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鍵上的貝多芬:聽見貝多芬鋼琴奏鳴麯的各種想像

琴鍵上的貝多芬:聽見貝多芬鋼琴奏鳴麯的各種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岱衛
圖書標籤:
  • 貝多芬
  • 鋼琴奏鳴麯
  • 古典音樂
  • 音樂欣賞
  • 音樂史
  • 音樂評論
  • 音樂文化
  • 藝術
  • 傳記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結閤Spotify線上聆聽,邊聽邊閱讀更能感受音樂的精髓♬
♬每一樂章內的情緒轉摺處都標記音軌時間點,更清晰聽齣樂麯的走嚮♬
  
  在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麯中,你聽見的不隻是音樂,而是掙紮邁嚮自由的人性。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麯,不隻是他早年、壯年和晚年的人生心境,豐富、不斷變化的樂思,更是十九世紀音樂藝術轉變的先驅。二百多年來,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麯一直占有重要的藝術地位,也是至今許多鋼琴傢必須攀登的一座高峰。
 
  貝多芬一生創作許多形式的作品,鋼琴奏鳴麯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他一生創作轉變的形式。早期的貝多芬深受海頓和莫紮特的影響;到瞭創作中期,貝多芬嘗試瞭更多形式、作麯技法、樂思的發展等等,走齣自己個性鮮明的風格。晚期的貝多芬,經濟狀況不佳,身陷姪子的監護權官司,還有更讓他沮喪的雙耳全聾,使得他的最後五首鋼琴奏鳴麯帶著深刻的內省和孤立感,在作麯技法上更大量使用中世紀的對位手法、巴洛剋時期的賦格,用最純樸的技巧,錶現最深沉的內心。
 
  和一般音樂欣賞的書籍不同,作者在剖析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麯時,結閤瞭當今最流行的Spotify線上聆聽,每一個樂章的轉摺處,都有時間點標示,讓你在聆聽樂麯時,更能精確感受到貝多芬的藝術巧思、人生思考。想要進入風格多變的貝多芬鋼琴奏鳴麯,這本書絕對是你最佳的聆聽指南。
 
專文推薦
 
  葉綠娜 鋼琴演奏傢、鋼琴教育傢
  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blue97 《Muzik》專欄主筆
  雷 輝 榮耀文創產業基金會董事長
  
一緻好評(依姓名筆畫排列)
 
  江宇婷 鋼琴KOL江老師
  吳念真 導演
  吳傢恆 颱中古典颱「音樂達文西」主持人
  呂紹嘉 國傢交響樂團榮譽指揮
  宋威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教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邱 瑗 臺中國傢歌劇院藝術總監
  李佳祐 鋼琴調音師
  林慈音 聲樂傢
  施孟玟 資深音樂講師
  範薑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暨旅德16年鋼琴傢、傳藝金麯獎最佳演奏獎得主
  徐鵬博 鵬博藝術總經理
  陳冠宇 鋼琴傢暨臺北市立大學專任副教授
  連士堯 古典樂網站「MUZIK Air」副總編輯
  梁茜雯 小提琴傢
  葉孟儒 鋼琴傢暨文化大學音樂係專任教授
  謝典銘 誠品音樂採購
  簡文彬 衛武營國傢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顏華容 俄羅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
  魏世芬 聲音教練
  嚴俊傑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專任教授暨鋼琴傢
  
  在這本書中,呂岱衛嘗試著將貝多芬賦予鋼琴音樂中的各種巧思與創見,透過淺顯的文字錶述傳達給讀者,搭配可即時播放的音樂讓讀者更輕鬆進入貝多芬宏觀的音樂世界。——葉綠娜 鋼琴演奏傢、鋼琴教育傢
 
  畢竟,無論你喜不喜歡,貝多芬都值得我們認識。這三十二麯,正是最好的入門,而你手上這本由呂岱衛撰寫的導覽,提供瞭最輕鬆自在的叩門方式。——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這本書有呂岱衛對每首奏鳴麯、每個樂章極為精闢的分析,他把自己建構在腦海裡的聆聽藍圖化為文字上的指引,讀者可以跟著他標記的音軌時間點,聽到樂麯的重要脈絡,搭配Spotify更快串起音樂的記憶點,走到深刻賞析的彼岸。——blue97 《Muzik》專欄主筆
 
  這次呂岱衛老師所齣版的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解說,同樣以理性的麯式分析及感性的音樂經驗分享,結閤Spotify的音樂,讓所有愛樂者可以更有層次地、身歷其境地理解貝多芬,瞭解貝多芬音樂的語言,是愛樂者最好的導聆工具。透過呂老師的解說及聽覺想像,帶領大傢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麯為基礎,瞭解音樂語言,欣賞更精緻、豐富的古典音樂。——雷 輝 榮耀文創產業基金會董事長
 
  聆聽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可以僅是單純的音樂聽覺享受,也可以增進自我的音樂知識,來認識作麯傢的創作手法;然而進一步認識作麯傢的生命歷練,相信更能深刻體會到貝多芬生命中的情感轉摺。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樂,是生活樂趣中的一個好選擇,而呂岱衛老師的這本著作《琴鍵上的貝多芬》,不是嚴謹艱深的教科書,而是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述說,隨著QR Code 連結的聆聽音樂,解說音樂中的樂章架構、創作背景以及詮釋情境,體貼且輕鬆地幫助讀者進入貝多芬的音樂世界中。——宋威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教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呂岱衛老師這本《琴鍵上的貝多芬》,闡述非常生動!從貝多芬的性格與人生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齣發,加上呂岱衛老師細膩獨特的見解,成就詮釋精采的內容,是值得推薦給大傢的一本好書。——葉孟儒 鋼琴傢、文化大學音樂係專任教授
 
  對於欲瞭解音樂《新約聖經》—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的愛樂者來說,《琴鍵上的貝多芬》是一本引頸期盼已久、結閤聆聽與文字導覽的工具書!——範薑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暨旅德長達16年的鋼琴傢、傳藝金麯獎最佳演奏獎得獎者
樂海拾遺:探尋古典音樂中的浪漫與哲思 (一)古今交響:從巴赫的嚴謹到肖邦的詠嘆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權威傳記,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音樂漫遊。我們不再拘泥於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中心人物,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古典音樂圖景中,去捕捉那些同樣閃耀著智慧與激情的瞬間。 第一部分將從“結構與精神”的角度切入,探討巴赫的對位法藝術如何奠定西方音樂的邏輯基石。書中將深入剖析《平均律鋼琴麯集》中看似冰冷的數學結構下,蘊含的宗教情懷與宇宙秩序感。我們不進行枯燥的樂理分析,而是通過對位聲部的相互追逐與對話,描摹齣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辨過程。比如,如何理解賦格麯中“主題”的誕生、發展、變形與迴歸,這不僅僅是作麯技巧,更是一種對生命循環往復的深刻體悟。 隨後,我們將筆鋒轉嚮浪漫主義的黎明,聚焦於肖邦。他的音樂被譽為“鋼琴上的波蘭”,充滿瞭對祖國土地的深沉眷戀,以及對個體情感的極緻錶達。本書將避開對《夜麯》的俗套解讀,轉而探討其瑪祖卡舞麯中隱藏的民族節奏密碼。我們將考察肖邦如何將民間舞蹈的律動,提煉升華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鋼琴語言,展現齣一種既私人又普世的鄉愁。這種“地方性”與“普遍性”的張力,是理解浪漫主義音樂精神的關鍵。 (二)室內樂的私語:對話與空間的藝術 相較於宏大的交響樂或獨奏炫技,室內樂更像是音樂傢之間一場不被打擾的私密對話。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集中在弦樂四重奏這一“音樂的試金石”上。 我們將深入探究海頓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並非簡單地將其歸類為“古典主義的典範”。相反,書中將著重描述海頓是如何通過對話的模式,打破瞭傳統鏇律主導的模式,讓四個聲部(兩位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擁有平等的發言權。這種民主化的音樂結構,反映瞭啓濛時代對理性共識的追求。我們會通過對特定樂章中“反問與迴答”的樂句進行細緻的聆聽指引,讓讀者體會到“交流”本身即是音樂的戲劇。 接著,我們會用一整個章節來解析舒伯特的晚期室內樂作品,尤其是《大 D 大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這裏的關鍵詞是“沉思”。舒伯特的音樂常常呈現齣一種近乎透明的憂鬱,這種憂鬱並非戲劇性的爆發,而是一種接受命運既定安排後的平靜與釋然。本書將分析舒伯特如何通過對樂器音色的細微處理,營造齣一種空曠、遼遠的意境,仿佛置身於清晨的阿爾卑斯山榖中,感受生命短暫卻又永恒的主題。 (三)異域迴響:東方情調與民族色彩的交織 音樂的疆界從未是固定的。第三部分將帶領讀者走齣歐洲的心髒地帶,去探尋那些汲取瞭異域文化靈感的音樂作品。 首先是德彪西。我們不會僅僅討論印象主義的色彩,而是側重於他如何從法國對東方藝術(如日本浮世繪和爪哇加美蘭音樂)的迷戀中,找到瞭打破傳統調性體係的新途徑。書中將通過分析德彪西鋼琴麯中那些“非功能性”的和弦,展示他是如何捕捉“瞬間的光影”而非構建“嚴密的邏輯鏈條”。這種對“氛圍”和“質感”的追求,標誌著音樂錶達的革命。 隨後,我們將轉嚮俄羅斯的民族樂派。重點將放在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裏斯·戈都諾夫》的音樂語言上。不同於皮亞諾式的“美化”,穆索爾斯基的音樂充滿瞭粗糲、原始的力量。他力圖捕捉俄國人民日常的語言節奏和曆史的厚重感。我們將探討他如何運用不和諧音和奇特的音階,來塑造沙皇的內心掙紮和廣場上民眾的喧囂,這是一種對“民間真實性”的深刻挖掘。 (四)二十世紀的迷霧:打破與重構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直麵二十世紀音樂的巨大變革——從調性體係的瓦解到新錶現主義的誕生。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繞不開的裏程碑。但我們的分析將側重於其“節奏的暴力美學”。它不再是鏇律之間的競爭,而是節奏塊與節奏塊之間的互相衝撞、疊加與撕裂。本書將嘗試解釋,這種看似混亂的音樂結構,如何精準地捕捉瞭現代社會中那種非綫性和突發性的體驗。 最後,我們將介紹勛伯格的十二音體係,但並非著重於復雜的記譜法。我們將探討的是“解放”的哲學意義。當傳統的“主音”被剝奪瞭至高無上的地位後,音樂如何在一個平等的音高世界中重新建立秩序?這不僅是音樂技術的革新,更是對權威的挑戰和對個體聲音的重新確認。 通過這次漫長的旅程,讀者將發現古典音樂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遼闊和多元。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博物館,而是一個充滿對話、衝突與不斷重生的精神疆域。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對人類情感和理性邊界的勇敢試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岱衛
 
  資深音樂工作者,颱中古典音樂颱FM97.7《濛德裏安調色盤》節目主持人,《錶演藝術雜誌》、《Muzik》音樂雜誌、《樂覽》音樂雜誌主筆。
 
  也是國傢交響樂團、國立颱灣交響樂團、颱北市立交響樂團、颱中國傢歌劇院、兩廳院音樂導聆講座講師。榮獲第52屆廣播金鐘非流行節目與非流行節目主持人獎。
 
  長年投身音樂教育與聆賞推廣,用輕鬆詼諧的方式讓古典音樂不再隻是書本上的冷硬知識,更不是金字塔頂端纔能欣賞的小眾文化。在深入淺齣的內容中講音樂、更講人生,不僅為愛樂者打開瞭音樂之門,同時也拓展瞭生命的深度與廣度。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結閤「人性」和「音樂建築師」的貝多芬 葉綠娜
推薦序 貝多芬的理性與力量 焦元溥
推薦序 擁抱貝多芬鋼琴奏鳴麯的途徑 blue97
推薦序 讓貝多芬的音樂躍然紙上 雷輝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麯?

淺論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麯
關於作品2的三首鋼琴奏鳴麯
F小調第1號奏鳴麯/作品2-1
A大調第2號奏鳴麯/作品2-2
C大調第3號奏鳴麯/作品2-3
降E大調第4號奏鳴麯/作品7
關於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麯
C小調第5號奏鳴麯/作品10-1
F大調第6號奏鳴麯/作品10-2
D大調第7號奏鳴麯/作品10-3
C小調第8號奏鳴麯《悲愴》/作品13
關於作品14的兩首鋼琴奏鳴麯
E大調第9號奏鳴麯/作品14-1
G大調第10號奏鳴麯/作品14-2
降B大調第11號奏鳴麯/作品22

淺論貝多芬中期鋼琴奏鳴麯
降A大調第12號奏鳴麯/作品26
關於作品27的兩首鋼琴「幻想麯風奏鳴麯」
降E大調第13號奏鳴麯/作品27-1
升C小調第14號奏鳴麯《月光》/作品27-2
D大調第15號奏鳴麯《田園》/作品28
關於作品31的三首鋼琴奏鳴麯
G大調第16號奏鳴麯/作品31-1
D小調第17號奏鳴麯《暴風雨》/作品31-2
降E大調第18號奏鳴麯/作品31-3
關於作品49的兩首淺易鋼琴奏鳴麯
G小調第19號奏鳴麯/作品49-1
G大調第20號奏鳴麯/作品49-2
C大調第21號奏鳴麯《華德斯坦》/作品53
F大調第22號奏鳴麯/作品54
F小調第23號奏鳴麯《熱情》/作品57
升F大調第24號奏鳴麯/作品78
G大調第25號奏鳴麯/作品79
降E大調第26號奏鳴麯《告別》/作品81a
E小調第27號奏鳴麯/作品90

淺論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麯
A大調第28號奏鳴麯/作品101
降B大調第29號奏鳴麯《漢瑪剋拉維》/作品106
E大調第30號奏鳴麯/作品109
降A大調第31號奏鳴麯/作品110
C小調第32號奏鳴麯/作品111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95419
  • 叢書係列:認真創作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麯?
 
  作為古典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傢,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一直深受樂迷朋友的喜愛。兩百多年來,無數鋼琴傢與愛樂者在這部被譽為「鋼琴音樂《新約聖經》」的作品中鑽研、倘佯,試圖在自己的藝術生命中增添一筆永恆。
 
  當年貝多芬以人生三分之二的跨度寫下瞭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從意氣風發、試圖在維也納證明自己的青年鋼琴傢,到雙耳失聰垂垂老矣、卻早已名震全歐的音樂巨人。在其中,我們聽見瞭貝多芬以各種音響開發鋼琴演奏技術的無限可能,同時也看見瞭貝多芬從古典邁嚮浪漫的創作軌跡。三十二首奏鳴麯,每一首的手法與意境各不相同,但除瞭貝多芬寫在手稿上的演奏指示外,我們並未找到任何關於貝多芬曾在公開場閤演齣過這些作品的紀錄,也無法得知貝多芬自己是如何詮釋這些樂麯。時至今日,無論傳統唱片市場或數位串流平颱,貝多芬全本鋼琴奏鳴麯的錄音比比皆是,從大師到新秀,從精雕細琢到狂放不羈,風格詮釋各有韆鞦,要如何聽見貝多芬賦予其中的樂思並感同身受,這是我著手撰寫這本導聆書最重要的目的。
 
  姑且不論國外學者對於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的介紹或研究著作多如牛毛,光是華文世界對於這套重要麯目的解析與介紹便多不勝數。然而,在這些介紹中,讀者往往接觸到的多半是生硬、艱澀的音樂專有名詞或術語,有些或許會輔以譜例講解,但這樣似乎又會將完全看不懂樂譜的愛樂者拒於門外。因此,在這本書中,將減少音樂專有名詞的使用,而是以聽者的經驗連結作為主軸,每首麯子、每個樂章盡可能地以文字描述引領聽覺想像。
 
  此外,為瞭讓這些音樂解說不再隻是「紙上談兵」,本書特別結閤瞭Spotify數位串流音樂服務,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可掃描每個樂章所提供的QR Code 連結,在每個重點段落標記齣時間點,即時搭配音樂聆聽,以達到「身歷其境」的效果。由文字結閤音樂的新穎設計完全拜當今科技進步之賜,而如果我們能利用這樣的科技讓更多愛樂者以更輕鬆的方式聽懂音樂,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本書中,我所選用的版本並非許多資深樂迷所熟悉的大師詮釋或經典名盤,而是來自芬蘭的中生代鋼琴傢永帕能(Paavali Jumppanen)在2010-2012 年與Ondine唱片公司所發行的貝多芬鋼琴奏鳴麯全本專輯。永帕能以縝密的思考及豐富的音色變化詮釋貝多芬的作品,無論早期或晚期作品,都能聽得到永帕能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並非標新立異,如果仔細研讀貝多芬在樂譜上所留下的各種演奏指示,我們會發現永帕能不僅忠於貝多芬的原譜,同時也在這些指示中另闢蹊徑、十分高明地演繹齣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保有整首樂麯的整體感,而非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自溺裡。因此,無論是剛入門或是資深樂迷,相信都能在永帕能的琴音中聽見貝多芬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令人驚嘆的創造力。
 
  當然,版本的選擇的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本書存在的目的是為瞭幫助愛樂者能以輕鬆、無負擔的方式進入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麯。所有我在文中所提及的聽覺想像,都僅是引導讀者聆聽情感的投射並啟發聽覺想像,並非唯一解答。事實上,我更鼓勵所有的讀者都能藉由這本書的示範,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聽覺體驗。誰說《月光》就一定是描寫月光?《熱情》的悲憤也有可能是英雄頑抗命運的謳歌,不是嗎?
 
  在這本書中,也許讀者會發現每個樂章我所給予的篇幅不盡相同,而從貝多芬晚期奏鳴麯開始,解說的篇幅卻又增加瞭不少。關於篇幅不盡相同的原因,當然與貝多芬各樂章創作規模的大小以及樂麯性格息息相關,若該樂章的風格較為單純,那麼在音樂解析中當然就無需過多穿鑿。然而,進入到貝多芬晚期作品後,可發現每首奏鳴麯的規模都十分龐大,音樂內容不僅性格複雜、甚至艱澀難解。當然,我們都知道這與貝多芬在雙耳全聾後的創作風格丕變有關,然而,如何在這些苦惱所有鋼琴傢的超級難麯中尋幽訪勝,在柳暗花明中洞見樂聖在晚年的孤寂與倔強,就是本書想要帶給大傢的重要目的。期望每位讀者都能在此尋得那把打開貝多芬晚期作品之門的鑰匙。
 
  最後,送給閱讀此書的所有讀者:賞樂之路無他,多聽而已。願此書陪伴所有愛樂者,在這條道路上覓得生命的豐盛與喜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一種古典的優雅和現代的深度交織的氣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剛好在整理傢裡的唱片櫃,翻到以前買的一套貝多芬奏鳴麯的黑膠,聽瞭幾次總覺得少瞭些什麼,或許就是作者試圖在文字中捕捉到的那種「各種想像」。我特別期待作者是如何將聽覺的體驗轉化為視覺或心靈的感受,畢竟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尤其是那些奏鳴麯,它的情感深度和結構的嚴謹性,常常讓人感覺像在攀登一座宏偉的音樂山脈。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時代背景、創作心境,甚至可能是對不同詮釋版本的細膩比對,而不僅僅是製式的樂理分析。如果能多探討一些聽眾在聆聽時,腦海中可能會浮現的畫麵或敘事,那就更棒瞭,因為音樂的魅力往往就在於它給予聽眾的自由解讀空間。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讓我用更豐富的感官去「看見」那些熟悉的音符,而不隻是用耳朵去「聽見」。

评分

翻開書名,腦中立刻浮現齣颱北國傢音樂廳那種宏偉的景象,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個人私密的親暱感,畢竟鋼琴奏鳴麯常常是一場獨奏者的獨白。我很好奇,作者在探討「各種想像」時,是否也提及瞭錄音技術的進步對我們理解貝多芬產生的影響?畢竟,一百年前的聽眾和現在用串流軟體聽的我們,聽到的「貝多芬」可能已經是經過瞭數層濾鏡的產物。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不同錄音師或鋼琴傢對踏闆(Pedal)使用方式的差異,因為那個小小的踏闆,往往是創造齣夢幻感或堅定風格的關鍵。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錄音室現場或早期鋼琴構造的軼事,用這些物質層麵的細節來反襯貝多芬音樂精神的永恆性,我想那會是非常高明的寫作手法。我期盼這本書能像一麵棱鏡,將貝多芬的音樂光譜摺射齣多樣而迷人的色彩。

评分

最近常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欣賞古典樂」的討論,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聽不懂,認為古典樂太嚴肅、太遙遠。我猜測這本書的目的,或許就是想拉近大眾與貝多芬鋼琴奏鳴麯之間的距離。如果作者能用非常生動、甚至帶點幽默的筆法,去描寫那些看似艱澀的樂麯標題背後的小故事,那肯定會吸引到不少年輕讀者。比如,她是如何看待「黎明奏鳴麯」中那種緩慢、漸進的光明感?如果能用生活化的語言,將這種美感轉譯成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理解的層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評論,那就太棒瞭。我希望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就像跟一位非常熱愛音樂、而且口纔極佳的朋友邊喝下午茶邊聊貝多芬,輕鬆自在,卻又充滿見地。這種「可親近性」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畢竟,音樂的初衷不就是為瞭觸動人心嗎?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古典音樂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流於學術性太重,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對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門檻有點高。這本書的標題用「琴鍵上的貝多芬」和「各種想像」這種比較詩意和開放的詞彙,讓我感覺作者試圖用一種更親民、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構這位音樂巨匠的作品。我對「想像」這個詞特別有感,因為每次聽《熱情奏鳴麯》或《月光奏鳴麯》時,我腦中浮現的場景都隨著心境不同而變化。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她自己獨特的、甚至可能有些跳脫傳統的解讀角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複述歷史文獻。例如,她會不會把某個樂章比喻成一場颱灣特有的午後雷陣雨的戲劇性轉摺?或是用颱灣本土的 किसी 一種意象來形容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種孤獨而又超脫的境界?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這種充滿在地文化連結的「想像」,那絕對會讓這本書在眾多古典樂書中脫穎而齣,變成一本可以隨手翻閱、隨時獲得啟發的寶典。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被古典樂薰陶長大的人,我對貝多芬的鋼琴作品簡直是太熟悉瞭,熟悉到有時候反而會麻木,覺得好像沒什麼新東西可以挖掘瞭。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重新認識」的暗示。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從什麼樣的切入點來建構這些「想像」的?是從鋼琴這件樂器的物理特性齣發,探討琴鍵的構造如何影響瞭情感的錶達?還是從貝多芬在不同時期,例如他與海頓、莫劄特之間的張力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脈絡?我個人對晚期作品那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深度特別著迷,那時候的音樂已經不太像是「為聽眾而寫」,更像是「為自己而寫的對話」。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貝多芬在失聰後,如何透過鋼琴與世界,或者說與上帝、與自我進行最後的深刻溝通,那光是這部分的論述就足以讓我收藏瞭。總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隻是「聽瞭什麼」,而是「聽瞭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