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法原理與實務研究(二版)

期貨法原理與實務研究(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亞天
图书标签:
  • 期货法
  • 期货交易
  • 法律
  • 实务
  • 金融
  • 投资
  • 期权
  • 风险管理
  • 台湾法律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出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與衍生品法》頒布並實施之際,是一部理論連繫實務的精心之作。全書以理論研究為主,以經典案例分析為輔助,同時運用比較法研究方法,重點關注了兩大法系在期貨法方面的成功立法和司法經驗,尋求解決中國期貨市場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提出進一步完善中國期貨立法的建議。
 
  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期貨與期貨法基本原理、期貨市場主體法律制度研究、期貨交易規則法律制度、期貨市場資訊披露法律制度研究、期貨市場禁止行為法律制度研究、期貨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期貨法律責任制度。在這些問題的研究中,本書重點關注並探討了以下主要問題:期貨合約的性質問題、期貨市場主體的完善問題、期貨交易中的保證金和強行平倉制度問題、期貨市場資訊披露問題、期貨市場的監管問題。
法律前沿探索:现代商业与国际贸易的法律基石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活动与国际贸易日益复杂的法律图景,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经济体系运行的几大核心法律领域。 第一部分:现代商事活动中的合同法重构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合同作为交易的基石,其理论与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首先对传统合同法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特别是针对电子合同、跨境服务协议的管辖权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一、技术驱动下的合同效力与履行 本部分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资产的法律属性及其在合同中的地位。我们详细分析了智能合约的法律承认问题,考察了区块链技术对传统契约精神的冲击与重塑。特别关注了“不可抗力”在疫情及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的新界定,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风险分配条款来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内容涵盖了格式条款的公平性审查标准在不同法系下的差异,以及在消费者保护法规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企业应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合同范本。 二、跨境交易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国际商业合同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多重法律体系的交织。本书系统梳理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CISG)的应用边界,并深入比较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违约责任认定、损害赔偿范围界定上的核心差异。我们还专题讨论了担保与信用证安排在跨国融资中的法律效力保证,以及在面对国际制裁、贸易壁垒时,合同履行中止或终止的法律后果与救济路径。此部分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在复杂国际环境下进行合同风险预警和应对的实战手册。 第二部分:企业治理与监管合规的动态平衡 企业治理结构不再是僵化的章程,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调整以适应监管环境变化的动态系统。本书将企业治理视为一种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平衡的法律机制。 一、公司治理的结构优化与责任分配 我们着眼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重点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审计委员会的权限边界,以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义义务与注意义务在实践中的具体衡量标准。针对近年来股东积极主义的兴起,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小股东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路径,包括代表诉讼与解散公司之诉的适用条件。此外,内部控制体系的法律要求,特别是反腐败(如《反海外贿赂法》)与数据隐私保护(如GDPR、CCPA等)在企业内部流程中的嵌入机制,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二、全球反垄断与竞争格局重塑 在全球范围内,大型科技企业与跨国并购活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反垄断审查。本书深入解析了各国竞争法对于“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的界定,特别是针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执法趋势。我们详细比较了欧盟、美国和中国在“协同行为”和“纵向限制”上的执法差异,并分析了并购交易中必须经历的竞争审查程序及其对交易架构的深远影响。本书为企业提供了如何在遵守各地竞争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法律视角。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边界拓展与价值实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传统的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深入探讨了新兴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 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关于“谁是创作者”的法律争议日益激烈。本书全面考察了现有著作权法体系在面对机器自主创作时的困境,分析了“输入数据”的版权风险以及AI模型本身的技术秘密保护问题。我们探讨了“人机协作”模式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权利分配和利益平衡。 二、商业秘密保护的数字化升级 商业秘密保护已从物理安全转向信息安全。本书侧重于企业在云存储、远程办公环境下,如何构建符合法律标准的“合理保密措施”。内容包括对员工离职后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性审查,以及在面对网络窃密和内部信息泄露时,采取的民事救济与刑事追责的法律衔接。对于技术秘密的披露,特别是涉及跨国合作时的法律边界,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四部分:金融市场稳定与监管的法律应对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系统重要性要求监管框架必须具备前瞻性和穿透力。本书对现代金融工具的法律属性及其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证券发行与信息披露的透明化要求 本部分重点关注全球证券市场的监管动态,特别是针对IPO过程中的尽职调查责任的深化。我们分析了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在新兴金融工具(如加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认定难度。对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书强调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在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和规避声誉风险方面的法律重要性。 二、金融稳定与系统性风险的法律规制 面对复杂的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活动,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界定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内容包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结算的法律确认,以及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地区)监管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采取的特殊处置机制(如“有序清算”与资产剥离的法律程序),以期在维护市场信心的同时,实现股东和债权人的公平受偿。 总结: 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企业高管及商学院师生提供一个宏大而精深的视角,理解支撑当代商业世界运转的法律框架。内容注重理论深度与实务操作的结合,旨在培养读者在复杂法律交错中,进行精准判断与有效风险管理的能力。它不是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法律在社会经济变革中如何适应、引导和重塑商业秩序的深度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亞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民商法碩士研究生導師,就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研究所,中國民法典編纂合同法組專家成員。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利潤分配請求權問題研究》、《現代企業行為規範》、《現代市場法則》、《金融法概論》、《經濟法概論》等著作,主編和參與編著《公司法學》、《公司法原理與適用》、《合同法原理與適用》、《稅法理論與實務》、《合同法原理與合同糾紛處理》、《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等幾十多部著作,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課題多項。

图书目录

作者簡介
 
第一章 期貨與期貨法基本原理
第一節 期貨市場經典案例回顧與評價/2
一、巴林銀行倒閉事件/2
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5
三、327國債期貨風波/8
四、光大「烏龍指」與跨市場內幕交易事件/12
第二節 期貨基本制度研究/13
一、期貨與期貨合約/13
二、期貨交易/21
三、期貨市場/27
四、中國大陸期貨上市制度/33
第三節 期貨法概述/38
一、期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38
二、《期貨法》的基本內容/41
第四節 期貨合約實證研討/44
 
第二章 期貨市場主體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節 期貨交易所/54
一、期貨交易所的性質及法律地位/54
二、期貨交易所的職能/55
三、期貨交易所的設立、變更和終止/57
四、期貨交易所的組織結構/58
五、中國大陸境內期貨交易所/62
六、境外國家和地區主要期貨交易場所/65
第二節 期貨投資者/68
一、套期保值者與投機者/68
二、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69
第三節 期貨經紀商/75
一、期貨經紀商的分類/75
二、中國大陸的期貨公司/78
第四節 期貨結算機構/85
一、期貨結算機構的形式/85
二、期貨結算機構的職能/85
三、結算體系/86
四、中國大陸境內期貨結算機構/86
五、結算擔保金制度/87
第五節 期貨市場其他主體/88
一、期貨保證金存管銀行/88
二、交割倉庫/88
三、期貨信息資訊機構/90
四、期貨監督管理機構/90
五、期貨行業自律機構/91
第六節 期貨市場主體實證研討/92
 
第三章 期貨交易規則法律制度
第一節 期貨交易規則原理/112
一、期貨交易保證金制度/112
二、當日無負債制度/114
三、持倉限額和大倉報告制度/115
四、漲跌停板制度和熔斷機制/118
五、強行平倉制度和強制減倉制度/124
六、交割制度/128
七、套期保值制度/130
八、期貨結算制度/132
第二節 期貨交易規則制度研究/135
一、保證金制度研究/135
二、強行平倉制度研究/137
第三節 期貨交易規則實證研討/139
一、交割制度實證研討/139
二、無負債結算案情回放/146
 
第四章 期貨市場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節 信息披露概述/154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154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產生、發展及作用/154
三、期貨市場信息披露制度/155
第二節 中國大陸期貨信息披露制度原理/157
一、期貨信息披露制度的規範/157
二、期貨信息披露的主體及披露要求規定/157
三、期貨信息披露內容/158
第三節 期貨信息披露制度理論研究/162
一、中國大陸期貨市場信息披露的法律淵源/162
二、期貨市場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162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建議/164
第四節 期貨市場信息披露實證分析/165
 
第五章 期貨市場禁止行為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節 期貨市場禁止行為/192
一、禁止行為的基本內涵/192
二、期貨禁止行為的種類/192
三、中國大陸法律法規關於期貨禁止行為的規定/193
四、期貨交易禁止行為的認定機構以及有關標準/194
第二節 操縱市場行為/197
一、操縱市場行為的概念/197
二、具體操縱市場的行為/198
第三節 內幕交易行為/199
一、內幕交易的基本內涵及其性質/199
二、內幕人/200
三、內幕信息及其特點/204
第四節 欺詐行為/206
一、欺詐行為的基本內涵/206
二、欺詐行為的表現形式/209
第五節 期貨市場禁止行為實證研討/213
一、操縱市場行為/213
二、期貨欺詐行為/224
 
第六章 期貨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節 期貨市場監管概論/234
一、監管的概念和目的/234
二、期貨市場監管的模式/235
三、中國大陸期貨市場監管的原則/235
第二節 期貨市場的監管模式比較法研究/237
一、三級監管模式/237
二、兩級監管模式/240
第三節 中國大陸期貨市場的監管制度原理/240
一、期貨市場監管總述/240
二、證監會的監管/244
三、中國期貨業協會監管/247
四、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247
五、期貨交易所/248
第四節 中國大陸期貨市場監管制度研究/248
一、期貨市場監管的正當性分析/248
二、期貨監管比較法分析及其借鑑/251
三、中國大陸目前期貨監管存在的問題分析/253
四、對中國大陸期貨市場監管的建議/255
第五節 期貨交易監管實證探討/259
 
第七章 期貨法律責任制度
第一節 民事責任/268
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268
二、期貨侵權的民事責任/276
第二節 行政責任/279
一、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行政責任/279
二、期貨經營、自律機構的責任/282
三、期貨服務機構的責任/285
四、期貨監管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287
第三節 刑事責任/287
一、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刑法》第160條)/288
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法》第161條)/288
三、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刑法》第169條之1)/289
四、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刑法》第174條第1款)/290
五、偽造、變造、轉讓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批准文件罪(《刑法》第174條第2款)/290
六、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刑法》第178條第1款)/291
七、偽造、變造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刑法》第178條第2款)/291
八、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刑法》第179條)/291
九、內幕交易、洩露信息罪(《刑法》第180條第1款)/292
十、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刑法》第180條第4款)/292
十一、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刑法》第181條第1款)/293
十二、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罪(《刑法》第181條第2款)/293
十三、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刑法》第182條)/294
十四、挪用資金罪、挪用公款罪(《刑法》第185條)/295
十五、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違法運用資金罪(《刑法》第185條之1)/295
十六、非法經營罪(《刑法》第225條)/295
十七、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刑法》第229條第1款)/296
十八、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刑法》第229條第3款)/296
第四節 法律責任實證研討/297
一、民事責任實證研討/297
二、行政責任實證探討/316
三、刑事責任實證研討/327
 
後 記/335
參考文獻/3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小平說:「金融很重要,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盤皆活。」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期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期貨市場作為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的市場,未來將在有效防範價格風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僅從2018年看,中國大陸期貨市場成交整體呈回暖趨勢。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30.29億手,累計成交額210.82萬億元,同比增長12.20%。其中,商品期貨成交量30.02億手,占總成交量的99.10%,成交額184.70萬億元,占總成交額的87.61%。值得一提的是,原油期貨2018年3月下旬上市以來累計成交額占全國期貨市場總成交額的6.04%,是今年中國大陸期貨市場成交額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金融期貨累計成交量0.27億手,累計成交額26.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3%和6.22%,分別占全國市場的0.90%和12.39%。近些年,中國大陸商品期貨品種不斷豐富,基本涵蓋了有色、黑色、能源化工及農產品等行業。繼2010年中國大陸推出滬深300股指期貨後,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和5年期、10年期、2年期國債期貨陸續推出,金融期貨品種也不斷豐富。期權品種逐年擴容,現有50ETF期權、豆粕期權、白糖期權及銅期權。目前,中國大陸上市的期貨和期權品種數量達61個,其中商品期貨51個、金融期貨6個、期權4個。
 
  為了規範期貨交易行為,加強對期貨交易的監督管理,維護期貨市場秩序,防範風險,保護期貨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中國大陸於2007年3月6日發布《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於當年4月15日施行,最近一次的修訂是2017年3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法(草案)》在經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一次審議後,2021年4月29日在中國人大網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在經過一年的討論和醞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以下簡稱《期貨法》)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並於202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次《期貨法》的制定,以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全面系統規定了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各項基礎制度,為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具有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劉亞天
2022年6月於北京世紀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號稱「期貨法原理與實務研究(二版)」的書,老實說,對於一個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有些年頭的交易者來說,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它試圖架構起一個完整的法規體系,從基礎概念到複雜的衍生性商品規範,編排上還算嚴謹,教科書的味道蠻重的。不過,當你真的面對到盤面上瞬息萬變的違規疑慮或是跨國交易的管轄權問題時,書裡提供的案例分析和法條詮釋,總顯得過於靜態和學理化。我特別在意的是,市場實務中那些灰色地帶的處理邏輯,例如某些新型態的量化交易模型如何被現行法規解釋套用,這部分書籍的著墨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它更像是一本紮實的法律系教材,適合剛入門的法律學生建立框架,但對於想把這些知識直接「變現」應用在期貨業務合規操作上的專業人士,恐怕需要另一套更貼近實戰的指引。整體來說,它具備了學術上的完整性,但實務操作的銳利度略嫌不足,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兩難局面。

评分

如果以閱讀的「愉悅度」來衡量,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硬核」,充滿了精確的法律術語,幾乎沒有任何讓讀者喘息的空間。它紮實地覆蓋了期貨交易的法律基礎,對於《期貨交易法》的脈絡梳理堪稱詳盡。然而,閱讀體驗上,它就像在啃一本厚重的法律辭典,雖然知識量很大,但消化起來非常費力。我認為,優秀的實務研究書籍,應該能夠在傳達嚴謹性的同時,用更生動的筆觸將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與真實的商業場景連結起來。例如,在探討保證金制度的法律效力時,若能穿插一些不同市場參與者(如自營商與一般法人客戶)在追繳保證金時的法律權利義務差異,並輔以實際的合約條款爭議,那會讓內容顯得更有價值。現狀是,它提供的多是「應然」的法條解釋,而非「實然」的市場運作法則。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整理文獻和法律見解上的勤奮,這點絕對值得肯定。排版清晰,條理分明,每一個章節的邏輯推進都相當順暢,特別是對期貨市場的監管架構演進有著詳盡的歷史梳理。但說真的,台灣期貨市場的生態其實非常獨特,它受到來自國際標準的壓力,又必須貼合本土金融監理單位的具體要求,這兩股力量拉扯出的實務困境,本書呈現得不夠生動。我期待的是更多關於近期重大裁罰案例的深度剖析,去探討法院在解釋期貨交易的「意圖」或「實質控制」時,是如何權衡的。光是把法條條文羅列出來,然後加上學者的標準註解,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要處理合約風險和結算交割的夥伴來說,幫助有限。我甚至覺得,書裡關於資訊揭露和內線交易的章節,用來應付期貨公會的年度複訓可能綽綽有餘,但想用來指導大型機構的風險控管部門制定更積極的內控政策,可能還需要參考更多國際證監會(SEC或FCA)的最新指引。

评分

坦白講,這「二版」的更新程度,讓人不禁懷疑它是不是真的跟上了近兩年台灣期貨市場的數位化浪潮。當我們都在討論區塊鏈技術在結算或保證金管理上的潛力時,這本書對於電子交易系統的法遵要求,描述得彷彿還停留在傳統的電話下單時代。期貨的「實務研究」不應該只停留在法條的字面意義,更該深入探討技術變革帶來的法律灰色地帶。例如,演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在台灣的責任歸屬問題,當機器自動下單觸發異常交易信號時,究竟是程式設計師、數據供應商還是下單帳戶持有人該負主要責任?這種前瞻性且具備爭議性的議題,是當前金融監理最頭痛的地方,但我在這本著作中幾乎找不到深入的辯證或作者的獨到見解。它更像是一個穩健但保守的法律知識庫,缺乏對未來挑戰的預判能力。

评分

總結來說,對於想準備國家考試,需要一個全面且結構化的知識體系的人來說,這本《期貨法原理與實務研究(二版)》絕對是庫存中的重要一員。它的學術脈絡清晰,對於基礎理論的建構無懈可擊。然而,一旦你將「實務研究」這四個字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衡量,它在處理當代金融市場的「速度」和「複雜性」上,顯得力不從心。我希望未來的增訂版,能更勇敢地面對金融科技(FinTech)對期貨市場監理帶來的衝擊,並且在案例的選擇上,能跳脫出傳統的場內外期貨區分,多著墨於跨境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國際法規協調問題,那才是當前台灣金融業界面臨的真正痛點所在,也才真正配得上「實務研究」這個沉甸甸的標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