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體貼」,讓人生更加順遂:不消耗、不勉強自己的100個貼心小習慣

學會「體貼」,讓人生更加順遂:不消耗、不勉強自己的100個貼心小習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本梨惠子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习惯养成
  • 心理学
  • 幸福感
  • 生活技巧
  • 成长
  • 体贴
  • 顺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過「體貼」打造善意的循環,讓人生順風順水~
  養成為人著想的習慣,
  人際關係、事業、戀愛、家庭……都會漸入佳境!
 
  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人是誰?
  那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那個人是有錢人嗎?
  是外表秀麗端莊,腦袋清晰、聰明的人嗎?
  是具有名氣和影響力的人嗎?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心中最重要的人應該都不是如上述所形容的那樣。
  各位內心浮現出的那個人,想必是個給予你愛與關心、相當溫柔的人。
 
  許多人為了成為被需要的人,
  會努力成為優秀的人、賺大錢出人頭地並改變自己的外貌和體型。
  然而,其實不必做到這種程度,只要對他人抱持著關愛,
  你就會得到愛以及成為對方需要的存在。
 
  同時,你的愛和關心也必須傾注在自己的身上。
  因為沒辦法愛自己的人,就無法真心去愛其他人。
 
  真正的體貼是給予他人關愛。讓對方感到開心,自己也跟著開心。
  這種發自內心的體貼會產生良性循環,讓你的生活周遭充滿善意。
 
  .體貼心法第1條▸ ▸「體貼應該要像粉雪一樣」
  真正的體貼是,連對方都沒有注意到,自己也不會因此而受傷,做完後絲毫不留痕跡,就像粉雪一樣乾爽地消失。
 
  .體貼心法第13條▸ ▸「站在對方的立場發言」
  說話時要注意並理解對方所重視的價值觀和背景,而不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和背景為談話的基礎。
 
  .體貼心法第38條▸ ▸「將主詞從『我』改成『我們』」
  模糊自己和對方之間的界線,感覺對方與自己是生命共同體。
 
  .體貼心法第67條▸ ▸「過度的體貼是致命的」
  扼殺自己的心情迎合對方,內心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導致沒辦法長時間體貼他人。
 
  .體貼心法第93條▸ ▸「自己往心中的杯子裡倒水」
  自己往心中的杯子裡倒水,就是「自我認可」。如果只有在得到他人肯定時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那在得不到肯定時,就會被自卑感和無力感淹沒,以致於沒有餘力關心他人。
 
  本書將透過這100則由簡單到進階的貼心小習慣,
  帶各位掌握體貼的精髓,成為人見人愛、到哪都吃香的人。
 
本書特色
 
  ◎由基礎到進階,解說100個對人生有幫助的貼心小習慣!
  ◎在每篇的結尾用一句話總結,幫你快速掌握重點!
  ◎沒有一種體貼行為需要自我犧牲,體貼的目的在於創造善意的循環,讓所有人受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培养内在的体谅与同理心,来建立更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实用指南。 《学会“体贴”,让人生更加顺遂:不消耗、不勉强自己的100个贴心小习惯》 内容简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际关系”这个复杂课题所困扰。我们努力想让别人开心,却常常在付出的过程中感到筋疲力尽;我们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最终,我们可能会陷入“讨好型人格”的陷阱,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而牺牲自己的感受,导致内心疲惫不堪。 这本书,正是为那些渴望建立既体贴他人,又不委屈自己的健康人际模式的人们所准备的。它不是一本空洞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本充满具体、可操作性建议的“生活工具箱”。全书围绕“体贴”这一核心理念,将其拆解为一百个微小而实用的习惯,引导读者从内而外地进行转变。 核心理念:真正的体贴,源于自我关照 本书深刻地指出,许多人对“体贴”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体贴就是牺牲和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健康的体贴,是以自我觉察为基础的边界感和同理心的结合。 只有当我们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们才能以更充沛、更真诚的状态去理解和关怀他人。 本书结构与亮点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体贴力”体系: 第一部分:觉察自我——读懂自己,是体贴的起点 这一部分聚焦于深度自我觉察。许多人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关、能量消耗点和核心需求。 识别“情绪陷阱”: 如何区分自己的情绪和被他人投射的情绪?书中提供了具体的练习,帮助读者在感到压力时,能快速定位问题的根源,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设定“能量边界”: 探讨了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无效社交和消耗性请求。这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时间的尊重。例如,如何使用“延迟回应法”来处理突如其来的请求,给自己思考和评估的空间。 倾听内在声音: 引导读者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比如感到胸闷、焦虑时,身体在告诉你什么?通过记录和反思,将那些模糊的不适感转化为清晰的需求,为后续的有效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沟通的艺术——说得清,听得懂,更温暖 体贴不仅是“做”,更是“说”。本部分提供了在日常对话中实践同理心的具体技巧,确保你的善意能够被准确接收。 “非暴力沟通”的本土化实践: 摒弃指责和评判的语言模式,学习如何用“我观察到”、“我感到”、“我需要”的句式来表达观点,即使是提出异议时,也能保持建设性。 主动倾听的力量: 如何做到“不打断、不建议、不评判”的纯粹倾听?书中详细解析了“复述确认法”和“共情回应技巧”,让你在朋友倾诉时,真正成为那个可靠的港湾。 处理敏感话题的“软着陆”技巧: 面对批评、拒绝或不一致的意见时,如何既表达立场又不伤害关系?例如,使用“三明治反馈法”或“聚焦共同目标法”,让交流在尊重中继续。 第三部分:情境实践——百种场景下的贴心应对 本书最实用、最贴近生活的部分,它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场景中,提供了100个可立即应用的微小习惯。 职场中的“润滑剂”: 比如,在会议前发送简短的“准备提示邮件”,能体现你对他人时间成本的尊重;在同事遇到困难时,不急于“教她怎么做”,而是问一句“我能帮你分担哪部分?”。 亲密关系中的“小确幸”: 区分“为对方做ta想做的事”和“为对方做ta需要的事”。例如,体贴伴侣可能不是每天准备丰盛晚餐,而是记下ta下班回家时最想窝着放松的那个角落,提前整理好。 社交礼仪的升级版: 比如,回复他人信息时,即使只是一个表情符号,也要带有情绪的温度;聚会结束时,不只关注自己的离开,而是确保关键人物(如组织者)也得到了感谢。 第四部分:长期维护——让体贴成为一种自然流淌的生活态度 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来沉淀。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将这些小习惯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生活哲学,实现“不消耗”的长期主义。 自我修复机制的建立: 如何在付出一天后,进行有效的“情绪排毒”?提供了一系列快速恢复精力的微习惯,如“十分钟的无目标行走”、“感恩日记的‘微调’练习”。 原谅与放下: 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自己。如何放下昨日的沟通失误,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下一天的互动? 体贴的最高境界——活出自我: 当你真正学会体谅自己,你的存在本身就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无需刻意表演。顺遂的人生,是自然而然流动出来的结果。 为什么你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厌倦了因为担心别人不高兴而过度解释、过度承诺;如果你渴望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轻松、真诚,而不是焦虑、负担;如果你明白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不是取悦,而是互相滋养,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 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老好人”,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深度、懂得自我保护的“高情商行动派”。通过这100个小习惯,你将发现,当你不再勉强自己时,你给予他人的体贴,才真正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藤本梨惠子
  
  Fine Mental Color研究所代表
  美國NLP協會認證NLP高階執行師(NLP Master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d)
  日本國家資格 職涯顧問
  企業諮詢師
  個人色彩分析師
  色彩治療師
 
  出生於日本愛知縣,曾從事設計師工作10幾年,當時每個月加班超過130小時,導致門牙因為壓力過大而斷裂。剛好有位友人在這段時間去世,因而開始思考「何謂幸福的生活方式」,進而正式學習職涯諮詢和心理學。
  
  以NLP心理學為重心,掌握並整合了教練、諮詢和正念冥想等方法。並利用這個方法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職涯諮詢師兼講師。
  
  目前在各企業、大學和公家機關的演講次數超過2000次,且為超過1萬人提供從婚姻到就業方面的諮詢。目前已經透過教練、個人色彩分析師、色彩治療師、骨骼診斷分析師等專業培訓講座,培養出500位以上的畢業生。個人診斷人數則是超過1000人。
 
  著有《なぜか好かれる人がやっている100の習慣》(明日香出版社)
 
  Fine Mental Color研究所
  finecolor.com/
 
譯者簡介
 
劉姍珊
 
  淡江日文人,現為專職翻譯,熱衷於用文字築起一個又一個棲身之所,喜愛穿梭於漫畫、遊戲及生活用書間的中、日文轉換。
 
  翻譯作品集:reurl.cc/52W9QG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體貼基本篇
01 體貼應該要像粉雪一樣
02 考慮到不在現場的人會遇到的情況
03 鍛鍊想像力
04 讓對方的心情比與你見面前更好
05 重新檢視自己出於好心所做的事
06 體貼他人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對方
07 了解自己的體貼所在的位置和終點
08 體貼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09 扼殺自己的體貼很危險
10 不必為人著想的自我中心之路
11 避免耗盡自己體貼的能量
12 滋養心靈
 
第2章 說話法、傾聽法篇
13 站在對方的立場發言
14 選用不會讓人覺得高高在上的詞彙
15 「我之前不就說過了?」不是一句好話
16 不要直接將腦中的想法說出口
17 不要說出帶有強烈防禦本能的開場白
18 不要玩「好的,但是」遊戲
19 比起揮棒落空,站著被三振更糟糕
20 不要打斷對方說話
21 不給人建議是一種體貼
22 將粗糙的顧慮轉變成細心的體貼
23 歸納對方說的話
24 過於強硬就會耗盡體貼的力氣
25 選擇用詞的重要性
26 說些符合對方期待的話
27 叫對方的名字
 
第3章 職場、工作篇
28 打招呼時不考慮上下位階
29 在回答時表示不滿
30 擴大工作的防守範圍
31 體貼是一種生物
32 體貼就像是用心對待一朵花
33 跨越工作手冊
34 察覺對方難以說出口的話
35 別將公司的招牌誤認為是自己的品牌
36 不要將遇見的人都視為客戶
37 不要把「簽約」掛在嘴邊
38 成為大家的吉祥物
39 不要讓對方感到丟臉
40 設置接待客人的屏障
41 高興和不高興都會傳染給他人
42 不將顧客視為難纏愛客訴的人
43 從了解顧客開始
44 挖掘出體貼的人才
 
第4章 體貼小細節篇
45 注意儀容表示尊重
46 制服效果
47 外表指標
48 避免讓人「生理上無法接受」
49 用活力充沛的聲音來接電話
50 守時是一種體貼
51 將「沒有回覆」理解成是一種回覆
52 通曉人情世故
53 大阪人是體貼的街頭戰士
54 體貼是武士的慈悲
55 反覆表達關心
56 成為能夠道歉的人
57 將主詞從「我」改成「我們」
58 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59 體貼的油門和剎車
60 向食醫學習的體貼
 
第5章 體貼的經驗分享篇
61 絕對不可以捨不得體貼
62 隨意地要求再稱讚一次
63 他人的稱讚要欣然接受
64 鞭笞之餘,也要給自己糖果
65 不要處於飢餓的狀態
66 不要成為需索無度的人
67 過度的體貼是致命的
68 不要以完美為目標
69 拚命努力很危險
70 不要勉強討好他人
71 欲速則不達
72 弱點會成為體貼他人的材料
73 要蒐集的不是情報而是名望
74 批評他人有百害而無一利
75 察覺到他人的體貼
76 不要害怕被拒絕
77 即便如此仍然要傳遞自己的體貼
 
第6章 利休七則篇
78 招待的起源是茶道精神
79 茶宜濃淡適切
80 添炭煮茶火溫需恰當
81 花飾自然如在野
82 溫度要冬暖夏涼
83 先於客來備自全
84 晴日猶備急雨時
85 心繫相客無缺漏
 
第7章 練習體貼篇
86 人會拒絕超過自身器量的事物
87 飲食方式就是生活的方式
88 要經常留意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連結
89 解讀氣氛和言外之意的文化
90 天堂和地獄的長筷子
91 想要更多的是自我
92 期待是一種撒嬌
93 自己往心中的杯子裡倒水
94 自我消失後就會顯現出愛
95 內心缺乏的燃料是自我認可
96 要以如同太陽般溫暖的關懷來對待他人
97 體貼追求的是品質而不是多寡
98 活力會吸引活力
99 體貼是傳承下來的
100 最後的關懷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4621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34頁 / 12.8 x 18.2 x 1.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如果能夠成為「善於察言觀色卻不會覺得疲憊的人」,那應該可以活得更輕鬆吧?
 
  體貼其實與料理類似。
 
  烤肉不一定是宴客的佳餚,壽司也未必是最高級的招待料理,烹調時必須考慮到對方的身體狀況、口味喜好以及季節性的食材與料理的方法。
 
  舉例來說,感冒臥床不起時,就會想吃稀飯;夏天很炎熱時,自然會想吃用小黃瓜和番茄做成的清爽沙拉;寒冬最好的選擇是吃了就能從身體深處暖和起來的火鍋料理。
 
  也就是說,料理要配合對方的需求才會成為宴客的佳餚。就算是使用高級的食材做出的精緻料理,只要沒有考慮到眼前要吃這道菜的人,那對方就不會愉悅地覺得料理「很好吃」。
 
  同樣地,「體貼」也不是只有一個「這麼做就可以解決一切」的方法。
 
  重點是要配合對方隨機應變。即使面對的是同一個人,在對方活力充沛時和心情沮喪時,要說的話也會不同。
 
  不擅長料理的人只是因為沒有學習烹飪的機會而已。在了解食材的特色、料理的方法以及食物與健康的關係後,就能為要享用食物的人製作出適合的料理。
 
  如果在體貼的同時也能理解人類的內心,那就會知道要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體貼是可以經由學習獲得的能力,就如同學習料理手藝就會變好一樣。
 
  然而若因「每天都得自己煮飯」感到痛苦不已,將無法持之以恆地做料理。體貼也是相同的道理,擔心被討厭而過於顧慮到他人,會使自己太過順從對方,進而無法長久持續下去。換句話說,即使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人生,也不會獲得成功。
 
  在這裡,我想問各位幾個問題。
 
  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人是誰?
 
  那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那個人是有錢人嗎?

  是外表秀麗端莊,腦袋清晰、聰明的人嗎?

  是具有名氣和影響力的人嗎?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心中最重要的人應該都不是如上述所形容的那樣。各位內心浮現出的那個人,想必是個給予你愛與關心、相當溫柔的人。
 
  許多人為了成為被需要的人,會努力成為優秀的人、賺大錢出人頭地並改變自己的外貌和體型。
 
  然而,其實不必做到這種程度,只要對他人抱持著關愛,你就會得到愛以及成為對方需要的存在。
 
  同時,你的愛和關心也必須傾注在自己的身上。因為沒辦法愛自己的人,就無法真心去愛其他人。
 
  除了工作、機會和金錢,運氣也會帶來人緣。由此可知,體貼具有改變人生的力量。
 
  非洲有句諺語說道:「一個人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至今為止,你可能一直在獨自苦惱「太過顧慮別人而感到疲憊」、「不知道與他人之間要保持多遠的距離才會比較舒適」、「到底要怎麼樣才算是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不過,從現在這個瞬間開始,請和我以及本書裡出現的人物一起朝著目標前進吧!
 
  如此一來,相信各位一定能夠抵達遙遠到無法獨自一人前往的「體貼的世界」。
 
藤本梨惠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一直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市面上很多書都把「溫柔」跟「軟弱」畫上等號,把「體貼」變成一種被動的犧牲。但我從書名中讀到一種主動權的拿回——「學會」這兩個字,暗示著這是一種可以學習、可以掌握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特質。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這種「聰明的體貼」如何在不同的人際層級中應用?例如,對待長輩的關心、對待平輩的合作、對待下屬的指導,標準是否應該有所區隔?如果書裡能提供一個光譜,讓我們知道哪些體貼是必須的投資,哪些只是無謂的內耗,那將會是極其寶貴的指南。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從「取悅他人」的迴圈中徹底解放,真正做到內外一致的順遂。

评分

坦白講,台灣社會的集體主義文化有時候真的讓人喘不過氣,人情世故的眉角多到讓人覺得活得好累。從小到大被教導「吃虧就是佔便宜」,結果長大後發現,吃虧的往往只有自己。這本書能以「體貼」為引子,卻把重點拉回到「自我照顧」,這角度實在太棒了。我希望書中對於「貼心小習慣」的描述,不只是停留在心理層面,而是能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具體行動,像是回訊息的時機、婉拒邀約的措辭,甚至是辦公桌上的物品擺放哲學,都能體現出這種「為自己著想的聰明」在哪裡。如果能看到許多「小確幸」的實踐方法,能讓我在忙碌一天後,還能為自己創造一點微小的儀式感,那絕對會讓我忍不住推薦給所有身心俱疲的朋友們。

评分

老實說,市面上這類型的自我成長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部分都不脫那套老生常談的「積極心態」或「換位思考」老梗。但翻閱這本書的簡介,我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更接地氣的語氣。它不像那種高高在上的心靈導師,反而像一個跟你一起在生活裡摸爬滾打、終於找到平衡點的鄰家大姊姊在分享心得。我尤其好奇它如何定義「不消耗」和「不勉強」這兩個核心概念,因為對我這種天生有點過度服務傾向的人來說,要拿捏這個界線實在太難了。例如,在親友聚會中,面對那些總愛倒垃圾、不斷抱怨的對象,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設立界線,而不是硬著頭皮聽完,搞得自己心情低落好幾天?如果書裡有具體的情境模擬和應對腳本,那可真是太實用了,我非常期待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這陣子剛好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頸,總覺得自己好像把太多精力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那些不需要的「雜訊」上,反而影響了主線任務的推進。我觀察到,很多時候所謂的「體貼」,其實只是害怕被貼上「自私」或「不合群」標籤的恐懼投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思維框架,幫助讀者重新審視自己付出的「善意」是否真的對等有效,那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希望能學到如何禮貌地拒絕那些超出負荷的請求,而不是事後懊悔不已。畢竟,時間和精力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如何聰明地分配,讓每一次的付出都能產生正向循環,而不是變成一種單方面的耗損,這是當代社會人不得不修的一門顯學。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套可操作性的「內耗自檢清單」。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感覺就像是找到了某種人生的「隱藏版攻略」。我們活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人際關係複雜得像蜘蛛網,常常覺得自己像個陀螺不停地轉,深怕一停下來就會被時代淘汰。以前總以為「體貼」就是要犧牲自己的時間跟精力去迎合別人,結果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人際關係反而變得更微妙。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是教你如何變成八面玲瓏的交際花,而是教你如何在不透支自己的前提下,建立更有品質的互動。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畢竟誰不想在職場上少點摩擦,回家後還能保有自己的喘息空間呢?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如何拆解那些看似「應該」要做,但實際上卻讓我們備感壓力的社交行為,並且提供務實的替代方案。希望讀完之後,我能真正做到「貼心而不委屈」,讓生活從此海闊天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