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明芳
图书标签:
  • 美食
  • 旅行
  • 香料
  • 台湾
  • 渔村
  • 文化
  • 历史
  • 料理
  • 风土人情
  • 岛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6種在地蔬果 x 4種珍貴的肉 x 17種海派魚鮮
南洋料理達人於澎湖的在地尋味
一場從食材到餐桌的美食探險記



作者劉明芳為華僑,出生在四季如夏、物產豐饒的印尼,15歲搬到福爾摩沙-臺灣,26年後又遷徙到「漁人之島」澎湖。

透過她的眼睛,我們不只瞧見在地人文歷史風情,更看見澎湖的節慶美食、人文建築等,都有她似曾相識的南洋影子。

望安酸瓜、澎湖楊梅、巨無霸高麗菜、土魠魚、紅新娘、澎湖石鮔......
定居澎湖的作者,以一年半的時間,蒐羅澎湖海邊、田地、菜市場到餐桌、漁人、農夫、市場攤販、街坊鄰舍、在地友人分享的食材知識、料理訣竅,以及她觀察的澎湖飲食文化,帶我們認識澎湖在地的37種食材與相關的道地小吃,更結合她最擅長的南洋香料,組合出獨一無二的美味食譜。如今網購便利,在臺灣本島也能購買澎湖食材與南洋辛香料,不妨在家自行料理,享受有趣的飲食體驗。

本書還有搭配「來澎湖好吃好玩」的單元,介紹欲前往澎湖旅遊的讀者,絕不能錯過的餐廳、美食與伴手禮。

國內關於澎湖飲食的專書並不多,多數臺灣人也對澎湖印象模糊,期待讀者能透過本書,感受澎湖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及澎湖與南洋料理創造的新風味。


|各方好友熱情推薦|

‧澎湖縣長 賴峰偉
‧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代表 章溥帝
‧前派駐印尼外交官、作家 李東明
‧作家、詩人 楊渡
‧聯合數位文創 營運長 李佳諭
‧愛飯團網站 執行長 許心怡
‧愛飯團總經理、美食作家 吳恩文
‧高雄廣播電臺主持人 林利
‧食時創新餐飲集團 廚藝總監 林勃攸
‧榮新診所營養師 李婉萍
‧Facebook社團「過上好日子」創辦人 Vinz Chiu
‧美食作家 沈軒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该书“未包含”的内容,并力求细节丰富、自然流畅。 --- 《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一本关于美食、文化与旅途的详尽缺席指南 本书——《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旨在深入探索特定地域的味觉地图与人文风貌。然而,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其构建的边界,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份记录没有触及以下领域的内容: 一、关于“香料群岛”的部分:地理、历史与贸易网络(未包含的叙事) 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香料群島”,但读者在其中不会找到任何关于以下内容的详尽论述: 1. 具体的地理测绘与地质学分析: 未涉及的火山成因与板块运动: 书中没有对构成这些岛屿的火山岩层、玄武岩构造进行地质学上的深入分析,更没有探讨它们在数百万年前如何从海底隆起并形成现有轮廓的构造历史。 气候带的精细划分: 读者不会在书中发现关于这些群岛雨季与旱季的精确气象数据、季风的强度分析,或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微气候差异报告。 生态系统的物种名录: 尽管食物源于土地,但书中不会提供详细的植物志或动物志。例如,对于当地特有的稀有兰花、受保护的海洋哺乳动物的分类学研究,以及这些物种与当地食物链的复杂关联,均是本书的叙事盲区。 2. 宏观历史与殖民影响的全面梳理: 早期的航海路线图与制图学演变: 关于公元前,波斯、阿拉伯或中国船队如何利用信风绘制早期航线,以及这些路线如何随着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的介入而改变的详尽图谱,并未被纳入讨论。 垄断贸易的经济模型: 书中没有深入分析丁香、肉豆蔻等香料在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市场上的期货价格波动,以及这些贸易如何催生了特定金融工具或国际银行体系的早期形态。 政治独立运动的侧写: 对于特定岛屿在20世纪中叶争取民族独立或进行政治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的传记式叙述,或者独立后的政权更迭对农业政策的影响,均被有意识地排除在主题之外。 二、关于“漂流”与“航海”的专业技术(未包含的硬核知识) “漂流”一词暗示了旅程,但本书的焦点在于最终的“厨房”,因此关于航行技术和海洋科学的部分,完全缺失: 1. 船舶工程与导航技术: 船体结构与材料科学: 读者找不到任何关于传统双桅帆船或当地渔船的龙骨设计、帆布的编织密度,或现代玻璃钢船体维护标准的专业论述。 传统天体导航的计算方法: 书中不会解释古代水手如何利用六分仪、星盘计算纬度,或如何通过观察洋流和特定鸟类的飞行模式来进行远洋定位。 2. 海洋学与气象学实践: 深海渔场的生态数据: 关于特定海域的水温分层、盐度梯度对鱼群洄游的影响,或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的研究,在书中不会出现。 台风与气旋的预警系统: 关于现代气象卫星数据如何应用于热带风暴路径预测的专业介绍,也未被纳入讨论范围。 三、关于“渔人之島”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考察(未包含的田野调查) “渔人之島”是一个具象的终点,但本书的关注点在于烹饪实践,而非详尽的社会田野调查报告。因此,以下内容被明确割舍: 1. 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法律体系: 部落组织与宗族权力: 书中未详细描绘该岛屿上各渔业宗族之间的联姻关系、财产继承法,或内部纠纷的传统仲裁机制。 现代渔业管理法案的解读: 对于配额制度、禁渔期的法律条文的逐字分析,以及当地渔业合作社的财务报表,不在本书的考察范围内。 2. 宗教信仰与民间禁忌的深度人类学解读: 海洋神祇的谱系与祭祀流程: 虽然书中可能提及对海神的敬畏,但不会深入探究不同村落中祭祀仪式的细微差别、供品的具体配方,或解除特定禁忌(如不慎提及特定鱼类名称)的复杂仪式步骤。 口述历史与神话的完整收录: 许多关于海怪、沉没的村庄或英雄事迹的口头传说,因其篇幅和性质,没有被完整地收集和整理成册。 四、关于“廚房食記”的烹饪技术(未包含的纯粹技术性指导) 作为一本“食记”,它侧重于体验和风味捕捉,而非教科书式的烹饪指令。以下是技术性指导的遗漏: 1. 精确的化学反应与分子料理: 油脂的烟点与脂肪酸构成分析: 书中不会详细解释当地所用椰子油或动物脂肪的饱和、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及它们在特定温度下发生的氧化反应。 高汤萃取的分子理论: 对于胶原蛋白水解为明胶的过程,或风味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在长时间慢炖中如何最大化释放的理论推导,未被纳入。 2. 食品保存与发酵的微生物学: 腌制过程的菌群鉴定: 对于制作当地特色发酵鱼酱或泡菜时,所培养的优势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详细菌株鉴定报告,不会出现在书中。 干燥与熏制工艺的湿度控制标准: 严格遵循工业标准的温度曲线图、湿度计读数记录,以确保食品安全和风味稳定的技术文档,被排除在外。 总结: 《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是一份充满个人情感与现场体验的美食旅行札记。因此,所有涉及严谨的地理测绘、深奥的海洋科学、复杂的社会学模型、精密的化学分析以及规范化的工业技术指导的内容,都构成了本书未曾涉足的领域。本书的价值在于捕捉那些在历史、科学和法律的宏大叙事之外,隐藏在餐桌上的、稍纵即逝的文化火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明芳
在香料群島印尼出生成長的印尼華僑,15歲移居臺灣,輔仁大學新聞系畢業,曾從事媒體、廣告業。喜歡料理、美食、閱讀、旅行、寫作、電影、戲劇、音樂、舞蹈及攝影。

相關著作:《道地南洋風,家常料理開飯!椰糖+辛香料,50道印尼家傳秘方,增色、添香、調味、酸辣甜一吃上癮!》、《南洋香料風味全書》、《探索精彩印尼,從美食啟程》。

臉書粉絲專頁/南洋料理達人劉明芳
https://www.facebook.com/nanyangcuisinetalent
IG:Mingfangliu.spice
部落格/南洋料理達人劉明芳
https://tropicalrose.pixnet.net/blog

相關著作:《南洋香料風味全書 酸辣甜經典重現,道地東南亞料理熱情上桌》《道地南洋風,家常料理開飯!椰糖+辛香料,50道印尼家傳祕方,增色、添香、調味,酸辣甜一吃上癮!》《道地南洋風,家常料理開飯!椰糖+辛香料,50道印尼家傳祕方,增色、添香、調味,酸辣甜一吃上癮!(隨書搭配熱帶玫瑰有機椰糖1包販售)》

图书目录

Part1 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澎湖
1-1 說搬就搬的命中註定
1-2 與南洋似曾相識,既熟悉又陌生
1-3 簡單的幸福生活
1-4 澎湖的風與沙
1-5 翻開一頁澎湖史
1-6 澎湖是神仙之島、萬廟之地
1-7 澎湖慶典食物-婚喪喜慶的美食

Part2 澎湖最大市場-北辰市場尋寶記
2-1應有盡有的北辰市場
2-2 似懂非懂的澎湖臺語
2-3 臺灣來的?
2-4 老闆,我要買黑豬肉
2-5 海派魚鮮,只恨冰箱不夠大
2-6 得意的在地食材

Part3 吃在澎湖:從食材到餐桌的美食探險記
3-1在地蔬菜
3-1-1 絲瓜
3-1-2 哈密瓜
3-1-3 嘉寶瓜
3-1-4 仙人掌
3-1-5望安酸瓜(越瓜)
3-1-6金瓜(南瓜)
3-1-7花生
3-1-8楊梅(香瓜李)
3-1-9澎湖巨無霸高麗菜
3-1-10番薯
3-1-11番茄
3-1-12茼蒿
3-1-13冰花
3-1-14紅蘿蔔
3-1-15珠蔥
3-1-16豆薯

3-2珍貴的肉
3-2-1 澎湖牛
3-2-2 澎湖羊
3-2-3 澎湖雞
3-2-4 澎湖豬

3-3澎湖海鮮
3-3-1土魠魚(康氏馬加鰆)
3-3-2 紅新娘(洛神項鰭魚)
3-3-3玳瑁石斑魚
3-3-4 臭肚魚(象魚)
3-3-5 臭肉魚(小鱗脂眼鯡)
3-3-6 烏點仔(火斑笛鯛魚)
3-3-7 錢鰻(大斑裸胸鯙)
3-3-8 丁香魚(日本銀帶鯡)
3-3-9 珠螺
3-3-10 大楊桃螺
3-3-11水晶鳳凰螺
3-3-12阿拉伯寶螺
3-3-13 銀塔鐘螺
3-3-14 牡蠣
3-3-15 澎湖章魚(石鮔)
3-3-16 鎖管
3-3-17 金勾蝦
3-3-18 馬糞海膽(白棘三列海膽)
3-3-19 紫菜
3-3-20海香菇
3-3-21 海菜
3-3-22 海葡萄(長莖葡萄蕨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88263
  • 叢書系列:TAST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0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澎湖縣長 賴峰偉
澎湖是國際島嶼,如同海洋般開放,有許多來自各地的人在澎湖定居,劉明芳就是其中一位,她以印尼華僑的視角發掘澎湖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以及與南洋華人的關聯。這是一本具有市井觀察、文化對比意義的書,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澎湖生活札記。

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代表 章溥帝
“Buku tentang makanan yang menarik dan wajib dibaca……Melalui makanan kita akan saling mengenal satu sama lainnya……”
一本關於飲食的書,既吸引人也必讀……透過飲食讓我們認識彼此……。

前派駐印尼外交官 、作家 李東明
從香料群島的印尼漂流到台灣最後落腳澎湖後,明芳再度透過細膩的在地文化觀察,以及對印尼故鄉的思念,激盪出這本色、香、味具足的《菊島廚房食記》,有將兒時記憶的參巴醬(Sambal)與澎湖黑蓋番茄結合的美味嚐試,也有將澎湖特產冰花搭配南洋什錦水果-羅惹(Rujak)的味蕾創意分享...讓我也開始想念十年前駐留印尼香料群島時的一幕幕美食饗宴!

作家、詩人 楊渡
1,
 2022年,距離荷蘭人進佔澎湖的四百多年後,我站在風櫃尾的海邊,像考古學家,想要尋找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的遺跡,卻只有找到斷垣殘壁,以及澎湖有人曾生下紅頭髮、白皮膚下一代的傳聞,據說那是荷蘭人隔代遺傳的基因。
 然而,我卻在一個印尼來的姑娘和她的美食上,找到大航海時代的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以及文明的交會。
 這個印尼來的華僑姑娘,先是在台北讀大學,成為台灣的媳婦,而後與丈夫女兒長住澎湖,用她來自香料群島的歷史文化,對比漁人之島──澎湖的生活文化,而有非常鮮活的趣味。
 最有意思的是,她用敏感的味覺與觸覺,以南洋美食家的底蘊,結合了澎湖在地食材,製作各種美食。最後,還用輕快活潑的筆觸,仔細講述如何運用澎湖食物的特性,創造出南洋風格的美食,寫成《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一書。
 想到澎湖與巴達維亞碰撞四百多年之後,終於有來自香料群島的作者,以文明對比的方式,觀察漁人之島,書寫澎湖,並且以巴達維亞香料和澎湖食材為基底,創造出非常好吃的料理,我就忍不住讚嘆,這因緣到底是幾生幾世註定的!當年荷蘭人如果會這樣吃,或許不會活得那麼痛苦了!
 是啊,劉明芳在書中,寫到她剛到澎湖的時候,如何被冬天的東北季風嚇醒,那半夜的呼嘯,如同鬼哭神嚎,窗戶搖晃,玻璃顫抖,房子像要被吹散了。來自熱帶的她,嚇到幾乎要哭出來。那描述,也正是四百年前,荷蘭人面對澎湖的第一個冬天。
2,
 荷蘭第一次來到澎湖,是1604年,由福建海商「牽猴子」,想來澎湖建立貿易港。一如澳門之於葡萄牙,是面對廣東的窗口,他們希望澎湖可以作為福建海外貿易的窗口。但明朝政府認為澎湖是海防重地,豈容外國克拉克大船在這裡停泊,因此派沈有容率領水師,共五十艘艦隊,來澎湖「交涉」。經過二十八天的試探、談判、衝突、對峙,最終把荷蘭人勸退了。
 所以至今澎湖的媽祖天后宮還留有一塊大石碑,上面寫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紀念碑,字跡仍清晰可辨。
 這實在是大航海時代,代表著東西方文明交會,具有世界史意義的石碑,想想,台灣有那一個歷史遺跡比這個更久遠呢?
 1622年,荷蘭東印公司的船隊再度從巴達維亞出發,6月22日抵達澳門沿海,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攻佔澳門,取代葡萄牙,壟斷明朝貿易。如果不成,就轉而攻佔澎湖。這是總部下達的命令。
 他們並未立刻發動攻擊,而是等待從平戶來的英國艦隊,英荷船隊會合後,聯手在24日發動進攻。
 這一仗,葡萄牙的海上情報系統早有回報,準備大批軍力等待。荷蘭人付出慘烈的代價。司令雷爾生一下船就被大炮打傷,抬回到船上,其它人繼續猛攻。葡萄牙人本來退卻了,隨即讓麻六甲來的奴隸傭兵喝酒,像發狂似的猛攻。偏偏荷蘭船上帶下來的彈藥太少,運補下來的火藥竟然因士兵操作不當爆炸了,荷軍受傷慘重。葡萄牙趁機發動總攻擊,打得荷軍死傷狼籍,只有一部份人逃回船上。
 戰敗的荷英聯軍分道揚鑣,英國船和一艘荷蘭大船開往日本商館,其餘的船由雷爾生率領,7 月11日到達澎湖。
 這個季節,正是澎湖的明朝遊兵還沒來防守的空檔,荷蘭人沒遇到任何阻礙,順利登陸,佔領澎湖。
 雷爾生在1622年的日記,寫到他看見澎湖的情景:
 「7月11日,星期一,上午,各船揚帆向海灣前進,下午士希布船之李吉遮號泊碇於八潯深粘土質之處,即以小艇前往小堂(媽祖廟),發現守小堂之中國人三人。又在該處發現豬羊數頭,及牛四頭。據謂北方有多數漁夫居住云。」
 他們隨即在媽祖廟的對面,風櫃尾的海角建立城堡。

3,
 他們初見澎湖是在夏天,蓊蓊鬰鬰的草木,讓這一群驚魂甫定的異鄉客重新感到生機。雷爾生歡歡喜喜的寫信叫巴達維亞送一些豬羊和樹苗過來,這裡適合種植和生育。
 然而等到十月的東北季風開始吹起,草木枯黃,天地蕭瑟,本來青翠的樹葉,瞬間掉落滿地。風冷得讓習慣了巴達維亞那熱帶季風的歐洲人痛苦不堪,一整個月都躲在船上,連小船都很難開到岸上。
 那是一個絕望的冬天。而夏天的颱風更像是一場喜劇。
 颱風從東邊吹來,把停在馬公港的船隻,全部拋出了港口,即使下了三個錨都沒有用。他們以為再也回不來了。想不到颱風是掉轉頭,回南吹來的風,又把船都吹回港口。荷蘭人目瞪口呆。
 為了壟斷福建貿易,他們到福建/馬尼拉的航線上到處搶劫。搶貨物,還抓人當奴隸,搞得沒有一艘商船敢來澎湖交易。從1622到24年,從澎湖寫到巴達維亞的報告,從開始的希望喜悅,到失望抱怨,再到無助哀嘆。許多人因為食物不良,不習慣澎湖的氣候,患了痢疾等傳染病。有一段時間,他們沒有在福建搶到食物,只能和當地的人買一點魚產。偏偏他們不會料理,只能配上煮得很稀的粥,餓著肚子苦撐,等待巴達維亞來的救濟。
處於世界邊緣的孤獨感,讓他們感到絕望。特別是在冬天,十級風吹得草枯人黃,病苦難當,人人都想早一點離開,回到巴達維亞的熱帶季風中。司令雷爾生甚至在信中說,他的任期已經到了,希望趕快派人來,他只想離開。後來,荷蘭人離開澎湖撤退到大員,派來新的司令,雷爾生終於可以離開。但他終究病死於回航荷蘭的海上,葬身汪洋。
 這一段歷史太重要了,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的歷史,不僅帶來隨後改變台灣命運的撤退,更代表著人們稱之為「第一波全球化時代」(或「世界經濟體系的始建時期」),東西方兩種文明的本質與思維方式的差異。它是如何碰撞,引起新的創造與變化。
 研究這一段歷史,我常常想起康拉德發表於1899年的小說《黑暗之心》。那種殖民者以強大武力侵略異國,卻逐步被陌生的叢林,艱以生存的海域,以及內心的孤獨、恐懼與死亡所吞噬的歷程。
 我曾幾度去澎湖踏查,特別選在不同的季節,就為了體會那特殊氣候所形成的環境,對人文與生活的影響。我最喜歡在媽祖廟附近散步,感受當年荷蘭人從海上看見媽祖「小堂」的感覺。這裡也是當年沈有容可能駐軍的地方。此外,荷蘭城堡的遺址也是必去之地。從那裡眺望馬公灣,才會知道歷史的真貌。

4,
 2022年五月,我站在荷蘭舊城堡所在的風櫃尾,海風依舊強勁。城堡早已拆除,只留下遺址上仍有石塊壘成的基底,埋藏在荒煙蔓草中。而靠海邊的一方,則有一片平台,漲潮時會淹沒於海水之中。因為地形平整,我猜想,這許是當年巴達維亞來的大船靠岸的地方。當年他們選擇在這裡築城堡,應該是從這裡可以望見媽祖廟,形成扼制港口的地形。如果城堡架上大炮,船想進港都不容易。
 如今,大航海時代的火炮都已腐朽,硝煙已消散,除了古堡遺址,荷蘭可曾留下什麼?巴達維亞的回信,會不會還留在某一個海底沈船的箱子裡?那些運回荷蘭的瓷器和絲綢,是不是混著巴達維亞的香料,和印度洋的海風,一起沈睡在阿姆斯丹的博物館裡?
 明芳在書中寫道:荷蘭曾殖民過的巴達維亞,因為聚居著來自東亞各地的人,已形成特殊的「巴達維人」(Batawis)。他們的語言以馬來語為基底,混雜著巽它語、荷蘭語、葡萄牙語、閩南語、阿拉伯語,自成一格。例如它的你,就是類似於宜蘭腔的「汝」。而它的藝術文化、慶典習俗也融合閩南、馬來、荷蘭、伊斯蘭文化等,這種混合的文化,確實是大航海時代各民族在這裡交會貿易,通婚生育,才可能生成的新文化。
 這些對台灣都還很陌生,偏偏巴達維亞的荷蘭人曾影響台灣如此之深。
 還好,明芳帶著巴達維亞的香料與食物,一種味覺與嗅覺的記憶,來到澎湖,為我們喚醒那些古老的歷史,遙遠的文化,並用美食與生活化的對比,讓我們看見文明交會的另一種可能。
 我忍不住會想,如果當年的荷蘭人有明芳來當廚師,每天可以吃到一些美味的食物,例如巴東牛肉、椰糖南瓜西谷米、烏魚子櫻花蝦炒飯、土魠魚烤魚板、咖哩雞等等,或許就不會那麼絕望了。
 那麼,快樂的荷蘭人會不會在澎湖留下更多紅頭髮的遺傳基因呢?
 天知道!
 你快去看書中的美食就知道。

聯合數位文創營運長 李佳諭
看過明芳《菊島廚房食記》,好像地毯式體會澎湖精彩的生活,很過癮。「我喜歡特色料理,菊島廚房食記的美食,吊足我胃口,巴不得馬上來嚐嚐。海膽仙人掌炒飯、南洋潮州鴨母捻、泰式風味冰花沙拉、哈密瓜威士忌奶昔、丁香參巴醬、巨港甜不辣⋯⋯。南洋香料結合澎湖食材,跨時空和文化,融合成熱情的料理,味蕾精彩萬分的探索。

愛飯團網站 執行長 許心怡
對食物的熱情,造就了劉明芳成為了一名食譜的作者。但是真正對生活的這塊土地的熱情,才讓這本結合了澎湖食材和南洋美食的書,出現在我們的書架上。其實,劉明芳不只是一個愛做菜的人,而是一個擅長用美食來說人生故事的人。

愛飯團總經理、美食作家 吳恩文
明芳的血液裡一直流淌著島嶼海港女兒「樂觀、熱情又溫暖」的基因,從印尼到臺灣,再從新北到澎湖,我們透過她的眼光、味蕾、巧手,又再一次認識澎湖的風土食材,把她對家鄉的美食記憶慢慢揭開,香料食材雖然似曾相識,但又一點一滴在澎湖的餐桌上重新演繹,融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樣貌。

高雄廣播電臺主持人 林利
和明芳初相識,直覺這位女子像極了一朵嬌艷的紅玫瑰。後來得知明芳移居澎湖,熱情奔放的她又讓我聯想到那火紅綻放的天人菊!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似乎是她的專長,看到那澎湖的物產經她的手變成一道道南洋風味料理,不僅視覺上好撩人,心也被勾得想朝澎湖奔去。

食時創新餐飲集團 廚藝總監 林勃攸
《菊島廚房食記》更是挑起我無限的好奇。
明芳這次又變化出甚麼的料理呢?透過南洋的手法以及對香料的運用,不必遠道尋求珍貴的食材。更能讓我了解澎湖的人文風情以及美食同時看到豐富的知識以及明芳的烹調手法。這是一本好書也是本工具書我推薦給大家!

榮新診所營養師 李婉萍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我好想去澎湖玩,好想去澎湖吃美食,想來點一杯哈密瓜威士忌,嚐一口仙人掌椰糖麻糬。還有到日本沖繩必吃的「海葡萄」原來澎湖就有!這麼豐富的食材藉由明芳的妙筆,以及精湛的手藝呈現出來我好想去澎湖渡假!

Facebook社團「過上好日子」創辦人 Vinz Chiu
展讀明芳新書,澎湖群島生活的萬般情味躍然紙上!這不僅是本實用的料理書、令人垂涎的飲食記,更是教人心生嚮往的地方誌。看完《菊島廚房食記》,很難相信明芳只是移居澎湖不到二年的新移民,她以自身經驗印證了「只要用心過生活、天涯無處不是家。」

美食作家 沈軒毅
我總是稱明芳為南洋香料達人,初次品嚐她親手以香料搗磨、醃漬、火烤的沙嗲後,內心不禁呼吼著「為什麼要讓我吃上這麼好的沙嗲,我以後吃不到怎麼辦哪!」也學得許多香料的運用方式。自從明芳移居澎湖後,她總是以文字分享菊島人文風光,逛市場採買、品嚐在地小食,總讓人彷彿親臨感受到活力。透過明芳細膩觀察,臺灣菜粿、澎湖菜繭與印尼菜包粿,臺灣鳳片糕、澎湖肪片糕和印尼軟糕,還串起了三地的文化脈絡。我更欣賞她巧手將澎湖特產化為一道道美食,仙人掌汁做椰絲球、黑蓋番茄炒參巴醬、土魠魚漿變模特兒豆腐、巨港甜不辣,全都融合了在地與南洋風味。澎湖真的是最美麗的海上桃花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看來,這是一趟充滿哲思的旅程,而非走馬看花的觀光記錄。「食記」背後的「漂流」與「島嶼」,似乎暗示著一種對現代生活節奏的反思。在這個追求效率與標準化的時代,能有這樣一位作者願意沉下心來,用食物去丈量時間與空間,實在難得。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在異鄉生活中,尋找安頓感與歸屬感的描寫。或許,作者在那些簡陋的廚房裡,找到了比都市華廈更為堅實的「家」的定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文化衝擊時產生的那種微妙的疏離感與親近感之間的拉扯,以及最終如何透過食物的媒介,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文化和解。書中的筆觸,若是能帶有文學性的思辨,描繪出島嶼居民面對自然變化的韌性,那將會是一本讓人讀完後,心境能夠沉澱下來的好書。

评分

坦白說,我對那些充斥著過度美化和矯揉造作的遊記向來不感興趣,而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感覺,是沉穩且腳踏實地的。它沒有過度炫耀華麗的餐廳體驗,而是聚焦於「廚房」這個最核心的生活場域,這點非常對我的胃口。我總認為,真正的文化精髓,都隱藏在日常的煙火氣之中。一個真正了解當地的人,一定會從最基礎的醬料、最簡單的烹調火候中找到樂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那種「邊緣」的視角,也就是在不同文化邊界上觀察到的獨特觀點。如果書中能夾雜著一些幽默的小插曲,描寫作者在語言不通、工具不順手時的窘境,反而會讓整本書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性,讓人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像是跟著一位老朋友在異地探險,充滿了人情味與生活智慧的展現。

评分

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進行一場味蕾與心靈的雙重冒險。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的地域跨度極大,從香料的源頭到以漁業為生的聚落,這中間的風味轉折想必極為精彩。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些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下,捕捉到那些「在地人」才會知道的烹飪秘訣?真正的在地風味,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弄、沒有招牌的攤位裡,需要時間去等待、去融入。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描寫出食材的採集過程,或是與當地人共同備餐的那些溫馨片段,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單純的飲食記錄。我總覺得,食物是最直接的文化載體,每一道菜餚背後的歷史、習俗,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當地社會結構的奧秘。期待那些描述如何在炎熱氣候下保存食物、如何利用當地特有工具烹飪的細節,這些才是真正讓讀者感到「有料」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唸出來,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海風吹拂的熱情和香料的異國情調,光是想像作者在那些遙遠的島嶼間穿梭,記錄下的點滴,就足以勾起我對旅行的無限嚮往。我總覺得,文字的力量,有時候比照片更為深刻,它能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為私密、更貼近真實的感官世界。我相信,作者在書中描繪的那些「廚房」場景,絕不只是單純的食譜集合,而是承載著濃烈的生活哲學與文化碰撞的縮影。特別是「漂流」這個詞,給人一種隨遇而安、充滿未知卻又帶著某種命中註定的浪漫色彩,這絕對不是那種按部就班的旅遊指南可以比擬的。我期待能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南洋地區那種熱烈奔放的生命力,以及在簡樸環境中,人們如何運用手邊的食材,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美食藝術。這種美食與地域緊密結合的敘事方式,最能抓住我這種喜歡深度體驗的讀者,讓人彷彿能聞到那股混雜著鹹味、熱帶水果酸甜和各種奇特香料的空氣。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光從標題來看,就極具畫面感和戲劇張力。從盛產香料、充滿異域情調的「香料群島」,到以漁獵為生的「漁人之島」,這中間的地理、物產乃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素材。我希望作者能著墨於兩地在飲食習慣上的對比與融合,例如香料是如何在漁獲料理中被運用,或者反過來,漁民的飲食哲學如何影響了香料的貿易與使用。這種地域性的探討,若能結合人類學的視角,深入挖掘那些代代相傳的烹飪技巧,那將會讓這本「食記」提升到文化考察的層次。我非常期待書中那些關於「手工藝」的描寫,那些關於製作漁網、曬魚乾、搗碎香料的動作,那種與土地和海洋的直接連結,是現代人極度缺乏的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