定型化」女性形象
2斬蛇少女的「自性追尋」—— 一則志怪小說的童話分析 
3直視兒童的生存現實——論韓國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
4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以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為例
5甘耀明鄉土小說中的魔幻現實取向——以《喪禮上的故事》為例
6以文字預約人間淨土——李潼自序文中的人文關懷
 
第二輯     少年小說賞讀
1歐巴桑向前衝!踏上「自性化」的旅程——讀彭素華《奶奶們的比基尼》
2以詩文引路,聆聽太平山的汽笛聲——讀李潼《太平山情事》
3青春的艱難、成長的困頓、永遠的追尋:我是誰?——讀林滿秋《替身》
4愛不曾遺忘任何人——讀秦文君「王子的冒險系列」三書
5伴著魔神仔踏上自我發現之旅——讀邱常婷《魔神仔樂園》
6以「灶幫」再現「以武行俠」的文化魅力——讀鄭宗弦《少年廚俠》系列
7誰來陪伴乖孩子的傷?——讀陳素宜《愛的奇妙獸醫院——獸醫姐姐的讀心術》
8喚醒內在英雄的閱讀之旅——讀艾莉克斯.貝爾《北極熊探險隊》系列
9永恆而堅定的叩問「你,在嗎?」——讀茱蒂.布倫《神啊,你在嗎?》
10再見不是真的——讀佩特莉霞.麥拉克倫《不想說再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3960
  • 叢書系列:兒童文學叢刊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在兒童文學的邊地漫遊         
黃雅淳
 
  班雅明在研究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作品時,發展出「漫遊者」(flaneur)這個概念。他筆下的「漫遊者」是一邊在城市漫步、隨處觀看,一邊思考;他們盡可能地四處走動、緩步而行,甚至將城市當成居家一般而悠閒生活著。但是漫遊者雖然處在人群之中,卻往往採取疏離的態度,靜靜地望著這城市中的種種,在其漫遊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體認、思考與驗證。我第一次接觸「漫遊者」的概念時,很喜歡這個帶著覺知閒逛的意象,故挪用來為 這些年在學術領域幾經轉向的歷程與心境做概括。
 
  這本兒童文學論集收錄了我進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任教以來,陸續發表的論文與部分的作品賞析。兒童文學是一門複雜而寬廣的學科,其中涉及童年文化與兒童觀的演變、文字與圖像影音的多元載體,也涉及雙重讀者性等,它的邊界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移易與擴展。我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跨足當代文化創意產業,再跨入兒童文學的學術領域以來,一直在這個生機勃勃的疆界四處遊盪閒逛,身分認同曖昧不明、猶疑不定,也並非處在安然自得的 狀態中。因為生性疏懶,亦不善於理論的操演,很少聚焦在某個研究主題上深耕,故這些年看似以漫遊的步伐,在小路上走走停停、尋索相應的文本與議題,反覆細讀、真誠理解。但也常處於惶惑與焦躁中,面臨知識結構的拓展與 重構的考驗,試圖找到自身的學術能量與學科發展之間的折衝及交匯的可能。 
 
  再者,如同許多投身文學志業者的共同經驗——兒少時不拘時地,只要捧讀一冊便凝然忘身於書中世界。我依稀記得第一次讀懂文字意義時的震撼:「好像寫出文字的那個人無限湊近我,只對我一個人耳語。」▽註1 這個閱讀時的純粹體驗太迷人,我至今覺得「最初的耳語者」並未走遠。然而,與作品近身相貼的感官經歷和超然冷靜的理論批評間常存在隔閡。我們需要將發生在自己 身上的主觀閱讀感受,拉開距離當成「客體」來審視與反思,這個將「習得」理 論加以實踐的過程常讓我挫折。時常處於閱讀的喜樂激動和研析時的失語沮喪中矛盾擺盪,不時自問:若文學評論對指導文學江山之效有限,那麼文學批評 的意義何在?我敬佩許多師友們能清晰表述文學批評的價值,提出新的論點;又或嫻熟中西方文學理論,建構系統研究,形成自身的評論風格。但直到今日,我仍在學習如何面對文本時,不被各種理論的思想與語言知識所迷惑,既保有閱讀文本時的局外清醒意識,也不遺忘文學即是人學,而失去評論的溫度。 
 
  本書分為兩輯。第一輯「童年敘事探析」以學術論文為主。 
 
  兒童文學書寫的大多是童年,但於此同時,它也向我們展示或暗示著對於成年世界的批判和期待。而文學文本是一個多層面的結構存在,基於不同的詮釋視角、批評方法,可引導閱讀者進入文本的不同層面,解讀出文本所蘊含的 不同意義,因此對於文本的評價,也就存在著必然的差異。文學詮釋與批評往往只是提出一種理解文本的觀點,或者,試圖提出新的問題,這其中並不會有 一種不可撼動的準則在。故我在各篇論文中嘗試以不同的文化觀點切入當代的 作家作品,思考不同的批評框架,追尋闡釋與解讀的可能。 
 
  第一篇〈是典範還是規範?—— 論曹文軒《蜻蜓眼》中的「定型化」女性形象〉,以「女性形象批評」立場及批判性閱讀的角度將《蜻蜓眼》視為具有父權意識的文本,目的在指出以及辨析作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背後所具有的文化形 構力量;並看見男性話語權下符號化生存的女性形象和真實女性之間的距離。本文從書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與評價,及對女性人物命運的設置與命名等敘事手 法來解析曹文軒對女性價值的思考,並細察其藉由「言說」女性「理所當然」的樣貌,如何再次形塑或再現傳統父權思維下的女性角色。其次,透過對《蜻蜓眼》的解析指出根植於作者心中的男性意識,及其中反映傳統父權制度下的社 會秩序與性別關係,並覺察其中不容忽視的規範力量。 
 
  第二篇〈斬蛇少女的「自性追尋」—— 一則志怪小說的童話分析〉,以榮格取向的童話心理分析理論為內在座標,解析被視為中國古代「最值得稱道的著名童話」——〈李寄斬蛇〉。榮格所建立的心理分析學派將童話視為人類「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載體,它被視為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意象化表述,故事主角皆可視為一種「原型」,為人們展示了確立自我或新的自我的可能性詮釋。本文透過對〈李寄斬蛇〉的意象解碼,看見女性集體心靈在發展自我,完成真實整合的過程,而李寄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仍然呼應著現代女性 陰性與陽性能量平衡的生命議題與心靈處境。 
 
  第三篇〈直視兒童的生存現實——論韓國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試從兒童心理發展與社會學的觀點,透過韓國作家沈允瓊的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書中人物與情節,檢視當代兒童生存的社會與世界、反思作品背後所叩問的愛的本質與童年問題。書中不僅批判韓國家長「拚 教養」的教育現狀,也揭露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困境,呈現出階級 差異與不平等的社會圖像;同時更直視許多父母的盲點——以愛為名的情感傷害。沈允瓊憑藉她文學的感受力、洞察力,直視「幸福童年」的陰影,面對當代童年生活的現實,也揭示出所有兒童及成人的內在心靈渴望——無條件的愛。因此,閱讀本書或許不僅是隨情節經歷小雪與其他青少年角色的成長,也讓成人讀者再次喚醒內在的孩子,在角色的互動中有所體悟和省思。 
 
  第四篇〈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以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為例〉,試從 「後人類」論述及生命倫理的哲學思維為進路,以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人魚沉睡的家》為例,做倫理學範疇內的思考。將此書視為東野圭吾對人類的生命與醫療科技快速整合共生的命運、生命自主意識的判定等現實議題的思想實驗。本文以該書中涉及的議題為觀照,探究在現今人類科技的發展正 邁向「超智慧」的世代時,小說家如何以敏銳現實感,藉由對「人機合體」醫學 科技的預示想像,反應「後人類」時代的現實社會問題與將面對的挑戰,並且 提出潛藏著道德倫理上的價值判斷與執行的難度。行文中借鑒或轉化其他學科 知識的精確性上或許有所疏漏,但它可能開拓一種對「泛科幻」文學的思維方式。對我而言,這篇論文的嘗試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第五篇〈鄉土小說中的魔幻現實風格——以《喪禮上的故事》為例〉,以臺灣同時跨足成人與兒童文學界的作家甘耀明早期作品《喪禮上的故事》為觀測點,分析其作品如何透過諧擬的手法,以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現實手法,形構獨 特的鄉土想像,重塑族群記憶、重建族群認同。該書揉合了蒙昧狀態的鄉野傳說、幻想虛構,客家莊的俚俗趣味,並且大量挪移反芻動漫、影像、次文化的 借支關係。他在凝視鄉土的同時,也努力拓展了臺灣新鄉土小說的書寫可能,創造出新的鄉土童話小說。本文先論述魔幻現實主義風潮在臺灣的沿革與接收,其後以此作品為例,分析其在《喪禮上的故事》中的敘述手法及人物塑造 的魔幻性,再從其魔幻敘寫的現實性中,分析其對社會現實或歷史事件的反映 與再現。從中察見臺灣鄉土如何投射在作家的生命情境與創作歷程中,並以魔 幻現實的風格呈現新的視角思考臺灣問題之具現。 
 
  第六篇〈以文字預約人間淨土——李潼自序文中的人文關懷〉,試從人文主義的力量實踐為徑,以被譽為「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的李潼為研究對象,將 其自寫的書序當作其散文作品的一種類別加以研析。李潼的自序文向來不被研 究者所關注,但我認為置於各類作品書首的四十四篇自序文不僅是他散文文風的展現,抒懷寫志外亦具有千姿萬態的風采格調;除了表達他對兒童文學創作 的理念,更是其生命特質的展現。故分別從「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 社會」、「人與自我」等面向來析究其自序文中的主題內涵,以呈現其透過文字「預約人間淨土」的生命實踐與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 這六篇論文書寫的時間跨幅很大,其中有些觀點都值得再斟酌,但我在過程中試著找出對個人有意義的詮釋與批評。正如韋伯在〈學術做為一種志業〉的觀點: 
 
  在學術工作上,每一次的「完滿」,意思就是新「問題」的提出;學 術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過時(……)我再重覆一遍,將來總有一天, 我們都會被別人超越;這不僅是我們共同的命運,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註2 
 
  「學術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過時」之說讓人心安。這幾篇論文皆不敢妄言「完滿」,或提出新的「問題」,但卻記錄著我在不同議題上的思索,對既有觀點的鬆動與立場的位移。我期待在這些專業知識、思維邏輯和學術智力的施展中,仍保有人文關懷的精神核心,經由這些探析論述通往自性探詢、自我鍛鍊的道路,故亦珍惜這些返觀的足跡。
 
  第二輯以少年小說賞讀為主,收錄不同時期受邀試讀的兒童作品評述。當代以童年為敘事核心的兒童文學創作,不論幻想與寫實的文類,必然朝向兒童生存現實的真實呈現與開放。雖然大多的導讀常有錦上添花的情分在,但在細讀文本並賦予觀點、意義的脈絡中,我同時觀見自身,亦梳理部分的兒童文學觀。每一部作品因曾經反覆細讀,字字句句摩挲理解,故都成了難以複製的個人閱讀體驗。誠如菲力普‧普曼在〈在邊地閱讀:閱讀、書籍和圖畫〉這篇演講稿中所言: 
 
  邊地,或邊界沿線的土地,是在讀者個人心靈和他們所閱讀書籍 之間開啟的空間。邊地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所不同,因為邊地的一些部分屬於書本,其他部分則屬於特定讀者,屬於我們——與我們各自的記憶,與特定字詞或場景的心理聯結,因個人特質而有所共鳴的層面 習習相關。所以即使有很多讀者都在讀同一本書,沒有任何兩人會以 完全相同的方式閱讀。不過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討論,交流經驗心得, 並互相比較屬於自己那部分的邊地。▽註3
 
  這十篇短論雖有偏懷淺戇之慮,仍願以之交流我在邊地所見的風光。 
 
  書中這些不同主題的論文和作品賞讀是我「文學解讀」的步履足跡。多年來,我走在兒童文學邊地的森林中,沿著林中彎蜒曲折的路徑前行,並不確知這條路徑能否帶我穿越森林,但願本著初衷,荷著童心之光繼續前行。謝謝你願意翻開此書,陪我一起漫遊在小徑中,一起觀看斑駁樹影中的光與塵。 
 
  ▽1李娟,《記一忘三二》〈閱讀記〉,臺北:東美出版,頁167。 
  ▽2 韋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錢永祥譯,臺北:遠流文化,二〇一四年十一月,頁143。 
  ▽ 3收錄在菲力普‧普曼在《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臺北:麥田出版,二〇二一年六月,頁266。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兒童文學的論集,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處理「追尋」的主題。兒童文學不只是哄小孩睡覺的睡前讀物,它承載著引導孩子認識世界、探索自我價值觀的重量。很多經典的兒童故事,其實都隱含著主角不斷在尋找歸屬感、勇氣或是真相的歷程。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台灣的文化脈絡下,我們的兒童文學是如何體現這種「追尋」的精神,以及在數位媒體時代,這種傳統的敘事力量是否還能有效觸動現代孩子的內心。我猜測書中應該會提到一些關於魔幻寫實或寓言體裁的分析,這些在構築兒童的想像力層面,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一個好的故事,能讓孩子在文字的世界裡,找到面對現實挑戰的勇氣。

评分

我對書中若能提及「跨媒介敘事」的觀點抱持高度興趣。現在的孩子,注意力廣泛地分散在YouTube、手遊和社群媒體上,傳統的紙本書籍要搶奪他們的眼球,難度越來越高。兒童文學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很容易被時代淘汰。我希望作者能從理論高度探討,如何將書籍中的「思辨」精神,延展到動畫、互動遊戲甚至繪本劇場中,讓閱讀體驗不再是單向的輸入。例如,書中的某些哲學概念,能否設計成可以讓孩子動手操作、共同討論的數位教案?這不僅是文學理論的研究,更是對未來教育形式的一種預見與設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吸引人,尤其「思辨」這個詞,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覺得特別重要。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網路上為了小事吵得面紅耳赤,卻忘了最基本的邏輯和同理心。如果從小就能培養孩子這種思辨的能力,不僅在學業上會有幫助,更重要的是,他們長大後面對人際關係、社會議題時,也能有更清晰的頭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可以引導孩子去質疑、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既有的答案。畢竟,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要培養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個體。我很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將深奧的哲學思辨,轉化為適合兒童理解的趣味故事或活動,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思考的價值。

评分

總體來看,這本《思辨與追尋:兒童文學論集》這個主題範圍極廣,我最關心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思辨的深度」與「兒童閱讀的樂趣」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思辨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艱澀的印象,但兒童文學的核心價值始終是「啟發」與「陪伴」。如果論述過於學術化,恐怕會讓一般家長望之卻步,無法真正將書中的洞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我期盼見到的是一種充滿熱情、既有學術基礎又不失溫暖的語氣,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教育者對談,他不僅懂得文學的奧秘,更懂得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播下思考的種子。這本書若能做到這一點,必能成為育兒路上不可多得的良伴。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本土創作的讀者,我非常關注論集對於「台灣兒童文學」的定位與發展的探討。我們這一代人看的童書,很多都是翻譯自歐美日,雖然它們的質量有保障,但終究少了點在地情感的連結。我殷切期盼本書能多著墨於本土作家的作品分析,例如如何將台灣的風土民情、歷史記憶,甚至是多元族群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兒童文學的敘事中。當孩子讀到一個故事,主角在熟悉的街道上冒險,使用著我們日常的語言,那種親切感是無可取代的。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指引出一條更清晰的本土兒童文學發展方向,那它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