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通風 

工業通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銀忠 
图书标签:
  • 工业通风
  • 通风系统
  • 通风设计
  • 空气净化
  • 排风系统
  • 送风系统
  • 工业安全
  • 暖通空调
  • 通风设备
  • 空气动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有第一章通風基本原理、第二章整體換氣、第三章局部排氣系統概論、第四章氣罩設計、第五章導管設計、第六章風機之理論與應用、第七章空氣清淨裝置、第八章局部排氣系統設計、第九章工業通風系統測試與維護以及公英制局部排氣系統設計表,是主打以通風設計為主軸的教科書,也是考試用書,內含乙級、甲級技能檢定、高普特考、技師及國營事業等考試題目,題目由簡至深且題題均有詳解,是一本一生受用的精采好書。

本書特色

  1.各種狀況都有例題實戰演練,培養設計能力。
  2.習題豐富,含甲級與高普考歷屆試題,題題有詳解。
  3.大量的數據分析圖,方便查表比較。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空间设计 本书导读 在快速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书《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空间设计》并非一部关于单一工程技术,如通风系统的专业手册,而是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前瞻性的空间策略、精细化的土地利用管理以及社会公平的视角,构建更具韧性、宜居和可持续的现代城市。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建筑设计师以及关注城市未来的学者和公众,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实用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集成性”与“前瞻性”。我们拒绝将城市视为孤立的要素集合,而是强调生态系统、社会网络、经济活力和物理形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绿色建筑或清洁能源,它更关乎如何在时间维度上(代际公平)和空间维度上(区域协调)实现平衡。 第一章: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当代挑战 本章追溯了城市形态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关键转变,从紧凑的邻里结构到无序蔓延的郊区化。我们着重分析了过去数十年间,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主要挑战:交通拥堵、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行、公共空间的碎片化以及社会隔离现象的加剧。 我们将详细剖析“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深层经济和社会成本,并引入“紧凑城市”(Compact City)和“混合用途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作为应对策略的理论基础。本章还将讨论全球化对地方规划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认同和地方特色保护方面所产生的张力。 关键议题: 城市历史地理学、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衰退与复兴、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精细化与弹性设计 土地是城市发展最稀缺的资源。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更具适应性的土地利用分区和指标体系,来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摒弃僵化的“单一功能区划”,提倡“弹性分区”(Flexible Zoning)和“增量规划”(Incremental Planning)。 重点探讨了棕地(Brownfield)的再开发策略,强调将污染场所以及低效工业用地转化为高价值的混合功能区域。此外,本书引入了“基础设施即公园”(Infrastructure as Park)的概念,倡导将雨洪管理设施、交通走廊转化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功能叠加和价值最大化。 实践案例分析: 欧洲城市对工业港口区域的转型(如汉堡港口城案例),以及美国“新城市主义”对传统街区尺度的回归。 第三章:交通导向型发展(TOD)与多模式出行网络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必须以人为本,重塑出行模式。本章深入探讨交通导向型发展(TOD)的核心原则,即以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开发模式,激活公共交通枢纽的潜力。 我们详细阐述了构建多模式出行网络的关键要素:步行友好性设计(人行道的宽度、街道家具的尺度)、自行车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以及高效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系统的衔接。本章特别关注“最后一英里”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如按需出行服务)优化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而非仅仅依赖私家车。 技术探讨: 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街道截面优化模型。 第四章:韧性城市与生态基础设施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洪水、热浪),城市规划必须内化“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本章将韧性规划视为一种系统思维,要求城市系统能够吸收冲击、快速恢复并适应长期变化。 重点分析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水文管理中的应用,例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城市湿地的恢复,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海绵体系统。我们还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策略,包括增加城市冠层覆盖率、优化建筑布局以促进自然通风和遮阳。 核心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廊道的设计与保护、灾害风险评估在规划决策中的集成。 第五章:社会公平、包容性设计与社区参与 可持续性不仅关乎环境,更深植于社会结构。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规划实践中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如“士绅化”(Gentrification)和“排他性空间”的产生。 本章强调了包容性设计的必要性,确保规划成果惠及所有社会群体。我们详细介绍了提升社区参与度的有效方法,从传统的听证会,到使用数字工具进行众包式规划(Crowdsourcing Planning)。真正的可持续规划是自下而上的,它要求规划师成为促进者,帮助社区识别其真实需求和潜力。 方法论: 规划中对弱势群体需求的识别、空间正义的量化指标、社区规划的长期监测机制。 第六章:智慧城市与未来规划的治理框架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前规划领域的热点,但本书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可持续的规划目标,而非反之。本章探讨了如何将大数据、物联网(IoT)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和预测性规划。 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清晰的治理框架,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性、隐私保护,并防止技术加剧“数字鸿沟”。本书提出了一种“务实智慧规划”的模式,它关注于利用技术解决具体的可持续性瓶颈(如能源消耗监测、智能废物管理),而不是追求技术的炫耀性应用。 结论与展望: 规划师在数字时代的角色转变、跨部门协作的制度创新。 结语:面向未来的规划伦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城市未来负责任的想象力。城市规划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空间决策,都将定义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通过整合生态学、社会学和工程学的视角,本书呼吁规划专业回归其伦理核心: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共同家园。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全球视野与地方实践: 引用了全球多个城市转型中的真实案例。 面向操作性: 提供了可量化的评估工具和可实施的策略模型。 强调人本关怀: 将社会公平置于技术和经济效率之上。 本书是所有致力于构建未来可持续城市范式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通風基本原理
1-1連續方程式
1-2伯努利方程式(Bernoulli’sEquation)
1-3壓力
1-4管流內的能量損失
1-5空氣密度的校正
1-6污染有害物

第二章整體換氣(GeneralVentilation)
2-1整體換氣之目的及方法
2-2整體換氣的類型
2-3換氣量計算公式之推導
2-4回風(recirculation)
2-5整體換氣裝置裝設上應注意之事項

第三章局部排氣系統概論
3-1局部排氣裝置之構造
3-2氣罩
3-3導管
3-4空氣清淨裝置
3-5排氣機
3-6局部排氣裝置裝設上應注意事項

第四章氣罩設計
4-1氣罩的型式
4-2氣罩排氣量
4-3氣罩之壓力損失係數
4-4氣罩之控制風速
4-5局部排氣氣罩之設計與效率提昇原則
4-6氣罩結構與材料

第五章導管設計
5-1風管之壓力損失
5-2風管之設計原則
5-3排氣口之設計原則

第六章風機之理論與應用
6-1風機的類型
6-2風機之風量調節
6-3風機之性能
6-4風扇之性能曲線
6-5系統阻力曲線與操作點
6-6風機與通風系統的搭配
6-7風機的正確安裝方式與缺失

第七章空氣清淨裝置
7-1前言
7-2重力沈降室.
7-3旋風集塵器
7-4袋濾式集塵器
7-5濕式洗塵器
7-6靜電集塵器
7-7揮發性有機物之控制技術
7-8污染物控制設備之比較

第八章局部排氣系統設計
8-1局部排氣系統的設計程序
8-2單氣罩單導管系統設計
8-3多氣罩多導管局部排氣系統設計

第九章工業通風系統測定與維護
9-1通風系統之測定儀表
9-2局部排氣系統之測定
9-3整體換氣之換氣率(AirExchangerate)量測方法
9-4通風系統之自動檢查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513
  • 叢書系列:大專環工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9 x 26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簡直是爆炸性的。光是附錄部分就已經值回票價了。我個人非常重視後面的那些快速查找表和設計參數集。作者將大量的常用流體特性數據、管道材質的耐腐蝕性矩陣,以及不同行業的排放標準快速對照表,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最棒的是,這些數據並非只是簡單的複製貼上,很多表格都經過了作者的重新格式化和標註,使得它們更符合台灣本土的工業慣例和術語習慣,這對於我們在撰寫報告或招標文件時,能夠直接引用並確保術語的準確性,節省了大量重新整理和驗證資料的時間。可以說,這本書一上架,就直接取代了我電腦裡好幾個零散的Excel檔和舊版的手冊,成為我工作桌上最常用、最可靠的「案頭寶典」。它真正體現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是一套能即時提升工作效率的實用工具集。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說實在話,拿到手的時候眼睛為之一亮。封面選用的啞光材質,拿在手上有種紮實又高雅的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一翻就爛的平價印刷品。內頁的紙張選得很不錯,墨色印得非常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看眼睛也不容易疲勞。我特別欣賞它在圖表和插畫的處理上,那些複雜的結構圖,線條都描繪得非常精確,重點標示也處理得很到位,讓閱讀的過程像是有人在旁邊手把手帶你認識這些複雜的機械原理一樣。尤其是某些關鍵的計算公式旁邊,作者很貼心地加入了幾個生活化的案例說明,這點非常加分,畢竟理論知識對很多人來說是枯燥的,但只要能跟實際應用連結起來,馬上就能理解那個「為什麼」了。不過,如果說有個小小的遺憾,就是書脊在頻繁翻閱後,感覺稍微有點緊繃,希望未來再版的時候,裝訂上能再加強一些結構上的韌性,畢竟這種工具書,是會被經常拿出來翻閱的。總體來說,從視覺到觸覺,這本書的「質感」遠超出了我對一本技術類書籍的預期,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评分

坦白講,我過去也買過好幾本類似主題的參考書,但往往讀不了幾頁就束之高閣了,原因很簡單——它們太學究氣了,充滿了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純粹的數學推導,讓人望而生畏。然而,這本很不一樣,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作者似乎很清楚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或者初入行的年輕工程師)在面對這些複雜系統時會在哪裡卡住,所以他總是會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他把氣流的阻力比喻成大家上下班時在擁擠的馬路上開車的感覺,一瞬間,那些複雜的壓力損失計算公式就變得立體起來了。這種親切的溝通方式,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讓原本感覺遙不可及的專業知識變得平易近人。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心一笑,然後馬上就能將這個知識點牢牢記住,這對於提升學習效率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這種教學相長的溫度感,是很多教科書所欠缺的。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現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來說,最需要的往往是「實戰經驗」的提煉,而不是課本上標準化的理論。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它不只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更是在探討「為什麼在某些極端條件下,標準作法會失效,以及該如何應變」。書中穿插了許多「案例研究」,這些案例看起來像是作者從他過去數十年的專案資料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精華。裡面詳細描述了幾次著名的系統故障分析,不僅僅是指出問題出現在哪個環節,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當時決策者在設計階段可能忽略的潛在風險點。例如,在處理高溫高濕環境下材料選用的部分,作者特別強調了長期維護性對初始設計的制約影響,這點在教科書上是很少被深入探討的。這種「從失敗中學習」的角度,對於我們在進行設計審查(Design Review)時,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視角和Checklist,讓我們能更早地預見並規避隱藏的陷阱。

评分

我得說,作者在梳理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時,展現出來的邏輯深度和廣度,真的讓人印象深刻。他並沒有採用傳統技術書籍那種「條列式」的硬梆梆說明,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問題的核心。書中的章節銜接非常自然,從基礎的物理學概念開始,層層遞進,讓你感覺每學到一個新知識,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下一個更複雜的課題做鋪墊,而不是生硬地塞給你一堆定義。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對於不同規範和標準的比較分析。要知道,在這個領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往往存在微妙的差異,很多書只會單方面介紹一種,但這本書卻很中立且詳盡地比較了這些標準背後的設計哲學和實際應用考量,這對我們在做跨國專案或選型時,提供了極大的決策依據。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真正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實務經驗和學術功底,讓這本書不僅僅是本操作手冊,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討產業核心思維的專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