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統治結構 :從官僚內閣製到議會內閣製

日本的統治結構 :從官僚內閣製到議會內閣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飯尾潤
圖書標籤:
  • 日本政治史
  • 明治維新
  • 官僚製
  • 議會製
  • 政治製度
  • 日本統治結構
  • 近代化
  • 政治改革
  • 內閣製
  • 憲政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管人民怎麼投票,永遠都是自民黨執政,沒有政黨輪替的民主可以稱為民主嗎?
  議會內閣製?總統製?到底哪個製度比較適閤日本的現代政治呢?
 
  戰後日本政治在獨特的官僚內閣製之下,政治人物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甚至齣現導入總統製的意見。不過,日本在1990年代之後展開一連串改革,以賦予首相高於美國總統的權力等方式,試圖將日本國內體製改為日本國憲法所追求的議會內閣製。本書透過議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政黨等議會內閣製的基礎,從歷史及國際比較觀點著手,分析日本這個國傢的統治體製。
日本政治史述略:從明治維新到現代民主轉型 本書概述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政治體製的演變曆程,重點剖析其獨特的政治文化與製度變遷,尤其關注權力核心的轉移、憲政實踐的起伏,以及在西方民主思潮衝擊下日本社會內部的適應與抵抗。全書以時間為脈絡,輔以關鍵事件和核心人物分析,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富於細節的日本政治圖景。 第一章:維新曙光與舊體製的萌芽(1868-1890) 明治維新伊始,日本便麵臨著迅速實現“富國強兵”與建立現代化國傢機器的雙重挑戰。本章首先探討瞭倒幕派精英如何通過“王政復古”的口號,在維護天皇權威的旗幟下,迅速推翻瞭幕府的封建統治。隨後,重點分析瞭明治政府早期國傢建設的特點:一方麵,以上層精英主導的“藩閥政治”為核心,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引進西方軍事、財政和法律體係;另一方麵,也必須迴應社會對政治參與的初步訴求。 這一階段的政治結構具有顯著的“雙重性”:一方麵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權力,由薩摩、長州等藩的“元勛”掌握;另一方麵,是伴隨著自由民權運動興起而齣現的初步的代議製嘗試。本書詳細考察瞭1870年代中後期,政府為平息民權派的呼聲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設立地方議會和初期的地方製度設計。重點分析瞭《集會條例》和《新聞紙法》等限製性法規的齣颱,如何體現瞭精英階層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對政治控製的內在傾嚮。 第二章:帝國憲法的誕生與藩閥的固化(1890-1912)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本章深入剖析瞭憲法草擬過程中的思想交鋒,特彆是伊藤博文等製定者如何平衡“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與西方君主立憲製的實踐。我們將詳細解讀憲法中關於天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內閣的設立、議會的職權限製,以及元老(Genrō)在幕後的實際影響力。 重點在於分析憲法如何構建瞭一個“超越內閣的權力中心”。天皇作為主權者,其神聖性與不侵犯性被製度化。在實際運作中,藩閥元老通過樞密院、軍部以及對天皇的“輔佐”權力,事實上架空瞭新成立的帝國議會。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初期政黨政治的脆弱性。雖然議會製度已經建立,但政黨在組建和維持內閣方麵的權力極為有限,內閣的更迭往往取決於元老們的私下協商而非議會的信任投票。通過對首屆議會及初期幾屆內閣的案例研究,揭示瞭“藩閥製”在憲法框架下的持續存在與演變。 第三章:政黨政治的興衰與“憲政的常道”(1912-1930) 隨著藩閥元老的逐漸退齣曆史舞颱,特彆是大正時期(1912-1926)的到來,日本政治進入瞭一個短暫的“政黨政治”高潮期。本章詳述瞭“護憲運動”的興起及其對內閣組建權力的衝擊。 本章核心內容是探討“憲政的常道”理念的形成與實踐。這一理念強調,政府的組閣權應交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行使,以實現對國傢政策的穩定控製。本書詳細梳理瞭如原敬內閣等重要政黨內閣的運作模式,分析瞭政黨如何試圖建立更穩固的官僚與政治精英間的閤作關係。然而,這一發展並非坦途。本章也著重分析瞭製約政黨政治發展的結構性因素:(一)官僚體係的獨立性和“超然性”,官僚機構往往對政黨政治持保留甚至敵視態度;(二)軍部的崛起,陸軍和海軍作為獨立於內閣之外的“雙重忠誠”實體,其對國傢政策的乾預日益加強;(三)社會經濟矛盾的激化,大正民主的成果並未能解決工農運動的高漲和資産階級與傳統保守勢力的矛盾。通過分析“米騷動”以及對社會主義思潮的鎮壓,揭示瞭民主化錶象下的深層社會裂痕。 第四章:嚮右轉的螺鏇與軍國主義的製度化(1930-1945) 進入昭和初期,日本政治的民主化進程急劇逆轉。本章深入探討瞭1930年代日本政治急劇“右轉”的深層原因,包括對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恐慌、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反思,以及中國東北事變後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本書重點剖析瞭“政黨政治的崩潰”過程,而非簡單的“軍事政變”。1930年代的政治變遷,是文官政治傢、官僚精英與軍部勢力之間權力博弈的最終結果。詳細分析瞭犬養毅政府時期發生的“五一五事件”及其對政治文化的毀滅性影響。事件之後,內閣組建不再依賴議會多數,轉而傾嚮於由“超然內閣”——即由天皇的委托、以資深政治傢或高級官僚組成的內閣——來主導,這實質上削弱瞭議會的最後製衡力量。 本書後續章節還將聚焦於軍部權力如何係統性地滲透和控製內閣決策,例如通過《天皇對陸海軍大臣之任命權》(“統帥權獨立”原則的濫用),使得文職政府在國傢重大決策上幾乎喪失瞭主動權。最終,全麵戰爭的爆發,標誌著基於憲法框架的政治實體幾乎完全讓位於以“舉國一緻”為口號的、由軍部和東條英機等強硬派主導的威權體製。 結語:製度遺産與曆史反思 本書在最後部分對整個明治維新至戰敗的政治發展進行瞭總結。強調瞭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由於核心權力機構(天皇與元老)的不可挑戰性,導緻代議製民主機構的先天不足。政治製度的演變並非一條單嚮的民主化直綫,而是精英主導的改良與社會力量推動的改革之間不斷拉鋸的結果。這些曆史經驗,為理解戰後日本政治結構的構建,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係與製度性解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飯尾潤
 
  1962年(昭和37年)齣生於神戶市,畢業自東京大學法學部,並修畢東京大學研究所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取得博士(法學)學位。經歷埼玉大學研究所政策科學研究科助理教授、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助理教授等職務,目前擔任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專攻政治學、現代日本政治論。因本書獲得第29屆三得利學藝獎(政治‧經濟部門)、第9屆讀賣‧吉野作造獎。
 
  著作:『民営化の政治過程』(東京大學齣版會,1993年)
  『政局から政策へ』(NTT齣版,2008年)
  『現代日本の政策體係』(ちくま新書,2013年)
  編著:『政権交代と政黨政治』(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
  共同編著:『政治を生きる』(中公叢書,2012年)
  『「災後」の文明』(阪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14年)
 
譯者簡介
 
林倩伃
 
  淡江大學日文係畢,現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東亞研究所政治與經濟組研究生。為專職日文譯者,譯作及相關作品領域包括旅遊、教學、醫療保健等,對於政治、社會、歷史等領域極具興趣,因而進入東亞研究所就讀,主要研究日本外交關係等主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官僚內閣製
1 內閣製百年與日本國憲法的製定
2 戰前日本的內閣製度
3 何謂議會內閣製
4 偏離正軌的日本政治
5 內閣總理大臣與分擔管理
6 形式化的內閣會議
7 官僚內閣製的束縛

第二章 省廳代錶製
1 日本型多元主義論與官僚製
2 日本官僚製的特質
3 堆積木式的決策
4 政策的綜閤調整
5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集權融閤體製
6 深層滲透的國傢
7 依管轄範圍而異的利益媒介係統

第三章 政府、執政黨二元製
1 何謂「執政黨」
2 執政黨的政策審議機構
3 閤議(互相商議)對象的國會議員
4 族議員的興盛
5 派閥與政治傢人事的製度化
6 政治傢與官僚的角色交錯

第四章 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
1 議會內閣製與政黨政治
2 一黨獨大製
3 無目標政權
4 形式化國會
5 在野黨曖昧不明的機能
6 基礎薄弱的政黨與彙整民意功能

第五章 統治結構的比較─議會內閣製與總統製
1 權力集中與分散
2 政官關係
3 多數派民主政治與比例代錶製民主政治

第六章 議會內閣製的確立
1 日本政治欠缺什麼
2 議會內閣製如何運作
3 近年因政治、行政改革而生的結構變化
4 尚未解決的改革課題

第七章 政黨政治的侷限與意義
1 兩院製
2 官僚製度的重建
3 司法的活化
4 國傢主權的瓦解
5 議會內閣製與政黨政治的未來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0594
  • 叢書係列: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永無止盡地批判政治及政府;不能相信政治人物;有見識的政治人物已經沒有瞭;厭惡官僚等,這些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
 
  長期以來,日本的政治人物都被認為難以發揮大膽的領導能力。因此,追求大幅度政策變換的人便認為,在議會內閣製之下無法齣現具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主張日本應該改採總統製。
 
  不過,除瞭美國及法國以外,歐美先進國傢幾乎都採用議會內閣製,而這些國傢的首相也有不少發揮領導能力的例子。而且近幾年來,經歷瞭小泉純一郎內閣執政後,便齣現瞭認為日本首相也能發揮領導能力的看法。
 
  那麼,議會內閣製原本是什麼樣的製度呢?
  簡言之,議會內閣製是將行政權奠基於議會(國會)的製度;具體而言,在議會中占多數席次的政黨握有行政權。
 
  日本國內大都認為,總統製可以大膽行使權力,議會內閣製可行使的權力則受到限製。但是,歐美國傢的想法卻與此大相逕庭。
 
  議會和總統是分別由不同的選舉選齣,與權力劃分明確的總統製相比較,身為內閣最高長官、而且可同時掌握議會及政府雙方權力的首相,本應擁有更大的權力纔對。
 
  東西方冷戰結束後,日本便不斷實行統治結構的改革,而小泉內閣的首相主導型政治齣現,可以說是改革的一個結果。此外,日本政府無法大膽發揮領導能力的狀態,乃是戰後日本孕育齣來的獨特現象,早已背離一般議會內閣製的意義。
 
  本書透過對日本議會內閣製的分析,針對國會、內閣、首相、政治人物、官僚體製、政黨、選舉製度及政策決定過程等領域,從歷史的縱軸與國際比較的橫軸切入,嘗試以結構性角度解析日本統治結構的過去與現在。
 
  分析之際,暫且不討論應實行的政策,而是先行思考必須採取哪一種政府結構,纔能實現符閤期待的政策。也就是說,將政府的能力列為思考的問題。其次,再以現代日本政治的現況為基準,解說其統治結構,並提齣可提升政治效能的方案。
 
  為展開整體論述,在此先行說明本書內容的安排。
 
  第一章說明戰後日本的議會內閣製特色,並從「內閣是什麼」的問題開始探討起。首先,儘管已經依據日本國憲法實施民主化,並轉變體製,但仍須注意的是,內閣製從戰前以來即已存在的事實。這樣就能理解,政黨政治人物並非內閣的主體,而是以行政機關省廳代錶者聚集在一起組成內閣,這種認知造就瞭戰後日本獨特的議會內閣製。我把這個由官僚代理人所組成的內閣,稱作「官僚內閣製」。雖然講法稍微極端,但是,這就是所謂「理念型」的展現。
 
  第二章探討官僚運作下的各個省廳實際狀況,從結果可以看齣,反映社會動嚮的結構就存在於各省廳內部。我將其稱為「省廳代錶製」,並指齣各個省廳影響力擴及社會,縱嚮管理的省廳各自代錶瞭不同社會團體的利害關係。
 
  第三章主要論述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如何擴大政策審議機構,以不同於內閣的「執政黨」身分推動政策,將其特徵稱為「政府、執政黨二元體製」。因為這個機製運作相當發達,一方麵讓日本的政策形成過程更加複雜、權力及責任歸屬變得曖昧不明,另一方麵,這個機製也可以作為緩衝,讓日本政府得以應付時代的變化。
 
  第四章「無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中,將從各種製度的運作層麵,探討政治競爭的狀態,並分析即使未經政黨輪替,也可以完成政策轉換過程,但是,很明確地,正因如此,纔形成不會發生政黨輪替的機製。然後在此論述的基礎上,指齣缺乏政黨政治最大機製的政黨輪替所衍生之問題。
 
  第五章概觀各國政治製度,以凸顯齣日本政治的特色。有些案例即使錶麵上製度相似,實際運用上卻大相逕庭。也有些案例雖然製度不同,卻能發揮相同的效果。本章不僅探討正式政治製度,也一併比較政治人物與官僚、社會結構的關係,以期深入探討問題。
 
  第六章主要探討日本政治製度的具體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嚮。其次,再解析負責人的權力集中與一般選民所付託的民主統治製度二者必須兼具,纔是有效率民主政府的條件。本書主張,應該透過將日本獨特的內閣製轉為普遍的議會內閣製,以實現前述的政府體製改革。此外,自一九八○年代末期起,日本透過不斷地政治改革及行政改革等努力,也顯示齣持續在產生效果的現象。然而,也有人認為,還存在政黨政治改良等課題。
 
  最後的第七章則指齣,僅依靠議會內閣製的強化、政黨政治的發展等貫徹近代政治原理的改革,仍然無法解決當代的課題。
 
  在本書的說明中,因為會齣現與讀者過往所瞭解內容不盡相同的說法,也許會稍微難以理解。不過,我認為若讀者能耐心閱讀,就能從新的角度觀察日本政治。日本政治中有什麼問題、要怎麼做纔會更好?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正麵迴答這些疑問。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直接的,一看就知道是想深入探討日本政治體製的演變。雖然我手邊沒有這本書的實體內容,但光從「從官僚內閣製到議會內閣製」這個標題,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梳理的脈絡——那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權力核心如何從舊有的菁英官僚手中,逐步轉移到民意代錶手中這段關鍵歷史。我猜測,作者很可能花瞭不少篇幅去描繪明治維新後,那些森嚴的官僚體係是如何運作的,畢竟早期的日本,政府的效率和決策權力幾乎都集中在那批留洋歸來的精英手裡。他們對國傢發展的擘畫自然是宏大且具有指導性的,但這種自上而下的統治模式,必然會與追求更大政治參與的社會力量產生摩擦。這種摩擦點,往往是理解一國政治轉型的核心。我個人會比較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官僚」與「議會」之間的權力拉鋸戰,特別是在戰前那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下,兩者之間的界線究竟是如何被模糊或重新定義的。畢竟,從一個看似高效實則封閉的體製,走嚮一個更需要協商與妥協的議會模式,過程肯定充滿瞭戲劇性與製度上的掙紮。

评分

光看到「日本的統治結構」這幾個字,我就聯想到許多課本上那些艱澀難懂的政治學名詞,但如果這本書能將複雜的製度演變寫得引人入勝,那可真是功德一件。我的預感是,作者或許採用瞭一種比較宏觀的歷史敘事手法,從時代的大背景切入,而不是拘泥於某幾位政治人物的瑣碎傳記。畢竟,要談「結構」,就必須看到權力是如何在不同機構間流動、重組的。特別是從「官僚內閣製」過渡到「議會內閣製」,這不單純是法律條文的修改,更是社會價值觀的根本性轉變。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當議會的力量逐漸壯大時,內閣的決策過程產生瞭哪些實質性的變化?例如,預算審議、重要法案的提齣與通過,這些日常的政治運作,是如何反映齣權力天平的傾斜?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製度變革,具體化為讀者能理解的權力遊戲,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學術探討的範疇瞭。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颱灣半總統製或者多元政黨競爭的讀者來說,深入理解日本獨特的內閣體係演變,絕對是一種很有趣的對照組研究。日本的政治發展路徑,在東亞地區可說是獨樹一幟。從早期的神權色彩與軍部影響,逐漸發展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以政黨實力為基礎的內閣製度,中間的調適過程想必是極為麯摺的。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官僚內閣製」的終點和「議會內閣製」的起點的?這兩個階段的交接點,是發生在特定的戰爭結束後,還是經過瞭漫長且不連續的內部改革?如果作者能細緻地剖析戰後憲法對權力結構的重塑,特別是對於首相權力和國會監督權的重新界定,那對於理解當代日本政治的穩定性與潛在危機,都會有更深刻的認識。畢竟,結構一旦定型,後世很難撼動其基本邏輯。

评分

我很好奇這本書的論證風格。是屬於那種嚴謹的考據型,大量引用一手史料和官方文件,讓數據和檔案說話?還是偏嚮於政策分析與製度哲學的探討,著重於解釋不同體製背後的治理理念差異?如果是後者,那麼作者必然要深入探討日本精英階層對於「效率」與「民主」這兩者權衡的哲學基礎。在明治時期,或許「國傢利益高於一切」的官僚效率論佔瞭上風;但隨著社會的成熟,民眾對於「代錶性」的需求必然會抬頭。這種從重效率到重代錶性的轉變,是如何在政治文化中紮根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連貫的理論框架,解釋日本政治文化是如何消化和內化這些外來的西方政治概念,並將其本土化為其獨特的統治結構,那纔算得上是真正深刻的分析。

评分

坦白講,研究日本政治,很容易陷入一種「製度決定論」的窠臼,總覺得隻要把組織圖畫齣來,就等於理解瞭政治。但我更希望這本書能超越結構的錶麵,探究在那些固定的「框框」底下,實際運作的政治人物是如何進行博弈的。例如,在所謂的「議會內閣製」下,真正的權力中心是否依然隱藏在官僚體係與黨閥高層的幕後協商中?還是說,強勢的內閣總理大臣真的能完全淩駕於傳統的官僚體係之上?特別是對於颱灣讀者來說,我們對於「派閥政治」和「非正式決策」的關注度一直很高。如果作者能將宏觀的結構變遷,細緻地穿插到具體的政治事件或決策過程分析中,讓我們看到製度如何被形塑,也被形塑,而不是單方麵地決定一切,那這本關於日本統治結構的著作,就真正具備瞭穿透錶象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