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視7/29起每周五晚間10點、公視台語台7/27起每周三晚點10點播出
★ 華視推出由荒山亮主持的美食行腳節目「咱台灣的味」,一路從「台灣好味道」到「台灣好滋味」,目前來到第三季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種「自我定位」的確認。在現今全球化浪潮下,很多年輕人都嚮往外面的世界,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家鄉」的價值。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地歌頌土地有多麼富饒,而是透過那些最日常、最微小的人與人的連結,來定義「台灣」這個地方的獨特性。那些共同的語言習慣、那些只有特定族群才懂的默契笑點,都在字裡行間被細膩地捕捉和放大。對我這個在異鄉打拼的人來說,它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我隨時能透過翻閱的某個章節,聞到家鄉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種無條件的歸屬感。它讓人明白了,最珍貴的「風景」,從來都不在遠方,而是紮根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我們與身邊人建立起來的那些綿密的情感網絡中。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佩服,它不像一般散文集那樣東拉西扯,雖然主題都是「人情味」,但顯然編輯或作者在編排上花了很多巧思。它似乎採用了一種「季節輪迴」或者「一日生活」的節奏感來組織內容。有時候讀到清晨市場的喧鬧,下一篇馬上就帶入傍晚小廟口居民納涼的寧靜,這種場景的切換非常自然,讀起來不會有斷裂感,反而像是在一個小鎮上,隨著日子的流轉而移動腳步。這種編排方式,使得「在地」的概念被極大地豐富了,它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個由時間、空間、情緒交織成的完整體驗場域。而且,每一則故事的長度都拿捏得宜,不會讓人產生閱讀疲乏,剛好在情緒達到頂點準備回味時,它就優雅地收尾,留下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延展想像,這顯示了作者對節奏掌控的極高標準。
评分坦白講,有些描寫台灣人情味的書籍,寫到後來會變成一種過度的美化,把所有人都寫成聖人,反而顯得不真實。但這本作品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敢於呈現那些「接地氣」的真實。例如,它會提到鄰里間有時會有的口角,或者某個長輩看似嚴厲的背後其實藏著刀子嘴豆腐心的關愛。它沒有把人「浪漫化」,而是把人「人性化」了。這種寫法非常高明,因為真實的人情味,本來就不是單純的甜膩,而是帶著酸、帶著澀,在摩擦中產生的溫暖。讀完後,我會覺得,對我生活周遭的那些「雞毛蒜皮」的互動,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我開始觀察身邊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配角」——騎車送貨的阿伯、在騎樓下擺攤的阿姨——他們的故事,可能就跟書裡寫的一樣,充滿了韌性與溫暖的辯證。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個色彩搭配,一看就知道是下足了心思的。那種暖黃色調配上點點青翠的點綴,讓人馬上就聯想到台灣鄉間早晨陽光灑下來的感覺,非常舒服。我尤其喜歡那個字體,雖然是繁體中文,但筆畫的粗細和間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帶著一點手寫的溫度感,不像現在很多書都是冷冰冰的印刷體。翻開內頁,紙張的磅數和觸感也讓人驚艷,那種微微粗糙、卻又紮實的紙質,讀起來特別有「重量感」,感覺作者是真的把這些故事當作珍寶在對待。而且,書中的插畫,那些手繪的小圖,每一張都充滿了故事性,它們不只是簡單的裝飾,更像是故事裡的無聲角色,默默地記錄著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這些視覺上的輔助,光是用文字去描繪人情味,可能會顯得有些單薄,但這本書在視覺和文字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讓讀者的體驗從「閱讀」提升到了「沉浸」,這才是真正的用心良苦啊!光是欣賞這本書的製作工藝,就覺得物超所值了。
评分說真的,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被資訊洪流沖刷得差不多了,要找到一本能讓人慢下來、真正體會「生活韻味」的書,簡直是奢侈品。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不賣弄那些宏大的敘事或驚天動地的傳奇,它專注於「在地」的氣味。像是某個老麵店老闆娘那句永遠不變的「呷飽袂?」,或是市場裡魚販跟鄰居大叔之間為了幾塊錢討價還 পণ後又一起抽菸聊天的畫面,這些細節,簡直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呼吸的空氣。我讀著讀著,腦中就會自動浮現出小時候在巷口阿嬤的柑仔店門口聽收音機的場景,那種模糊的、帶點年代感的記憶,瞬間被喚醒了。這本書的筆法,非常細膩且充滿同理心,它捕捉到的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事件背後那股流動的、難以言喻的「默契」。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為了追求進步而忽略了身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而這些善意,才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真正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