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歌 西方視角:德國鋼琴家改編的中國民歌

東方民歌 西方視角:德國鋼琴家改編的中國民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歷山大·碧樂島
图书标签:
  • 中国民歌
  • 德国
  • 钢琴
  • 改编
  • 音乐
  • 文化交流
  • 西方视角
  • 东方音乐
  • 艺术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德國名鋼琴家×少數民族音樂(東)
一個熱愛東方民歌的西洋鋼琴家,
將為這些純樸的樂曲帶來什麼變化?
 
  【當西洋樂器遇上東方民歌】
 
  .即興創作
  .重旋律而非歌詞
  .為每首中國歌曲賦予一個西方元素
  ——它或者是西方某著名作品的一個簡短的主題,或者是一個一般的文體特徵,以此創造一個懷舊的音樂萬花筒。
  .將西方音樂的流行元素運用到改編的曲目中
 
  【不同的聽眾,不同的感動】
 
  一個不熟悉西方音樂的中國人,與這些歌曲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聽到這些旋律他會有一種「舊瓶裝新酒」的驚喜,因為這些旋律離開了他所熟悉的音樂語境。
 
  一個不熟悉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到這些旋律也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驚喜,因為這些中國音樂的旋律根本就不像「道地」的中國音樂。
 
  一個既熟悉中國音樂又了解西方音樂的聽眾,如果他喜歡音樂的融合,可能會發現組合音樂的趣味;如果他拒絕這種「詭計」,他會說這是「大雜燴」。
 
本書特色
 
  本書以西方視角賦予了東方民歌全新的樣貌,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中華文化,為避免受既有的歌詞干擾,編者力求單從旋律本身觸發新的詩歌意象。
《絲竹與鍵盤:中西音樂的交響》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如何與西方古典音樂體系,特別是鋼琴演奏技巧和結構美學,進行深度對話與融合的歷史進程與藝術實踐。這不僅是一部音樂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跨界與身份重塑的探索。 第一部:古樂新聲的緣起 第一章:傳統的基石與變革的呼喚 本章回溯中國傳統音樂的源流,從宮廷雅樂的規範,到民間小調的自由奔放。著重分析了清末民初以來,隨著西方文化輸入,中國音樂界對「現代化」的焦慮與追求。探討了傳統五聲音階、特有曲式(如散板、板式結構)在當代語境下面臨的挑戰。重點分析了早期音樂家如劉天華等人,如何嘗試以西方樂器和記譜法來保存與傳播中國音樂的初步嘗試,為後續的融合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 第二章:鋼琴東漸:樂器與思想的碰撞 鋼琴,作為西方音樂的標誌性樂器,其進入中國的過程充滿了象徵意義。本章詳細考察了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傳教士、留洋學生將鋼琴及其相關的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帶入中國的歷史軌跡。討論了鋼琴這種「外來」樂器如何被用來演奏中國的民間曲調。初期的改編往往是直譯式的,僅僅將旋律轉移到鍵盤上,缺乏對鋼琴演奏法和和聲語言的深度挖掘,但這標誌著一次重要的「器樂媒介轉換」。分析了早期鋼琴教育家在平衡西方技術標準與中國音樂審美之間的掙扎。 第二部:風格的建立與技法的創新 第三章:民族音畫的鍵盤化 隨著一代受過良好西方音樂訓練的中國作曲家學成歸國,他們開始系統性地將中國音樂的精髓融入西方作曲技法。本章聚焦於如何處理中國音樂中特有的裝飾音、滑音(揉弦)以及特有的調式色彩(如羽調、宮調的運用)。探討了作曲家如何運用和聲學(如不協和音的運用、避免傳統功能和聲的束縛)來模擬民歌中富有彈性的節奏和非歐洲化的旋律走向。分析了諸如「模仿琵琶撥弦的快速琶音」或「模擬二胡運弓的長音滑奏」等技巧的鍵盤化策略。 第四章:曲式結構的重塑 中國民歌多採用層次性強、結構相對自由的段落形式,與西方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存在本質差異。本章詳細比較了兩種體系下的曲式設計。重點剖析了作曲家如何將多段體或散板結構的民歌,轉化為具備西方宏大敘事感的組曲形式,或如何通過主題的變奏與發展,來強化民歌主題的內在戲劇性。分析了西方賦格、奏鳴曲式中對中國五聲音階的應用,以及如何保持原曲的「氣韻」而非僅僅是旋律的骨架。 第三部:演奏的詮釋與文化傳承 第五章:指尖上的「神韻」:演奏學的挑戰 改編作品的成功不僅在於作曲,更在於演奏的詮釋。演奏者如何把握「神韻」成為核心課題。本章探討了鋼琴家在演奏這些融合作品時所面臨的特殊挑戰:如何在保持鋼琴音色清晰、力度對比鮮明的同時,展現出東方音樂中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深入分析了對踏板運用的要求,以模擬如嗩吶的氣息感或笛子的空靈感。探討了不同學派的鋼琴家(如強調學院派嚴謹性與強調浪漫派表現力的演奏者)在詮釋這些作品時產生的風格差異。 第六章:國際視野下的對話 本章將視野擴展至國際音樂舞台,分析了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如何在世界範圍內被接受與傳播。探討了非中國籍音樂家(如歐洲或美國的鋼琴家)在學習與演奏這些作品時,如何理解和再現其文化背景。分析了這些作品在國際音樂節和音樂會中的曲目編排趨勢,以及它們如何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名片」,參與到全球音樂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之中。討論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產生的誤讀與新的詮釋可能。 結語:未來的和聲 本書總結了中西音樂融合的歷史意義,強調了藝術創作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展望未來,鋼琴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交融將持續深化,探索更多未被開發的調式、節奏和民間音樂資源,期待更具革命性的跨界成果出現。這條路徑不僅是音樂技巧的結合,更是兩種文明對話的生動證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碧樂島
 
  Alexander Bildau,德國柏林人,1957年生於德國美因茲,5歲開始學習鋼琴。曾就讀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和德國科隆音樂學院。為了學習史克里亞賓的音樂,專程拜Bernard Lemmens(比利時)為師。

图书目录

姑娘生來愛唱歌 雲南民歌
小白菜 河北民歌
半個月亮爬上來 新疆維吾爾族民歌
在那銀色月光下 新疆塔塔爾族民歌
小河淌水 雲南民歌
茉莉花 江蘇民歌
頁里麥 新疆哈薩克族民歌
塔里木 新疆維吾爾族民歌
都達爾和瑪麗亞 新疆哈薩克族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青海民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558
  • 規格:平裝 / 114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多年前,我曾經在中國參與過一個專案,與某唱片公司合作錄製並出版了我改編的中國民歌CD(鋼琴曲)。透過一個共同的朋友——作曲家張中燦,去年我與編輯郭彥臣女士相識。讓我驚訝的是,郭女士很親切並有興趣出版一套我改編的中國民歌鋼琴曲。最初我把它視為音樂界常見的閒談,通常不會有什麼結果,可最終卻成了現實。經過修訂一部分以前改編的曲目和創作新的樂曲,最後這個小的鋼琴作品集得以向大眾展示。
 
  這10 首鋼琴曲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就能理解,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使用了流行的風格。然而,東西方對這些音樂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對創作音樂的原則作簡單的說明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當我面對這個專案時,關於如何進行我還沒有明確的想法。我試圖用各種方法探索這些中國民歌旋律的風格。通常採用即興創作的手段,有時也會對音樂素材進行的隨意編排,也有對音樂的分析等。
 
  我避免聽已有的版本,也決定只依賴音樂旋律本身,而不是底層歌詞。純音樂本身就會觸發新的詩歌意象。顯然,我們自己的音樂背景對我們即興創作的方式有很大的影響。任何已有的相似的音樂旋律都可能在不經意中浮出水面,來影響我們演奏的流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將這些相似的音樂材料排除在正在進行作曲的過程中是可取的,而我剛好相反,我考慮利用他們,因為他們似乎在中國民歌與我、西方音樂遺產之間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連繫。
 
  最後我有了一個理念,盡可能為我所改編的每首中國歌曲賦予一個西方元素——它或者是西方某著名作品的一個簡短的主題,或者是一個一般的文體特徵,以此創造一個懷舊的音樂萬花筒。事實上,所有這些歌曲在中國都非常流行且眾所周知,這也提示我,有意地將西方音樂的流行元素運用到改編的曲目中。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一個不熟悉西方音樂的中國人,與這些歌曲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聽到這些旋律他會有一種「舊瓶裝新酒」的驚喜,因為這些旋律離開了他所熟悉的音樂語境;一個不熟悉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到這些旋律也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驚喜,因為這些中國音樂的旋律根本就不像「道地」的中國音樂。一個既熟悉中國音樂又了解西方音樂的聽眾,如果他喜歡音樂的融合,可能會發現組合音樂的趣味;如果他拒絕這種「詭計」,他會說這是「大雜燴」。
 
  我覺得談論音樂本身並解釋它的本質其實是不可能的。語言無法傳達音樂的本質,這當然是老生常談。分析說明可能有助於解釋一個音樂作品的技巧方面的問題,但僅此而已。對音樂的感知終究是非常個人化的,不可能完全傳達給其他人。如果一定要用語言闡釋音樂的意境,最有可能的是用一種能激發想像力、充滿詩意的語言來闡釋會更合適,而這種闡釋如此主觀,也同樣有問題。然而,我們發現以這種主觀的方式介紹音樂作品更有趣。
 
  因此,我要特別感謝張中燦,他樂意承擔這項艱鉅的任務。他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語言大師。讀了他對音樂的闡釋,任何懂中文的人都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理解,都能欣賞他簡潔而富有想像力的文風。
 
  而我自己,即使是母語,我也不覺得能夠駕馭這種藝術語言。我對張中燦的詩歌文字的德文和英文的翻譯缺乏原作的魅力。因此,書中我對每首作品的德文和英文的注釋只是簡單地傳遞相關風格和作品的資訊。
 
亞歷山大·碧樂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聽起來就充滿了文化交融的張力,光是想像一位德國鋼琴家如何「解構」和「重塑」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東方旋律,就已經讓人充滿好奇。我猜想,這不會僅僅是技術上的轉譯,更可能是一種深刻的對話。德國的古典音樂傳統,那種嚴謹的結構、對和聲的精妙掌握,對比上中國民歌那份樸實、充滿情感張力的敘事性,兩者碰撞出的火花,想必會帶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聽覺體驗。我特別期待看到,當這些旋律被放進歐洲古典音樂的框架裡,它們原有的地域色彩會被放大,還是會被某種普世的音樂語彙所取代?這就像是看一幅水墨畫被油畫的筆觸重新描繪,畫布不變,但觀者的心境可能就此轉移。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跳脫出傳統的聆聽習慣,用一種更「外來」的濾鏡,重新審視這些代代相傳的旋律,挖掘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之下可能忽略的音樂內核與結構之美。這本書不只是給音樂家看的,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對「文化挪用」與「藝術再創造」的深度思考。

评分

坦白講,當我看到「德國鋼琴家」這幾個字時,腦海中自動浮現的是嚴謹、精準、對結構的極致追求。這跟華人社會對民歌那種流動、自由、帶有敘事性的演奏風格,幾乎是兩種極端。因此,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調和這兩者的矛盾。究竟是鋼琴家為了適應東方旋律而變得更「柔軟」了,還是他堅守了德奧體系的邏輯,反而將中國民歌的「隨意性」提煉成了某種更精煉的、結構化的藝術形式?這本書若能細膩地描寫出這種「磨合」的過程,那將是極具價值的。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改編的書,更像是一份關於「溝通」的報告——在沒有共同語言(指音樂術語之外的文化背景)的情況下,藝術家如何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橋樑。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窺見,人類情感的表達,是如何透過不同的音樂語言,達成共通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光書名就給了我一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啟發。我們身為華人聽眾,對於中國民歌的理解,往往是浸潤在傳統教育和生活習慣中的,這是一種非常「內化」的視角。但反過來,當一個擁有截然不同音樂體系背景的人來審視我們的音樂時,他們會看到什麼我們看不到的「結構盲點」或是「美學潛能」呢?例如,在西方和聲學的視角下,某些五聲音階的進行可能會被解讀出全新的和聲色彩,這或許能為我們自己的民歌研究開啟一扇新的大門。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改編時所採用的具體音樂手法,是運用了德布西式的印象派和聲,還是承襲了巴赫式的對位結構?如果能有樂譜的對照分析,那就更棒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肯定或否定改編的結果,而在於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用一種更客觀、更學術的眼光,去重新評估這些文化資產的價值與可能性,是極具啟發性的。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跨文化藝術實踐的書籍,總會讓我聯想到「文化挪用」這個敏感的詞彙。但這本書似乎探討的更偏向於「致敬」與「轉譯」,而非單純的「挪用」。關鍵在於,這位德國鋼琴家是以一種何種姿態來對待這些中國的旋律?是帶著殖民者的優越感,將其視為異國情調的素材加以利用,還是抱持著音樂家對美好旋律的尊重,試圖用自己最擅長的語言去「翻譯」給世界聽?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界定這種關係。如果改編是成功的,那必然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理解與尊重之上。這種「被外人重新演繹」的經驗,對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考驗。它迫使我們思考:我們自己是否足夠了解自己文化中最寶貴的音樂遺產?透過這本書,我們或許能從另一個維度,找回對本土藝術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和驕傲,即使那份驕傲,是透過異國的鏡子折射出來的。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這個主題,我的直覺反應是:「德國人會懂嗎?」畢竟,民歌的精髓往往紮根於特定的生活經驗、鄉土情感,是長久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嚐」出來的味道。如果一位遠在歐洲的鋼琴家來改編,會不會變成一種「去脈絡化」的華麗裝飾?然而,轉念一想,藝術的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它的超越性。如果改編者能夠深入理解這些旋律背後的「靈魂」,而不只是表面的音高和節奏,那麼這種跨文化的操作反而能讓這些民歌獲得一種永恆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書中是如何闡述這種「理解」的過程。是透過文獻研究,還是親身經歷?更重要的是,當德國鋼琴家的個人風格強烈地注入時,這些改編的版本,究竟是更「德國化」了,還是意外地讓中國民歌的某種特質被「提純」了出來?這種在「忠於原著」與「藝術再創造」之間的微妙平衡,正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讓人想一探究竟他們是如何處理這場跨越地理與文化鴻溝的音樂任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