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九版)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世彗
图书标签:
  • 特殊教育
  • 學生評量
  • 教育測量
  • 心理測量
  • 身心障礙
  • 評量工具
  • 教學評量
  • 教育研究
  • 特殊需求
  • 第九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性且重要的角色,本書旨在撰述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相關課題。全書分為「基本理念」、「鑑定與安置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以及「整合評量」四大篇,分別闡述:(1)評量的基本概念;(2)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3)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安置議題與實務;(4)非正式評量;(5)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適應行為,以及發展性等領域的評量概念與工具介紹;(6)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此外,本書另闢有舊制和新制的「溫故知新專欄」,有助於特殊教育類科教師資格檢定之複習。
深入理解与实践:现代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应用 图书名称:《现代教育评估:理论、工具与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评估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学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教育评估框架。我们聚焦于评估在促进学习、改进教学、确保教育公平和支持决策制定中的核心作用。不同于侧重特定学习障碍或年龄段的评估指南,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涵盖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跨学科的评估视角。 第一部分:评估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从教育评估的哲学基础入手,探讨了评估的本质、目的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我们深入剖析了测量理论(Measurement Theory)的核心概念,包括信度(Reliability)与效度(Validity)的现代解释,强调评估的科学严谨性。 评估的哲学流派:我们将评估的演变置于教育思想史的背景下考察,从早期的“测量与分派”转向现代强调“促进学习与形成性反馈”的范式转变。重点讨论了基于标准的评估(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以及对传统标准化测试的批判性反思。 测量理论的深度探究:除了经典的古典测量理论(CTT),本书详细介绍了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在现代评估设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IRT提高测试的效率和信息量,应对复杂的测量挑战。 评估的伦理与公平性:评估的社会责任是本书的基石之一。我们探讨了评估中的偏见来源(如文化、语言和背景差异),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审慎的设计和解释来促进评估的公平性,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公正地反映学习者的真实能力,而非其所处的环境。 第二部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工具构建 本部分是关于“如何做”评估的实操指南,涵盖了从宏观的课程评估到微观的学生表现测量的全过程。 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整合:我们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评估模型,强调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应是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独立于教学之外的额外任务。详细介绍了反馈的质量标准、有效提问的技巧,以及如何利用评估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策略(Assessment for Learning)。 多样化的评估工具箱: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评估工具的构建、实施与分析方法,包括: 标准化测试的原理与局限:探讨大型统考的设计流程、抽样方法和结果的解释。 档案袋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指导教师如何系统地收集、组织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强调过程性记录的重要性。 表现性任务与量规(Rubrics)的开发:重点阐述如何创建清晰、一致且操作性强的评估量规,以确保对复杂技能和高阶思维的评估具有客观性。 观察性评估与效度保证: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指南,确保观察结果的可靠性。 技术赋能的评估:讨论了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CAT)、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在评估中的新兴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增强评估的即时性和反馈效率。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解释与报告 评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数据的解读和应用上。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洞察。 基础统计在评估中的应用:涵盖描述性统计(平均数、标准差、百分位数)和推论性统计的基本概念,确保教育者能够准确理解测试报告中的统计指标。 评估结果的解读与沟通:这是连接评估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我们提供了如何向学生、家长、行政人员和董事会清晰、准确地报告评估结果的策略。重点在于解释分数(Scores)的含义、区分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并避免常见的统计误读。 程序评估与政策评估:超越个体学生评估,本书探讨了对教学项目、课程设计和教育政策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方法。例如,如何设计项目模型来衡量特定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如效果量分析)。 第四部分:评估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整合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探讨评估如何真正驱动高质量的教学改进。 课程设计与评估的对齐(Alignment):详细阐述了“回溯设计”(Backward Design)原则,即如何从期望的学习结果出发,反向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确保评估任务直接测量预定的学习目标。 差异化评估的策略:认识到学习者的异质性,本书提供了在不牺牲评估严谨性的前提下,对评估任务进行合理调整(Accommodations)和修改(Modifications)的实用指南。这包括时间管理、格式选择以及替代性评估方案的设计。 持续改进的评估循环:构建一个基于数据的决策模型,指导学校和教师如何建立一个持续的评估-反思-改进的闭环系统,将评估视为持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总结 《现代教育评估:理论、工具与实践指南》超越了简单的“评分”手册,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公平、有效地理解和利用教育数据,以最终提升所有学习者潜能的综合性参考书。本书强调评估不仅仅是对学习的检验,更是引导学习、促进问责和推动教育系统优化的强大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世彗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修特殊教育)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教授
 
  經歷:
  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組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研究進修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
  臺北市暨桃園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方案指導教授
  臺北市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校務/資優教育評鑑委員
  教育部國民暨學前教育署高中職鑑定委員及統合視導委員
  宜蘭縣立國小、國立學校附設國民中小學(部)特殊教育評鑑委員
  大專院校北二區特殊教育學生初審鑑定委員
  半年教育實習課程成績評量試辦計畫輔導委員及訪視委員
  國立學校附設國民中小學(部)特殊教育評鑑委員
 
  主要叢書著作:
  《行為改變技術》(2021年,9月,第八版)
  《特殊教育導論》(2020年,9月,第二版)
  《學習障礙》(2019年,9月,第三版)
  《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2018年,3月,第三版)
  《圖解行為改變技術》(2018年,3月,初版)
  《課程本位評量理論與實務》(2012年,12月,初版)
 
藍瑋琛
 
  學歷: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所)博士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
 
  經歷:
  臺北市立老松國小、社子國小、臺北縣立二重國小教師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進修研究(2012.8~2013.7)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進修研究(2007.8~2008.7)
  臺北市立大學進修部推廣發展組及師資培育中心教育學程組組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
  教育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評鑑委員
  宜蘭縣立國小特殊教育評鑑委員
  半年教育實習課程成績評量試辦計畫輔導委員及訪視委員
 
  主要叢書著作:
  《自閉症學生教學策略》(2010年,12月,初版)
  《銜接上學習之路:身心障礙者的教育輔助科技》(總校閱)(2006年,9月,初版)
  《輔助溝通系統之原理與運用:支持複雜溝通需求之兒童與成人》(總校閱及英譯第1~2章)(2014年,1月,初版)
  《輔助科技:增進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經驗》(英譯第1~2章)(2014年,6月,初版)

图书目录

基本理念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評量的作決定形式
第三節 評量的層次
第四節 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
第五節 身心障礙學生之評量調整
第六節 素養導向教學及評量與特殊教育學生
第七節 評量的法律與倫理課題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第二章 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
第一節 信度
第二節 效度
第三節 常模
第四節 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鑑定與安置實務篇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一節 鑑輔會的組織與任務
第二節 智能障礙
第三節 視覺障礙
第四節 聽覺障礙
第五節 語言障礙
第六節 肢體障礙
第七節 腦性麻痺
第八節 身體病弱
第九節 情緒行為障礙
第十節 學習障礙
第十一節 自閉症
第十二節 發展遲緩
第十三節 多重障礙與其他障礙
第十四節 資賦優異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年度~)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
第四章 非正式評量
第一節 非正式評量的種類
● 真實評量
● 標準參照評量
● 任務分析
● 動態評量
● 課程本位評量
● 實作評量
● 檔案評量
● 生態評量
● 非正式量表
● 反應或學習日誌
● 大聲思考技術
● 檢核表
● 工作樣本分析
● 訪談
● 問卷
● 觀察
● 錯誤類型分析
● 自我和同儕評鑑
● 連續性紀錄
● 功能性評量
第二節 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
第三節 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年度~)

第五章 認知能力評量
第一節 認知的涵義
第二節 不同取向的認知能力發展觀
第三節 認知能力的內涵
第四節 認知評量的涵義與技術
第五節 認知能力評量的工具
● 臺灣數字奇偶序列測驗
● 魏氏記憶量表(WMS-III)
● 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
● 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CADA)
● 學前幼兒認知發展診斷測驗(CDDAP)
●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
● 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
●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TTCT):語文版和圖形版
● 陶倫斯創造力測驗(成人適用精簡版)(ATTA)
●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
● 情境式創造力測驗(SCT)
● 遠距聯想創造測驗
●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CTT-I)
● 華-葛氏批判思考量表精簡版(WGCTA)
●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
● 中文色塊測驗(MTT)
● 心智理論量表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第六章 智力評量
第一節 智力的本質與涵義
第二節 主要的智力學說及其內涵
第三節 影響智力評量的因素
第四節 智力評量的方法
第五節 智力評量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
第六節 智力評量所引發的問題
第七節 智力評量的工具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IV)
●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第四版和第五版
●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I-IV)
● 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4)
●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CMAS)
●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CMAS-YC)
● 瑞文氏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和提升本
● 新編團體語文智力測驗:國小版和國中版
● 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團體智力測驗
● 多向度團體智力測驗(MGIT):兒童版和青少年版
● 圖形思考智能測驗
● 學校能力測驗:國小版、國中版和高中版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年度~)

第七章 語言評量
第一節 語言的涵義與特性
第二節 評量語言的理由
第三節 語言的結構性成分
第四節 誘發語言能力的方法
第五節 書寫語言的評量
第六節 語言評量的程序
第七節 語言評量的其他考量因素
第八節 語言評量的工具
● 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WLADTC-II)
● 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
● 華語兒童構音與音韻測驗(APTMC)
● 國語正音檢核表
●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 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
● 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SSI-3)
● 修訂學前/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 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REVT)
● 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CLST)
● 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MCDI-T)
● 華語學齡兒童溝通及語言能力測驗(TCLA)
● 華語兒童口腔動作檢核表(OMAC)
● 兒童溝通能力檢核表
● 簡明失語症測驗(CCAT)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第八章 知覺動作評量
第一節 知覺動作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知覺動作的理由
第三節 知覺動作的心理歷程
第四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要素或範圍
第六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工具
● 拜瑞─布坦尼卡 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 幼兒/兒童感覺發展檢核表
● 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
● 動作問題簡易量表(QMPI)
● 動作協調問卷(DCDQ-C)
● 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兒童版和青少年/成人版

第九章 情緒與行為評量
第一節 情緒與行為的涵義及特性
第二節 評量情緒與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負面情緒內涵與行為異常類型
第五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方法
第六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工具
● 學生行為評量表
● 問題行為篩選量表
● 情緒障礙量表(SAED)
● 行為與情緒評量表(BERS)
●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SBS)
● 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測驗(ADHDT)
● 行為困擾量表
● 貝克量表:焦慮、自殺意念、憂鬱、絕望感
● 臺灣版多向度兒童青少年焦慮量表(MASC-TV)
● 臺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CDI-TW)
● 國民中小學行為特徵檢核表:記憶策略、時間管理、社交技巧、考試技巧
● 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
● 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ASEBA):兒童/青少年版和成人版
● 國小語文及非語文學習障礙檢核表(LDC)
● 臺灣版自閉症行為檢核表(ABCT)
● 親職壓力量表(PSI-4)
● 涂老師社交測量系統
● 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BYI-II)
● 學前至九年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篩選量表(K-9 ADHD-S)
● 自閉症類群障礙檢核表(CASD-C)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年度~)

第十章 性向評量
第一節 性向的涵義
第二節 性向測驗的類型
第三節 性向測驗的特性
第四節 性向評量的工具
● 國民中學學業性向測驗
● 國中學業性向測驗
●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 國民中學綜合學業性向測驗
● 多向度性向測驗組合(MDATB)
● 領導才能性向測驗
● 領導技能問卷(LDP)
● G567學術性向測驗
● 高級中學數學及自然科學學業性向測驗
● 音樂性向測驗:國小版和國中版
●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美術、舞蹈、音樂
● 國民中小學美術性向測驗
● 多元智能量表(MIDAS):乙式和丙式
● 國民小學學業性向測驗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第十一章 人格評量
第一節 人格的涵義
第二節 人格評量的方法
第三節 人格評量的問題
第四節 人格評量的工具
● 賴氏人格診斷測驗
● 基本人格量表(BPI)
● 邊緣型人格特質測驗
●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
● 戈登人格剖析量表(GPP-I)
● 影像式職業興趣量表
● 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
● 多功能語句完成測驗系列(MSCTS)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94~109年度)

第十二章 成就評量
第一節 成就與成就測驗的涵義
第二節 成就測驗的用途
第三節 成就測驗的類型
第四節 標準化成就測驗
第五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六節 成就評量的工具
● 中文年級認字量表
● 基礎數學概念評量
●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
● 學童數學成就測驗(TCMA)
●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 閱讀理解量表(RCI)
● 閱讀理解成長測驗
● 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
● 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
● 啟智學校(班)學生基本學習能力教育診斷評量工具
● 兒童寫字表現評量表(CHEF)
● 中文閱讀障礙診斷流程與測驗(內含八個子測驗)
● 學前兒童數學能力測驗
● 國民中小學數學詞彙知識測驗
● 數學診斷測驗(MDA/G1-9):國小版和國中版
● 閱讀理解診斷測驗(RCDA/G1-9):國小版和國中版
● 識字診斷測驗(LDA/G1-9):國小版和國中版
● 書寫表達診斷測驗(WEDA/G1-9):國小版和國中版
● 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寫作診斷測驗(WCDA / G7-9)
● 新編國語文成就測驗:國小版和國中版
● 新編數學成就測驗:國小版和國中版
● 詞彙成長測驗
● 國小句型理解測驗
● 青年聽讀寫學習優勢發展量表

第十三章 適應行為評量
第一節 適應行為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適應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適應行為的評量方式
第四節 訊息提供者在適應行為評量的角色
第五節 適應行為評量資料的運用
第六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一些爭議或問題
第七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工具
● 學生適應調查表
●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ABS)
●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ineland-3)
● 適應行為評量系統(ABAS-II)
● 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
● 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 資優生社會適應評量表
● 資優行為觀察量表

第十四章 發展性評量
第一節 發展的涵義
第二節 發展性評量的描述
第三節 發展性量表的應用問題
第四節 發展性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發展性評量的類型
第六節 重度障礙兒童的獨特評量範圍及工具特色
第七節 發展性評量的工具
● 零歲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
● 嬰幼兒發展測驗
● 出生至三歲的AEPS測量
● 學前發展性課程評量
● 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
● 修訂自閉症兒童發展測驗
● 學前幼兒發展篩選量表(DSP)
整合評量篇

第十五章 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第一節 評量目標與資料
第二節 發展教學介入計畫
第三節 形成教學介入計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699
  • 叢書系列:特殊教育系列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9 x 26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第九版序
 
  根據我國現行《特殊教育法》第6條的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辦理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重新安置、輔導等事宜。」又設有特殊教育學系或特殊教育學程的公私立大學校院,皆是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assessment for exceptional education)一門列為必修科目。顯然,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且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障礙者教育促進法案》(P.L. 101-476)也描述「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意指特殊設計的教學,以迎合特殊教育學生的獨特需求。我國現行《特殊教育法》第18條亦明示,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並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環境和適當的相關服務;又同法第28條要求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實施的指引原則為「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而這項指引原則的使用乃是依循「評量─教學─評量」(assessment-instruction-assessment)的步驟,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惟有對這項充滿回饋性的步驟,做出積極回應,方能逐步滿足特殊教育學生的獨特需求。從上可知,評量與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關係宛若車之雙輪,密不可分。
 
  基本上,全書分成「基本理念」、「鑑定與安置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以及「整合評量」四大篇,共分成十五章敘述。其中,「基本理念」一篇包括:第一章簡述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評量的作決定形式和層次、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身心障礙學生之評量調整、素養導向教學及評量與特殊教育學生,以及評量的法律與倫理課題;第二章則簡要說明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包括信度、效度、常模及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鑑定與安置實務」一篇包含第三章介紹鑑輔會的組織與任務、特殊教育學生特性/評量議題,以及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基準與實務。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一篇包括:第四章在探討非正式評量,包含各種形式的非正式評量(真實評量、標準參照評量、任務分析、動態評量、課程本位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生態評量、非正式量表、反應或學習日誌、大聲思考技術、檢核表、工作樣本分析、訪談、問卷、觀察、錯誤類型分析、自我和同儕評鑑、連續性紀錄及功能性評量等)、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以及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第五章至十四章則分別探討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適應行為,以及發展性評量等領域之評量概念與現行國內適用的評量工具(本書所介紹的測驗工具絕大部分是以2000年以後編製、再版或編譯修訂版為主)。至於「整合評量」一篇則包含:第十五章述及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在授課方面,講授者可先介紹「基本理念」和「鑑定與安置實務」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然後進行一次隨堂考,以加深學生對於「前三章」的學習成效與印象;接著再述及「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其中第四章「非正式評量」可事先請學生分組上臺報告,並介紹實例(可搭配請學生針對某一種以上的非正式評量形式進行實作);至於本書「第五章至第十四章」,講授者不必依循每一章的順序進行,可依實際情況做調整,而且應該優先介紹目前鑑定各類特殊教育學生所使用的評量工具,然後再擴及其他相關的評量工具。惟這些章節中的評量工具介紹,最理想的是能夠搭配商業出版或專案印行的評量工具(包括指導手冊及其相關附件)進行。
 
  在工具實際介紹方面,講授者可事先設計學習單,讓學生上課時兩人一組自行學習,然後了解評量工具內容與實際演練工具的實施步驟(較理想的方式是實際尋找個案進行施測,並撰寫測驗結果分析與解釋)。除非是評量工具的取得有現實上的困難,否則講授者應盡可能不要只依照本書所呈現的簡要工具描述,來介紹國內現有的各類評量工具。以上只是筆者講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多年的一點心得與經驗,供作參酌。事實上,教學是門藝術,並無特定方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理出版社有志於出版完整的特殊教育叢書(包括特殊教育、資賦優異教育、身心障礙教育、學前融合及溝通障礙教育系列),筆者忝為特殊教育領域的一員,乃不揣學疏才淺,勉力撰寫本書。不足與謬誤之處,恐難以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張世彗 謹識
2022年2月
於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Email: hwi@utaipei.edu.tw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想快速掌握特殊教育评估核心技能的人望而生畏。它的优势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任何关于评估的定义、目的、流程,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权威的阐述。从统计学原理到特定障碍类别的评估要点,它都做了详尽的梳理,这对于准备教师资格考试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是极佳的参考资料。然而,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信息过载。对于急需解决眼前问题的现场教师来说,在需要一个快速决策点时,往往需要在厚厚的书页中进行漫长的检索,才能定位到最相关的几段文字。我个人更偏爱那些结构更模块化、更注重“即时应用指南”的读物,这本书更像是让我去深入理解评估体系的“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而不是教我如何快速启动一个特定的“应用软件”。虽然底层的理解至关重要,但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那种立即可用的操作指南往往更为宝贵。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学术化,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论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抓住核心概念。它对评估的伦理规范和法律基础的阐述非常到位,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评估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断提醒我们,评估不只是打勾填表,而是关乎孩子未来权利的重大决策。书中对“文化适应性”评估的讨论,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视角,强调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估时的敏感性。但是,这种高度的理论抽象性,使得在处理一些边缘化或复杂共病案例时,书本提供的指导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总觉得,这本书在“描述”评估是什么时做得非常出色,但在“教导”如何灵活应对课堂上那些千奇百怪的、不符合教科书情境的真实挑战时,力度稍显不足。它更偏向于建构一个理想化的评估模型,而不是描绘一个充满变数的现实操作现场。

评分

这本关于特殊教育评估的教科书,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对我这个刚接触这个领域的菜鸟来说,实在有点像在啃一本艰涩的学术论文。它深入探讨了各种评估理论和工具,从标准化测验的信效度探讨到非正式评估方法的应用,讲得是相当扎实,但对我这个急着想知道“实战上我到底该怎么操作”的人来说,很多篇幅都花在了理论基础的构建上。比如,对于诊断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的区别,书中用了大篇幅来论述其在教育哲学层面的根基,虽然能理解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我更需要的是一套清晰的流程图,告诉我面对一个可能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时,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收集哪些数据。书中呈现的案例大多是标准化的情境,缺乏台湾本地学校环境的真实复杂性,少了一些“接地气”的讨论,比如如何处理家长对评估结果的抗拒情绪,或者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如何进行有效的跨专业合作,这些实务面的细腻之处,我感觉这本书讲得不够透彻。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给研究人员或资深教师的参考手册,对于初入职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注重实操指南的书籍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评分

读完这本评估的“圣经”,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寻宝的过程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极佳的索引能力。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涵盖了特殊教育评估的每一个角落,从早期的筛查到高风险个案的鉴别诊断,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后续追踪,结构上非常完整。然而,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使得内容的分散性比较高。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虽然信息密度极高,但读者很难从中迅速建立起一个连贯的评估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各种量表优缺点的批判性分析,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工具,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工具适用于这个情境,而不适用于另一个情境”,这种深度的思辨训练对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判断力是至关重要的。但话说回来,如果我需要立刻去设计一个符合最新法令的精神的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本书里的信息可能需要我花费大量时间去梳理和整合,它更像是提供“原材料”,而非“成品”的指导手册,对于追求效率的现场人员来说,可能会觉得需要自己“再加工”的环节太多了。

评分

我本来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关于科技辅助评估的最新进展,毕竟现在AI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本书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它奠定了我们理解评估的基本框架,对传统评估方法的细致剖析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例如,它对发展性迟缓儿童的早期筛查指标的界定,就清晰明了,逻辑链条非常完整。然而,当涉及到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来简化数据收集和分析流程时,内容就显得有些滞后了。感觉这本书的“生命周期”稍微长了一点,一些新的评估工具和技术整合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发展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评估的“为什么”,更需要知道“如何用最新的工具最高效地完成它”。所以,从前沿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视角略显保守,更像是对过去几十年评估实践的系统性总结,而非对未来趋势的积极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