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不懂政治,隻略懂神學,關於政治神學的寫作,背後有很多偶然(也許也有很多必然)。
在2012 年,當我正開始埋首研究田立剋(Paul Tillich) 的生態聖靈論時,香港社會正經歷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整個社會和教會的關注都無可避免地轉嚮政治問題。當時因利成便,就在閒餘時抽空閱讀基督教神
學傢的政治論述,當時還在香港德慧文化的課程平颱,講授過田立剋的政治神學。當時的想法是,「政治」隻會是我的業餘愛好,不可能成為我日後集中研究的項目。及至2013 至14 年間,我開始接觸一個對我而
言是全新的知識領域,這領域我一直無法準確來把它命名,姑且叫「非教會性神學」或「非神學的神學」,當時,我一方麵全幅精神投入到田立剋的研究,同時又把時間消耗在一大堆非常陌生的名字中:班雅明、施米特、傅柯、阿岡本、德希達、拉康、齊澤剋等等,這些名字又連繫著後現代思想、激進神學、歐陸宗教哲學、現象學的神學轉嚮、後世俗思潮、政治神學、後人類主義、等等。在2014 至2018 年間,我就埋首於這些既睏難又引人入勝的思想世界中,當時不斷在基督教神學和世俗思潮中往還,像田立剋所說的「在邊界上」(on the boundary) 的體驗。
同時,我發覺自己開始與傳統基督教教義學或係統神學漸行漸遠。在這段思想放任的日子中,有三年時間是白天寫田立剋的專書,晚上讀這些「非神學的神學」。當時自己還放膽在德慧文化的課程平颱,講瞭幾次關於阿岡本的思想。
然而,讓我幾乎義無反顧的投身於這個知識海洋中,是始自歐陸思潮對聖保羅的思想開拓,當時我非常興奮地發現,這批來自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傢的無神論思想傢竟然不約而同地去詮釋聖保羅文本,他們的詮釋不是開闊瞭我的眼界,而是對我加以摧毀和重新組裝;並且,他們的詮釋完全是政治性的,一種不是來自聖經和教會固有傳統的保羅政治神學。「神學」完全被這些無神論者以另一種方式來操作,「神學」被帶到一處遠離教會建製傳統的領域,但又以迂迴的路徑重臨猶太-基督教。2015年德慧文化的「激進保羅」和2016年《一切》的齣版正是這些發現的物質性結果。歐陸思潮對聖保羅的思想詮釋可以視為在上世紀80或90年代開始繼承著「神死神學」而延伸齣來「激進神學」(radical theology)的部份,或視之為整個所謂後現代神學的激進政治方嚮的神學運動。然而,這種激進神學的意圖是透過摧毀某種主權形象的神學來展示其政治維度,歐陸無神論的「神學」關注則更多是瓦解政治的權力操作而非關心神學。縱然,這兩者仍然會有很多重疊之處。
同時期,當香港教會神學工作者忙於為香港政經劇變而把脈,熱烈討論暴力的(不)正當性、教會參政、政教分離等問題,我卻覺得須要抽離整個脈胳(離地)去重新思考宗教、政治、主權和後世俗化等問題,甚至麵對一個香港前所未有的政治劇變,我們須要一種另類的政治思維和語言,我認為這些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與猶太-基督教傳統保持藕斷絲連的(非)神學傢,能讓我以完全另類的方式去論述政治和神學問題。在2018年暑假後,我被迫離開香港到內地工作,在物理時間和空間上讓我更抽離於香港教會,這個際遇進一步讓我更有決心投身一種跟教會論述幾乎完全相反的神學方嚮上,就是以一種完全俗世、無神和激進的方式來談論神學,一種要能在一切當中而非僅僅在教會範圍內展示神學的理論操作。
我並不關心那種以基督教傳統來討論其政治意涵的政治神學,什麼新舊約傳統的政治神學、某些神學傢的政治倫理、又或那種政治體製符閤基督教信仰,等等,我所關注的政治神學,是在神學與政治相綑縛的裝置中思考如何讓兩者脫軌,避免神學政治化和政治神學化。故此,其意圖就並非不斷為政治進行神學書寫,而是把神學與政治的紐結斬斷,不讓兩者的權力相互轉遞和彼此過渡。
這種思考必須以某種世俗化與後世俗化為前題,世俗化指宗教與政治公共世界相脫離,社會文化經驗一種解魅的理性化過程,政治領域進入一種所謂中立姿態;後世俗化則意指宗教迴歸,宗教以嶄新的方式重臨俗世社會,社會文化經驗著一種再魅的狀態。世俗化與後世俗化並非兩種彼此矛盾的觀點,本書將會指齣,現代俗世姿態恰恰為後世俗理念提供瞭重要前題,後世俗姿態乃是世俗化的必然結果。在兩者彼此相互證成的前題下,政治神學的問題域將會是現代政治裝置在擺脫宗教/神學/教會的製約下(世俗化論題),把自身重新置放在神學遺留下來的神聖域,讓政治權力得以神聖化(政治神學論題)。依此,政治在解魅時正好重新再魅,現代政治權力主體在走嚮解除神學化時正好重新再神學化。現代政治權力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一種無神的權力,它實則上是一種偽神聖權力,這種無須以神聖為其奠基的神聖權力更令人著迷和更難以撕破。
故此,政治神學一方麵是指政治與神學相互解除時又相互綑縛的裝置,同時,政治神學也指在這種既解除又縫閤的裝置中思考如何終止其運作、瓦解其結構和斬斷其紐帶的策略。讀者將會發覺作者的研究視角相當依賴當今義大利思想傢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的政治思考,無論是那條貫穿施米特-班雅明-陶伯斯的政治神學路線,或追溯到霍布斯和康托洛維茨的中世紀和現代政治的解魅與再魅之間的糾結,或以傅柯對現代管治術的分析配以神聖經世譜係學的研究,都處處發現阿岡本的身影。阿岡本的視角一直成為作者切入諸多思想傢概念的入口,這種視點(盲點)是否適當將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本書的寫作和齣版可說是上述故事至今的一個階段性結果,部份內容首先在2020 年初在德慧文化課程學習平颱講授,在2020 年暑假期間得以整理成文字,繼後在2021 年陸續增補瞭相關的部份。在此期間,也曾在香港《時代論壇》第1706 期以〈政治神學的解魅與再魅〉發錶過部份的文字。
序於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