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至誠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入门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二版
  • 理论
  • 方法
  • 社会现象
  • 文化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社會現象被認為是一種動態形式。凡社會生活的形式、內容、組織、作用以及過去和現在的種種事實和人類策劃改進社會生活的種種理想、計劃和方法都屬於社會學研究的範圍。

  本書以清晰簡要的筆調,概括性、通論性及整體性的方式,說明社會學知識的主要內涵,期望提供閱讀者:能運用社會學的知識,檢視我們生活的周遭世界,達到「學與思」的緊密結合,進而「宏觀思維,微觀作為」,懷抱理想社會,落實身體力行。
人类社会的多维透视:一部理解现代世界的基石之作 书名: 《社会结构与变迁: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 作者: 维克多·M·哈里斯 出版社: 寰宇学术出版社 页码: 780页 定价: 188.00元 --- 内容提要: 《社会结构与变迁: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复杂、快速演进的现代社会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书并未局限于对既有社会学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致力于将经典理论的深刻洞察与当代社会科学的最新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剖析支撑人类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驱动其持续变迁的核心力量,以及个体在宏大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全书围绕“结构、互动与变迁”三大核心主题展开,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整合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乃至部分心理学领域的关键概念,力图揭示隐藏在日常经验之下的社会秩序的脆弱性与韧性。 第一部分:社会秩序的基石——结构与制度的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社会结构的基础层面,探讨社会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并维持其稳定性的。 第一章:社会建构的视域——实在的界限 本章首先挑战了对“自然”和“客观”现实的预设,引入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通过考察语言、符号系统和心智范畴在集体认同形成中的作用,阐明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是如何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被“创造”并内化为一种“客观”真理的。重点分析了“常识”的社会起源,以及不同文化群体对同一现象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框架。 第二章:权力、合法性与统治的艺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权力的多面性,超越了单纯的强制力概念。它细致分析了韦伯意义上的合法性权威的类型(传统型、卡里斯玛型、理性-法律型),并结合福柯关于“权力-知识”的论述,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权力如何通过规训、监控和话语控制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关注了国家机器的演变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第三章:不平等的维度——分层系统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分层是理解社会冲突的钥匙。本章不仅回顾了阶级、身份和地位的经典理论模型,更引入了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分析视角,研究种族、性别、性取向和能力等多种身份维度如何共同作用,制造出复杂且难以逾越的社会鸿沟。本章通过对代际流动性、教育筛选机制和财富代际传递的实证数据分析,揭示了机会不平等的深层根源。 第四章:组织社会:官僚制、网络与非正式集群 本章考察了正式组织(如企业、政府机构)的运作逻辑。系统性地解析了经典官僚制模型的效率与异化,并将其与当代扁平化管理、网络化协作模式进行对比。着重讨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探讨了社会网络密度、强度和结构如何影响资源获取、信息传播乃至政治动员的效率。 第二部分:个体的能动性与日常生活的微观秩序 本部分将视角从宏大结构转向微观互动层面,关注个体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内进行行动、意义协商与身份维护。 第五章:互动场景的编排——角色的展现与管理 基于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本章细致描绘了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探讨了不同社会情境(如工作场合、家庭、公共空间)对表演的要求差异,以及个体在多个角色之间进行切换时所面临的“角色压力”。特别关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线上身份的构建与线下身份的脱节与融合问题。 第六章:意义的协商——规范、偏差与社会控制 本章聚焦于社会规范的形成与维护。它探讨了社会化过程如何将文化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约束,并分析了当个体行为偏离主流规范时,社会如何动员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控制机制进行干预。对“标签理论”和“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以理解偏差行为的社会功能。 第七章:情感的社会性——感受的共享与规制 这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本章强调情感并非纯粹的生理反应,而是深刻的社会产物。它分析了社会对于何种情感是“恰当”的设定(情感规范),以及个体如何学习并执行这些规范(情感劳动)。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的丧亲之礼、集体狂欢等仪式行为的考察,揭示了情感在维护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驱动力——变迁的轨迹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结构与互动置于时间轴上,审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转型及其未来走向。 第八章:工业化、现代化与宏大叙事的瓦解 本章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如何重塑家庭结构、劳动分工与时间观念。探讨了启蒙运动奠定的理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宏大叙事(如进步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衰落如何导致意义感的危机。 第九章: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张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国家的主权边界日益模糊。本章详细考察了跨国资本流动、信息技术革命和移民模式对地方文化、政治自主性带来的冲击。通过分析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问题和文化同质化趋势,探讨了地方性知识和身份认同如何在抵抗与适应中被重新激活。 第十:风险社会与不确定性的管理 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金融泡沫和流行病等“人造风险”,本章引入了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了现代社会如何从对“财富分配”的关注转向对“风险分配”的关注。探讨了科学专家系统在风险认知和应对中的矛盾地位,以及公众对这些系统信任度的变化趋势。 结论:复杂性时代的社会责任 本书在结尾处总结了理解社会复杂性的必要性。强调在技术迭代加速、社会认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拒绝简化主义的解释,保持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参与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的基础。 --- 本书特色: 理论的整合性与前沿性: 平衡了经典理论家(如涂尔干、马克思、齐美尔)的深刻洞察与当代学者(如布尔迪厄、吉登斯、哈贝马斯)对新现象的解释模型。 跨领域对话: 结构性地引入了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避免了学科壁垒的限制。 案例的普适性: 案例取材广泛,既包括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典型困境,也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在转型期面临的独特挑战。 清晰的逻辑脉络: 采用自上而下(宏观结构)到自下而上(微观互动)再回归时间维度(变迁趋势)的叙事结构,保证了论证的严密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政策制定者、跨文化交流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我们所处世界之运作逻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現任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經歷
  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東南工專兼任講師
  空中商專兼任副教授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人力資源室主任
  實踐大學主任秘書
 
  著作
  《高齡者社會參與》
  《老人長照政策》
  《老人福利服務》
  《社會科學概論》(第四版)
  《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福利概論》
  《教育社會學》
  《社會學是什麼》
  《當代社會問題》
  《社會福利服務》
  《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社會學》
  
  編著
  《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  

图书目录

序 i

Chapter 1 社會學的意義與性質 1
第一節 社會學的起源 2
第二節 社會學的性質 5
第三節 社會學的學者 8
第四節 社會學的探究 15
第五節 社會學的應用 17

Chapter 2 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19
第一節 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20
第二節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29

Chapter 3 社會互動與集體行為 37
第一節 社會機制 38
第二節 社會互動 42
第三節 社會角色 50
第四節 社會團體 57
第五節 集體行為 63

Chapter 4 社會教化與人格形塑 71
第一節 社會化的意義 72
第二節 社會化的功能 73
第三節 社會化的形成 75
第四節 社會化的理論 78
第五節 社會化的類型 84

Chapter 5 人口結構與人口變遷 87
第一節 人口研究 88
第二節 人口變遷 95
第三節 人口現象 97
第四節 高齡社會 102

Chapter 6 文化薰陶與社會規範 105
第一節 文化的界說 106
第二節 文化的功能 110
第三節 文化的組成 112
第四節 文化的影響 119
第五節 文化的差異 124

Chapter 7 社會制度與性別平權 129
第一節 社會制度 130
第二節 家庭制度 131
第三節 性別平權 136
第四節 宗教信仰 140
第五節 職業生活 144
第六節 休閒生活 148
第七節 傳播媒體 151

Chapter 8 都市生活與社區營造 157
第一節 都市的現象 158
第二節 都市的特徵 160
第三節 都市的生態 162
第四節 都市的問題 165
第五節 社區的營造 169

Chapter 9 社會組織與科層制度 175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定義 176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特性 177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類型 180
第四節 社會組織的理論 183
第五節 科層制度的特質 186
第六節 社會組織的變革 189 

Chapter 10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193
第一節 社會階層的定義 194
第二節 社會階層的理論 196
第三節 社會階層的測量 200
第四節 社會流動的意義 204
第五節 社會流動的模式 205

Chapter 11 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 209
第一節 社會問題的定義 210
第二節 偏差行為的性質 211
第三節 社會問題的理論 212
第四節 社會問題的控制 215

Chapter 12 社會變遷與社會發展 219
第一節 社會變遷的意義 220
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類型 220
第三節 社會變遷的導因 221
第四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224
第五節 社會發展的意義 234
第六節 社會發展的特徵 237

參考書目 24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973
  • 叢書系列: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黑格爾(G. W. F. Hegel)的名言「理性就是根據現實來思考」,闡明理想並非空洞冥思,也不是全然遙不可及的桃花源。隨著人類生產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門社會科學之間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都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和相互合作的趨勢。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社會現象被認為是一種動態形式。凡社會生活的形式、內容、組織、作用以及過去和現在的種種事實和人類策劃改進社會生活的種種理想、計劃和方法都屬於社會學研究的範圍。
 
  社會學一直到十九世紀三○年代才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促成社會學發展的關鍵是「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運動認為,人類的進步不僅是可能的,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社會生活範圍極廣,所以社會學知識浩繁。社會學的知識不是哲學的思辨,它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驗證性。社會學所要解釋的對象也不是包羅萬象的。有的理論是解釋社會結構的,有的理論是解釋人際關係的,有的理論是解釋社會變遷的。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無論是政治、經濟、法律等,其最底層均為社會學;而研究此共同生活的領域,正是社會學的主要內涵。在資訊爆炸的新時代,在知識型社會中,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學習,因此終身學習將非常重要,卡爾.羅杰士(Carl Rogers)即稱:一個受教育的人是一個學到如何去學習、應變,只有不斷追求知識過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而學習社會學的知識絕非僅止於熟悉社會運作的法則,而是經由對該知識的理解,為共同建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善盡社會成員一己的本分。
 
  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的風潮,生活世界「資訊化」的波濤,開啟了文明無限拓展的新疆域,開啟無限的希望,也預埋了深陷危機的威脅與挑戰。哈佛大學教授梭羅(L. Thurow)強調「在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新知識的創造與運用比傳統的因素更加重要」。在面對一個變動不羈的社會生活,導以理性探索,使人們得以解除蒙昧,以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啟迪,為人類指出一條發展門徑,顯然這是社會學努力的目標之一。
 
  社會學之父孔德(A. Comte)於建構社會學時,即強調該學問是一種科學。其後的社會學家無不企圖運用科學的程序和方式用以建構這門知識。經過對社會現象的理性探討,形成了模型理論。所謂「模型」是由於理論的抽象層次較高,為了能具體的說明某些事實,因此運用「模型」,以期概化到實際的社會現象。本書的撰述即是期盼能以清晰簡要的筆調,以概括性、通論性及整體性的方式,說明社會學知識的主要內涵,期望提供閱讀者:能運用社會學的知識,檢視我們生活的周遭世界,達到「學與思」的緊密結合,進而「宏觀思維,微觀作為」,懷抱理想社會,落實身體力行。倘使人人如此,在理性的剖析及積極的參與之下,將能夠改善人類的生活,增進人群的幸福。
 
  本書能順利的印行,特別感謝揚智文化公司閻富萍總編輯的玉成。惟知識分子常以「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揣譾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識
一一一年六月一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真的讓我對社會現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雖然我不是學社會學的科班出身,但每次翻開這本書,都會忍不住跟書中的概念對照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怪事。尤其是關於社會結構與文化形塑的部分,作者用非常貼近台灣社會的例子來闡述,像是傳統家庭觀念如何與現代化衝擊,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真的很強烈。舉例來說,書裡提到次級文化群體的形成,我馬上聯想到台灣某些特定社群的崛起與認同建構,他們如何與主流價值觀產生張力,作者的分析深入淺出,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學術化而卻步。不過,坦白說,有些比較偏向宏觀理論的章節,初讀時還是需要花點時間消化,可能需要多看幾次才能完全掌握其精髓。整體來說,它成功地搭起了一座橋樑,讓原本覺得高深莫測的社會學,變得親切又實用,對於想了解我們生活周遭社會運行邏輯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本值得推薦的入門磚。

评分

從一個對社會學抱持好奇態度的旁觀者角度來看,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的邏輯推演非常嚴謹,讀起來很有條理,不太會有那種「跳躍式思考」的混亂感。作者群顯然是從最基礎的「人與人互動」這個單元開始,逐步建構起宏觀的社會制度分析,這種由微觀到巨觀的建構過程,對於初學者建立穩固的學術框架至關重要。我喜歡它在每個章節結尾設置的「反思與辯證」單元,它不只是簡單的重點摘要,而是拋出一些發人深省的社會難題,引導讀者主動去質疑既有的觀念。雖然有些概念的定義非常精確,初讀時需要反覆咀嚼才能真正內化,但這也正是學術書籍的魅力所在,它逼迫你慢下來思考,而不是囫圇吞棗地接受資訊。總體而言,它紮實的學術底蘊和清晰的教學引導,讓它在眾多社會學入門書中脫穎而出。

评分

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帶給我的衝擊,其實更多是來自於它對「權力結構」的剖析。以往看待許多社會不公或階層固化現象,總覺得是個人努力不足或運氣不好,但書中透過結構性的分析,揭示了制度本身是如何暗中運作,將資源和機會進行分配,這讓我對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產生了更深刻的同理心,也理解了為何改變會如此困難。特別是對馬克思、韋伯等經典理論家的重述,作者並沒有流於表面,而是著重於他們的理論核心如何持續對當代社會學產生影響力,這點處理得非常細膩。唯一讓我有點出戲的是,在探討性別議題時,雖然內容處理得當,但案例的選擇似乎可以更貼近當前台灣社會對於性別流動性和多元身份的最新討論,畢竟社會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在不斷地演進,書本的內容更新速度能否跟上社會脈動,是一直值得關注的課題。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群看來是下了苦功的,光是能把跨文化比較的視角融入基礎概念中,就已經超越了很多侷限在單一國家視角的教科書。我特別欣賞他們在探討社會變遷時,不只是著眼於歐美經典理論的轉譯,而是積極地納入了亞洲脈絡下的觀察,這讓我在閱讀時,能更直接地將書中論點與台灣社會的急速轉型進行比對。比如說,在講述全球化如何重塑地方認同時,書中引用的案例與分析角度,讓我對台灣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體認,不再是單純被動接受,而是具有主動能動性的個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當代新興的數位社會學議題著墨稍嫌保守,或許是第二版更新的時程考量,但畢竟現今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無遠弗屆,如果能增加更多關於社群媒體、演算法偏見這類前沿的討論,那就更臻完美了。

评分

說實話,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的排版和圖文編排,真的讓我蠻驚喜的。一般教科書給人的印象就是厚重、文字多到讓人眼睛花,但這本在視覺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那種清晰的區塊劃分和適當穿插的圖表,讓我在啃比較枯燥的理論時,心理負擔減輕了不少。特別是對於社會研究方法那塊,光是看文字敘述可能霧裡看花,但書裡搭配的流程圖和範例研究設計,馬上就讓複雜的抽樣、數據分析概念變得有跡可循。我個人覺得這對於自學或者需要快速複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當然,內容深度上,作為一本概論性質的書籍,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於某些特定議題的探討,我總覺得可以再更深入一點,可能需要再搭配其他專書來補足。但作為建立基本知識體系的基石,我認為它已經盡力做到了非常好的平衡,至少在台灣的學術環境下,它提供了一個紮實且易於親近的起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