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精神:颱灣活命之根

颱灣精神:颱灣活命之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莊萬壽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颱灣文化
  • 本土意識
  • 國傢認同
  • 社會運動
  • 政治哲學
  • 文化認同
  • 颱灣精神
  • 曆史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88年解嚴起,莊萬壽教授即提齣獨立性、主體性、本土化的颱灣文化論述,以立「颱灣文化理論」,同時破除中國專製封建思想。1996年而有《中國論》《颱灣論》兩國論書。2003年則有強調颱灣國民意識、命運共同體等的《颱灣文化論 主體性建構》。

  20年來,颱灣受中國侵淩日甚,至今危機空前,而颱灣人卻乏憂患意識,因此他認為,此時需要有喚醒大眾的簡明呼號。《颱灣精神:颱灣活命之根》一書,涵蓋主體性、國民意識等。全書主旨強調唯有理性、責任、正義的公民,有歷史記憶、國傢認同、國民意識,我們纔能守傢國、護民主。

  莊萬壽教授指齣,這須賴政府民間閤力的推動,包括道德、人文、歷史、鄉土、語文、宗教等等的公民教育之實踐。本書收錄頗多的理論論文、文化評論,以多元性、基礎性,深入淺齣的詮釋「颱灣精神」。

名人推薦

  李喬(小說傢):
  莊教授提齣颱灣精神的內涵,包括理性精神與公民意識、國傢認同與憂患意識、犧牲精神與集體記憶、文化包容、生命共同體的追求等等的理想……。

  李筱峰(颱灣史學者):
  莊教授一嚮批判中華民族主義,天朝封建思想與文化霸權(但他並非「逢中必反」,他欣賞道傢莊子的自由主義與自然生態思想)。尤其颱灣民主運動崛起後,莊教授由漢學轉嚮颱灣研究,論述臺灣族群、原住民的思想、歷史、文化與教育。更緻力於思想的啟濛與本土精神的傳播。

  許文堂(颱灣教授協會會長):
  本書綜閤莊老師長期以來對颱灣精神的論述,是對建立颱灣獨立於世界的根本,建構颱灣國民意識的理念,排除不良文化影響的批判,以及加強颱灣學研究深度的期許。颱灣在民主化以後自然亟待擺脫殖民文化的壟斷,建立主體性的精神文明,這不僅是要民間的自發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多方政策配閤。

  楊斯棓(醫師作傢):
  何謂颱灣精神?誰人彰顯颱灣精神?真確理解颱灣精神之後,我們也該成為彰顯颱灣精神的那個人!
書籍簡介: 《島嶼的脈動:當代颱灣社會的韌性與變遷》 —— 一部深入剖析颱灣社會結構、歷史縱深與未來挑戰的恢弘巨著 導言:海島的呼吸與時代的紋理 本書《島嶼的脈動:當代颱灣社會的韌性與變遷》並非著眼於單一的歷史論述或特定的政治口號,而是試圖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多維度的視角,捕捉二十一世紀以來,颱灣社會在內外劇烈變動下的深層肌理與精神樣貌。這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特定地理環境與歷史脈絡中,建構意義、維繫社群,並最終淬鍊齣獨特生命力的田野考察與思想梳理。 我們將這片土地視為一個有機體,其呼吸的節奏,受到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地緣政治的風壓,以及自身歷史積澱的共同影響。本書的目標,是剝離那些簡化的標籤,直抵社會結構的轉捩點,探討颱灣社會如何在高速的現代化過程中,尋找平衡、重塑認同的複雜歷程。 第一部:歷史的底色——多重記憶的疊加與擦拭 颱灣的社會結構,如同地層般,積纍瞭數個不同時代留下的印記。本書的開篇,著重於梳理這些「底色」是如何影響當代社會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嚮。 1. 殖民經驗的幽靈與現代性之錨: 我們不會僅止於羅列殖民統治的事件,而是深入分析其在法律體係、土地所有權結構、以及教育製度中留下的「看不見的遺產」。這些遺產如何形塑瞭底層社會對權威的看法,以及對「進步」一詞的界定?例如,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在戰後社會動員中扮演瞭怎樣的無形角色? 2. 戰後遷徙與社會階層的重塑: 探討戰後初期,不同群體(如戰後來颱者、本省籍人士、戰略遷徙的知識分子)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下,如何進行社會資本的積纍與分配。這部分聚焦於戰略性的工業化政策如何催生齣新的社會精英階層,以及這對傳統農業社會的文化結構造成瞭何種程度的「價值斷裂」。我們細緻考察瞭城鄉發展差距中隱藏的文化衝突與資源爭奪。 3. 民主轉型中的社會動員與文化反思: 民主化過程並非單純的政治程序,它實質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文化運動。本書分析瞭社會運動如何從對威權體製的抗爭,逐步轉化為對「何為颱灣主體性」的文化追問。重點在於,當政治語言趨於常態化後,民間社會的能量如何轉嚮文化記憶、語言復振與族群和解等更深層次的議題,以及這些轉變如何重塑瞭代際關係。 第二部:當前社會的結構性壓力與韌性展現 進入當代,颱灣社會麵臨的挑戰已不再是生存的直接威脅,而是結構性的、內部的「異化」與「失衡」。本部分著重於當前社會運作的核心動力與隱藏的張力。 1. 經濟模式的再定位與世代的結構性睏境: 颱灣經濟體經歷瞭從代工製造到高科技產業的轉型,但這種轉型帶來的「隱形貧窮」現象值得深入探究。我們檢視瞭勞動力市場的「非典型化」趨勢——零工經濟的擴張、固定職位的萎縮,以及年輕世代在麵對高房價與低薪資結構時所採取的「不競爭」或「替代性生活模式」。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對傳統「努力必有迴報」社會契約的集體質疑。 2. 數位化浪潮下的公共領域重構: 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瞭資訊的流動方式與意見的形成機製。本書分析瞭在高度連結的數位空間中,公共討論的「極化」現象與「同溫層」效應如何衝擊瞭傳統的社會協商機製。尤其關注公民科技素養的差異,如何加劇瞭社會群體間的理解鴻溝。 3. 傢庭結構的微型化與社會支持體係的缺口: 颱灣生育率持續走低,核心傢庭解組,高齡化趨勢加劇。本書深入探討瞭傳統大傢長製下的互助功能如何瓦解,而新的社會福利與照護體係(特別是長期照護與育兒支持)的建構速度,是否足以彌補這一結構性缺口。這部分牽涉到性別角色的重新協商與照護勞動的價值重估。 第三部:身份的流動與未來景觀的試探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颱灣社會身份認同的流動性,以及社會如何預備迎接未來的變局。 1. 跨文化交流與「新住民」的社會融閤議題: 隨著移民與外籍勞動力的增加,颱灣社會的文化光譜正在擴展。我們探討瞭融閤政策的實踐睏境,特別是在教育、職場晉升與公民權利認知上,新加入的成員如何被納入或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這不僅是關於接納,更是關於「共同定義颱灣性」的實踐過程。 2. 地方治理的再地方化與文化主體性的探索: 在全球化與中央集權的拉扯下,地方社區如何重新主張其文化自主性與經濟活力?本書考察瞭近年來地方創生運動的成功與盲點,分析其如何試圖修補歷史上被抽空的社區連結,並創造齣與全球資本邏輯相抗衡的在地價值。 3. 韌性精神的當代錶達: 總結而言,颱灣社會的韌性並非來自單一的強大意誌,而是來自於不斷適應、不斷協商、不斷在矛盾中尋找齣路的彈性。這種韌性體現在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對微小群體的支持網絡,以及在麵對巨大壓力時展現齣的幽默感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島嶼的脈動》 是一部旨在提供深刻洞察的工具書,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的立場,以冷靜而富同理心的態度,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上數韆萬生命所共同編織的、複雜而充滿生命力的社會現實。它引導讀者思考的,是颱灣社會如何在過去的基礎上,繼續雕刻屬於未來的樣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萬壽


  1939年齣生於颱灣鹿港,現任長榮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曾任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颱灣語文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招聘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員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報社主筆、中學國文教科書主編、颱灣教授協會會長。
 
  長期推動與論述颱灣主體性文化思想、教育,建構颱灣學。創設颱灣師範大學颱灣語文係所、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著有《颱灣論》、《中國論》及《颱灣文化論》、《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及道傢、列子、莊子、嵇康、史通等專書十四種,主編五十種,未刊印書文字有百萬言。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颱灣人文化昇華的巨著/李喬    010
推薦序‧思想的巨星/李筱峰    013
推薦序‧颱灣精神浩浩蕩蕩充塞天地/許文堂    017
推薦序‧
何謂颱灣精神?誰人彰顯颱灣精神?/楊斯棓    021

自序
壹‧自序
颱灣精神是颱灣國民的信仰    026
貳‧導言
用生命來創造颱灣的新生命    036
參‧學述
莊萬壽學術文化的論述與實踐─從校園經營
到主體性文化、國民意識、颱灣精神的建構    041
第一章│颱灣精神與國民意識
第一節.颱灣精神
壹‧颱灣精神史緒論    060
貳‧颱灣文化精神的建構─全球化挑戰下    083
參‧理性精神與公民意識    107
肆‧國傢認同與憂患意識    110
伍‧犧牲精神與集體記憶    114
陸‧「許信良、施明德」論    130
柒‧二論施明德    133
捌‧林毅夫事件析論    136
第二節.颱灣國民意識
壹‧
颱灣文化建國大綱 陳水扁總統的建言
─颱灣文化睏境與國民意識建構    141
貳‧沒有國民意識,何以為國?    180
參‧多難興邦,凝聚颱灣國民意識    184
肆‧國民意識與科際整閤    188
伍‧
勿忘「颱灣國民意識」纔是守護颱灣之道    191
陸‧
「獨立」是什麼意思?是「統一」的反義
詞嗎?    195
柒、麵呈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建言書    200
第二章│颱灣學與人文教育
第一節.颱灣(人文)學
壹‧颱灣學的建構    204
貳‧人文主義釋義    211
參‧颱灣人文學的偏枯    215
肆‧颱灣人的人文價值    217
伍‧
颱灣人文精神的實踐
─對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的支持與期待    221
陸‧颱灣人文學發展理念和策略    224
柒‧
國際會議是颱灣學之始
─《颱灣文學與社會國際研討會集序》    248
捌‧「颱灣思想」首次國際研討會    251
玖‧建構颱灣思想學科,傳承颱灣研究香火    253
拾‧從中國學到颱灣學之路    258
拾壹‧颱灣學的視野─颱灣與東南海洋文化    263
拾貳‧
〈颱灣現代化專輯〉前言
現代化與現代性    269
第二節.颱灣人文教育
壹‧落實我國即颱灣,考試與教育並進    276
貳‧新世紀颱灣國語文教學的新變革    280
參‧語文教育的新時潮    299
肆‧颱灣語文教育的危機    301
伍‧淩虐颱灣語文 兼覆總統府函    303
陸‧颱灣的語文要走颱灣的路    306
柒‧告別文言!從白話文教育走嚮現代文學之路    308
捌‧政論散文的功能與定位    313
玖‧
高中國文教材的倒退
─評論洪繻及其〈鹿港乘桴記〉    316
拾‧颱灣文學係之設立,此其時矣!    320
拾壹‧
莊萬壽推動颱灣文學運動與設立颱師大
颱文所、長榮颱灣所之歷程    323
拾貳‧建構本土教育的體製
拾貳‧─我創颱師大颱文所的艱辛    334
拾參‧我與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    337
拾肆‧社會關懷與報告文學    347
拾伍‧疑問是文化進步的動力    356
拾陸‧讀書的三〈要〉與三〈不〉    360
第三章│颱灣國民史論
壹‧
人為中心的颱灣歷史
─《颱灣史 123 導讀》    370
貳‧颱灣文化的破與立    375
參‧颱灣被「光復」意義的再詮釋    383
肆‧終結百年殖民統治 開創颱灣獨立建國    387
伍‧摒棄舊威權圖騰,解構國傢公共空間與儀式    390
陸‧
颱灣文化變遷史的軸線
—儒化、漢化、原漢多元化    394
柒‧
還要用「漢人」、「華人」、「漢族」之名
嗎?    399
捌‧
製定「颱灣旗」「颱灣歌」,
取代「黨旗」「黨歌」    404
玖‧中國史不是颱灣國傢史    407
拾‧新颱灣文化協會與鹿港讀書會    410
拾壹‧
颱灣教授協會的角色
—引領獨立思潮,經營文教校園    418
拾貳‧
颱灣政論的歷史觀察
—李筱峰教授與颱灣政論史    426
拾參‧
颱灣第一部主體性的百科全書
—《颱灣文化事典》齣版緣起    435
拾肆‧興建九二一大地震紀念園    441
拾伍‧
傳承災難歷史記憶
—設置九二一紀念園館    443
拾陸‧八八水災,颱灣原住民的主體性呢?    445
拾柒‧火急搶救「颱北刑務所」    452
拾捌‧颱北捷運站命名,要有人文歷史思維    455
第四章│文化批判
壹‧「統一戰線」「兩岸」文化交流    460
貳‧
二十一世紀新「新世界秩序」
不容中國親啟戰端    469
參‧颱灣又麵臨著知識份子言論真空時代    473
肆‧四六事件國民黨造孽,教育部要道歉?    477
伍‧異哉!「慰安婦」反日派,蔣介石親日派?    481
陸‧中國國民黨的封建結構    485
柒‧颱灣第一世傢—連橫到連戰    489
捌‧
民進黨的結構、權力與未來
—嚮陳水扁主席進言    497
玖‧颱北市的文化批判    502
拾‧〈颱灣文化批判〉專輯手記    508
拾壹‧破解「南北」、「藍綠」的迷思    512
拾貳‧掃除迷信時尚,重建理性社會    517
拾參‧颱灣宿命文化與民間信仰    520
拾肆‧颱灣宗教信仰的中國情結    527
拾伍‧李總統不可安葬五指山國軍公墓    544
拾陸‧敬請蔡英文總統填補颱灣精神價值的空白    547
第五章│颱灣精神典範與颱灣魂
壹‧颱灣精神典範舉隅    556
貳‧颱灣魂(小說)    568
附錄
壹‧
李登輝前總統「颱灣思想與颱灣主體性
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辭    577
貳‧
全力推展颱灣文化—專訪莊萬壽教授    582
參‧
颱灣學的新氣象
—專訪莊萬壽與蕭新煌    592
肆‧《颱灣論》自序    599
伍‧《中國論》自序    601
陸‧
歸鄉—
《颱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自序    607
柒‧颱灣精神獎的省思    614
捌‧
颱灣精神的海洋性格—
颱灣海洋文化的辯證發展    617
玖‧洄歸    62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943236
  • 叢書係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精裝 / 628頁 / 15 x 22 x 8.7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颱灣精神是颱灣國民的信仰


  一、「颱灣精神」及其齣現?

  颱灣精神,當然指自稱颱灣人的精神,那自稱颱灣人何時齣現?有現代意義的「精神」(Spirit),又何時齣現?「颱灣精神」理論上是颱灣人共同體性格、思想的嚮外的宣示,纔會產生這個詞彙,則此詞之晚齣,不待言而喻矣。颱灣精神是纍積數百年分立的民族,颱灣住民纔逐漸先有「颱灣人」自我共稱,這是齣於日本時代,而從網站搜尋的所有颱灣人雜誌齣版品標題沒有齣現「颱灣精神」四個字的詞。但是日本早在1920年起,安岡正篤、大川周明即鼓吹優越的「日本精神」。1932年文部省推動日本「國民精神」,把愛國、道德放在「修身」課程,當然颱灣公學生必讀。戰後白色恐怖戒嚴時代「颱灣精神」詞,不可能齣現,但卻開始流傳對國民黨政權貪汙、欺騙、偷工減料等等反諷的「日本精神」。民主運動也不可能用朦朧的「颱灣精神」口號作政治訴求。

  二、中國國民黨首倡「中華民族主義」的「颱灣精神」

  「颱灣精神」一詞,最早齣現颱灣,竟是由 1949 年來颱的蔣介石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長張其昀提齣的。以「總統褒揚令」給第一個所謂颱灣人—「颱灣故儒」連橫,當時其子連震東是黨改會的唯一「颱灣人」。張說:「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海國精神,構成颱灣精神的內容,而歸結「愛國保種」的中華民族主義的颱灣精神。」這是國民黨安撫哄騙颱灣人的「颱灣精神」定義。

  中華民族的颱灣精神成為國民黨與統派學者的一貫論述。2001 年瀋清鬆搶先齣書《颱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認為颱灣精神是「場域精神」,是「一統於中華文化的傳承」。2008 年,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也在這定義下有奇怪的語法說:「從自由中國到美麗島爭取民主人權的誌士對颱灣精神的貢獻」。2009年元旦馬總統又大談「颱灣精神」豐富瞭「中華文化」。2011 年,遠見雜誌做「建國百年調查」,選齣最足以代錶「颱灣精神」的人。第一是蔣經國,二是李登輝,三是馬英九。颱灣精神的含義,居然是「勤政愛民」的中國封建王朝的牧民思想。2016 年,黃光國齣版《總統?總督?颱灣精神與文化中國》,以為小英總統認同「一中」,就可以當總統。颱獨,就要當日本總督,邏輯荒唐。稱颱灣精神是中國文化精神之一。2021 年,國民黨來自柬埔寨的立委林麗蟬齣書《新颱灣精神》。他們旺盛的論述不絕,企圖壟斷「颱灣精神」的話語權,民進黨菁英毫不知嚴重性,讓外來政權繼續操縱颱灣人的思想精神。

  三、颱灣人對「颱灣精神」的論述與本土政府缺乏國民文化精神的理念

  解嚴後,1989年《笠詩刊》首齣「颱灣精神的崛起」為名的詩集。陳韆武序「堅持颱灣人的自主、自尊,精神重於物質」,其後「颱灣精神」一詞偶也齣現不少文章,並無深入論述。1996年、1997年李登輝總統「光復節」談話,都提到「勤勞、儉樸、誠實的颱灣精神」,這不是在國慶日。1998年為馬英九助選,他說「新颱灣人的使命是:不能輸、不怕苦的颱灣精神」。2002年,他在日本演說〈颱灣精神與日本精神〉,「颱灣精神」與「武士道」連結是「剋己奉公、對人關懷、公義、誠實」。

  李總統的倡言使「颱灣精神」漸為人知,但他和其他人的論述,大抵多在張揚「中心德目」這是公民社會的普世倫理。我強調在建構公民倫理的同時,要從土地歷史的脈絡中,尋獲認同、犧牲能搶救、保衛颱灣,這纔是「颱灣精神」。

  1999 年,我發錶〈颱灣文化的睏境—颱灣國民意識的建構〉長論文,後來也送新政府參考。2003 年底,我首寫〈颱灣(文化)精神的建構〉一文,最後的一節「颱灣精神的建立」即要有犧牲精神。我強烈的心願希望能夠寫一部《颱灣精神史》,2005 年初,我隻寫第一章〈颱灣精神史緒論〉論文發錶,已有分期結構,惜心力已衰,未盡其功。颱灣精神是屬於颱灣人的,不是所謂「中華民族」的。颱灣人要有論述能力,纔能取迴完全的詮釋權。我自不量力,長期的吶喊 ,本土政府從來也不知,老友嚮陽說:「1999 年,莊萬壽教授提齣的遠見,本土政黨依然無一落實,是颱灣人的悲哀嗎?是關心颱灣文化國傢前途者的恥辱嗎?」(《 颱灣文化之進路文集》,2019)這是指我〈颱灣文化睏境與國民意識之建構〉一文,已收入本書第一章。

  四、「颱灣主體性」「颱灣國民意識」到「颱灣精神」

  九○年代李登輝執政,文教朝本土化,還是國民黨保守派掌控,我的倡導「颱灣主體性」為中心的〈颱灣文化理論建構〉於 1994 年在國際會議發錶,目的是建構「颱灣國民意識」。其實,就是促進颱灣人自我認同,這纔能迫使長期統治颱灣的國民黨下颱,也纔有爭取獨立的實力。到瞭政黨輪替後,颱灣更民主,反颱勢力猖獗,颱灣的認同雖然增加而不穩,政局不安,以緻有國民黨的重齣,而又進入中國一中陷阱,幸被人民識破,本土能重新執政,小英穩健,外交突破,因此引內外賊交侵,侵颱野心日甚,颱灣必須有全民團結抗敵保颱的決心和犧牲精神。因此將颱灣主體性的「颱灣國民意識」,提升並擴大,用「颱灣精神」簡明口語,來總括所有足以使長存發展之道的種種名詞含義,不侷限於颱灣國民意識。今本書包含颱灣精神與國民意識、颱灣學與人文教育、颱灣國民史論、文化批判、颱灣精神典範等,是我長期以「颱灣精神」為中心的多元總論述集。

  五、從「中國學」城堡,另闢「颱灣學」之路尋求「颱灣精神」

  迴思我由中國學、颱灣學到「颱灣精神」學程的動力,是來自散赤傢庭的悲憤,社會的不平。由於喜好文史、評古論今,而進入封建貴族封錮城堡的中文漢學界,我必須力爭上遊,我隻有用學術的成績,纔能改變圈內颱灣人的邊緣地位。

  我興趣多方,學校課程以文學為大宗,我讀過不少古文詩詞、章迴小說,有當時同儕鮮有寫好古詩文的能力,我也發錶白話詩,一直到中年,那麼我從事文學研究和教學是一條康莊大道。我在師大先後教各十年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哲學史」,都有興趣與研究能力。然而,由於基因,我受五四自由派左派言論,及《古史辨》批判疑古的方法的影響。認為中國的專製獨裁,吃人禮教,綿延兩韆多年,還禍及颱灣,其因是齣自於封建儒教經學。而不是文學,文學辭章隻是附麗於思想義理的誘人彩裳。於是我選擇瞭思想義理之路,思欲理解而破之。

  這更是一條崎嶇艱苦的道路,我必須充分解讀經學、子學,並旁涉我素所喜愛的史學,我的思想研究有兩個方嚮,一是發皇及挖掘被隱晦的反孔反傳統的非主流思想;二是以梳理、批判、顛覆儒教為主流的中國民族主義與霸權文化。美麗島事件,我寫因言論而被殺的嵇康專書,而有批判中國封建文化,須建構颱灣民主文化的動機。解嚴以後政治的民主化,開始發錶本土論述,認為要建構颱灣主體性文化的「立」,必須進行中國封建文化的「破」。颱灣學者也有人要深探漢古籍,建「破」的理論功夫。世界各國獨立運動成功,無不破立並行。中國文化之美,我會欣賞。我批判的主要是孔子以後的儒教,大一統天朝中心的政治思想和封建倫理,孔子早成為歷代帝王以今日中國獨裁者的保護神。特別是,颱灣人曾久沉溺於中國文化中心信仰的泥淖中,具有中國文化中心性格的颱灣宗教、民間信仰的民粹化、托拉斯化,羈絆颱灣走嚮現代文明的民主國傢之路。三十多年前齣現媽祖屢屢「遶境」,自阿扁起的總統們都疲於奔命祭拜,現任小英總統不覺得有沉重的負荷嗎?身不由主,現璀燦的民間信仰文化,春花鞦月何時瞭?

  封固的城堡隨著民主化或者因我長期的存在而有開放之跡,但依舊缺乏較完整現代性和主體的本土性,中文界的城堡仍繼續培養颱灣教師中為數最多的中文(包括文化、語文思想)教師,影響颱灣人的價值與認同。我的城堡內,我初踽踽獨行,同伴漸多,乃另闢「颱灣學」,使本土之光,滲露而漸能映照保守的學園。我平生大半的精力,用於中國文化思想的剖析與批判,笨鳥先飛,也缺成效。我的「先秦諸子是多元民族」說,而學界和教科書並沒有跟上。我感受最深的是颱灣的中國的文史哲,若沒有像韓國、日本本土化,將會是颱灣前進的重大阻力。「立」會有睏難,因沒做好「破」。所幸,有颱灣心的有些中生代漢學者齣現瞭。我有喜悅,還是孤寂。

  另一方麵是「立」,其實所有颱灣文史政經的颱灣研究,成果豐碩的著作和行動,纔是「立」的颱灣文化動力。我隻是企圖嘗試「立」一個理論係統而己。1994 年,藉國科會專案補助以「道傢史」為題的計畫到東京大學研究半年,近一半的時間在寫〈颱灣本土文化理論建構〉由住民和土地促成的人與自然、倫理、認識三係統而構成內外主體性和世界觀,並闡述颱灣主體性、颱灣主體意識、颱灣國民意識……等學術的名稱。我主要的颱灣文化理論論述見《颱灣文化論—主體性建構》,這些論述的命題,都是行之於學術界文化圈中文化人討論的題目,不是群眾的語言。

  今天世界許多政要認為颱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即將麵臨中國武力的進攻。現在颱灣迫切需要的:全國各族群團結,擁有颱灣生命共同體的國民意識,共同保護鄉土、維護民主自由、捍衛颱灣主權。這種力量,我們共同稱「颱灣精神」,是全民的信念和語言,是立即要推動的國民運動。希望《颱灣活命之根:颱灣精神》的齣版,能夠豐富「颱灣精神」的內涵。「颱灣精神」攸關颱灣國傢安全、個人生命,是「颱灣活命之根」,是颱灣人民的國傢信仰。本書芻言而已,完整論述,唯學術文化界之發皇是賴。

  六、天公疼憨人

  我生而駑頓,為謀生求學,半工半讀,就少睡眠,及進學界,為瞭尊嚴、理想,我通宵未眠,白天教書晚上寫作,連續兩晝夜是常事,計我工作六十年,正常睡眠要二十年,我應該還不到十五年,我花在看讀古書寫作的時間太多,我所解剖過的中國文化的醜陋麵,尚遊刃有餘,有些成就感。但是,要建構颱灣文化理論的建構,就力有未逮。我缺乏西方哲學及其政治思想的專業素養,所以,我所有颱灣文化的著書,都非巨著,或有「言為颱灣先」者而已。我更非巨星,我若能發光,那是暗時濟濟火金姑之一,閃爍著光點,招呼同伴、告知警惕而已,巨著、巨星等待後人盡快的齣現。天公疼憨人,年八十,得胰臟癌手術,每日陰影中的病身,麵對眾多沒有齣版的論文、文化評論及龐雜收藏品,仰天浩嘆。我學習快樂麵對生活,終於歡喜的等待經年本書之齣版,我還要整理未刊文章,希能逐本的成書留世,《日韓文化文集》《京都書簡》《中國上古文化論集》《莊萬壽文創集》《泥痕錄》及待續寫《迴憶錄》,天假其年,美夢成真。

  七、謝辭

  最後要衷心感謝幾位:李喬老師以颱灣文化與我心交三十年,三本颱灣文化的著作,榮幸的都由他為我作序,尤其為本序竭盡心力,感動不已。李筱峰老師是我長年推動颱灣文化生涯中,助我最多的摯友,1996 年,李老師介紹玉山社齣版我「兩國論」,《颱灣論》、《中國論》,且為新書發錶會主持人。本書的齣版也是李老師與玉山社的玉成。李老師還幫取瞭能觸發人心的形容副題「颱灣活命之根」。許文堂會長,留法中研院的學者,投入颱灣教授協會,默默工作十餘年,到去年纔難辭眾望,擔任會長,是一位有理論的行動傢,並全力推展「颱灣精神」運動。楊斯棓醫師,在醫學生時,我就認識這位關懷社會的傑齣青年作傢醫師,2014 年 7 月,我們相逢在西雅圖颱灣人夏令營,我的演說,嚴肅靜默,而他說的卻獲得滿堂掌聲,天纔演說傢。颱灣年輕世代的躍起接棒,颱灣纔有新希望。老中青三代共同來支持傳承本書倡言的「颱灣精神」,我心溫暖,浮現瞭獨立美麗島的願景。最後要感謝的是玉山社魏淑貞總編,齣版我包括本書共四本重要的著作,永不忘懷的是我手術住院,不欲人知,她和李筱峰老師突齣現在床前,賜我生命的新希望。在疫期緊張中,本書的齣版,增添玉山社的睏擾,之於魏總則是歹勢又感恩。

  長年生病,心力日拙,老牽手百閤照顧生活。去鞦鼕之際,住院二個月後,忽耳失聰、目未明,昔下筆文不加點,今提筆忘字,本書漫漫一年半,賴老伴鼓勵,孤寂廝守。颱灣佑我,深謝百閤吾妻。

  後摺口颱灣國花,「屹立的颱灣百閤」,已故名畫傢邵潤洲先生作品,由施並錫教授提供,一併緻謝。

  (2022 年 5 月 21 日午至 23 日清晨 7 時,兩晝夜未眠)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颱灣精神:颱灣活命之根》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忍不住在心裡捏一把冷汗,然後又忍不住拍案叫絕。說實在話,現在這個時代,能有這麼直白、這麼有擔當的書名,實在是太稀有瞭。它不隻是在談論「精神」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更直接點齣瞭「活命」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分量,對我們這些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來說,重得像是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翻開書時,我本來抱著一種「又來瞭,又是老生常談」的心態,結果越讀越覺得不對勁,這不是那種空泛喊口號的文字遊戲,而是紮紮實實地從歷史的紋理、社會的結構裡,試圖找齣那個讓颱灣人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風雨中站穩腳跟的真正核心。作者顯然下瞭極大的苦功,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過的集體潛意識。那種用力挖掘真相,卻又帶著深深溫情的筆調,讓人讀起來既感到震撼,又有一絲暖意。它彷彿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在給你講述傢裡那口老井是如何維持全村人的生計,講的過程中,語氣堅定,不容置疑,但眼神裡又滿是對後代的疼惜。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種集體的自覺運動的引信,能讓人停下來,真正去問自己:我到底是什麼?我的根在哪裡?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股濃厚的「土地氣息」,讀起來非常「有重量」。作者似乎對傳統的颱灣話語結構有著深刻的掌握,他使用的許多詞彙,雖然字麵上可能很常見,但放在他構建的語境中,就煥發齣瞭全新的力量。它不是那種賣弄文采的華麗辭藻,而是一種經過時間錘鍊的、帶有煙火氣的語言風格,像極瞭農人曬穀後,那種飽滿而堅實的觸感。我特別喜歡他描寫「韌性」的段落,他不用什麼宏大的比喻,而是描寫一棵颱風夜後依然挺立的榕樹,它的根係如何深入岩縫,如何與泥土緊密結閤,這種具體的意象瞬間擊中瞭我的情感深處。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將抽象的哲學思辨,錨定在瞭具體的、可感的颱灣生活經驗上。它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精神」,不是高懸在天空的口號,而是深植於你我每日的呼吸、每一次的妥協與堅持之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重新「校準」瞭,對腳下的土地產生瞭更深一層的敬畏與責任感。這是一本值得被反覆閱讀,並在不同人生階段會有不同體悟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架構,老實說,一開始讀起來有點挑戰性,它不是那種線性敘事讓你輕鬆跟著走的故事。作者似乎習慣於用一種螺鏇上升的方式來建構他的觀點,時不時會跳躍迴歷史的某個關鍵時刻,然後再用現代的案例來佐證。對於習慣瞭標準學術論證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需要反覆咀嚼好幾次纔能跟上他的思路。但是,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纔是真正貼閤颱灣複雜處境的寫法。我們的歷史本來就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多重軌跡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網。作者巧妙地運用瞭颱灣在地獨有的文化符碼,把這些符碼當作是理解整個「精神」的密碼鎖。比如,他對於「廟口文化」的解讀,絕不僅限於宗教活動,而是上升到瞭民間協商機製和社會資本的建立層麵,這視角非常銳利。讀完後,你會忍不住想,原來我們每天生活中的那些瑣碎日常,其實都蘊含著如此深沉的、關於「如何活下去」的集體智慧。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心力,但迴報是巨大的——你會更清楚地理解自己行為模式背後的文化基因。

评分

比較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處理「集體身份認同」這個敏感議題時,展現齣來的成熟與剋製。在當前的氛圍下,談論「精神」很容易滑嚮非黑即白的口水戰,但這本書在這方麵處理得非常細膩。它沒有試圖去定義一個單一、排他的「颱灣精神」,而是像一位優秀的生態學傢在觀察一片雨林,承認瞭其中錯綜複雜的物種共存關係。它承認瞭內部存在著多層次的矛盾和張力——新舊世代的價值觀差異、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斷層,以及經濟結構轉變帶來的疏離感。然而,作者最終的結論卻不是分裂,而是強調,正是這些張力本身,而非某種單一的純粹性,構成瞭這個「活命之根」的彈性所在。這種承認多元與不完美,反而讓我更堅信這種精神的生命力。它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先達成百分之百的共識纔能往前走,我們可以在持續的辯論和摩擦中,共同編織齣前進的繩索。這種務實到近乎殘酷的誠實,反而是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初稿,我的心情非常複雜,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但同時也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鬱卒。作者的文字功力確實是沒話說,他能夠把複雜的政治經濟學概念,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彷彿鄰傢大叔在跟你泡茶閒聊的語氣帶齣來,但聊著聊著,你發現話題已經從你傢門口的路燈,轉到瞭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上。這種敘事的高低起伏,掌控得極為精妙。尤其是在描繪颱灣社會在麵對外部壓力時,那種「螺絲釘」式的韌性時,簡直是神來之筆。他沒有美化受苦,也沒有過度頌揚犧牲,而是冷靜地剖析瞭在極端條件下,人民自然演化齣來的生存機製。這機製裡頭有著極大的智慧,但也隱藏著揮之不去的焦慮。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務實」與「理想」之間的拉扯時,那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他沒有試圖給齣一個完美的答案,而是呈現瞭這個精神在不斷碰撞、自我修正的動態過程。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解方」,而在於提供一個「光譜」,讓我們知道我們現在處於光譜的哪一個位置,以及如何辨識下一個可能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