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掠奪

中國大掠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尼德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近代史
  • 鸦片战争
  • 不平等条约
  • 西方列强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冲击
  • 民族危机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紀,歐洲殖民全世界。
  20世紀,美國領先全球。
  21世紀,中國是否成為最大的掠奪者?
 
  中國正在展開人類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2020年,儘管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下,中國仍是經濟增長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西方世界再次團結盟國,準備抵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人權議題、民主政治、全球環境、科技發展與各種層面,都對當今與下一代的全球人類構成了重大影響。
 
  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層面影響全球,更在環境、科技與資源方面,成為更全面的掠奪者。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新社資深媒體人,長期關注中國、亞洲與國際時事。在《中美爭鋒》一書,剖析拜登時代與疫情時代下,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將如何左右世界。而本書則細剖中國當局對人權的迫害,對民主的監控,也更進一步探討對全球影響更深遠的環境議題,當中國致力發展高科技時,不僅止於經濟擴張,而是攸關全體人類生存的資源競爭。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展開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星辰之谜: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内容,且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中國大掠奪》的任何主题或元素,力求自然流畅。 --- 星辰之谜: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 作者: 艾莉森·文森特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考古地图与文物线描图 字数: 约520,000字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简介:超越已知历史的伟大探索 《星辰之谜: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与早期技术成就的重量级学术专著与探险纪实。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记载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对近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争议和突破性的考古现场的实地考察与尖端科学分析,试图重构一个被主流历史叙事遗漏的、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阿卡迪亚”(Arcadia)。 本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艾莉森·文森特博士,耗费二十年时间,足迹遍布安第斯山脉的云雾缭绕的遗址、撒哈拉深处的地下洞穴网络,以及太平洋深处被深海沉积物覆盖的海底平台。她和她的国际团队,运用激光雷达(LiDAR)、地质年代测定(如高精度加速器质谱加速放射性碳定年法)、以及前沿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挑战了传统考古学对“文明诞生”的定义与时间框架。 第一部分:遗失的坐标——技术与地理的交汇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文森特博士团队如何锁定“阿卡迪亚”存在的线索。这些线索并非来自模糊的古代文献,而是来自对地质异常点的系统性勘测。 第一章:青铜时代的幻影:作者详细描述了在南美洲一处偏远高地的发现。这里的建筑材料结构强度,远超同期已知的任何技术水平。书中通过对一块被命名为“恒星石板”的分析,揭示了一种在公元前12000年左右就已掌握的、涉及声波共振的材料加工工艺。 第二章:海洋的图书馆:文森特博士将叙事转向地中海东部。她深入研究了被认为源自“海民”文明的数千块刻有几何符号的粘土碎片。通过对这些符号与古代天文学观测数据进行交叉比对,作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设:阿卡迪亚文明可能曾拥有一个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的全球导航系统,其精度甚至超越了中世纪的航海技术。 第三章:气候剧变的见证者:本书详细记录了格陵兰冰芯数据与古代物种灭绝记录之间的微妙联系。文森特博士认为,一次全球性的、迅速的气候灾难(而非缓慢的演变)是阿卡迪亚文明突然消亡的主因。她展示了数个遗址中普遍存在的“瞬间熔融”痕迹,暗示了极高的能量事件参与其中。 第二部分:阿卡迪亚的日常与哲学 不同于仅仅关注宏伟建筑,本书的下半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对失落文明社会结构、知识体系及其日常生活细节的重建。 第四章:看不见的网络——能源与通讯:这是全书中最具推测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展示了在多个看似不相关的遗址中发现的、具有奇异导电性的矿物网络残留。她大胆推测,阿卡迪亚人可能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基于地磁场的、低能耗的远距离通讯方式。书中配有大量实验室重构图,试图模拟这种“无形信息流”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艺术、符号与思维结构:文森特博士对阿卡迪亚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符号学分析。她指出,他们的艺术品中充满了对高维空间几何的描绘,这与当时公认的、处于原始阶段的认知水平存在巨大矛盾。书中对一幅绘制在秘鲁山洞深处的壁画的解读,彻底颠覆了对史前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理解。 第六章:伦理的边界与知识的封存:在描述了阿卡迪亚辉煌的技术成就后,作者审视了他们自我毁灭的原因。通过对少量保存下来的陶罐内部残留物的分析,书中揭示了该文明可能在处理某种高度不稳定(可能是基于量子效应)的能源时,触及了无法控制的临界点。这部分内容探讨了知识的积累与伦理约束之间的永恒张力。 结语:重塑我们对“进步”的定义 《星辰之谜》的结论并非悲观的挽歌,而是一份对未来研究者的邀请函。文森特博士强调,阿卡迪亚的消失并非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个必须正视的警示。本书呼吁考古学界拓宽视野,结合物理学、数学和气候学,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该存在”的证据。 本书语言严谨,数据翔实,既有硬核的科学分析,又不乏扣人心弦的探险叙事。它将彻底改变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时间线的认知,是一本对于所有对历史、科学和未知世界抱有深厚好奇心的读者而言,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书中穿插的珍贵文物照片和现场测绘图,为这场跨越万年的考古盛宴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尼德 PIERRE-ANTOINE DONNET
 
  法國作家、新聞工作者。畢業於史特拉斯堡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巴黎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學習中文後,負笈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繼續進修中文。繼而在法新社致力長達37年的新聞志業,期間被派駐於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巴黎擔任全球新聞主編。著有:《中美爭鋒》(Le leadership mondial en question)。董尼德以他的亞洲旅行經歷寫了數本關於日本和西藏的著作;《西藏生與死》(Tibet Mort Ou Vif)於1990年榮獲亞歷山德拉・大衛・尼爾獎(Alexandra David-Néel Prize)。他與著名的漫畫家卡布(Cabu)合作了三本圖畫書。於關心時局闡述世界局勢之同時,他配合老照片撰述了一系列關於他的故鄉奧佛涅區的小鎮、火山、溫泉和城堡種種。從新聞工作退休後,董尼德筆耕不輟。
 
譯者簡介
 
蔡紫珊
 
  法國高等口譯暨筆譯學校口譯組肄業(ESIT, 1987-1988);法國執牌博物館導覽員(1987- 2019)。著作:《巴黎文明之城》(1989)、《台灣偶戲走向世界舞台:班任旅東遊記》(合著,2009)。譯作:《奧塞美術館油畫》。
 
謝珮琪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與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譯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2》、《法國佬,幹得好!走透巴黎的法式生活完美指南》、《 典藏葡萄酒世界地圖》、《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图书目录

序言
導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新中國人──維吾爾人和藏人的悲劇
第二章 環境議題──中國正在撼動全球
第三章 未來科技──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科技實驗室
第四章 遙遙無期的中國民主
第五章 中國放眼世界──征服地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6795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
 
  法國漢學家,當代華人世界的法律和制度專家,尤其是關於台灣的研究。他是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2007年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及系主任。也是亞洲研究中心(Asia Centre- Centre d'études Asie)的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重要而且非常有用的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董尼德先生對當前中國政權及其國內外政策做出了令人震驚和憂慮的總結。至於為什麼有用,則是因為現在正是我們歐洲,包含法國,必須檢討對中關係的時候,無論是在外交戰略、經濟、或人文方面。本書的書名──中國大掠奪──靈感,顯然來自海斯堡最近出版的《大掠奪的時代》(Le Temps des Predateurs, Odile Jacob, 2020)。董尼德對中國的關注其來有自,不僅因為他研究中國已逾四十載,能說流利的中文,而且也因為當前中共政權「正在挑戰全球」,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示。
 
  我想進一步說明:中國政權──也就是中國共產黨,而非中國社會──這個擁有約9千多萬黨員,由60萬精英領導階層以鐵腕手段和完全不透明的方式所操控的龐大國家機器,是全世界的首要威脅。
 
  董尼德在此用五個精闢的章節分析中國的現狀,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蓄意透過宣傳和虛假訊息來一手遮天的事實。我在此就不贅述他的觀點:閱讀此書,您就會恍然大悟。事實上,北京政權扼殺自由的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重,尤其2012年上台後的習近平主席更是箇中翹楚。利用現代化技術所建立的歐威爾式監視系統使之能大幅制敵機先,箝制任何可能威脅到他的力量。他接管香港之後,於2020年開始摧殘當地倖存的民主和政治自由。他對西藏進行嚴厲的鎮壓,對新疆更是如此,他懷疑所有為了爭取真正自治或只是尋求保護自身文化和宗教的穆斯林人(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都是「恐怖主義分子」。更有甚者,他比以前更殘酷地防微杜漸,戮力摧毀任何民主、甚至政治改革的渴望。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日前所證實,習近平甚至公開表示要繼續執政,建立「千秋萬載」一黨獨大的政權。總之,中國政權和和主宰中國命運的「秘密社團」儼然已經成為民主的頭號敵人。為什麼是頭號敵人?首先,並不是因為中國比其他專制政府更反民主。而是普京轄下俄羅斯、緬甸最近的軍事政變、甚至華盛頓國會大廈被占領──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再再提醒我們獨裁主義多麼蔓延肆虐!從民主走向獨裁是多麼迅速又輕而易舉!民主政治又何其脆弱!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和軍事強國之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十年之後很有可能超越美國。而中國也日益有能力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特別是台灣海峽和南海等地區的國家。如果美國的全球領導權被中國霸權所取代,那麼我們民主國家的未來將會是如何?屆時,民主國家將無可避免的處於劣勢,而我們的民主價值將岌岌可危。
 
  西方人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民主國家接觸並受惠於「溫柔的貿易」交流之後,將會適應民主,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董尼德先生很好意地引用了拙著,只是令人唏噓的是,拙著的悲觀結論在出版三年之後仍然適用現實情況。更重要的是,誠如《中國大掠奪》的作者董尼德先生所言,北京政府不再僅僅以批評所謂的「西方民主」來替共產黨辯護,並保障中共繼續專政。他們更利用經濟和金融實力推棋過河,企圖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意即獨裁與民主國家之間──的權力角逐推往有利於己的方向。中共一邊說不會輸出自已的「模式」,卻一邊譴責人權的普世性並大肆宣揚其治理體系的優勢。同時前所未有地向聯合國體系滲透,從而加強中共話術的思想灌輸,尤其是習近平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樹」……
 
  北京政權的掠奪性表現在各個層面。中共曾在1979年決心放手讓中國社會拚經濟掙大錢,中國經濟才得以空前發展。但這前所未有的現代化也為環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習近平政府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因其政治不透明,也無法完全融入國際社會,使問題雪上加霜,導致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克服這些問題:在中國本身,電力製造業的減碳進程過於緩慢,還有大規模的水汙染;而在全球範圍內,則是過度砍伐熱帶地區森林以及有計畫性地濫捕海洋魚類。眾所周知,中國政權不惜一切代價從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巧取豪奪,以取得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近年來,這場戰鬥愈演愈烈,也符合習近平在2020年提出的「雙循環」新經濟戰略,即中國必須刺激國內消費,同時繼續保持經濟全球化。實際上,該戰略的目標是讓中國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發展自己的技術並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然後盡可能地將這些技術與標準輸往更多的國家,尤其是最容易被收買的「南方國家」,然後再擴展到那些最依賴中國經濟的「北方國家」。換言之,中國政府的戰略正是要與西方經濟脫鉤。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會成功嗎?中國能成為未來科技的領導者嗎?我無法斷言。雖然中國在一些領域獲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導彈、火箭、衛星、無人機、高鐵、行動支付,而在許多其他領域仍然遠遠落後:電子晶片、飛機引擎、奈米技術、醫學研究等等。
 
  中國在國際上的野心無人不知:不惜一切代價統一台灣,取得其主張擁有主權的海域及所有相關領土,以中國自訂的國際規則加諸於世,進而重組世界經濟,使其不再以西方國家馬首是瞻,而是以中國經濟為首。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眼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將美國趕下全球霸主寶座。而那些拒絕認同習近平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國家都不懷好意。「一帶一路」(BRI)實際上倡議追求的是經濟目標:中國大型企業集團的國際化、征服新市場、確保原物料供應穩定。但是,越來越多南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日益依賴中國,從而讓中國建立了一種可以說是附庸臣屬的不對等關係,形成新的霸權形式。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堅持之下,很多國家支持中國在新疆或香港的政策,也證明中國霸權上升的事實。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國家「愛中國」?當然不是;這只因他們被中國債務陷阱套牢而逼不得已的表態。
 
  值得慶幸的是「一帶一路」正在失去動力,不只因為這些簽署國越來越難償還積欠中國銀行的債務;還因北京需要更多融資去支援國內的經濟增長、基礎建設或先進技術的研發。但這個演變也不能改變中國在外交上日益粗魯的形象。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現在的歐盟國家因為膽敢制裁一些在新疆犯下令人髮指人權侵害罪刑的中共高官,正在為此付出代價。北京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大,加劇各界對軍事危機甚至武裝衝突的擔憂,這將使中國和美國直接陷入不可避免的衝突,甚至可能迅速引發核戰。而這一切在無止境的新冠疫情下進展,除了中國和美國兩國經濟恢復且持續增長(2021年在6%到8% 之間)外,歐洲經濟環境仍然處於疲軟狀態,更甚者,在歐洲民主國家內部的民粹主義和種種不容忍現象也相繼抬頭。
 
  董尼德先生精準地列出了令人憂心忡忡的總結,有鑑於此,我們該如何自處?我認為必須先從地緣戰略對抗、經濟與意識形態競爭等方面來衡量。世界正進入新的冷戰期,這絕非我們所願,但是中國共產黨利用言論、政策和行動,把局勢往此推進。我完全理解可能有些讀者不同意我的判斷,因為當前的情勢和上世紀的冷戰具有明顯的差異。我還記得1974年第一次訪問柏林的查理檢查哨以及1977年第一次去蘇聯,當時布里茲涅夫剛剛修改了國家憲法,使他可以在獲得蘇共總書記的頭銜之外,還能成為共和國的總統。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而中國也隸屬其中,但中國卻恰恰沒有完全融入其中。它肆無忌憚地藐視我們所信仰的普世價值,而且不尊重世界貿易組織的標準、海洋法規以及外交關係上最起碼的禮貌和禮節。中共強盛後更竭盡所能,無處不挑戰普世價值觀和規範。
 
  一些接受北京論點的歐洲人會告訴我,我們與中國沒有戰略衝突。事實上,我們離亞太地區很遠,我們在戰術上關切的範圍僅止於自家門口:伊斯蘭恐怖主義、薩赫勒(Sahel)地區、俄羅斯、中東;我們沒有辦法在遠東進行軍事干預,只能象徵性地提醒航行自由的原則,尤其是在南海地區。如果中美在台海發生衝突,我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採取什麼政策?作為北約成員國,大多數歐洲國家會不會被迫支持他們的美國盟友,對中國實行封鎖,大幅降低甚至凍結我們與中國的經濟和人文關係?我們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但我們必須小心提防,千萬不要接受北京的《慕尼克協定》,也不可屈服於中國的意志。中共夢想支配台灣,不讓台灣決定自己的命運;也妄想逐步控制南海或東海那些屬於其他國家的島嶼。歐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尤其在科技的競爭上已有更加充分的準備。然而,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把最具戰略意義的產業遷回國內,並且將其他產業轉移到那些不會威脅我們或促使我們耽於依賴的國家,以盡可能減少我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這樣做當然會讓我們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但這幾年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不也是被中國政府有計畫地邊緣化了嗎?中國難道不是只有在確定自己的企業在某經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情況下,才會向國外企業開放該經濟領域?
 
  最後,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堅定捍衛民主及其價值。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做,就沒有人會為我們做這件事。關於這一點,我想分享一些比較樂觀的情況。我在香港一所大學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與外交政策已經十四年了。當我2007年到香港時,我的學生普遍不關心政治,對這個城市的政治也不太感興趣。然後情勢開始有了變化,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他們如飛蛾撲火奮不顧身,然後在2019年繼續抗議中國頒布的引渡送中條例和土地收歸國有政策。我們都看到了後來發生的事情。我的學生顯然變得更加謹慎,但是我們繼續關注所有關心政治的人都會關心的各種問題。他們當中有些來自中國大陸,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獨立性是短短十年前的我所無法想像的。更普遍的現像是,我的學生對台灣民主經驗的興趣日益增長。這並非基於我的鞭策,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從不吝於讚美台灣島國的價值,並且對那些我在1970年底前往台灣留學時仍然被台灣人稱為「共匪」的人沒有太多好的評價。
 
  所以,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不熟悉中國的讀者不應該被北京的大外宣所矇騙。當然,套句韋伯的話說,中共政權仍然享有無可爭辯的「結果的正當性」。中國人多數是民族主義者:但很少有人「喜歡」中國共產黨並完全聽信共產黨的話。那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通常都是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很多中國大陸人,現在還有香港人,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想法或只與親近的人分享。他們與政治保持距離並漠視官方說法。他們對於黨的宣傳心知肚明,知道只是在粉飾太平並掩飾一切有損黨形象的東西。他們尤其清楚黨凌駕於法律之上,而權力就是法則。最後,在精英階層中,習近平的權力也遭受質疑。在中國經常聽到批評他將權力獨裁化、實施威權主義、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出侵略性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立於險境,雖然也有人大膽預測他將會在中南海政變後垮台。當然這也不代表中共政權陷入困境。不過這確實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變得更加自主、全球化,並且每天都有多元化的思想不斷湧現。中國人受的教育比以前更好,對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國家的瞭解也更多。中國人還渴望獲得更多自由,尤其是資訊和言論的自由,2020年春季的新冠疫情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也不要忘記,中國政府──這裡指的是所有中國政府普世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將繼續應付國內多重的挑戰:除了令人擔憂的環保問題,還有人口快速高齡化、耕地急遽減少、社會一半人口相對且持續的貧困(6億中國人每月收入不到120歐元)以及城市中產階級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越來越高。換句話說,真實的中國並非像它所假裝的那樣強大。我在即將出版的著作中也提到,中國政府對於與美國展開武裝衝突的問題仍然猶豫不決,寧願在戰爭與和平兩者之間採取戰略家所謂的「灰色地帶」戰術以從中牟利,包括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也是如此。這些理由都足以讓我們避免屈服於中共政權的要求、威脅和恐嚇。我們已經被迫參與這塲角力,所以我們必須為此作好萬全準備。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與中國政府在互利的前提下合作,例如對抗全球暖化、管理疫情危機或是伊朗跟北韓的核武問題。無論如何,我們也不需自欺欺人:就結構而言,今天我們和中國的對抗仍然多於合作。
 
  中國並不是唯一的掠奪者。另外還有一個俄羅斯,但因為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額跟義大利差不多,造成傷害的能力很有限。因此,這位我在三十多年前於北京相識的忠實朋友董尼德,他提醒我們關注中國正當其時。祝各位閲讀愉快!
 
導言
 
  儘管受到出現在武漢市的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嚴重影響,中國在2020年仍是世界大國中經濟增長(+2.3%)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在2021年應該會持續增長,甚至會大幅超越2020年,因為在經歷2020年的經濟動盪之後,預計會出現強勁的反彈。隨著拜登於2020年1月20日入主白宮,西方盟國再次團結對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全球的經濟強國,從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看來,無論是在全球暖化、生態轉型、經濟高速發展、技術創新和政治動盪方面,都對下一代地球人構成了重大挑戰。中國社會正埋頭進行一場競賽,即使能夠在破紀錄的時間內消除極端貧困,但對全人類並非沒有重大影響。這完全是因為中國在人口、經濟和環境方面舉足輕重,今天北京做出的任何決定,明天將會影響整個世界。然而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當局會改變戰略方向。而且恰恰相反,中共為了鞏固政權,以發展經濟為唯一的正當性,並對此選擇堅信不疑。中國是否正踏往一條與全世界作對的不歸路?利害攸關究竟為何?誰能夠阻止這場瘋狂的競爭?繼十九世紀歐洲在世界上進行殖民運動,接著二十世紀美國取得全球主導權,中國是否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環境、政治、經濟的大掠奪者?這是我想要在本書探討的主題之一。
 
  在此希望大家先理解:我們絕對不是要否定中國享有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權利。而且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樣,普天之下同享平等生存權。我們也必須記住,歐洲在中世紀時還曾經歷過糧食短缺、流行病和宗教戰爭,而中國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的強國,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是第一個向中國致敬的人,他們在短短四十年裡成功擺脫了極度貧困,憑藉不懈的努力,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強國。1978年由鄧小平推動第一次改革以來,中國風馳電掣般的崛起令人嘆為觀止,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欽佩,在此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高瞻遠矚。中國人對鴉片戰爭和一個半多世紀前的「不平等條約」所帶來的屈辱記憶猶新,因此他們完全有理由為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這真是如中國人所説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何況世界正在發生巨變,我們正在迎接亞洲世紀的到來。
 
  中國的前身為清朝(1644至1911),曾在十九世紀淪為西方國家無情掠奪的玩物,而中國也時隔多年後成為強大的掠奪者。我們必須記住這一段歷史。但是如果說西方列強侵略清朝的歷史事實無可辯駁,那麼回顧一下當時的真實背景也無可厚非:一個日暮西山而且貪汙腐敗的垂死王朝真正的歷史。當時的慈禧太后不僅未能籌錢建造一支足以抵禦外侮的中國艦隊,也不關心人民眾生的苦難,反而以在頤和園建造一艘大理石船為樂(1860年10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英法遠征軍燒毀)。但中國官方宣傳從未提及這一情況。
 
  在不帶任何敵視意味的前提下,我們必須有所體認,今天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中國劇變令人難以置信,其引起的動盪效應是多層面、而且全球性的。在地球自然資源枯竭、土壤荒漠化、生物物種消失,尤其是全球暖化方面,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習近平主席史詩級的新絲綢之路計畫顯然是經濟統治的工具,也是全球商業、環境和政治掠奪的新形式。因此,我們不禁要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是否有意願和能力履行其作為當今和未來世界新大國的巨大責任?多年來,中國的野心逐漸成為關乎地球未來的良心問題。在新疆、西藏和香港,中國的面具已然摘除,而對台灣的威脅也越來越明確。與不朽中國之間無憂無慮的關係已經結束,覺醒總是殘酷的!
 
  本書立場不一定是中立的,這我同意。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保持客觀。記者的天職責是選擇客觀性而不是主觀性。即使在中國社會曲折的發展中想要對中國一直保持客觀確實不那麼容易。每一個誠實和好奇的記者難道不是扮演著守望者的角色嗎?記者的任務是在火勢蔓延到平原或者海平線上出現暴風雨時發出警報吧!我在2021年上半年所展開的這項研究調查工作是基於明確、可靠和經過核實的資訊來源。所以我盡可能地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寧願選擇原始資訊,而不是分析帶有偏見的檔案,以便讓讀者自己做出判斷。除了事實,別無其他!我在1982年加入法新社時學到了這條黃金法則。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從未偏離過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多年來在我們世界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並在我們無所適從時,自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的雷達螢幕上。我給自己訂立的行為準則是避免在敘述中引起無端論戰,也不留任何空間給侮辱的字眼和仇恨情緒。但恐怕我辦不到了,你們在接下來的書頁裡會知道為什麼。當我寫這本書時,我一面寫著一面開始對自己揭露資訊的意義產生了許多懷疑。義無反顧的揭露真相也是一樣不容易的事。失眠常伴隨著寫作的日夜,我在這段期間反覆思考所寫內容的意義。失眠時也有好處,法國人喜歡説靜夜有助思考,從而得出妙計。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眾多證詞(主要是女性)令人震驚,自2020年以來數量更大幅增加。還有被毛澤東於1950年吞併的前東突厥斯坦,關於他們於再教育營中過著煉獄生活的證詞已經超出我的心防。我們再也無法合理懷疑這些證詞的真實性,它們實實在在地震撼著我的良知。為什麼要針對中國?這本書當然不是針對我最尊敬和欽佩的中國人民,而是針對習近平的政權。這本書是我個人的寫作計畫,因此由我承擔全部責任。法新社三十七年來雖然是我的第二家庭,但與本書的內容及立場無任何連帶責任。
 
  對於如此熱愛中國的我來說,這個國家的現狀讓我不由得心如刀割。我想我終究毫無選擇,只能與其他已經存在的聲音一起努力,為今天在許多方面已經變得很可怕的中國留下見證。很久以前,中國在我心頭就占有一席之地。嚴格來說,我從來都不是毛澤東主義者。我一直對流行現象很警惕並與群眾運動保持距離。不過,我在少年時期曾經參加紅十字會的各種活動。我在臥室的牆上掛了一張帥氣周恩來總理的海報,令我父親相當惱火。
 
  海報一直掛在牆上好幾年。我的朋友們都還記得:我一考過大學聯考,就不間斷地學習中文。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毛澤東的中國有些天真的幻想,堅信那個毛聖人的出現很快就會照亮全世界並拯救人類。後來幻想破滅。很久以後才恍然大悟,我們被一些虛假承諾欺騙得慘兮兮。而這些承諾實際上給中國帶來了駭人聽聞的災難,中國共產黨至今仍在試圖一手遮天,掩蓋這些災難的真相。這種對中國的天真幻想雖然在今天已經不太一樣,但是中國的大外宣仍然讓我們許多的領導人和政治決策者被影響而不自知。
 
  如果包含我去台灣和香港學語言的時間,我在1980年代總共花了八年時間在當地研究中國。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不只經常往返中國,也從未停止觀察這個國家。深思熟慮之後,我認為該是掀開中國假面具的時候了。所以拙著即為這種反思的結果。中國如何、為何成為世界良知的關鍵?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筆,說真的,有點讓我這位老讀者摸不著頭緒,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歷史著作,多半都追求一種冷靜、客觀的敘事風格,像是教科書一樣,把史料攤開來讓你自行解讀。但這本《大掠奪》,它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更像是一部摻雜了個人情緒和強烈觀點的口述歷史,或者說,是一篇極具煽動性的長篇社論。作者似乎不太在乎傳統史學的那些繁瑣考證和多方對照,而是直接用一種近乎憤慨的語氣,直指他認為的核心矛盾。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它能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你從第一頁開始就感覺到一股強勁的筆力在推著你往前走。然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缺乏足夠的支撐細節來讓論點站得穩。有些地方,我忍不住想放下書本,去翻翻別的資料來佐證作者的說法是否言過其實。對於習慣了嚴謹學術論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讀起來會有點「過癮」但不「踏實」。它更像是一次情緒的宣洩,而非一次嚴謹的學術探討。不過,拋開學術標準不談,作為一種文學作品或某種立場的宣言,它確實展現了一種獨特的魅力,那種不加修飾的、近乎粗礪的表達方式,在當前的出版界裡,算是相當少見的嘗試了。

评分

裝幀和排版設計上,這本書給人的觀感相當獨特,甚至可以說是帶有某種「復古」的意味,但這種復古感,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可能更偏向於「不夠現代化」。紙張的選擇偏厚,裝訂上也顯得相當紮實,拿在手上有種沉甸甸的實在感,這點在追求輕薄的當代出版品中,算是難能可貴。然而,字體大小的選用和行距的處理,卻讓我閱讀起來有些吃力。尤其是那些需要仔細推敲的段落,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間隔過於緊湊,加上部分段落的內文長度幾乎佔滿了整個頁面,缺乏必要的留白來讓眼睛休息。這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度明顯高於閱讀其他同等字數的書籍。這或許是作者或設計者有意為之,想要營造一種「艱難求索」的閱讀體驗,但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閱讀的舒適度無疑是打了折扣。對於我們這些年紀稍長的讀者來說,一本好書除了內容要紮實,閱讀的親和力同樣重要,這本在視覺傳達上,顯然更偏向於內容的「重量感」而非閱讀的「流暢感」。

评分

從內容的深度來看,這本書展現出了一種明顯的「偏科」現象。在探討某些特定的歷史事件或社會現象時,作者的洞察力確實令人驚艷,他捕捉到了一些常規論述中常常被忽略的微妙層次,尤其是在描寫底層人民的集體反應和心理狀態方面,文字顯得特別有力且貼近生活。這部分內容,的確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作者就站在你身邊,輕聲細語地講述那些陳年的往事。然而,一旦話題轉向更宏觀的政治結構分析或國際關係的解讀時,書裡的論述就顯得相對單薄了許多。那些複雜的權力運作和多方角力的場面,作者似乎選擇了簡化處理,甚至是用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方式來呈現,缺乏了必要的複雜性和灰色地帶的描繪。這使得整本書的視角看起來像是一個高倍望遠鏡,聚焦於局部細節時銳利無比,但一旦拉遠,整體格局的輪廓就變得模糊不清,無法提供一個全面、立體的三維圖像,讀完後,總覺得心裡還懸著那麼一塊,期待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收束所有散落的線索。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是我個人閱讀體驗中最感到困惑的一個環節。儘管作者試圖營造一種「揭露真相」的氛圍,但書中引用的資料來源相對封閉,給人一種「只選我所相信的」的感覺。舉例來說,在論證某些制度性的不公義時,作者傾向於大量引用來自特定檔案、回憶錄或是第一手的證詞,這些資料本身或許真實可信,但它們的選擇性使用,使得整體論述的平衡性受到質疑。我個人會比較期待看到一種更為兼容並蓄的態度,例如,如果引用了來自官方的數據,最好也能對照一下民間組織或當時的學術期刊的觀點,即使最終結論不同,這種對話的過程本身就是歷史研究的價值所在。可惜的是,這本書的資料呈現方式更像是一種「證據的堆砌」,而不是「證據的辯證」。讀者很容易被這些強而有力的個案敘述所牽動,卻忽略了這些個案在整個歷史光譜中所佔的比例和代表性,長此以往,難免會對歷史事件產生一種過度簡化的理解,這對於追求對歷史有更深刻理解的讀者來說,是一種潛在的陷阱。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困惑,坦白說,它讀起來斷裂感很重,彷彿是好幾篇主題相近但寫作時間點不同的文章被硬生生地黏合在一起。章節之間的邏輯跳躍性極大,有時候前一章還在講某個經濟層面的細節,下一章突然就轉向了對某個特定歷史人物的個人道德批判,中間缺乏足夠的過渡性文字來引導讀者的思緒。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回溯前面的內容,試圖拼湊出作者心中那個完整的圖像。這本書的敘事節奏也處理得不太穩定,有些段落的描述極其冗長,充斥著大量的引述,讀起來像是被拖進了泥沼,呼吸都有點困難;而另一些關鍵性的轉折點,卻又被處理得過於倉促,彷彿作者趕著要到達某個預設的結論,於是草草收尾,留給讀者一堆問號。如果說歷史寫作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旅程,那麼這本《大掠奪》的路線圖,看起來更像是一張隨手畫下的草稿,雖然目標清晰,但途中的風景和指示牌卻是零零落落,讓人時不時地需要停下來,問路或者乾脆自己摸索前進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