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方案 2學生手冊

公民行動方案 2學生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图书标签:
  • 公民教育
  • 行动学习
  • 学生手册
  • 社会参与
  • 社区服务
  • 问题解决
  • 批判性思维
  • 公民责任
  • 实践指南
  • 高中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親愛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

  謹代表公民教育中心歡迎您們參與「我們‧ 人民(We the People):公民行動方案」專題教育課程,希望大家會覺得既有趣又收穫豐富。

  美國林肯總統曾說,我們的政府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們有權參與自我管理,以保障我們的各種權利並促進共同福祉。而我們在享有此參與權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責任,我們必須發展知識與技能俾能有智慧地參與,並且培養為全體人民促進自由和公義的意願。

  我們深信本課程能增加學生們的知識、增進他們的技巧,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瞭解如何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祝福大家。希望您們會覺得本課程確實是一個既具啟發性又很值得的學習經驗。

  誠摯的友人
  執行長
  Charles N. Quigley
 
公民行動方案:邁向積極公民的實踐指南 前言:公民意識的覺醒與行動的必要性 在當代社會,公民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投票權行使。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的是積極、知情且勇於發聲的公民。公民行動,是將個人價值觀與社會需求連接起來的橋樑,是推動社會進步、監督權力運行的關鍵力量。本書旨在為所有渴望瞭解公民權利、學習公民行動策略、並希望在社區乃至國家層面產生實質影響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面、實用且深入的行動框架。 本書不側重於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聚焦於「如何做」。我們將引導讀者從認識自身所處的社會脈絡開始,逐步掌握分析問題、制定策略、動員資源、並有效執行行動的完整流程。這是一本關於賦權(Empowerment)的手冊,目標是將潛在的關心者,轉化為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社會變革推動者。 --- 第一部:確立基礎——理解公民身份與社會脈絡 第一章:重新定義「公民」的意涵 公民不僅是法律身份,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與參與的狀態。本章探討公民權利(如言論自由、集會結社權)與公民義務(如納稅、遵守法律)的辯證關係。我們將深入分析「被動公民」與「積極公民」之間的差異,強調後者如何透過持續的參與來維護和強化民主體制。內容將涵蓋公民素養的構成要素:批判性思考能力、媒體識讀能力,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環境掃描:發現你關心的議題 行動必須基於對現實的深刻理解。本章教授讀者如何進行「環境掃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這包括: 1. 議題的層級劃分: 區分個人困擾、社區問題、地方政策爭議與國家層級的結構性挑戰。 2. 利益相關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 識別誰是決策者、誰是受影響者、誰是潛在盟友、誰是反對力量。 3. 權力結構的透視: 瞭解政治、經濟、媒體力量是如何交織並形塑社會問題的。 我們將提供具體的工具和範例,教導如何將抽象的「不公不義」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行動目標」。 第三章:倫理考量與行動的界限 公民行動必須在法律與道德的框架內進行。本章探討公民不服從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實踐的倫理標準。重點討論:如何確保行動的和平性、如何平衡效率與道德原則,以及在網路時代,如何處理資訊的真實性與攻擊性的界限。這部分內容旨在培養行動者在面對壓力時,依然能堅守正直的原則。 --- 第二部:策略建構——從願景到計劃 第四章:目標設定與訊息建構 成功的行動方案始於清晰的目標。本章介紹 SMART 原則(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在公民行動中的應用。接著,我們轉向「訊息建構」(Message Framing)。如何用最簡潔、最能引發共鳴的方式,傳達行動的核心訴求?內容涵蓋: 1. 敘事的力量: 學習運用個人故事和情感訴求來打動公眾。 2. 數據的運用: 如何將複雜的數據轉化為有力、易懂的論據。 3. 簡報與溝通技巧: 針對不同受眾(如民意代表、媒體、普通民眾)調整溝通策略。 第五章:資源盤點與聯盟建立 公民行動往往是資源有限的。本章重點教授如何進行「資源盤點」,包括人力、時間、資金、專業知識(如法律、傳播)的清點。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建立跨界聯盟(Coalition Building): 尋找「意想不到的盟友」: 識別那些可能與你目標一致,但動機不同的組織或個人。 聯盟的治理: 如何在多元目標的聯盟中保持決策的效率與共識。 第六章:選擇合適的行動路徑 公民行動工具箱是豐富多樣的。本章系統性地介紹不同類型的行動策略,並指導讀者根據議題的性質、目標受眾和當前資源來選擇最佳路徑: 1. 倡議與遊說(Advocacy & Lobbying): 針對決策機構的直接影響。 2. 公眾教育與意識提升: 透過講座、展覽、街頭戲劇等方式改變公眾輿論。 3. 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 包括和平集會、抵制、靜坐等,以非暴力方式製造壓力。 4. 法律途徑與政策監測: 運用現有法律框架進行訴訟或監督政策執行情況。 --- 第三部:執行與評估——將計劃付諸實踐 第七章:動員與組織的藝術 一個好的計劃需要有力的執行團隊。本章專注於群眾動員的實務技巧: 分層管理: 如何建立有效的志工招募、培訓與激勵機制。 任務分配與問責制: 確保每個環節有人負責,並定期追蹤進度。 危機管理: 預判行動中可能出現的反制、媒體負面報導或內部衝突,並準備應對方案。 第八章:媒體與網路戰略 在當代社會,媒體曝光度往往決定了行動的影響力。本章提供實用的媒體關係操作指南: 1. 新聞稿撰寫與發布: 如何吸引主流媒體的注意。 2. 社群媒體的策略運用: 利用不同平台(如部落格、短影音、即時通訊軟體)進行精準傳播和即時反饋。 3. 應對負面輿論: 建立快速反應小組,維持資訊戰場上的主導權。 第九章:評估、反思與長期堅持 行動的結束不代表任務的完成。本章強調行動結束後的「回顧與學習」(Debriefing and Learning)。如何量化行動的成果(即使是間接成果)?哪些策略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將短期行動的經驗轉化為長期組織能力,避免「一次性行動」的陷阱,確保公民的參與是持續不斷的動力,而非曇花一現的熱情。 --- 結語:公民行動者的承諾 公民行動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本書提供的框架,是引導讀者走上這條道路的起點。真正的力量,源於每一位讀者願意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的決心。社會的進步,從來不是等待他人施予,而是靠著每一個願意挺身而出的公民,一步步積累而成的。拿起這本書,開始規劃你的下一步行動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2003年,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共同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正式取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授權,在臺灣翻譯出版「民主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系列叢書,並開始培養種子律師到校園推廣相關理念和課程。

  2006年,為擴大參與層面,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將「法治教育向下扎根」執行工作交棒。民間司改會即運用美國金士頓公司孫大衛先生之一部分捐款成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將金士頓公司期望用於人權、法治等相關教育推廣工作之捐款款項專款專用,持續深入在校園及社會推廣民主法治的理念。

  2010年歲末,為回應社會各界的期待,並加速提升台灣公民與民主法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之理想。民間司改會、扶輪社、教育界、律師界,以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號召超過兩百多名的民間人士及單位共同捐助發起、籌備、並募集新台幣三千萬基金,於2011年12月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我們深切期盼藉著「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凝聚更多元廣大的民間力量,讓我國的公民與民主法治教育邁向更嶄新精進的里程,推動全民共同參與打造及深耕我國公民與法治教育的基礎工程。期待在未來能更積極協助政府改革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公民與法治教育,使其發揮應有的功能,讓公民與法治意識受到國人的重視與支持,進而真正提升台灣社會的民主素養與內涵。
 

图书目录

給讀者的話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公民行動方案介紹
第二章 公共政策介紹
第三章 公民行動方案的進行程序
步驟 1:確認需要用公共政策解決的問題
步驟 2:選定班級要研究的問題
步驟 3:蒐集班級所選定要研究問題的相關資訊
步驟 4:發展專題檔案
步驟 5:在模擬公聽會報告專題檔案
步驟 6:經驗回顧
第四章 公民參與在民主國家的重要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46175
  • 規格:平裝 / 104頁 / 19 x 26 x 0.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誰是「公民」?誰能「行動」?
林佳範(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兼執行委員 台灣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誰是「公民」?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換言之,凡年滿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而能行使「公民權」者即為「公民」嗎?法律上的公民資格很明確,惟現實上這些人都會去投票嗎?這些人都會關心國家的公共事務嗎? 甚者,這些人都會捍衛國家的主權嗎?或這些人會為社會或國家好,而願意採取行動的人嗎? 再者,縱使這些有意願者,我們仍要問,其是否真有能力把國家或社會改變好嗎? 因此,從法律到現實上,公民的意涵絕非僅是從法條的文字來界定,更期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管是公共衛生上如疫情或國家安全上如中共戰機擾台,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

  誰能「行動」?

  依照前面的推論,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惟現實上不是從出生每個人皆能達到如此理想的資質,而必須在教育上從小扎根。鑒於此,「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是結合台灣社會中教育界、律師界、特別是扶輪界的夥伴們,而願意承擔如此的挑戰並採取行動的公民,向「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USA)取經,引進在美國已推行多年的民主公民教育教材,除《民主基礎系列》外而最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與公民行動力的教材,非《公民行動方案系列》莫屬。這套教材,從學習何謂「公共政策」開始,引領學子們從界定身邊的公共議題開始,而進行實際的社會問題探究,最難能可貴者在於,其更引導要從實際的社會行動面向,來提出可行的社會行動方案,在此過程中透過做中學方式,培養出具有公共責任感、社會探究能力、與公民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面對未來挑戰的準備?

  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我國亦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綱要」而強調培養具有「自發、互動、共好」等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特別在「社會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強調「社會探究」的重要,此與《公民行動方案系列》不謀而合,皆強調培育批判思考與公共行動力的終身學習主體。甚者,在2022年的選舉更搭配降低公民投票權的憲法修正案複決投票,惟先不管法律降低選舉資格的年齡要到多小,如前所推論,更基礎的工作應該是從小即要培養其公民責任感與行動力,很高興《公民行動方案系列》,可作為我們朝此方向努力的準備。回答最開始的問題,答案應該很清楚:有公民行動能力的人,才是公民。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