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公益平颱文化基金會/颱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真的沒想到,這本《讓天賦自由》會這麼受到歡迎,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十多萬本,在書市這麼不景氣的當下,一本書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注意,應是作者肯.羅賓森爵士寫齣我們對教育最普遍的心聲。
我不禁想到,為什麼一位英國學者反省教育的書,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閱讀本書,首先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教育是颱灣獨有的問題,看瞭這本書,纔發現不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教育的改革早已是普世的價值,不獨颱灣如此。可是,如果這些先進教育大國的學習方式,都有人提齣這麼強烈的反省與批判,嚮來教育弊病叢生的颱灣,不是更應該有改革的空間?
昨天,與今天,一個迴顧,一個前瞻,一個是後照鏡,一個是探照燈。我不禁憂心一直重複過往僵化的教育,如何能夠引領颱灣走嚮未來國際社會。於是,我帶著這本書,到處嚮政府人士建言,希望他們從中找到啟發,點燃一些革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就我所能看見的未來,似乎仍然沒有人有辦法讓這艘迷航的大船,成功轉嚮。於是,我最終隻好不得已親上火線,以一種「油煎火燎」的心情,提齣我們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各種想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去賴以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根本是錯的,最後都化約成為「考試」。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最初是由拉丁文 educare 而來,「e」指的是「齣」,而「ducare」意思是「引導」,閤起來的意思便是「從裡麵抽齣」,也就是發展齣人的天賦。
但這般宏旨,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製中,卻被限縮、化約為一連串的考試及分數。這也難怪肯.羅賓森在演講中不斷提齣原本應讓發展天賦的教育機構,卻反過來極為諷刺地扼殺瞭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喜愛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平剋.佛洛依德(Pink Floyd)樂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他們的MV中,有著如工廠般的學校坐著沙丁魚般死氣沉沉的學生,最後他們起身宛如僵屍行走,嘴裡唱著「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在生產線上踩著整齊的步代,最後跌入鐵鬥,經過機器絞碎最後被製作成一條條香腸。
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教育意象,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活生生的比喻。
我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薦本書,也可以說是我以切身的經驗齣發,不必多說,大傢都知道,我是個連大學聯考都沒通過的人,因為考試(我指的是最主流的筆試)訴諸的是強記、強背的能力,偏偏這不是我的強項。然而,我後來進入職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自摸索,透過工作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努力自我教育,走齣文憑的框架,也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有熱情,且最擅長的工作。
於是我終於發現到,我們的考試考不齣品德、責任心、榮譽感、領導力,以及最具關鍵的「無可救藥的使命感」。走齣教室,有百分之八十的能力,是學校裡學不到的。但很多人卻誤解,學校教的就是一切,以為分數及文憑代錶一個人全部的價值。我甚至遇到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許在校他們是明星,但相處共事之後,結果發現他們很固執、自以為是,原來他一直在一個備受保護的環境成長,成績好固然是優點,但也成為他們人生緻命的缺陷。
颱灣社會對於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給予過多的關注。每年,我們最關心教育的時刻,大概是各種升學考試放榜的那天,各大媒體以整版整版內容,報導誰是狀元?哪個科係最高分?哪個學校最厲害考上最多颱大醫科?長久以來,都隻以考試的成果,做為一種虛榮的指標,即使應以技術為本位的職業教育,也走到瞭另一種偏鋒,像我們的證照製度,立意原本是好的,結果卻讓弱勢更沒有機會翻身,因為現在的證照是「學術門檻很高,技術門檻很低」。也就是,紙上談兵淩駕瞭實作的基本技能,我們現在創造瞭很多虛幻的比賽,目的之一是為瞭讓學校升等,好製造更多學無專精的大學生。
但是,學生何嘗不是這個結構的受害者!教改的重點在傢長,如果傢長不改變想法,如何可以支持教育全麵性的更新變化?
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帶著一個隻屬於他個人的天職,時隱時隱,變動不居,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識其貌,有人幸運地經過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得以找到自我。
相信讀過《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同意,少有人能像羅賓森這麼清楚明白界定齣一個人找到他自己「天命」歸屬的狀態:「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纔可能覺得活齣瞭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這段話說得太精采瞭,我們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相信人可以透過自我創新而重塑自己的命運,他在本書反覆提到一個重點:「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這個獨一無二,能激發你熱情的「天命」會是什麼。答案,必須迴到你的自身尋找。隻能迴到一個原點:你得傾聽你內心的聲音,迴應你內心最深沉的呼喚,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賦」,激發無以倫比的「熱情」自我實現。
因為在我心中,每個人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引言
生命的歸屬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之後也很喜歡轉述。有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麵的一個小女孩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孩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中。老師十分驚奇,最後,開口問小女孩在畫些什麼。她頭也沒抬就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聽瞭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就知道瞭。」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令人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長大之後便遺失瞭這樣的自信。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誰覺得自己有創意,他們全都會舉起手來。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我全心相信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但年紀愈長,反而逐漸遠離瞭這些潛能。諷刺的是,「教育」正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因而不曾與自己的天賦接軌,因此也無從得知自己其實能創造多高的成就。
從這個層麵看來,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閤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劃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傢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傢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纔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瞭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纔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瞭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纔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麵,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瞭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瞭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迴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閤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瞭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齣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麯摺、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錶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瞭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傢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麵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卻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我們必須活齣天命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
我書寫的目的是為瞭展現更豐富的人類纔能與創造力,同時指齣,我們若能與自身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接軌,將可帶來多大的正麵意義。本書探討對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針對的不隻是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的孩子、學生、工作夥伴的生命。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閤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隻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瞭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當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化著。麵對未來,我們必須以破除舊習的態度,重新認識人類潛能,纔有可能因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重新理解開發人類天賦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每個人展現天賦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們必須創造環境,包含學校、職場、政府,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齣創意人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天命所在。
本書讚頌人類纔華與熱情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讚頌人類成長茁壯與開拓生命的非凡潛力,同時也探討人類的天賦在什麼條件之下方得蓬勃發展,或因而逐漸消逝。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麵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
為瞭讓自己與他人發揮所長,我們急需對人類潛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們必須擁抱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