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多年前,我曾經在中國參與過一個專案,與某唱片公司閤作錄製並齣版瞭我改編的中國民歌CD(鋼琴麯)。透過一個共同的朋友——作麯傢張中燦,去年我與編輯郭彥臣女士相識。讓我驚訝的是,郭女士很親切並有興趣齣版一套我改編的中國民歌鋼琴麯。最初我把它視為音樂界常見的閒談,通常不會有什麼結果,可最終卻成瞭現實。經過修訂一部分以前改編的麯目和創作新的樂麯,最後這個小的鋼琴作品集得以嚮大眾展示。
這10 首鋼琴麯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就能理解,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使用瞭流行的風格。然而,東西方對這些音樂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對創作音樂的原則作簡單的說明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當我麵對這個專案時,關於如何進行我還沒有明確的想法。我試圖用各種方法探索這些中國民歌鏇律的風格。通常採用即興創作的手段,有時也會對音樂素材進行的隨意編排,也有對音樂的分析等。
我避免聽已有的版本,也決定隻依賴音樂鏇律本身,而不是底層歌詞。純音樂本身就會觸發新的詩歌意象。顯然,我們自己的音樂背景對我們即興創作的方式有很大的影響。任何已有的相似的音樂鏇律都可能在不經意中浮齣水麵,來影響我們演奏的流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將這些相似的音樂材料排除在正在進行作麯的過程中是可取的,而我剛好相反,我考慮利用他們,因為他們似乎在中國民歌與我、西方音樂遺產之間提供瞭一個天然的連繫。
最後我有瞭一個理念,盡可能為我所改編的每首中國歌麯賦予一個西方元素——它或者是西方某著名作品的一個簡短的主題,或者是一個一般的文體特徵,以此創造一個懷舊的音樂萬花筒。事實上,所有這些歌麯在中國都非常流行且眾所周知,這也提示我,有意地將西方音樂的流行元素運用到改編的麯目中。
這樣就齣現瞭一個有趣的悖論:一個不熟悉西方音樂的中國人,與這些歌麯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聽到這些鏇律他會有一種「舊瓶裝新酒」的驚喜,因為這些鏇律離開瞭他所熟悉的音樂語境;一個不熟悉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到這些鏇律也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驚喜,因為這些中國音樂的鏇律根本就不像「道地」的中國音樂。一個既熟悉中國音樂又瞭解西方音樂的聽眾,如果他喜歡音樂的融閤,可能會發現組閤音樂的趣味;如果他拒絕這種「詭計」,他會說這是「大雜燴」。
我覺得談論音樂本身並解釋它的本質其實是不可能的。語言無法傳達音樂的本質,這當然是老生常談。分析說明可能有助於解釋一個音樂作品的技巧方麵的問題,但僅此而已。對音樂的感知終究是非常個人化的,不可能完全傳達給其他人。如果一定要用語言闡釋音樂的意境,最有可能的是用一種能激發想像力、充滿詩意的語言來闡釋會更閤適,而這種闡釋如此主觀,也同樣有問題。然而,我們發現以這種主觀的方式介紹音樂作品更有趣。
因此,我要特別感謝張中燦,他樂意承擔這項艱钜的任務。他是一位作麯傢,也是一位纔華橫溢的語言大師。讀瞭他對音樂的闡釋,任何懂中文的人都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理解,都能欣賞他簡潔而富有想像力的文風。
而我自己,即使是母語,我也不覺得能夠駕馭這種藝術語言。我對張中燦的詩歌文字的德文和英文的翻譯缺乏原作的魅力。因此,書中我對每首作品的德文和英文的注釋隻是簡單地傳遞相關風格和作品的資訊。
亞歷山大·碧樂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