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套節日故事讀本(二版)

孩子的第一套節日故事讀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良
图书标签:
  • 节日故事
  • 儿童文学
  • 绘本
  • 亲子阅读
  • 传统节日
  • 故事集
  • 启蒙教育
  • 文化传承
  • 二年级
  • 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節日故事1:年節《年獸阿儺》
  1.〈年獸阿儺〉
  劈哩啪啦,鞭炮響,過年了!
  傳說中,「年」是愛吃人的怪獸。穿紅衣、放鞭炮,是為了嚇跑可怕的年獸。其實,年獸和人類之間,有個天大的誤會……
  2.〈將軍站門〉
  過年時,在門前貼上新的門神畫像,據說可以護佑一家平安。門神叫做什麼名字?為什麼長得那個樣?這個典故,和一個夜夜做噩夢的皇帝有關……

  節日故事2:元宵《元宵姑娘》
  1.〈元宵姑娘〉
  你知道最早的「元宵」不是指湯圓,而是漢朝一個小宮女的名字嗎?傳說元宵姑娘做的湯圓特別好吃,卻因為思念家人,總是邊做邊掉眼淚。聰明的大臣東方朔,想出了一個妙計……
  2.〈天燈照平安〉
  從前年關快到時,山賊總會趁著家家戶戶忙著採辦年貨,出來打家劫舍,村民們為此苦惱不已。所幸,長老找到了傳說中的山洞,並巧妙的化解了災禍……

  節日故事3:清明《媽祖林默娘》
  1.〈媽祖林默娘〉
  小小臺灣,就有五百多座媽祖廟,媽祖生日更是每年的重要慶典。傳說,媽祖出生時就跟別的小孩不一樣:一直到滿月都沒有哭過,所以取名「默娘」;十三歲時已經精通法術、醫術,還會預測天氣……
  2.〈寒食與清明〉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身,同樣都有「慎終追遠」的意義。每逢寒食節,家家戶戶一個月內不能生火燒煮食物,只能吃冷食。這樣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節日故事4:端午《鍾馗捉鬼》
  1.〈鍾馗捉鬼〉
  鍾馗因為長相凶惡,受封為「驅魔大神」,鬼怪見了他都害怕。唯獨山中惡鬼「厚臉皮大王」,仗著自己一張厚臉,天不怕地不怕──鍾馗會用什麼妙計收服他呢?
  2.〈白蛇傳奇〉
  白蛇化成了人形,嫁給心愛的許仙。夫妻倆過著平靜的日子,直到端午節這天,白蛇喝多了雄黃酒,一不小心……

  節日故事5:七夕《牛郎織女的鵲橋》
  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夜空中閃爍的星星,也是中國最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中,孤兒牛郎得到神牛的幫助,娶了玉帝的女兒──織女為妻。夫妻倆原本快樂的住在天宮裡,卻因為貪戀玩樂而荒廢工作。震怒的玉帝只好……
  2.〈巧姑娘的鵲橋〉
  巧姑娘遺傳了父親的好手藝,對針線活兒特別有天賦。「乞巧」那天,她展示了費時一年才完成的鵲橋圖。這幅精巧的鵲橋圖,發揮神奇的力量,實現了巧姑娘的心願………

  節日故事6:中元《目連救母》
  1.〈目連救母〉
  你知道中元節除了祭拜「好兄弟」,也是提醒我們「盡孝道」的節日嗎?佛門弟子目連用「神通眼」找到正在地獄受苦的母親,老法師指點目連,要救母親,只有一個方法……
  2.〈小鎮的搶孤手〉
  搶孤到底在搶什麼?為什麼要在鬼月結束前舉行呢?小鎮男孩樹仔代表家族參加「搶孤」活動,好不容易搶得獎品,不料卻引起了家族紛爭……

  節日故事7:中秋《月餅裡的祕密》
  1.〈月餅裡的祕密〉
  中秋節月餅,竟然成為漢人打倒韃子的祕密武器?「吃月餅可以避邪,如果覺得好吃就照著做。」收到月餅的人都得到這樣的口信。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2.〈吳剛砍桂樹〉
  年輕聰明的吳剛,學什麼都沒有耐心,最後決定學作神仙,逍遙自在。神仙師父要吳剛先把月亮上的桂樹砍倒,才有資格成仙,但桂樹竟然……

  節日故事8:冬至《火頭僧阿二》
  1.〈火頭僧阿二〉
  臘八就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這天要吃「臘八粥」,並從這天起,陸續開始準備年節用品。臘八粥就是「什麼都有的粥」,最早是一個憨厚的小和尚發明的……
  2.〈糯米山果子〉
  相傳冬至吃湯圓的典故,來自於古時候的一個狀元郎。元元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母子倆卻因為誤會而分開。元元用糯米做成山果子,黏在滿山的樹上,企盼找回母親……

本書特色

  ★多位資深兒童文學作家X插畫家,為孩子聯手量身打造最好看的故事集!

  ★八書八主題,一書雙故事,融合奇幻、童趣、寫實、溫馨風格,讓孩子更易親近節俗文化。給孩子最有生活感的節日故事讀本!

  ★完整收錄八大傳統經典節日──年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冬至,過節日的時候看故事,孩子更有感覺!

  ★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李豐楙教授專文解說,節日的由來與有趣的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與禁忌等,把特殊的節慶日子變得更有味!

  ★首刷套書限量加贈 「二十四節氣小百科」與「2023年歲時曆」,以生動幽默的插圖及淺顯易懂的文字解說「二十四節氣」,帶領讀者認識24節氣的由來、相關飲食及俗諺,傳承老祖宗的智慧,豐富孩子對四季節氣的感受,讓孩子對「生活」更有感!

  *有注音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孩子的第一套节日故事读本(二版)》的反向、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 --- 历史的深处与宇宙的边界:《文明的兴衰:从古文明的奠基到星际探索的黎明》 导言:追问何以为“我们”——一部横跨时间与尺度的宏大叙事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断裂、秩序与混沌的交响乐。我们栖居的此刻,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次历史转折点、技术飞跃与文化碰撞的累积。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年代与帝王将相,它旨在深入挖掘驱动人类社会形态转变的核心动力——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信仰体系的构建与瓦解,以及科技对既有范式的颠覆。我们将视野拉回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定居点,穿越数千年的城邦兴衰,最终投射至人类对地球之外世界的无限向往。 第一卷:文明的摇篮与最初的秩序(公元前 4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第一章:泥板上的契约与尼罗河的馈赠 本卷将细致剖析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逻辑。我们聚焦于文字的起源如何从单纯的记账工具演变为维护复杂官僚体系的基石。对于苏美尔城邦的竞争性治理模式,与尼罗河流域依赖神权统治的中央集权制进行深度对比。重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法律思想,探究其对社会阶层固化与公正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雅典的辩论与罗马的工程 我们将探讨古典文明的爆发点。希腊城邦的政治实验,特别是雅典民主的直接参与制,如何与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本书着重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思想体系,如何为后世的伦理学与政治学奠定框架。 随后,视线转向罗马。罗马的伟大不在于其哲学思辨,而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法律整合能力与工程技术。我们将详尽解析罗马法系的演变、行省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引水渠、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如何支撑起一个跨越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第三章:东方帝国的统一与哲学传承 在西方世界忙于城邦角力时,东方的大地正在酝酿空前的统一。本书将深入阐述秦汉帝国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成功地将广袤的土地整合为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政治实体。同时,对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修齐治平”理念进行辨析,并将其与印度的婆罗门教等级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其对社会流动性的长期制约。 第二卷:信仰的扩张与知识的失落与重塑(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第四章:跨越欧亚的信仰之网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全球性宗教与文化网络重构的时期。本章将重点分析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短时间内横跨北非、中东直至伊比利亚半岛的扩张过程。我们将审视阿拔斯王朝时期在巴格达建立的“智慧宫”如何系统性地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特别是代数学和光学领域的研究。 第五章:拜占庭的坚守与西欧的碎片化 在西方,罗马的遗产在日耳曼王国的冲击下逐渐演化。本书细致描绘了拜占庭帝国如何充当东正教与古典知识的最后堡垒。同时,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着重探讨庄园经济的内生逻辑以及教会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对经院哲学的探讨,将集中于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 第六章:丝绸之路的脉动与技术扩散 文明的交流并非总是伴随着刀剑。本卷特设章节,追踪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商品与思想的流动。重点关注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传播路径上的技术变异,以及它们如何最终间接催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第三卷:科学革命与全球秩序的重塑(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900 年) 第七章:理性之光与世界观的坍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非孤立事件,它们是西方思维模式从神学向人本主义迁移的必然结果。本章聚焦于哥白尼、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发现,如何系统性地挑战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并建立起一套可被数学描述的、机械论的宇宙观。我们将分析这种新的世界观如何深刻影响了启蒙思想家对政府、权利和自然法的理解。 第八章:机器的轰鸣与社会结构的重构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更为剧烈的“物种加速”。本书将超越对蒸汽机和纺织机的简单描述,深入探讨能源(煤炭)的可得性、劳动力市场化与金融资本的集中如何共同构成了工业化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我们将对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进行批判性对比,考察工业化对城市结构和家庭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第九章:帝国的逻辑与非西方世界的抵抗 19 世纪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权力倾斜。我们将分析欧洲列强如何运用工业技术和新的军事学说(如全疆域战争理论),将全球大部分地区纳入其经济与政治轨道。对于亚洲和非洲社会如何在新旧力量的夹击下,尝试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激烈抵抗(如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起义)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案例研究。 第四卷:原子、信息与未来的疆域(公元 1900 年 – 至今及展望) 第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治理的尝试 20 世纪的冲突,其烈度源于工业化生产力与过时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结合。本章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后勤学、宣传战的特点,以及两次战争后国际社会为避免自我毁灭所建立的诸如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等治理结构的局限性与贡献。 第十一章:冷战的张力与信息时代的诞生 冷战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对峙,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与技术路线的赛跑。我们将探讨核威慑理论的形成,以及对信息技术(如晶体管、早期互联网)的巨大投入,如何无意中塑造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数字基础设施。 第十二章:迈向星辰与文明的终极问题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聚焦于人类当下的处境与未来方向。我们将审视全球化进程中涌现的新型地缘政治挑战、气候变化对既有文明模式的压力。最后,本书将以太空探索为象征,探讨人类文明跨越行星界限的必要性与技术门槛,并对长时段的“费米悖论”与“大过滤器”等概念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辨,追问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我们文明的独特性与脆弱性何在。 ---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求知者,而非仅仅满足于了解“特定节日习俗”的入门读物。它关注的是结构、动力与范式转换,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严谨且充满思辨深度的历史与未来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素宜


  新竹人,目前為國小教師。一九八七年第一篇童話作品〈純純的新裝〉在《國語日報》發表後,開始努力於兒童文學創作。作品得到國語日報牧笛獎、金鼎獎等多項肯定,著有《禮物森林》《三隻蝌蚪蛙》《柿子色的街燈》《天才不老媽》《妮子家的事》《山櫻花》《千段崎》等三十餘冊作品。

管家琪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1991年5月底辭掉民生報記者工作後,在家專職寫作至今,努力耕耘於少年兒童文學領域,著作甚豐。目前在臺灣已發表創作、翻譯、改寫作品三百餘冊,在大陸、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也有一百多冊作品出版。曾多次得獎,譬如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臺灣中華兒童文學獎、金鼎獎等。

陳木城

  1995年生,彰化人。歷任國小教師、記者、主任、國語輔導員、校長等,現任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喜歡生態田野、語文閱讀、文學創作,出版有童話、兒歌、詩集、圖畫書、詩論、翻譯改寫、生態環境等計三百餘冊,曾經得過國內文學及教育獎項二十餘種。

黃女娥

  1950年生,雖說年近半百,在朋友的心目中和口中卻永遠是個「女兒」。喜歡喝茶、喝咖啡、精緻的杯子和茶壺,對她總有著磁鐵般的吸力。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有錢有體力環遊世界。

張劍鳴

  筆名安珂、丘陵。河北省安國縣人,1926年生、1996年逝,熱愛攝影、登山,以及兒童文學。以「用牛刀殺雞」的嚴謹態度從事兒童文學編、寫、譯。大力引介並翻譯歐美的兒童文學經典名著,以及兒童文學基礎觀念的文章,並曾在國語日報周日版主編「兒童文學周刊」。譯著作品近百餘冊,膾炙人口《柳林中的風聲》《怒海餘生》《小探長探案叢書》等譯作,至今仍經常為人提及,念念不忘。

馬景賢

  1933年生,河北良鄉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國語日報董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編有《兒童文學論著索引》,主編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翻譯有《天鵝的喇叭》《山難歷險說》等。改寫有《三隻小紅狐狸》等,創作有《國王的長壽線》《小白鴿》《念兒歌學國字》等,以《小英雄與老郵差》一書獲得國家文學獎。

蔡惠光

  一個非常純粹O型牡羊座的人,個性耿直,重情義。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即進入國語日報出版部,擔任編輯,從事兒童文學工作。

  最大的收穫,不是譯作十本書,而是工作的成品豐盈了一對兒女的童年生活,培養了他們正向的價值觀,和與書為友的習慣。堅信在高科技的新世紀,兒童更需要文學的熏陶。

陳昇群

  是個小學老師,喜歡把故事「寫」在課堂上,有機會,才翻出來轉印在紙上。因為每一個會說、愛說故事的老師都喜歡這麼做,說故事不像講解數學題目這麼辛苦,而聽故事又比做作業快樂得多。

  由於是個老師,常常裝出一副「威嚴」的臉,但又愛思考奇奇怪怪的問題,在眼前畫出許多「勾勾加一點」,所以為了找尋答案,學會了看書、看電影,以及喜歡遊歷許多地方。

林良

  生於1924年,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習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林良」本名為小讀者寫作,是小讀者口中的「林良爺爺」。2005年以國語日報董事長兼發行人退休,退休後繼續從事寫作。以兒童文學工作為生平職志,為兒童寫作長達五十多年,其中以「看圖說話」專欄與小讀者結緣,又以《小太陽》一書廣獲讀者共鳴。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等殊榮。

繪者簡介

葉慧君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O型天蠍座、崇尚自然、響應環保、以素食為主。長期致力於插畫創作,最喜歡跟小朋友玩在一起,目前任教於明道大學數位設計學系。作品有《一百歲的年輕人》《禾埕上的琴聲》《媽祖林默娘》《小木偶與金鑰匙》等。

黃淑華

  1965年生,臺中人。在童書出版業任職逾二十年,其作品「我愛麻煩」曾獲得第五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優選,1998年福爾摩莎兒童圖書插畫入選獎,文建會兒歌一百選佳作。作品有《黑白花》《為天量身高》《聰明的波麗和大野狼》等。最大願望是走遍全世界,最大夢想是開一家擁有世界各國圖畫書的「餐廳」。

甘和栗路

  SINCE1985,自由插畫人(我希望)。

  小時候,第一次寫「我的志願」的時候,其實我不知道,長大以後要變成誰、要做些什麼。我只希望,我現在喜歡的事情,長大以後也不要忘記。這麼多年以後,為了她﹔我要說:謝謝妳,我沒有忘記。

孫基榮

  自稱「豆子爺」。1967年生,復興商工繪畫組畢業。曾任卡通公司背景師,目前從事專業插畫設計。喜愛電影、小動物、大自然。對於流行資訊特別敏感並有獨到的鑑賞力。為了趕稿可以連續三天三夜不吃飯……(都吃麵)。

洪義男

  1944年生於臺北市大龍峒孔廟邊,曾獲漫畫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金鼎獎、中華幼兒金書獎等。作品有《西遊記》《雅美族的飛魚季》《水筆仔》《女兒泉》《西遊記》等數十本之多,成績斐然,40年來未曾停筆創作。2011年逝,終生優游在漫畫和插畫之中。

徐建國

  1965年生,臺灣省新竹人。復興美工畢業。喜歡畫畫,喜歡旅行,喜歡做夢。喜歡捉昆蟲,喜歡思考,不喜歡囉嗦。

柯光輝

  每個兒童都是一顆藏有無限潛能的種子,我願在這片蘊藏寶藏的土地上努力耕耘,投注濃郁的感情,讓幼苗日益茁壯,綻放明日美麗又豐碩的果實。繪有《頑皮的松鼠》、《飛天小金》、《快樂村》、《池塘媽媽》等書。曾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吳嘉鴻

  1972年生,水瓶座,臺南人。專職插畫工作者,圖畫書俱樂部成員。作品散見於各網站及出版品和教材。出版品有《想躺下的不倒翁》《一隻母雞叫蔥花》《歡樂豬仔村》《阿魯先生》《找快樂的鱷魚先生》《鱷魚日記》等。最大的心願就是活到老畫到老。

張振松

  出生於嘉義鄉下,卻在城市長大。願望是當個花農,現在卻在畫畫……。曾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現為專職插畫家。作品曾獲時報開卷最佳童書、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等。作品有《晒棉被的那一天》《老鼠捧茶請人客》《阿金的菜刀》《田都元帥》《砲臺歷險記》等近五十冊。

曹俊彥

  1941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歷任中華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信誼基金會總編輯、自由創作者等。

  從事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年,不但是創作量多樣豐碩的創作者、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也是教育推廣者,被譽為臺灣兒童文學界的點子王,書、寫、編、說、教的臺灣兒童書界全能達人。目前已出版兩百多本圖畫書和插畫書。

龔雲鵬

  曾任廣告公司藝術指導。曾為信誼基金會、中華兒童叢書、親親文化、東方圖書、光復書局、臺灣兒童叢書、東華書局、幼獅文化、紅番茄公司、資策會……創作兒童圖畫書多本。插畫風格多元,作品散見於壹週刊、時報周刊、講義堂、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國語日報等。

卓昆峰

  1962年生於臺灣高雄。復興商工、文化大學畢業。學生時代就開始從事插畫工作者。目前在家養貓,畫畫,每次畫畫時,貓咪都喜歡來湊一腳。以後會一直畫下去,希望自己年老時,能成為一個製造手工家具的木工。

梁淑玲

  1971年生。
  1995年畢業於關渡的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
  1996年獲得「陳國政兒童文學獎」。
  1997年獲得「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
  出版有《椅子樹》、《小白還是小黑》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519078
  • 叢書系列:故事館
  • 規格:平裝 / 768頁 / 17 x 22 x 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6歲~10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台灣的兒童書籍市場,競爭真的超級激烈,要脫穎而出不容易。我會期待這套書在語言運用上能展現出台灣本土的特色或語感。也許是某種熟悉的詞彙運用,或是某種只有我們這邊孩子才懂的幽默感,讓他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畢竟,很多進口的翻譯書雖然內容紮實,但有時候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在地化的溫度。如果這套書能做到在故事的場景、人物的互動中,隱約透露出台灣特有的生活樣貌,哪怕只是一點點關於飲食、關於氣候的描述,都會讓我覺得,這真的是為我們孩子量身打造的。這不僅僅是一套故事,更像是一份溫暖的文化連結,讓孩子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建立起對自身環境的認同感,這對我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

评分

我對這種成套的「主題式」讀物總是有種莫名的期待,總覺得它是不是藏著什麼厲害的編輯邏輯在裡面。我猜想,這套書的編排肯定是經過設計的,或許是從最簡單、最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主題開始,然後慢慢過渡到比較複雜或需要想像力的部分。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在故事中能巧妙融入「生活教育」或「情感引導」的書籍。譬如說,如何處理等待、如何面對分享、或是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這些軟實力的培養,比單純的知識灌輸來得更重要。如果這套書能在每個故事裡都埋藏著一個小小的道德光芒或溫暖的訊息,那它就具備了非常高的價值。我會非常仔細地觀察,它處理這些情感議題的手法是否細膩、是否能讓家長有話可說,而不是讀完就沒事了,希望它能成為我們親子共讀時的優質對話起點。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型的讀本一直抱持著有點懷疑的態度,因為市面上太多都是內容空泛、文字重複性高,讀個兩三次就膩了的那種。不過,這套書的裝幀質感給了我一點信心。我特別注意到它似乎在選材上很講究,雖然我還沒深入了解主題,但那種「用心編排」的氛圍是藏不住的。我比較在意的是,故事的節奏感如何?會不會太過冗長讓孩子失去耐心?或者說,文字的編排是不是足夠活潑,能吸引低齡讀者?畢竟,很多繪本雖然圖畫很美,但文字如果太「文學化」或太「書面語」,對剛接觸閱讀的孩子來說,其實是有點門檻的。我希望它能用最簡單、最生活化的語言,引導孩子進入情境,同時又能保有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而不是為了押韻或文字堆砌而犧牲了閱讀的流暢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超越了一般「應付」孩子的讀物,真正有助於建立他們對閱讀的正面連結。

评分

身為一個常常需要邊做家事邊陪讀的家長,我對書本的「實用性」要求其實蠻高的。所謂實用性,不是指它能教孩子多少數學公式,而是指它在家庭日常使用時的便利性。例如,這套書的單冊尺寸是不是剛好適合小手抓握?打開來會不會「趴」不住,需要大人一直扶著?如果它的設計能讓孩子在自己嘗試翻閱時,不會因為書本結構問題而感到挫折,那對培養自主閱讀習慣絕對有極大的幫助。另外,我還在想,這套書的整體主題跨度會不會很廣?如果它能涵蓋到不同季節、不同情境的體驗,那它就能在一年四季中都發揮作用,而不是只在特定時間才能拿出來讀。畢竟,好的讀本應該是能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孩子童年記憶的一部分,而不是只能在特定節日才「紀念性地」出現一下。

评分

哎唷,這套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色彩非常鮮豔活潑,圖案線條也很圓潤可愛,一看就知道是給小小孩看的,那種童趣感馬上就跳出來了。我兒子看到的時候,眼睛簡直都要變成星星了,馬上就想抓過來看。雖然我還沒仔細翻閱內文,但光是外觀,就已經成功抓住他的注意力了,這點真的非常重要,畢竟現在的小朋友注意力都很短暫,能讓他們願意主動拿起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紙張的材質摸起來也蠻有份量的,感覺比較耐得住小手小腳的摧殘,這對我這種每天都在跟玩具和書本的「損壞」搏鬥的媽媽來說,簡直是救星來的。而且邊角處理得很好,不會太銳利,這樣在翻閱時也比較安全,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整體來說,光是從外觀的質感和設計感來看,這套書的用心程度是看得出來的,絕對是那種會想擺在客廳書架上展示一下的類型,不只是給孩子看,大人看了心情也會變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