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數學I》的內容簡直是讓人一頭霧水,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可能對高中數學的基礎概念有某種程度的誤解,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搞懂這些知識點在學生學習脈絡中的核心地位。書中對於三角函數的介紹,那種敘述方式,坦白講,比我當年自修的講義還要晦澀難懂。它跳過了一些非常關鍵的直觀理解步驟,直接拋出公式,然後就期望讀者能自行消化那些複雜的推導。舉例來說,在討論單位圓時,作者的解釋顯得極為學術化,完全沒有顧及到初學者看到這些抽象符號時的恐懼感。我記得我翻到集合與函式那章時,那個關於「滿射」和「單射」的定義,簡直是用外星語寫的,沒有任何生動的比喻或生活化的例子去輔助說明,導致我花了比平常多三倍的時間去咀嚼那幾句話。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份給已經非常熟練的數學系研究生看的參考書,而不是給正在準備升學考試的高中生設計的教材。如果我是高中老師,我絕對不會推薦我的學生使用這本,因為它帶來的更多是挫折感,而不是學習的樂趣。它彷彿在說:「數學就是這麼枯燥且高深,你不懂是你的問題。」這種態度在教育讀物中是非常不可取的。我真希望作者能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如何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包裝得更友善一點,讓大家都能勇敢地踏入數學的世界。
评分我必須讚賞這本《數學I》在某些證明細節上的嚴謹性,儘管整體體驗不佳,但在某些微小的角落,還是能看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例如,在處理極限概念的 $epsilon-delta$ 語言的介紹部分,它嘗試用最嚴格的數學語言去定義連續性,這在很多高中教材中是直接被「簡化」掉的部分。對於那些對數學的邏輯結構有極高興趣的學生,或者未來想往理論數學發展的人來說,這種基礎的嚴謹性或許是一種寶貴的養分。它沒有像許多通俗讀物那樣,為了追求易懂而犧牲了精確度。作者對於嚴格推導的堅持,至少在學術層面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這種「過度嚴謹」也恰恰是它在教育應用上失敗的主因。當學生還在努力理解什麼是斜率、什麼是函數值時,直接丟出最抽象、最難以操作的邏輯框架,就像是教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去跑馬拉松一樣,根本不符合認知發展的規律。所以,這本書可以被視為一個「學術展示品」,用來證明作者的數學素養,但絕不能被當作一本有效的「教學工具」。它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於圖書館的理論數學區,而非高中生的書包裡。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數學I》的排版設計簡直是場災難,完全沒有考慮到閱讀的舒適度。整個書本的視覺體驗,用「擁擠」兩個字來形容都算是客氣的了。字體大小的選用非常隨機,有時候那些重要的定義和定理字體小到像是偷偷塞在角落的雜訊,而旁邊不相關的補充說明反而用粗體加黑,佔據了大量的版面。更令人抓狂的是圖表的呈現。那些用來解釋幾何概念的圖形,線條粗細不均不說,很多關鍵的輔助線根本就看不清楚,色彩的運用更是單調到極致,灰階的運用讓人眼睛非常吃力。我記得有一頁在講解拋物線的焦點與準線時,圖形上的標示幾乎要和背景混在一起了,我得拿著放大鏡仔細比對,才能確定哪個點代表 $F$,哪個是 $L$。這哪是學習工具,根本就是眼科檢查的工具書嘛!如果編排者在設計的時候,有稍微花時間去研究一下現代教科書的設計趨勢,或者說,參考一下那些廣受好評的參考書是如何平衡資訊密度與視覺留白的,或許就不會釀成這種悲劇。一本好的數學書,不僅要內容紮實,視覺上的引導性也同樣重要,它應該要引導讀者自然地被吸引到重點上,而不是像這本,需要讀者用盡全力去跟它搏鬥,才能從一堆文字和圖形中撈出有用的資訊。
评分從考試導向的角度來看,《數學I》的實用價值實在是低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它似乎完全脫離了當前台灣升學考試(無論是學測還是分科)的命題趨勢和深度要求。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討一些極為冷僻、幾乎不可能在標準考試中出現的定理和證明細節,反而對那些常考的題型,像是排列組合的進階應用,或是機率的條件式推導,給出的例題數量少得可憐,且解題思路往往過於簡略,讀起來讓人覺得虎頭蛇尾。我嘗試用它書中的方法去解幾套模擬試題,結果發現很多步驟根本無法銜接,我必須自己補齊大量的基礎知識才能讓計算得以進行。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作者在寫作時,完全沒有參考任何近五年的考題趨勢分析,純粹是按照他個人的學術興趣在編纂內容。對於一個以效率為首要考量的學生來說,使用這樣一本工具書,無疑是浪費寶貴的複習時間。它更像是一本「數學史」的選讀材料,而不是一本能直接轉換成考試分數的應試用書。我們花錢買參考書,是希望它能精準地幫我們找到知識的「高報酬率區塊」,而這本書顯然是將大部分的篇幅投資在了「低報酬率」的邊緣知識上。
评分如果用「內容的連貫性與敘事節奏」來評價這本《數學I》,我只能用「破碎不堪」來形容。整本書的章節之間,缺乏一種平滑的過渡和邏輯上的階梯感。感覺就像是把好幾本不同作者寫的、針對不同程度讀者的筆記,硬生生地用膠水黏在一起。前一章還在用非常基礎的代數語言講解多項式的基本性質,下一章卻突然跳躍到向量空間的初步討論,中間沒有任何必要的橋樑章節來銜接這兩者之間巨大的概念鴻溝。這種跳躍性使得讀者在試圖建立數學知識體系時,始終處於一種「拼圖不齊」的狀態。我常常需要不斷地翻閱前面幾章的內容,試圖找出作者是在哪裡偷偷埋下了後來那個複雜概念的種子,但很多時候,那顆種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作者自己憑空變出來的。這種敘事上的不負責任,極大地削弱了學科的整體美感。數學應該是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美學,每一個新知識點都應該是建立在先前堅實的基礎上。然而,《數學I》卻像是在高樓中間插了一塊地基不穩的小木屋,讓人對整個結構的穩固性產生強烈的懷疑。想要真正掌握這門學科,讀者恐怕需要額外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自行編織這些遺失的邏輯鏈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